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财经 > 银行百科 > 银行资讯 > 中资银行加快走出去

中资银行加快走出去

允炳分享 时间:

中资银行加快走出去

追随企业“走出去”和人民币国际化,中资银行纷纷“出海”。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中资银行加快走出去,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中资银行加快走出去

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拓展国际市场也成为中国银行业的共识。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给出了一组数据:1985年中国银行业海外资产仅90余亿美元,目前已超过了2700亿美元;中国银行业海外机构已超过1200家,业务覆盖32个国家及地区。

作为国内最大的商业银行,也是世界市值最大的银行,工商银行近年来“走出去”的脚步最为频繁,依托自身雄厚的资本实力加快设立和并购步伐,新兴与成熟市场并举,境外版图不断扩大。

工商银行国际业务部总经理胡浩说,从特定角度看,国际金融危机是一次借势“出海”的机会。

事实上,无论是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金融格局发生深刻变化,还是中国企业“走出去”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都使中资银行“出海”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

胡浩强调,国际金融危机提供的机遇只是一方面,从根本上说,包括工行在内的中资银行“走出去”,是主动顺应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自身建设国际一流现代金融企业的内在要求。

从国际经验看,国际化是全球大型商业银行保持持续发展和增强竞争力的重要选择。对中国银行业来说,加快推进国际化经营,更是其战略转型和应对国际竞争最为现实的选择。

加快搭建海外网络,“出海”方式更趋理性

2010年11月30日,中国建设银行悉尼分行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了开业仪式。这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第一家在澳大利亚获得经营资格的中资银行。近年来,中资银行的海外网络搭建有了明显进展。

2010年以来,工商银行通过新设或并购进入了越南、马来西亚、法国、比利时、荷兰、意大利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工行已在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近200家分支机构,再加上遍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00多家代理行,跨越亚、非、欧、美、澳五大洲的全球经营网络已基本成型。

目前,工行海外业务的经营规模和利润贡献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截至2010年11月末,境外机构总资产达到700多亿美元,预计境外机构的利润将达到10亿美元左右,而不良资产率则保持在0.5%左右的较低水平。

作为国内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商业银行,中行的海外机构目前覆盖30个国家和地区。截至2009年末,中行境外机构有973家,海外机构资产规模1.76万亿元,约占集团资产总额的20%。

建行则在香港、新加坡、法兰克福、约翰内斯堡、东京、首尔、纽约、胡志明市及悉尼设有9家境外分行,在莫斯科设有代表处,拥有建行亚洲、建银国际、建行伦敦等经营性全资附属子公司。不久前悉尼分行的设立标志着该行的海外机构网络已覆盖了全球各主要金融中心。

农业银行目前拥有中国香港、新加坡两家分行,并将设立伦敦子银行、纽约分行、东京分行和首尔分行。此外,东南亚的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地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农行国际化发展的重点地区。

交通银行则抓住了国际金融危机中韩资银行大幅收缩业务的机遇,该行首尔分行迅速开展与现代、三星、韩国石油等韩国本土龙头企业集团的业务合作。同时纽约分行也与当地一批全球500强企业客户建立了业务关系。

同时,一些股份制银行也加快了国际化步伐。如招商银行,已拥有了香港分行、纽约分行、美国代表处、伦敦代表处。2010年9月17日,北京银行首家国际代表处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成立,借此宣布了自己走出海外的第一步。

2010年,中国银行业集体“出海”步伐稳中加快,“走出去”方式更趋理性,不仅为中国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同时也有效带动了银行的业务发展,从而使全球综合服务能力显著上升。

“出海”要以兼并收购和新设分支机构并举,坚持审慎原则

“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逐步发展我国大型跨国公司和跨国金融机构,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但就目前而言,我国银行业“走出去”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战略定位、机构网络、服务水平、风险管理、人才队伍等多方面挑战。

农行董事长项俊波表示,中国的银行应加快“走出去”步伐,但也要坚持审慎的原则。具体有三个原则:一是因行而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二是量力而行,绝对不能抱着暴发户和抄底的心态;三是因地制宜。

在风险管控方面,工行董事长姜建清表示,工行将持续推进海外全面风险管理,建立国别风险应急管理机制;根据国际金融监管最新变化调整经营策略;与母国及东道国监管机构密切沟通,不断提升海外依法合规经营水平。

对于银行“走出去”,中国监管层表示支持。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近期撰文表示,为加快国际化进程,中资银行应该从新设分支机构为主的国际化方式,转变为兼并收购和新设分支机构并举。而银监会也将按照互惠互利和对等原则,在对外国银行机构开放的同时,推动中资银行在海外目标市场的发展。

巴黎、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米兰、马德里——在过去的一个月里,中国工商银行在欧洲一口气开了5家分行。这是继2010年12月中国银行杜塞尔多夫分行、布鲁塞尔分行开业之后,又一家中资银行批量在欧洲设立分行。随着中国经济不断融入全球经济,中资银行海外拓展的步伐悄然加快。

追随企业“走出去”和人民币国际化,中资银行纷纷“出海”

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拓展国际市场也成为中国银行业的共识。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给出了一组数据:1985年中国银行业海外资产仅90余亿美元,目前已超过了2700亿美元;中国银行业海外机构已超过1200家,业务覆盖32个国家及地区。

作为国内最大的商业银行,也是世界市值最大的银行,工商银行近年来“走出去”的脚步最为频繁,依托自身雄厚的资本实力加快设立和并购步伐,新兴与成熟市场并举,境外版图不断扩大。

工商银行国际业务部总经理胡浩说,从特定角度看,国际金融危机是一次借势“出海”的机会。

事实上,无论是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金融格局发生深刻变化,还是中国企业“走出去”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都使中资银行“出海”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

胡浩强调,国际金融危机提供的机遇只是一方面,从根本上说,包括工行在内的中资银行“走出去”,是主动顺应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自身建设国际一流现代金融企业的内在要求。

从国际经验看,国际化是全球大型商业银行保持持续发展和增强竞争力的重要选择。对中国银行业来说,加快推进国际化经营,更是其战略转型和应对国际竞争最为现实的选择。

加快搭建海外网络,“出海”方式更趋理性

2010年11月30日,中国建设银行悉尼分行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了开业仪式。这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第一家在澳大利亚获得经营资格的中资银行。近年来,中资银行的海外网络搭建有了明显进展。

2010年以来,工商银行通过新设或并购进入了越南、马来西亚、法国、比利时、荷兰、意大利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工行已在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近200家分支机构,再加上遍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00多家代理行,跨越亚、非、欧、美、澳五大洲的全球经营网络已基本成型。

目前,工行海外业务的经营规模和利润贡献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截至2010年11月末,境外机构总资产达到700多亿美元,预计境外机构的利润将达到10亿美元左右,而不良资产率则保持在0.5%左右的较低水平。

作为国内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商业银行,中行的海外机构目前覆盖30个国家和地区。截至2009年末,中行境外机构有973家,海外机构资产规模1.76万亿元,约占集团资产总额的20%。

建行则在香港、新加坡、法兰克福、约翰内斯堡、东京、首尔、纽约、胡志明市及悉尼设有9家境外分行,在莫斯科设有代表处,拥有建行亚洲、建银国际、建行伦敦等经营性全资附属子公司。不久前悉尼分行的设立标志着该行的海外机构网络已覆盖了全球各主要金融中心。

农业银行目前拥有中国香港、新加坡两家分行,并将设立伦敦子银行、纽约分行、东京分行和首尔分行。此外,东南亚的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地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农行国际化发展的重点地区。

交通银行则抓住了国际金融危机中韩资银行大幅收缩业务的机遇,该行首尔分行迅速开展与现代、三星、韩国石油等韩国本土龙头企业集团的业务合作。同时纽约分行也与当地一批全球500强企业客户建立了业务关系。

同时,一些股份制银行也加快了国际化步伐。如招商银行,已拥有了香港分行、纽约分行、美国代表处、伦敦代表处。2010年9月17日,北京银行首家国际代表处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成立,借此宣布了自己走出海外的第一步。

2010年,中国银行业集体“出海”步伐稳中加快,“走出去”方式更趋理性,不仅为中国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同时也有效带动了银行的业务发展,从而使全球综合服务能力显著上升。

“出海”要以兼并收购和新设分支机构并举,坚持审慎原则

“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逐步发展我国大型跨国公司和跨国金融机构,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但就目前而言,我国银行业“走出去”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战略定位、机构网络、服务水平、风险管理、人才队伍等多方面挑战。

农行董事长项俊波表示,中国的银行应加快“走出去”步伐,但也要坚持审慎的原则。具体有三个原则:一是因行而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二是量力而行,绝对不能抱着暴发户和抄底的心态;三是因地制宜。

在风险管控方面,工行董事长姜建清表示,工行将持续推进海外全面风险管理,建立国别风险应急管理机制;根据国际金融监管最新变化调整经营策略;与母国及东道国监管机构密切沟通,不断提升海外依法合规经营水平。

对于银行“走出去”,中国监管层表示支持。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近期撰文表示,为加快国际化进程,中资银行应该从新设分支机构为主的国际化方式,转变为兼并收购和新设分支机构并举。而银监会也将按照互惠互利和对等原则,在对外国银行机构开放的同时,推动中资银行在海外目标市场的发展。

哪些中资银行动了华尔街在亚洲的奶酪

外媒称,两年前,亚洲投资银行排行榜堪称一份华尔街知名投行名录,八家西方银行占亚洲投行业务收入的30%,其中高盛集团居首,德意志银行、瑞信、花旗集团和摩根大通紧随其后。可是如今,根据美国迪罗基公司的数据,排在前五名的变成了中资银行,而前十名中有七家是中资银行,中资银行的市场份额达到60%。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9月29日报道,这些银行大部分在亚洲以外几乎没有知名度。有些成立不过几年。

那么,这些中资银行都有哪几家?它们又是如何实现崛起的?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前五名(截至26日的数据):

1. 中信建投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投资银行收入为3.85亿美元(并列第一)

中信建投证券主要因承销中国公司的股票交易和非公开配售而著称,不过推动该公司今年排名上升的是其发债业务的强劲表现。该公司的股东包括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央汇金公司)和国有券商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中央汇金公司是中国主权财富基金的子公司,持有中信建投证券40%的股份,中信证券持股7%。中信建投证券最近提交了在香港上市的申请。

1. 中信证券,3.85亿美元(并列第一)

以资产规模计算,中信证券是中国最大的券商,该公司是国有金融巨头中信集团公司(简称:中信集团)的子公司。中信集团的银行部门正在为中国化工集团公司以430亿美元收购瑞士化肥巨头先正达的交易提供咨询服务,这一尚待完成的收购是中国公司最大规模的海外收购交易。中信证券还参与了国有巨头宝钢集团有限公司的交易,后者的子公司最近以100亿美元收购了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3. 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2.5亿美元

这家以资产衡量排名中国第三的券商去年在上海进行了中国市场五年来规模最大的首次公开募股(IPO)。该公司在中国政府对证券行业的整顿中受到影响,去年秋季其香港子公司的董事长失踪。五周后这位董事长重新露面,该公司表示他一直在大陆协助某些调查,而其本人并非调查的对象。

4. 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2.4亿美元

这家已经在中国深圳股市上市的券商于去年3月在香港上市,抓住了香港股市回升的机遇。该公司是很多中资银行看中的承销商,曾负责众多金融类企业的IPO以及后续事项。

5.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简称:中金公司):2.23亿美元

总部位于北京的中金公司于1995年作为国有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与摩根士丹利的合资公司而创立。随后摩根士丹利在因控制权问题与中金公司管理层发生争执后将持股以获利丰厚的价格卖给了私募股权公司KKR & Co. L.P. (KKR)和TPG。中金公司去年秋季在香港上市,今年早些时候赢得一项美差,为海航集团以60亿美元收购技术分销商英迈的交易提供咨询服务。中金公司和中信证券都拥有大批投资银行家用于争取交易。

面对外资银行:中资银行是什么

根据中国加入WTO协议,再过几天,中国银行业将全面开放,目前,很多外资银行已经在摩拳擦掌,准备在中国大展身手,消费者也开始怦然心动,正在盘算到底应该存多少钱到外资银行。关于外资对于中国银行业的冲击和应对的策略也是近期的一个焦点。

应该说,中国的每一个行业,当外资要进来的时候,都会掀起轩然大波,但是,关于银行业的讨论似乎是焦点中的焦点,毕竟这直接跟“钱”有关。那么,外资银行到底有什么好呢?或者说,中国的银行到底怕他们什么?

第一点,对于一个银行来说,银行网点的覆盖范围很重要,因为消费者使用银行的业务的便利性影响到银行业务的选择。单这一点,中国的银行大可不必惊慌,因为外资银行要摆摊设点,也不是一下就能建设出来的,虽然现在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业务成为新宠,但是对于大部分中国消费者来说,面对面的交易似乎更让他们有安全感,因此,网点服务还是非常重要的,外资银行即使科技手段相当先进,也不可能那么快就把银行网点开到大街小巷。所以,这是需要时间的,中国的银行在网点上的基础还是比较牢靠,至少近一两年不用那么担心。

第二点,服务质量的高低,正在成为消费者选择银行的重要砝码。调查发现,中国消费者之所以对外资银行颇有一些好感,主要是消费者主观的认为外资银行的服务一定比中资的银行服务好,这是中国消费者的一种“崇洋”心理,因为自从改革开放以后,外国企业对于中国消费者施加了很多的教育,导致大家对于“洋品牌”总是怀着一些敬意的。但是之所以会对新的银行存有期望,也是因为现在国内的银行业服务不好导致的,因此,从这个层面来说,不是外资银行就真的好到哪里去,而是中资银行服务的基本功不到位。这几年招商银行的异军突起,就是依靠银行赢得市场的生动写照,而很多银行都还普遍存在队伍排得很长,服务人员态度很差,工作效率很低的现象,导致消费者对中资银行抱怨较多。可以说,服务方面,中资银行的确有担心的地方,毕竟外资银行在服务规范、服务的流程、服务的细节上有自己的一套,那么中资银行是不是能从顾客的角度来改善服务的方式,提升顾客的满意度,这是能否留住消费者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点,消费者之所以信赖一个银行,银行的品牌特色和品牌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的品牌利益点也很重要。这点上,除掉新兴的股份制银行,其他银行在品牌上差别并不是很大,而且,消费者对银行印象大部分是历史印象,比如对于中国银行,普遍认为是外币业务比较卓越的银行,因此觉得有专业感;对于中国建设银行,大部分消费者都会联想到与建设工程项目有关系;对于农业银行,会想到“农业”“农村”等等。而让消费者来评价银行的特点,普遍都是诸如方便、专业等等,这很大程度上说明,品牌与品牌之间没有很强烈的差异化,功能利益依然大于情感利益。但是对于一个银行来说,清晰的差异化的品牌定位对于增强消费者的情感黏性是非常重要的,外资银行在这方面应该说比中资银行要成熟,中资银行值得警惕。这两年,新兴的股份制银行比如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广东发展银行、交通银行等都在品牌的形象和品牌的建设上下了不少功夫,从品牌的视觉系统、品牌的诉求等都做了调整,但是其他银行显得力度依然不够。现在很多消费者一提外资银行,都会想到花旗、汇丰等,这也说明了外资银行在品牌运作上占有一定的优势。中资银行如何练好品牌的内功,这对于未来在竞争中是不是可以继续领先也非常重要。

第四点,中国银行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消费者的储蓄率居高不下,理财愿望很强烈但是行动力却很弱。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消费者一方面缺乏理财的基本知识,另外一方面也说明中资银行的理财产品过于单一,理财产品单一的原因也体现了中资银行在理财的产品设计和规划还不足以适应中国的消费市场。但是外资银行在理财产品设计上的功底要比中资银行深厚得多。中资银行如何能够打造一些有魅力的理财产品,让人们的储蓄能够转化为理财,更重要的是,能够让中国消费者具备理财的意识,中资银行任重而道远。

第五点,很多研究机构都表示,外资银行看重的是中国的富人市场,因为他们最懂得设计各种产品来吸引富人,随着大批外资银行的涌入,它们也将开始为国内高端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财富管理。所谓富人市场的概念,实际上说的是市场细分,因为富人群体和普通消费群体在需求上不同,要求的服务也不同,中资银行只有让自身的服务能满足这些高端客户的需求,才能夺得更多的高端客户。

第六点,当满足顾客的问题解决了,银行内部的运行机制就很重要。一个消费者在前台看到的银行的表现,在后台体现的是管理的系统以及企业文化和激励的机制等。曾经有一个国有商业银行的朋友说,他们柜台有一个营业员工作态度很不好,但是到了另外一个股份制银行之后,表现还不错,这就是服务的规范和机制的差别,银行的服务人员就好像后台的演员,如果培训的不好,规范执行的不严格,企业文化的活力不够,那么在前台面对消费者的时候,就会体现出生冷硬等让消费者不满意的表现。外资银行先进的实际上并不是他们的脑袋就真的比中资银行的脑袋聪明,而是他们在管理上更加科学和系统,而这个也将是未来中资银行需要提升的竞争力。

总的来说,外资银行来了,对于中资银行是一个促进,很多消费者在观望、欣喜的时候,实际上,更多也在表达对于中资银行的殷切期望。服务,品牌,产品,细分,管理,这是一个银行吸引消费者最重要的方面,如果这些问题都得到很好的解决,或者说在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那我们还有什么担心的呢?


202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