万家财经 > 银行百科 > 银行资讯 > 中资商业银行的困境

中资商业银行的困境

允炳分享 时间:

中资商业银行的困境

长期以来,我国金融体系是以银行业为主体,间接金融的特征十分明显。当前商业银行的情况是否已是四面楚歌?商业银行还能大而不倒吗?未来如何成功地转型发展呢?这些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中资商业银行的困境,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中资商业银行的困境

一、行业景气度持续下降

通过引资、重组和上市三部曲,2003年之后,我国银行业景气度不断提升,盈利增速持续加快,不良资产持续双降;2010-2011年,银行业发展水平达到阶段高潮。

受基准利率下调、利率市场化程度深化、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监管规范增强、同业跨业竞争加剧等因素的影响,2012年以来商业银行运行的景气度显著下降。两个突出的现象是:盈利增速迅速放缓,信用风险持续暴露。以至于市场发出了哀叹:银行业的黄金时代已经无可奈何花落去了。

盈利增速持续下降,净息差趋于收窄

在经历了2010-2011年两年的快速增长之后,商业银行盈利增速自2012年开始整体回落。2012年商业银行合计实现净利润1.24万亿元,比2011年增加1972亿元,同比增长18.9%,增速较2011年下降17.4个百分点。2013年商业银行盈利增速进一步放缓,净利润同比增长14.5%,增速较2012年下降4.5个百分点[1]。2014年商业银行盈利增速预计会进一步的回落。

与此同时,近年来商业银行净息差趋于收窄。2013年商业银行累计净息差为2.68%,较2012年和2011年分别下滑0.07和0.02个百分点。商业银行净息差有所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2012年中国经济寻底,导致实际信贷需求有所下降,并滞后三至六个月明显显现;二是2012年内经历了两次降息,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占比较大,存款端的先行定价冲击较为温和;但贷款端重定价的过程主要在2013年年初,对净息差形成了显著压力;三是债券投资占生息资产比重上升而贷款占生息资产比重下降。由于目前债券收益率较一般贷款为低,生息资产结构的变化导致了行业性净息差收窄;四是理财产品、货币基金、P2P等金融产品接近市场化的利率水平远高于存款利率,银行为吸收存款被迫提高了实际利率成本;五是资本市场不活跃,股市低迷,银行存款结构出现了定期化趋势,进一步增加了存款利率水平上升的压力。

但商业银行净息差收窄的速度慢于预期、程度低于预期。这主要是因为:一是经济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企稳态势比较明确,信贷需求总体平稳;二是新增信贷规模受到较为严格的控制,“钱紧”也使银行对流动性管理更为重视,银行在信贷投放上较为谨慎,信贷供求关系总体较为平衡,银行议价能力依然较强;三是相对于“基准利率”,银行贷款下浮比例较小,因而净息差下降幅度较低;四是为应对净息差收窄的压力,各银行一般采取了下沉信贷业务和优化、细分产品方向,依靠提高风险溢价水平,提升风险管理能力的方式提高一般贷款收益水平。

贷款质量压力持续存在,信用风险持续暴露

二、利率市场化带来重大挑战

短期内存贷款利差收窄,盈利能力面临严峻考验

贷款投放冲动加大,贷款增速下降

风险明显增大,风险管理能力亟待提高

利率上下限放开,定价能力面临挑战

业务转型压力陡增,转型发展困难重重

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的区别有哪些

目前,中国已经向外资银行全面开放了人民币业务,对于大部分还没有享受过“洋银行”服务的国人,我们应该选择外资银行还是中资银行?我们的经济生活是否会因此而改变?

收费对比 中资银行更实惠

如果将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放在一起,大部分人都会说外资银行的优势是环境幽雅舒适、产品种类丰富和工作人员素质高、态度好,当然收费也比较贵。

粗略计算一下,外资银行个人银行业务收费项目多达35项。普通活期存款方面,开放人民币业务以来,一些外资银行已经降低了开户门槛,有的甚至不设门槛,但相关的管理费还是高出中资银行一大截。

在取现方面,外资银行人民币异地取现每笔30元,中资银行按金额的0.5%,最低1元,最高50元;取款也有收费标准。比如渣打银行规定,本地人民币取款为免费,异地取现每笔30元人民币;外币本市取现优先理财客户免费,创智理财客户收取总金额0.25%,每笔最低收取50元人民币,外币异地取现每笔收30元人民币等值外币。汇丰、花旗不收异地取款费,但只有存款金额满5万美元的VIP客户才能享受这项服务。

另外,一般外资银行规定,开户后须在3个月后才能销户,提前销户要收销户费。

至于银行卡收费标准,也明显比国内银行高出一大截。

客户对比 外资银行锁定高端客户 外资银行要想在中国制胜,需要借助差异化,需要塑造自己的不一样。在国内,大部分外资银行的规模比较小,比较大的也只有一两百个人,业务主要都是对公业务,尽管人民币业务已对其开放,但外资银行仍然不可能与中国银行比拼网点来争夺客户。外资银行初进中国,受成本、人才等因素限制,自然要在高端客户上苦下工夫。

当然,近几年来,中资银行也开始重视财大气粗的有钱人,各家银行也都设立了理财中心,其门槛为20万、30万、50万元人民币不等。但有专家指出,在咄咄逼人的外资银行面前,中资银行目前推出的理财服务,较多还停留在概念包装层面和一般的服务层面,难以提供让客户尤其是高端客户真正满意的专家服务。

服务对比 中资银行还需加强

服务好坏应该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来比较:硬件方面,中资银行通过近几年加大投入,已经不逊色于外资行,这主要体现在宽敞的营业网点、豪华的装修、先进的业务系统等各个层面;软件方面,虽然中资银行都在宣称以客户为主导的经营理念,但自上而下的服务精神,仍然有所欠缺。

一个细节可以看出外资银行在服务客户方面的细致:渣打银行现金柜台的四个窗口中,有一个窗口的高度明显低于其他窗口,据介绍该窗口专门为残疾人士、儿童等设置,以方便这类特殊人群办理业务。

业务对比 外资银行业务范围较窄

外资银行对本地居民的人民币业务刚刚起步,从业务范围角度看,在短期内仍然无法拥有像中资行那样相对完整的产品线。例如,外资银行在最初阶段能够向本地居民提供的产品,只是停留在人民币存贷款业务,对于信用卡、基金代销、证券业务、保险代理等中资银行普遍提供的业务的推出,还需假以时日。客户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具体需求选择银行。

发展对比 外资银行值得期待

我国金融服务领域即将发生的一些变化,其中包括消费者信贷将迅速增长。外资银行拥有先进的技术可以更好地评估客户,有可能带领这股消费者信贷的风潮,这将提高部分家庭的消费收入比,并促成新的消费者产品和服务。在中国银行业完成重组后,国内银行也将会加入消费者信贷的市场。

事实上,信用卡和房贷也是所有银行都看好的利润来源。 受各种因素限制,目前境外还有大量信贷方面的产品没有进入中国市场。比如,一些外资银行在境外可以向理财账户客户提供临时透支业务,透支额高达该客户名下存款的95%,既能支付转账也能提取现金,手续十分简便。

由此可以预见,外资银行全面开展人民币业务后,将在信用卡、个人按揭、消费贷款等领域积极出击,与中资银行展开激烈竞争。他们的优势也十分显著:国际化网络、丰富的管理经验、卓越的产品研发能力和出色的营销服务水平,还有时间和实力铸就的品牌影响力。

总体来说,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对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是有利的,作为中国的老百姓来说,选择一家银行一般看中的是资产保值、增值以及银行的服务水平,另外还有信誉等品牌因素。目前外资银行在中国的业务还未全面开展,我想,在不久的将来,通过中、外资银行在服务和业务上的竞争,将会给中国的老百姓带来越来越多的实惠和便捷。

中资银行应如何引进外资

中资银行在引进境外投资者对象的选择上,总体原则是切忌图“大”(规模大)图“名”(名气大),而应选择最适合银行自身发展的境外投资者

由于会计制度的原因,中资银行针对不良资产提取的坏账准备远远不充足,这使得银行帐面股东权益和盈利能力往往高估。因此,如何确定合理的入股价格,不仅关系到新老股东如何分担已经存在的坏账损失,而且也关系到引进外资的成功率

继澳大利亚联邦银行早前宣布,将持有山东济南城市商业银行11%的股权后,又一家澳大利亚大型银行也将涉足中国内地商业银行的收购领域。“澳新银行有意在明年某个适当时机收购上海农信社的股权。”澳新银行高层日前向媒体透露了上述消息。

此外据统计,目前,已经有9家境外投资者金融机构参股9家中资商业银行。据悉,目前还有多家外资金融机构正积极与中资银行(包括四大国有银行和众多的城市商业银行)商谈入股事宜或等待监管当局参股批文。可以预见,今后几年,中资银行特别是中小商业银行将成为外资金融机构参股的首要选择对象。

那么,在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过程中,哪些方面会成为引进外资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值得中资银行认真研究。

对象选择

中资银行在引进境外投资者对象的选择上,总体原则是切忌图“大”(规模大)图“名”(名气大),而应选择最适合银行自身发展的境外投资者。具体而言,在选择境外投资者对象时,须重点考察以下几个方面:

一、境外投资者自身的资质和实力,包括具有的竞争优势(核心竞争能力)和技术输出能力,重点考察其与银行自身的匹配性、对等性。一般而言,对方太“强”,双方合作的基础不牢靠,而后合作的和谐性也难以保障,往往会把自身置于整个合作过程的被动地位。对方太“弱”,银行则失去了引资的目的与意义。

二、境外投资者在中国境内的战略意图和战略策略。对方在中国市场不同的发展战略和竞争策略往往已经决定了其与中资银行合作的方式。目前而言,境外投资者在中国的战略意图不外乎有以下几类:①谋求对中国银行业的控制;②抢占中国金融市场份额;③在对中国银行业输出管理经验与实施技能援助的同时,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④拓展自身的业务领域和盈利空间。因此充分了解境外投资者的战略意图,可以主动知晓对方手中握的“牌”,把握合作主动性和机遇。

三、境外投资者对银行发展战略和企业文化的认同度。这是双方合作的文化基础。认同度越高,双方合作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四、合作期望的强烈程度。对方合作期望程度直接决定了合作谈判的时间跨度。

因此,从总体上看,中资银行选择那些与自身实力相匹配、发展战略与经营理念相一致的境外投资者进行谈判与和合作,其成功概率比较高。

合作模式

从目前来看,中资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合作模式有以下三种:

一、引进单个境外投资者。即银行引进一家外资银行金融机构或者外资非银行金融机构。如深发展、浦发、交通银行均属此类。此种合作模式的优点是,作为单一的境外战略投资者,其入股后对被投资银行的发展寄予厚望,因而会倾注较大的心血来全面帮助和改善银行,从而使银行在较短时间获得较快发展。当然,这种模式对银行而言,会增加其选择对象的难度和风险。

二、“1+1”模式。即银行同时引进一家外资银行金融机构和一家外资非银行金融机构,或者同时引进两家外资银行机构或非银行金融机构(目前后者国内还未有先例)。如西安市商业银行,同时引进加拿大丰业银行(T.BNS)和国际金融公司(IFC)。此种模式是基于两家境外战略投资者相互认同的基础上进行的合作,两者往往能够形成合力,增加对被投资银行的援助力度。但是,此种模式需要银行花费较长时间对投资者进行广泛寻觅和筛选,并且投资者之间需要深入沟通(往往一家担当战略投资者角色,另一家担当跟随型投资者角色),达成共识。虽然此种模式有较大的难度,但可能会是今后几年中小银行与境外战略投资者合作的普遍选择。这是因为,境外投资者虽然清楚认识到,中国市场是一个广阔的、有巨大潜力的市场,值得进入;但正因为中国市场太大了,从而也充满变数,单单凭一家之力难以把握,因此寻求共同的合作伙伴携手挺进中国市场,共同发展、共同谋利、共担风险,不啻为最好的投资组合选择。

三、“1+2(多)”模式。即银行同时引进一家外资银行金融机构和两(多)家外资非银行金融机构,或者同时引进两(多)家外资银行机构和一家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上海银行同时引进香港上海汇丰、香港上海商业银行、国际金融公司(IFC),兴业银行同时引进香港恒生银行、国际金融公司(IFC)、新加坡政府直接投资有限公司(GIC)。此种模式的操作相对比较复杂,其成功的概率较低。从某种意义上讲,1+2(多)模式与1+1模式实质上是一样的,只不过增加了合作难度。

比较而言,1+1模式是中资银行引进外资较为理想的选择方式,这也与目前大多数境外投资者进入中国金融市场所采取的策略相一致。同时,由于引进境外投资者有入股比例的监管规定,从合理配置股权结构看,1+1模式也比1+2(多)模式便于协调和操作。但对于四大国有银行而言,由于其规模较大,对资本需求的数量也大,因而其对境外投资者的选择除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外,还可以选择非金融机构投资者。

入股价格

境外投资者参股中资商业银行,从实质上看,是一个双赢的选择。对于境外投资者银行来说,他们瞄准的是可以产生高利润、竞争环境又相对宽松的金融市场,力图通过合作的方式弥补自身在营业网络、人民币资金、客户信息等方面的不足。对中资银行来说,引入境外投资者不仅可以改善目前银行的股本结构,补充银行资本金,健全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更可以进一步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和先进的金融产品。目前所讨论的关键问题早已不是境外投资者是否可以入股问题,而是具体到入股价格问题。譬如,多数中资银行都有较高比例的(历史)不良资产,而且由于会计制度的原因,中资银行针对不良资产提取的坏账准备远远不充足,这使得银行账面股东权益和盈利能力往往高估。因此,如何确定合理的入股价格,不仅关系到新老股东如何分担已经存在的坏账损失,而且也关系到引进外资的成功率。

一般而言,外资参股,首先是要求中资商业银行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进行审计,以确定每股净资产值。对于多数中资银行而言,净资产可能会有较大幅度的缩水,审计结果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两种结果的主要差别在于如何对待商誉、固定资产评估增值或减值以及债券投资的重新评估上。

而作为中资银行特别是历史不良资产比例较高的银行,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消化历史包袱,为自身发展消除障碍,同时也为赢得更高的外资入股价格为打好基础,这是当务之急。

除了上述关键因素外,引资目的、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过程中的谈判技巧、技术援助安排、外资退出通道、股权结构与规模等等问题,都影响着引资合作的成功与否。

中资商业银行的困境相关文章:

中央银行成为最后贷款人的利弊

如何分析我国金融市场的特点问题及发展方向

陈立亭的详细背景

简述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

202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