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文学有股票吗

chenologin2分享 时间:

阿里文学的文学梦能实现吗

以阿里巴巴集团(以下简称“阿里”)如今的江湖地位,5月26日在北京举行的题为“梦想之门,携手叩响”的阿里文学2015战略发布会显得有些不上档次。

会议举办的场地还没有旁边一个数字出版技术的会议显眼,不少参加发布会的人都直接走错了地方;阿里也没有高管出席,与百度文学、腾讯文学召开发布会时至少有公司副总出席背书差别甚远;没有重量级嘉宾,虽然号称战略发布会,但知名作家、知名出版集团、知名网站的负责人却寥寥无几;整个发布会,正式的会议时间一个小时就草草收场,很多从外地赶来的参会者,甚至都还没有搞明白怎么回事,就已经结束……与其说是阿里文学成立以来的首次战略发布会,不如说是面对竞争不得已而为之的仓促之举。

自从百度收了纵横中文网和91熊猫读书与自己旗下的多酷联合打造百度文学、腾讯收了盛大文学打造阅文集团之后,业界就一直在期待,作为BAT三巨头之一的阿里将以什么样的方式深度切入数字阅读这个领域。

这不是阿里第一次进入数字阅读的领域。

在此之前,阿里在数字阅读领域已经有过几年的尝试和努力:先是搭建了淘花网平台,将电子书、音乐、影视打包在平台上,希望以互娱的方式实现多媒互动;后来又将电子书单独切割出来,成立淘宝阅读,还从多看阅读高调挖来了专业人士。

但无论是淘花网还是淘宝阅读,都没有能够完成阿里赋予其的任务。

去年下半年以来,淘宝阅读一度传出团队和业务双双解散的消息。

此次卷土重来的阿里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以UC浏览器及书旗小说客户端、淘宝阅读为基础,组建全新的阿里巴巴文学(以下简称“阿里文学”);从原创网络文学的角度出发,弃淘花和淘宝阅读时期的PC战略,直接将数字阅读定义到移动阅读。

在发布会上,阿里文学总编辑周运甚至表示,阿里文学不在乎利润,甚至有可能将所有的利润都直接分配给版权方。

言下之意,阿里文学不在乎这点小钱。

当然,如果你以为像BAT这样的巨鳄进入数字阅读这个领域,真的只是为了在阅读领域分一杯羹,那也太小看他们的雄心壮志了。

IP,这个近两年的火爆词汇,才是BAT不惜重金进入的最重要因素。

一部电子书才能卖多少钱?如果把这部作品拍成电视剧、电影、话剧,绘成漫画,制作成网络游戏,那又能收获多少钱?显然,后面这么多的衍生收益,远远超过一部电子书本身的收益。

但后面所有的衍生收益,都来自于电子书本身的内容。

所以,无论是百度文学还是阅文集团,之所以愿意投入不菲的资本接入数字阅读,正是看到了其中蕴藏的无限商机。

阿里文学的梦想,也必然蕴含其中。

但要想实现这个梦想,仅仅依靠阿里文学现有的资源是不够的。

于是,这次阿里文学首批为自己找来了三个合作伙伴: 塔读文学,作为其内容合作伙伴,将共同完成作者和作品的签约工作,完成IP积累的第一步,再配合阿里文学旗下书旗、UC和淘宝阅读三大渠道,将签约的内容分发出去; 新浪阅读(目前主要集中在微博有书),作为阿里巴巴入股的平台之一,将充分运用微博平台的营销能力,将IP的价值充分展现,为后续的衍生收益做好营销工作; 长江传媒,作为国内实力不俗的出版传媒集团,除了手中握有如郭敬明、白岩松等一大批优质作者资源,更因为其出版集团的身份,可以为阿里文学的发展提供不少的政策背书和保障。

在此基础上,阿里旗下目前有阿里影业、阿里游戏等IP开发渠道,只要拿到优质的IP,衍生开发和收益都不是问题。

最重要的是,阿里巴巴不缺钱。

至于阿里文学能够获得多少的支持,能够从内部拿到多少资源,则要看其能够拿到多少优质的IP。

阿里文学的这场发布会定在当天下午两点开始。

也就是这个时间节点,长江传媒的股价突然飙升了近7个百分点,让整个公司的人振奋不已。

身处会场的长江传媒数字出版有限公司总经理田荣华在上台发言时,言语里透出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这或许可以看作是阿里在股市点石成金的一贯风格。

但长江传媒的股票并没有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维持向上的态势。

或许也可以理解为,资本市场对于此时进入以此种形式进入数字阅读市场的阿里文学,点石成金之术或难复制? 数字阅读市场到底内容重要还是渠道重要?这是一个不太好回答的问题。

在出版行业,关于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的争议也一直没有停歇过。

但是如果BAT这样的巨鳄本身就不是要从数字阅读挣钱,而是要从IP出发挣钱,那就只有一个答案:内容。

同样是数字阅读领域,作为IP生产商的幻文小说网卖出了5.4亿元的高价,但作为渠道提供商的爱阅读70%的股权仅仅卖出了9600万元。

这足以说明如今的数字阅读市场,在进入IP争夺战之后,内容作为IP产业化的基础,远远比纯粹的数字阅读渠道要值钱。

从BAT三家的业态和基因来看,阿里的优势在于流量和用户。

无论是淘宝还是天猫、支付宝,都在为阿里系的各项业务提供让人羡慕的流量和庞大的用户。

如今要进入一个以内容分高下的领域,阿里巴巴本身的流量是否还能起到那么好的效果,则需要打上一个问号。

毕竟,阿里整个集团,都缺乏内容生产和制作的基因。

而这个基因,并不是纯粹的资本就能解决的,也不是短时间...

阿里巴巴集团的发展历程

展开全部 阿里巴巴集团的业务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布局B2B模式(1999-2002年) 1999年阿里巴巴成立后,定位于“中国中小企业贸易服务商”,为中小企业提供“网站设计+推广”服务。

受到风险投资商的青睐,阿里巴巴从2000年开始海外扩张,并迅速提高知名度。

但好景不长,受全球互联网泡沫破灭的影响,阿里巴巴经历了网络经济寒冬,并开始迅速收缩海外市场。

之后,阿里巴巴陆续推出了“中国供应商”和“诚信通”等开流项目,向供应商提供额外的线上和线下服务,并收取会员费用, 探索盈利模式。

2002年,阿里巴巴又推出“关键词”服务,同年首次实现盈利。

此后,阿里巴巴的“会员会+增值服务”模式的B2B道路开始清晰。

2、布局C2C 与在线支付(2003-2004) 2003年初,马云开始寻找新的增长点,5月推出淘宝, 11月推出网上实时通信软件贸易通(阿里旺旺)。

此后,阿里巴巴陆续向淘宝投资10多亿人民币,使其通过免费模式迅速积累人气,市场份额迅速攀升。

随着淘宝网的快速发展,在线购物支付中的立购物搜索引擎。

3、从大淘宝到大阿里战略(2010年-至今) 2008年9月,阿里巴巴启动“大淘宝”战略,“要做电子商务的基础服务商,让用户在大淘宝平台上的支付、营销、物流以及其他技术问题都能够做到顺畅无阻”。

之后不久,阿里妈妈并入淘宝,阿里上线无名良品,打通B2B与淘宝平台,形成B2B2C电子商务生态链条。

2011年6月,“大淘宝”战略升级至“大阿里”战略,“将和所有电子商务的参与者充分分享阿里集团的所有资源包括所服务的消费者群体、商户、制造产业链,整合信息流、物流、支付、无线以及提供数据分享为中心的云计算服务等,为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更好、更全面的基础服务”。

...

108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