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美国股票

chenologin2分享 时间:

1990年日本股市危机的具体情况是什么?

有必要提醒一下当时日本股市所处的环境,美国正行走在它的一个持续了十年市的征途上,这一点与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环境有黑白立见的差别。

美国股票市场有多少支股票,总市值有多少?

美国大概有13个交易市场,美国证券市场分为交易所市场(stock exchange)和场外交易市场(OTC市场)。

一、交易所市场包括大家熟悉的NYSE、NASDAQ、AMEX美国证券交易所3个最大的交易市场。

(NASDAQ、AMEX均属于全美证券交易商协会NASD拥有。

)NASDAQ纳斯达克交易市场包括A、纳斯达克全国市场(The NASDAQ National Market)包括了一些世界上有名的大型公司,如微软、Cisco Systems 、以及雅虎、E-Bay 等这类的网络公司。

这些公司必须满足一定的财务标准和公司经营状况的披露要求,才能够在市场上挂牌。

2000 年6 月,在这个市场上挂牌的个 公司达到了3385 家。

中华网、北京亚信、新浪、网易和搜狐都是 在这个市场上市的中国公司。

B、纳斯达克小型资本市场(The NASDAQ SmallCap Market)该市场是为那些市值比较小、还不能达到全国市场上市标准的公司上市而设立,与纳斯达克全国市场并列为纳斯达克证券市场的两个下属交易所之一。

2、AMEX美国证券交易所AMEX是全美第二大的大厅叫价式(floor-based)的证券交易所。

1998 年11 月2 日,纳斯达克证券市场宣布完成与美国证券交易所(American Stock Exchange Market) 的合并,组成纳斯达克- 美国证券市场集团(NASDAQ-Amex Market Group) ,成为NASD(全美证券商协会) 的一个下属机构。

二、场外交易市场还有OTCBB美国电子柜台交易系统、OTCPK美国粉单市场这类小型的交易市场。

(哈哈,建议不要购买OTCBB、OTCPK这类市场上的股票,不知道那天就没了)1、OTCBB美国电子柜台交易系统(属于全美证券交易商协会NASD管理)在早期,一些企业的股票在交易所外进行交易,形象地称为柜台交易(OTC)或场外交易,这些交易由国会于1939年授权设立的美国证券商协会(NASD)管理。

NASD于1971年设立了一个电子报价系统,即NASDAQ,将符合一定条件企业的股票纳入该系统交易,以提高这些场外交易的效率。

NASD进一步于1990年设立了另一个电子报价系统,即OTCBB((Over The Counter Bulletin Board),供不能满足NASDAQ条件的场外交易股票进行交易。

一些金融中介公司蛊惑它叫做NASDAQ二板,其实是不正确的。

它OTCBB不过是一个报价系统,既没有挂牌(listing)条件和标准,也不提供自动交易执行体系,也不与证券发行公司保持联系。

更重要的在于OTCBB基本上没有融资功能。

中国在OTCBB的公司估计有60家左右,股价大都在0.01-1.00美元之间。

2、OTCPK美国粉单市场(比OTCBB更差一级)粉单市场(Pink Sheets)由私人设立的美国全国行情局于1911年成立,为未上市公司证券提供交易报价服务,从上市要求、规模、交易情况看,粉单市场与OTCBB比较类似。

该市场隶属于一家独立的私人机构(Pinksheets LLC),有自己独立的自动报价系统—OTCQX。

粉单市场是一种集中报价服务系统,收集并公布造市商在柜台交易中的实际交易及价格信息,粉单市场的交易不会列出股票的卖价和买入价。

粉单市场仅仅是一个报价服务系统,不提供自动交易撮合,也不执行自动交易指令。

企业在美国其它大交易所NYSE,AMEX,NASDAQ或OTCBB被摘牌后,仍然可以在粉单市场挂牌进行股票交易。

申请在粉单市场挂牌的程序和申请OTCBB挂牌一样,但在粉单市场上财务报告不需要经过审计。

报价系统与股票发行人之间无直接联系,证券发行人不用在粉红单市场申请上市和报价,而是通过做市商进行报价。

做市商不了解或不经发行人同意也可以在粉红单市场上报价。

公司没有上市标准,不必向SEC上交财务信息和其它的公司常规文件,也不需要发行人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信息披露。

美国股票的总市值:目前美国股市市值为25万亿美元。

简述美国股市发展历史。

1776年美国从英国的殖民统治中出来,从那时一直到1850年左右,其早期金融发展基本是复制英国和荷兰的金融,也就是侧重发展银行、保险和债券市场,同时也开始股票交易。

从19世纪初开始,美国将英国工业革命初期中推出的新技术很快地学过来,更确切的说,先是把英国的纺织机械化技术学过来。

最初,美国股市发展也缓慢,1800年时美国共有335个股份有限公司,除了6个跟生产制造有关以外,其它公司全都是桥梁、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公司(占245 个)以及银行与保险公司(67个),股票投资者也很少。

第一个现代纺织业公司是成立于1813年的“波士顿制造公司”,但该公司到1850年也不过只有123位股东。

因此,到那时美国股市的发达程度也非常有限,跟英国的证券市场类似,美国的证券市场也主要以公债和公司债为主。

英国金融是受海洋贸易而激发起来的,而以股市为特色的美国金融则是围绕科技创新而起的。

最初的起点是交通运输技术。

1820年代在世界上开始出现蒸汽轮船,远洋运输从帆船改成汽轮,在运输技术上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但是,人们发现蒸汽船再强大也没办法上陆地,这样一来外贸以及国内贸易就基本上围绕着有水、有海的地方发生,这就是为什么美国经济最初是在东海岸崛起,比如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原因就是这些城市挨着大西洋。

现代火车大约于1804年在英国发明,第一条实用火车线于1825年建于英国。

火车的实用对当时的世界带来全新的希望,使最热的科技题目由海运转向铁路。

人们发现,有了火车技术,只要把铁路在全美国各地修遍,经济发展就不再只局限在沿海地区了,可以向内地的很多地方扩张。

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这显然是个新时代的开端。

我们现在都谈互联网技术可以改变世界,那个时候人们则认为火车可以改变世界。

在铁路技术概念的刺激下,19世纪中期大量美国铁路公司在新英格兰、芝加哥等地方相继成立,大家认为应该修很多的铁路把美国各地都串通起来,每个人都觉得铁路是新世界到来的象征。

所以,那时在纽约和波士顿掀起了购买铁路股票的热潮。

于是,1860年后美国交易的多数是铁路公司股票。

从另一个角度讲,正因为当时这么多人非理性的对铁路股票狂热,才使美国的证券市场开始从过去的债券市场变成真正的股票市场。

如果没有那一次股票热的冲击,美国的证券市场可能还要等很多年才能转变。

再者,那次铁路股票泡沫把股价炒得很高,使不少铁路股票像今天的“百度”一样成为广泛关注的故事,不仅催生创业文化,而且为当时愿意冒险创业的人提供非常便宜的资本。

接下来的新概念就是1875年由美国人贝尔发明的电话,随后贝尔创立“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的前身——“贝尔电话公司”,在美国推广电话的使用,AT&T于1891年上市,其股票很快被炒得火热。

同期间,另一位大发明家——爱迪生于1878年成立他的“爱迪生电气照明公司”,并于次年发明电灯泡,随后发明发电机以及商业供电厂。

他的公司在1892年与另一家电力公司合并成立今天美国最大的“通用电气公司”(GE),该公司的股票于1902年在纽约上市交易。

19世纪末期围绕着电话和电力技术的创新,使人们的关注目标由原来的铁路转到电话与电力概念股上来。

这期间,还有石油和钢铁股票也是股市炒作的热点。

当然,除了这些令人激动的观念股推动着美国股票文化的快速发展外,这里还不得不提到JP摩根,在他于1870至1905年间改变美国证券业之前,华尔街证券公司都规模很小,往往只有几位合伙人的资金组成,能销售的证券发行量很小。

但是,JP摩根于1871加入投行公司——Drexel, Morgan and Company之后,随即对各类大大小小的铁路公司进行整合,通过一系列并购把它们组合成几个实力较强的大公司。

他的技能是如此的高超,1895年他把其就职的Drexel, Morgan and Company重组为他自己的公司——JP Morgan and Company。

之后,他成功整合“通用电气公司”并把其股票推向股市。

他最大成名作之一是于1905年左右,他找到足够多的资本将众多美国钢铁公司合并,成立“全美钢铁公司”(US Steel Corporation),创造美国历史上第一个10亿美元公司。

他把证券公司的业务从简单的证券经纪上升到包括行业、企业整合的策划与融资全套服务,创新了现代投资银行的理念。

1910年以后又出现了新的投机概念——汽车,例如福特汽车就是此时期炒出来的。

不幸的是,1910到1929年间的汽车股票泡沫最终以著名的1929年大股灾结束,接下来的经济危机使美国股市沉闷多年。

到了1980年代,才又出现了大家熟悉的电脑股票热,英特尔、微软等公司是这时期的代表作。

到1990 年代则是互联网股票热,等等。

过去200多年里,美国股市几乎是一部连续不断的股市热潮史,这背后当然是一部部财富创造的故事,同时也一波一波地把美国股市推向成熟,使它的定价和融资能力达到多方位的深化。

为什么美国股市能够发展到今天如此的规模 起决定性的因素是,美国股票市场是法规健全、管理严密而透明,但最重要的是它是一个自由的市场,股票价值完全自由涨落,除了法制的约束,对股...

1980年的美国

8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的政策和结构调整的主线十分清楚:一是把供给管理 和促进生产力发展放在首位。

二是美国体制结构调整在公平和效率的取舍上明显 偏向效率。

三是高度重视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

四是摸索并建立了对付经济衰退 和金融动荡的体制。

五是形成了以摆脱国际竞争对手为中心的发展新模式。

因此 ,90年代,尤其是1995年以来,美国出现的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先导、以知 识为基础、以生产率增长和结构转换为特征的新经济,与上述政策是分不开的。

一、从需求管理转向供给管理,是美国新经济产生的宏观政策环境 从二战结束到70年代末,美国宏观经济的调控目标一直是强调解决总有效需 求不足问题。

为此,美国政府采取了相机抉择的财政货币政策,即当总有效需求 不足、失业率居高不下时,采取赤字财政和通胀型货币政策,解决需求和就业不 足问题;当经济出现过热和通胀时,则采取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反通胀。

当时 人们普遍认为,通胀与失业之间有相互替代关系,只要通过合理的需求管理政策 ,就能够把失业率保持在自然率水平(当时认为约5—5.5%),把GDP保持在潜在 增长率水平(当时认为约2.5%)。

这套政策组合虽然保证了美国经济在50至60年 代的稳定增长,却无法解决美国生产率增长缓慢、竞争力日渐低下的供给问题。

由于政府干预扰乱了经济内在稳定机制,到60年代末和整个70年代,美国经济陷 入“滞胀”,通胀与失业的相互替代关系消失了。

80年代初期,美国宏观政策的重点从扩大有效需求转向了反通胀,同时实施了由需求管理政策向供给管理政策的转变,即由政府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信条转向 促进生产力增长,加快供给结构调整。

为此,里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结构调整政 策,包括:(1)大幅度调减税负,改变高税负对生产、投资和消费产生的激励机 制扭曲,使劳动者、投资者和消费者有更多税后收入用于储蓄、资本积累和长期 消费,从而刺激私人投资和消费大幅度上升,使供给与需求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协 调增长,(2)大幅度削减社会福利开支,减少人们对政府公共支出的依赖,在公 平和效率的政策导向上向效率倾斜;(3)对电信等自然垄断行业引入竞争对象, 扩大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范围,提高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效率;(4)政府增加对 研究与开发投入和国防投资,促进军用高技术向民用领域转移,鼓励技术创新和 扩散,为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创新基础和创业环境;(5)政府学习日本扶持出口 的政策,从贸易立法和贸易规则制定等方面入手鼓励出口,打开国外市场;(6) 确定以技术领先产业为核心的竞争提升战赂。

这一系列供给管理措施奠定了90年 代美国的整体竞争优势。

美国在80年代的经济增长态势是强劲的,但政策调整一直伴随着结构不平衡 性发展:减税和增加政府公共支出的政策组合,为企业创业、创新和私人消 费提供了激励,但联邦政府预算赤字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从1980年的1.94% 上升为1985年的5.34%,到1990年仍高达3.99%,人们担忧美国预算赤字将导 致财政危机。

1980—1985年美元持续升值3,5%,抑制了通胀,但严重削弱 了美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使贸易赤字从1980年的314亿美元上升到1985年的 1336.5亿美元。

为此,美国在1985年第一次召开了七国集团会议,迫使其他国 家货币升值,到1987年美元贬值了34%,但1988年美国的商品贸易赤字仍高达 1433亿美元,人们担忧美国贸易赤字难以为继。

实施“紧”货币与“松”财政的政策搭配,同时增加外资流入,美国利率始终保持在高位水平。

80年代 美国股市价格大起大落,也反映了人们对结构调整后的经济前景抱不确定预期。

由于供给结构和效率发生转变,在经过80年代高财政赤字、高外贸赤字、高 利率的困扰,美元汇率大升大贬的货币动荡以及1989—1991年经济衰退后,美国 经济从1991年3月以后进入了战后最长的增长期。

二、创新是推动美国供给结构转变的主要动力,使其成为新技术策源地 美国世界技术领先地位与其经济规模、要素禀赋、企业制度以及重视教育和 研发投入有密切联系。

但80年代以来,美国在汽车、造船以及一般制成品领域面 对着东亚等新兴工业国(和地区)的竞争,在电子、化工、家用电器、金融等产业 面对着日、欧企业的竞争。

为此,美国政府除积极推行供给管理政策外,还把鼓 励技术创新作为一项重振竞争力和国力的重要举措。

打破趋势线:为什么当前美股与历史最严重三场股灾类似

打破趋势线:为什么当前美股与历史最严重三场股灾类似 1929、1987年的标普500指数和1990年的日经225指数在打破趋势线之后,都出现了瀑布式的下跌。

而美股上周五已经打破趋势线,未来是否会“重蹈覆辙”?继2月份暴跌之后,美股于上周五和本周二再次大幅下挫。

分析师Dmitri Speck指出,当前标普500指数的走势和其在1929和1987年股灾时期类似,也与1990年日本股市的崩盘(日经225指数暴跌)存在相似点。

图" class="ikqb_img_alink">他还指出,出现这种“崩溃”模式的决定性特征包括:在图表上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趋势线、上行的最后阶段加速走向高峰、最初的下降是测试趋势线、然后是出现反弹势头、最后打破趋势线。

而在打破趋势线之后,1929、1987年的标普500指数和1990年的日经225指数都出现了瀑布式的下跌。

那么当前的美股是否会“重蹈覆辙”?打破趋势线之后 面临着瀑布式下滑从最初的测试趋势线到反弹,美股经历了一段很长的时间,然而,美股最终还是再次回落。

上周五(3月23日),美股已经跌破了趋势线。

图" class="ikqb_img_alink">这与1929年、1987年的美股、以及1990年的日本股市有明显相似之处。

图" class="ikqb_img_alink">1986 – 1987年,道琼斯指数在跌破趋势线之后迅速下滑。

图" class="ikqb_img_alink">同样,在1928 - 1929年,道琼斯指数在第二次测试趋势线失败之后,市场再度崩溃。

图" class="ikqb_img_alink">日经225指数也在1987-1990年打破趋势线之后猛烈下挫。

标普500指数的初始目标:19001929年,1987年和1990年股市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下跌幅度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在第一次下滑中,股指都跌至趋势线的起点。

如果再次出现瀑布式的下挫,标普500指数的初始目标将为1900点,相当于较顶点水平下跌34%。

市场在1929年崩溃之后,美股在接下来的2.8年时间内下跌了近90%;在1987年,美股经历了单日暴跌22.61%的冲击后,市场表现更加糟糕;日本股市则在1990年崩盘之后,仍然陷入了漫长的熊市阶段,最终在下跌82%之后触底,此时,距离日本股市顶部水平大概过去了30年。

南海泡沫事件Dmitri Speck还提到了南海泡沫事件。

这和前几次的股市崩盘也存在一些类似之处:先是沿着趋势线上升,然后加速上升到高峰,最后在趋势线被打破之后暴跌。

南海泡沫事件是指英国在1720年春天到秋天之间发生的一次经济泡沫,它与密西西比泡沫事件及郁金香狂热并称欧洲早期的三大经济泡沫。

图" class="ikqb_img_alink">英国股票价格曾在1719 - 1721年打破趋势线之后,一路回落至牛市的起点。

当前美股暴跌的可能性较大随着上周五打破趋势线,美股当前的格局和前三次股市崩盘前的走势非常类似。

当然其它因素对股市的影响也至关重要,包括基本面估值过高、利率上升以及全球贸易关系紧张。

Dmitri Speck也指出,当前股市也并不一定会崩盘,尤其是考虑到周一美股的反弹状况。

然而,由于此次的初始反弹是双顶形式结束,美股可能会出现两次打破趋势线的情况。

总得来说,股市出现瀑布式下滑的可能性较高。

上证指数1990年12月19日基日的股票总市值是多少?不要百度粘贴,...

上证综合指数以1990年12月19日为基日,以该日所有股票的市价总值为基期,基期指数定为100点。

1984年11月14日发行上海飞乐音响公司“小飞乐”股票――这是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公开发行的第一只股票。

1986年11月,邓小平接见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约翰.凡尔霖,赠送了一枚飞乐音响股票。

虽然有报道说深宝安和北京天桥成立股份制企业更早,但是发行股票,小飞乐在先。

1986年,深圳开始股份制改造。

1988年4月1日,深圳发展银行在特区证券公司的柜台上开始了最早的证券交易。

随后万科、金田、安达、原野(世纪星源的前身)等也陆续发行股票并上柜交易,构成“老五家”。

1990年12月1日, 深圳证券交易所试营业(因为申请没有批), 老5家开始交易。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

老八股开始交易。

它们是:延中实业、真空电子、飞乐音响、爱使股份、申华实业、飞乐股份、豫园商场、浙江凤凰。

上海综合指数基点为100点,(当天开盘96.05点,之后无量空涨,90年收于127.61点。

)1991年,上海股市稳步上涨。

1991年7月3日,深交所正式开业。

1991年10月31日,首家B股深南玻B公开招股。

如果有疑问请找(中国股市18年大事记),帮助对你有所帮助。

请问,想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条件是什么?

美国股票市场上市规则摘要纽约证券交易所 最低投资者数目 5000名,每名持有100股或以上股份 最低公众持股量 250万股(全球) 公众股份的总市值 1亿美元(全球) 最低招股价 不适用 市场庄家 不适用 营运历史 不适用 资产状况 不适用 税前盈利 1亿美元(过去三个财政年度累计计算) 公司管治 需要 纳斯达克全国市场 准则一(市场规则4420(a)) 最低投资者数目 400名,每名持有者100股或以上股份 最低公众持股量 110万股 公众股份的总市值 800万美元 最低招股价 5美元 市场庄家 3名 营运历史 不适用 资产状况 股东权益达1500万美元 税前盈利 100万美元 公司管治 需要 准则二(市场规则4420(b)) 最低投资者数目 400名,每名持有者100股或以上股份 最低公众持股量 110万股 公众股份的总市值 1800万美元 最低招股价 5美元 市场庄家 3名 营运历史 2年 资产状况 股东权益达3000万美元 税前盈利 不适用 公司管治 需要 准则三(市场规则4420(c)) 最低投资者数目 400名,每名持有者100股或以上股份 最低公众持股量 110万股 公众股份的总市值 2000万美元 最低招股价 5美元 市场庄家 4名 营运历史 不适用 资产状况 不适用 税前盈利 7500万美元(或总收入和总资产分别达到7500万美元) 公司管治 需要 美国证券交易所 最低投资者数目 800名,若公众持股数量超过100万股,则为400名 最低公众持股量 50万股 公众股份的总市值 300万美元 最低招股价 3美元 市场庄家 不适用 营运历史 不适用 资产状况 股东权益达400万美元 税前盈利 75万美元(最近1个财政年度或最近3个财政年度其中的两年) 公司管治 需要 纳斯达克小型资本市场 最低投资者数目 300名,每名持有100股或以上股份 最低公众持股量 100万股 公众股份的总市值 500万美元 最低招股价 4美元 市场庄家 3名 营运历史 1年;若少于1年,市值至少要达到5000万美元 资产状况 股东权益达500万美元;或上市股票市值达5000万美元;或持续经营的业务利润达75万美元(在最近1个财政年度或最近3个财政年度中的2年) 税前盈利 参阅上文资产状况规定 公司管治 需要 附注:上述规定适用于非美国公司在美国作首次上市。

其他证券的上市规定会有所不同。

中国公司在美上市指南美国的证券市场概况 美国最大的全国性证券交易所当数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

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交易中,购买和出售的订单传达到中心,由中心的专业人士通过维护系统以使买卖的订单匹配,从而实现交易。

在场外交易市场,买卖是通过券商之间连接的计算机终端和报价单来完成的。

最著名的场外交易市场就是纳斯达克(NASDAQ),券商作为中介代理人匹配客户之间的订单,或是直接以自己的名义介入证券交易。

纽约证券交易所是世界上最大的股票市场,其筹集的资金居股市之首。

纽约证券交易所有将近2800多个上市公司,在2003年,包括了来自51个国家的470个外国公司。

2003年,在纽约证交所上市的中国公司为15家,市值达到89亿美元;亚太地区共有82家公司,市值达728亿美元。

广泛的市场参与者,包括公司、个人投资人、机构投资人和成员公司,构成了这一交易市场。

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已经满足了最严格的上市标准,其范围包括从最大、最著名的蓝筹公司到许多世界顶级的技术公司和年轻、成长迅猛及私有化的非美国公司。

在美国,大概有35000个公司的股票在场外市场交易。

纳斯达克是一个全国范围内的电子询价系统,存储和提供每秒更新的来自全国联网券商的场外报价。

有6000多个公司的证券在该系统上询价,现有包括搜狐、新浪、网易三大中国门户网站在内的十几家中国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

当今的纳斯达克市场已成为纽约证券交易所的竞争对手,许多符合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标准的大公司已选择了纳斯达克,如著名的微软、英特尔、苹果电脑和升阳公司等。

纳斯达克市场分为两个部分:纳斯达克全国市场和纳斯达克小型市场。

在全国市场的上市标准更严格,证券更具折现性。

对于更小的公司而言,纳斯达克提供了一个“场外交易电子版”,但其并不是纳斯达克市场的一部分,而只是为券商们提供的通过计算机网络查询和估价的途径。

最小的公司则可以列于“粉红单”上。

在美上市的优势 中国公司在美国上市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市场的稳定性以及其代表的雄厚的资金来源为企业融资提供最大空间。

对于包括中国公司在内的境外公司来说,对美国资本市场趋之若鹜的最大理由无不在于这一市场所容纳的雄厚资金。

由于比较健全的法律制度和行之有效的市场运营,不仅是庞大的投资机构,就是零散的个人投资者也能通过很多方式将资金聚集起来,占据着资本市场的重要一隅,使美国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和最有效的资本市场。

美国投资者对非美国公司的股票的投资大约占这些投资人所拥有的资金总额的12%。

第二,有助于提高公司的全球知名度和良好声誉。

公司良好的知名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公司的价值,而通过上市在美国的资本市场亮相,借助路演等方式以及媒体的曝光,取得类似促销的效应,...

1990日本股市崩盘的原因(详解)、过程?

【发现世界】1990年日本股市崩盘前后【股市神话】1985年至1990年,日本经济出现空前繁荣局面,各项经济指标都达到历史最高值,日本股市也迎来了“大牛市”。

在政府高调鼓励融资投资和日元升值的内外双重刺激下,日本股市由缓慢回升迅速进入暴涨阶段:1986年1月日经指数13000点,1987年9月26000点,1988年日本股市总市值超过当年GDP,1989年12月日经股指创下接近39000点历史纪录!股市的巨大财富效应把这一时期的日本人从战后极度节俭拮据的状态带入投机撒钱的时代,每个人都对股票、外汇、房价、利率高谈阔论,每个人都穿最贵的名牌、喝最贵的红酒......铺张浪费与挥霍奢靡共行的“股市神话”里,日本人被繁荣的假象蒙蔽了。

【日元升值】80年代的日本经济接近了美国GDP的一半。

1985年,日美英法德五国签订《广场协议》,以人为干预来迫使日元兑美元升值。

两年多的时间里日元兑美元上升了近一倍(1美元兑换220日元变成了1美元只能兑120日元),人们似乎一夜间变成了暴发户。

当时,整个日本岛都沉迷在空前的繁荣和疯狂之中。

人们坚信股价只涨不跌、地价只升不降,企业精英还盼着1990年股指冲到42000至48000点......然而,1989年日经股指39000点是投资者们最后一次赚取暴利机会了。

从1990年初开始,日本股市急速下行,到当年12月股市已损失约合2万亿美元,日本经济神话的泡沫破灭了。

【投机炒价】为何会形成泡沫经济?当时,日元升值让日本经济实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国民个人存款也达到了历史最高。

尽管日本央行把利率由5%降到2.5%,但日本银行仍有充足的资金提供贷款。

日本企业和个人利用过剩的资金和银行贷款进入股市逐利的同时,也大肆炒热房地产市场。

继人人炒股之后,日本社会又进入一个人人巨资购地作抵押,然后贷款再次购地或炒股的恶性死循环。

在那段时间里,日本政府与银行几乎从来没有质疑过,一旦贷款者无力偿还巨额贷款,他们该如何收场。

【挥金如土】泡沫经济,对于大部分日本国民来说,仿佛一场盛大奢靡的聚会。

在那个纸醉金迷的时代里,一向默默无闻的日本家庭主妇可以花上500美元喝着一杯点缀着金粉的精致咖啡,商人们也可以在东京的豪华餐厅与夜总会里豪掷成千上万的美元来吃喝玩乐。

一个名为“茱莉安娜的东京”的夜总会就很好地代表了整个泡沫经济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

【地 价飙升】日本土地价格的喷张使其成为全球瞩目的现象。

本来一点不值钱的小块土地短短几年内就价值几百万美元。

据当时媒体报道,仅仅是日本天皇居住的东京皇 居的土地价格就超过了整个法国的土地估价。

更有人戏称,在东京的银座地区,如果把一张1万日元的纸币扔在地上,甚至买不到它所覆盖的那一小片土地。

图为曾 经被日本三菱公司买下的美国洛克菲勒中心,一度成为日本兴美国衰的象征。

【横 扫全球】在经济的极度繁荣下,日本人开始了遍布全球的奢华旅行。

美国、欧洲与大洋洲的奢侈品店全都被手持巨资的日本人所攻占。

LV的手袋、阿玛尼的衣服和 最贵的红酒全部被他们抢购一空。

同时,蓬勃的日本经济也吸引了无数外国人来到日本。

西方人在外资银行与证券公司里大赚特赚,甚至在日本当个英语家教都能让 他们发家致富。

【暴跌崩盘】1990年底,日本股市彻底崩盘。

当时日本报纸的头条几乎全部被公司破产新闻霸占。

就连日本最大、最古老的银行,也被曝光银行高管与黑帮进行腐败 交易。

所有企业的投资活动在那一年戛然而止,此前日本民众那根本停不下来的购买欲望也被低迷的经济打倒。

一家家房屋贷款公司相继破产。

被不良贷款所充斥的 日本银行也不得不采用合并重组的方式来获得新生。

【一 蹶不振】在这之后,日本政府终于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但再多的经济与财政增长措施也显得于事无补。

在1991年,日本股市危机越来越严重的时候,日本经 济也随即陷入了“最失落的10年”。

直到2000年和2001年,日本纳税人渐渐挽救了濒临破产的银行,公司的重组之路逐渐明晰,特别是中国的经济增长给 日本制造商带来了一点松口气的机会。

在 日本国内,回想泡沫经济的那5年,有的人会因为有着花不完的钞票可以尽情享乐而觉得怀念,有的人会因为对于当时经济状况的迷茫与无知感到有些尴尬,还有些 人会对于整个日本抛弃价值观变得物欲横流而感到愤怒。

1985年—1990年,短短五年间,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当年日 本财富积累从暴涨到破灭的变幻不堪回味,这也成为世界各国重大经济危机和金融灾难最惨痛的教训和最深刻的警示之一。

我想要美国2001年经济发展数据

展开全部 美国:进入衰退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肖炼 自2000年第三季度以来,美国经济增速放缓。

2001年第一季度GDP增幅降为1.3%,第二季度又下探至0.2%,创近十年以来的新低。

美国经济告别“长期繁荣”,开始步入慢车道。

“9·11”恐怖袭击事件对美国经济的打击更是雪上加霜,将进入衰退。

这已引起世界各国经济界的密切关注。

一、2001年美国经济增长结构分析 2001年前两季度美国GDP按年增长率计算的累积总值(总供给)分别为10.14万亿美元和10.20万亿美元,分别增长1.3%和0.2%(见表1和表3)。

从总需求方面看,第一和第二季度国内总消费分别增长0.7%和0.4%;私人消费支出增长3.0%和2.5%;非居民投资分别下降0.2%和14.6%;居民投资增长8.5%和5.8%;商品和服务出口下降1.2%和12.2%;商品和服务进口下降5.0%和7.7%;政府消费和总投资增长5.3%和5.4%。

另外,前两季度通货膨胀率为3.3%和2.2%;失业率为4.5%和4.9%。

公司税后利润分别大幅下降57.9%和28.5%(见表1)。

表1 2000——2001年美国经济主要指标 % 2000 2000(1) 2000 (2) 2000 (3) 2000 (4) 2001(1) 2001(2) GDP 4.1 2.3 5.7 1.3 1.9 1.3 0.2 国内总消费 私人消费支出 非居民投资 居民投资 商品与服务出口 商品和服务进口 政府消费支出和总投资 4.8 4.8 9.9 0.8 9.5 13.4 2.7 3.5 5.9 15.8 8.5 9 17.1 -1.1 6.3 3.6 12.2 -0.8 13.5 16.4 4.4 2 4.3 7.1 -10.4 10.6 13 -1.8 2.2 3.1 1 -1.1 -4 -0.5 3.3 0.7 3 -0.2 8.5 -1.2 -5 5.3 0.4 2.5 -14.6 5.8 -12.2 -7.7 5.4 通货膨胀率 公司税后利润率 2.3 51.2 3.8 2.1 1.9 2.2 1.8 -47.4 3.3 -57.8 2.2 -28.5 失业率 4.5 4.9 资料来源: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2001年8—9月统计资料。

下面接着分析总需求各部分对GDP的贡献度,即分析第一季度GDP的1.3%增幅和第二季度0.2%的增幅,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

表2显示,私人消费支出贡献度分别为2.05%和1.68%,其中,耐用消费品为0.83%和0.57%;非耐用消费品为0.49%和0.08%;服务为0.73%和1.03%。

国内私人总投资对GDP起到向下拉动的作用,分别为-2.25%和-2.29%;其中,非居民为-0.02%和-2%;建筑业有升有降,分别为0.39%和-0.48%;设备和软件为-0.41%和-1.52%;居民固定资本投资的贡献度是0.35%和0.24%。

库存也制约了经济增长,分别为-2.6%和-0.43%。

商品与服务净出口的贡献度基本上是消极的,分别为0.63%和-0.26%;其中,出口贸易为-0.13%和-1.41%(服务出口贸易为顺差,商品出口贸易为逆差);进口贸易为0.76%和1.15%(服务进口贸易为逆差,商品进口贸易为顺差)。

政府消费支出与投资对GDP的拉动作用为0.92%和0.94%,联邦政府为0.19%和0.09%;其中,国防为0.28%和0.09%;非国防为-0.09%和0.0%;州与地方政府的拉动作用为0.73%和0.85%(见表2)。

表2 2000——2001年美国总需求各部分对GDP的贡献度 % 2000(1) 2000(2) 2000(3) 2000(4) 2001(1) 2001(2) GDP增长率 2.3 5.7 1.3 1.9 1.3 0.2 私人消费支出贡献度 3.49 2.5 2.88 2.14 2.05 1.68 其中: 耐用消费品 1.46 -0.21 0.65 -0.17 0.83 0.57 非耐用消费品 1.01 0.95 0.84 0.12 0.49 0.08 服务 1.47 1.75 1.38 2.19 0.73 1.03 国内私人总投资贡献度 -0.08 3.25 -0.51 -0.42 -2.25 -2.19 其中: 1.固定资本投资 2.24 1.49 0.44 0.09 0.33 -1.76 (1)非居民 1.88 1.52 0.91 0.13 -0.02 -2 建筑 0.26 0.35 0.45 0.24 0.39 -0.48 设备和软件 1.36 1.17 0.46 -0.11 -0.41 -1.52 (2)居民 0.36 -0.03 -0.47 -0.05 0.35 0.24 2.库存 -2.32 1.76 -0.95 -0.5 -2.61 -0.43 商品与服务净出口贡献度 -1.32 -0.84 -0.7 -0.39 0.63 -0.26 其中: 出口 0.95 1.42 1.13 -0.46 -0.13 -1.41 商品 0.64 1.11 1.36 -0.58 -0.19 -1.46 服务 0.31 0.31 -0.22 0.12 0.06 0.05 进口 -2.26 -2.26 -1.84 0.07 0.76 1.15 商品 -1.85 -2 -1.48 0.07 0.87 1.22 服务 -0.41 -0.26 -0.36 0 -0.11 -0.07 政府消费支出与投资贡献度 -2 0.78 -0.32 0.58 0.92 0.94 联邦 -0.84 0.9 -0.66 0.27 0.19 0.09 国防 -0.87 0.56 -0.42 0.38 0.28 0.09 非国防 0.03 0.34 -0.24 -0.11 -0.09 0 州与地方 0.64 -0.12 0.34 0.31 0.73 0.85 资料来源: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2001年 9月13日。

表3 1999—2001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 10万亿美元 1999 2000 2000(1) 2000(2) 2000(3) 2000(4) 2001(1) 2001(2) GDP 9299.20 9872.90 / 98857.60 9937.50 10027.90 10141.70 10201.60 资料来源: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2001年8—9月统计数据。

二、美国经济下滑原因的分析 世界各国学者对美国经济下滑的原因有各自不同的解释。

1.国内私人总投资大幅下挫。

以上经济结构分析表明,2001年美国经济下滑的最主要 原因是投资需求不足。

例如,2000年第二季度美国私人投资拉动GDP增长3.25个百分点,而2001年同期却带动GDP下降2.19个百分点。

其中,外国投资下降是国内总投资下降的主要原因。

例如,2001年第二季...

日本股市:1980年以来的走势图

展开全部 日经指数1970年到去年的走势图http://115.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6/12/14/12/113b72ebf14.jpg美国百年走势图http://bbs.jinku.com/attachments/r/2008-12/93101-1.jpg一、30年代大萧条“吃掉”道指33年的“积累”1896年5月26日,道指(djia)从40.94点艰难起步。

经过30多年的风风雨雨,道指缓慢“成长”。

1929年9月3日,道指收至历史最高点位381点。

其间,美国股市经历了美国海外军事扩张、第一次世界大战、柯立芝繁荣三大“利好”阶段,这一时期也是美国走向世界霸主地位的重要转折时期。

因此,在这一阶段,美国股市一路顺风,从40点到接近400点,道指走了33年时间。

否极泰来、乐极生悲。

正当美国人民沉浸在繁荣与幸福之中不难自拔时,一场历史上罕见的大危机正在悄悄逼近美国人民。

1929年10月28日,美国东部时间星期一,上午开市不久,道指狂跌不止,当日收于260点,日跌幅达12.82%。

这便是美国人闻风丧胆的“黑色星期一”。

以此为导火索拉开了30年代世界性大萧条序幕。

次日(10月29日),道指收盘再大跌11.73%,收于230点。

随后,道指伴随1929——1933年的大萧条一路下跌不止,一直跌到1932年6月30日43点收盘。

从40点出发,33年涨至400点附近,接着只用两年半的时间便狂跌至“原点”。

后人也称之为“大股灾”。

大股灾、大萧条,让富有的美国人几乎在一夜之间沦为了“穷光蛋”。

如今想来,依稀如梦。

二、重铸基石:40年后道指首破1000点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后,美国人从“自由放任”的盲目自信中醒来,重新审视必要的法制与宏观调控。

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大萧条永世难忘的“痛”让美国人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对金融业实行最严厉的管制,包括加强金融立法、分业管理、利率管制、存款保险等举措。

这样做的好处:对高风险的金融业,尤其是对证券市场严加管制,有利于抑制金融投机,抑制金融泡沫,有利于整固金融秩序,从而有效控制金融风险。

另一方面,罗斯福新政的成功施行,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从中“渔利”,使美国成为真正的、绝对的世界霸主,而且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同步增强。

从50年代初开始,美国经济完全走出了“大萧条”的阴影,进而步入到了6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一段“黄金时期”。

随着美国经济的一路走好,作为经济晴雨表的道指也一并向上。

1956年5月12日,道指首破500点大关。

从道指生日算起,从40点到500点,道指整整走了60年。

这60年应该算是道指苦难的60年,其经历坎坷曲折,它从生到死,再到重生。

这一曲折的过程也教会了美国人如何看待投机、如何对自己的投机行为负责。

当然,最主要的就是,它将美国股市引入了严厉的“法治”之道。

60年代的“黄金十年”将美国经济带上了一个新的高潮。

这一高潮终结的标志是1972年11月14日,道指首破1000点。

这是道指的第一个“千点”,若从大萧条的43点算起,它整整花了40年来跨越它的首个“千点”关口;若从道指诞生时算起,它则花了76年的时间来攻克这1000点大关。

由此可见,这一千点的基石的确是够扎实的。

然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规律。

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经过了长达20多年的快速增长,经济泡沫及通货膨胀已积聚到相当程度。

到了该停下来喘息的时候了,于是,从70年代初开始,美国经济又步入了前所未有的“滞胀”时期。

高通货膨胀伴随高失业,经济滞止不前,70年代中期,美国利率水平高达15%以上。

为此,刚上千点不久的道指又面临着巨大的大跌考验。

1974年末、1975年初,道指一度暴跌至550点上方,几乎吃掉1956年以来的战果。

好在自大萧条以来,美国股市一直处在严加管制的状态,泡沫与风险才能较快的顺利化解。

1976年末,道指重返千点之上。

但由于美国经济并未真正好转,因此,道指很快又回到了千点的下方,从1977——1982年的5年间,道指一直800点之上、1000点之下作窄幅整理。

从1972——1982年的10年间,除1974年与1975年之交有过短暂的下落外,其他时间均保持在800点以上运行,这应该再次证明了美国股市在严厉的“法治”下的有效性。

三、第二个“黑色星期一”考验道指:有惊无险1982年,美国经济逐渐走出“滞胀”的阴影,国民经济景气指数开始上升。

当年底,道指再次稳稳地站上1000点关口。

1985年底,道指首次突破1500点。

从1000点跨越至1500点,道指花了13年的时间。

随后一路继续飙升,1987年1月8日,道指首破2000点大关。

1987年10月19日,又是一个“黑色星期一”,道指当天狂跌508点,日跌幅达22.61%,道指从前日收市的2246.74点跌至1738.74点收盘。

这一日跌幅排道指有史以来的第二高。

美国爆发的这一“股灾”,也引发了全球股市的同步暴跌。

但当年年底,道指又重拾2000点。

这一次股灾的有惊无险,应该主要归功于三大因素:一是美国经济的快速恢复与增长,以及国际经济形势的好转。

二是美国股市前期管制的功效;道指花了76年的时间始终在1000点以下“筑底”,牢牢夯实的基石,是美国股市大厦后来不倒的重要原因之一。

道指首破1000点后,仅有两...

107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