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票收益与通货膨胀的实证研究

chenologin2分享 时间:

通货膨胀对股票市场有什么影响?

考察中国通货膨胀对股市收益率的影响,发现二者之间并没有完全对应的走势。

但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在通胀水平很高时(CPI>5%),股市实际收益率与通胀水平负相关;而在通胀水平温和时,股市实际收益率与通胀水平正相关。

这种关系是比较显著的。

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由于中国的股市规模偏小而供给弹性更小,居民的购买力相对强大,个人投资者的行为往往决定了股市的走势,并且其影响具有放大效应。

个人投资者对相对温和的货币政策并不敏感,但过高的通胀率会导致过紧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导致资金流出股市。

总体来说,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证上来说,在通胀上行但没有偏离合理水平太多的情况下,其对股市有比较积极的促进作用。

由于未来通胀依然可控,其负面效应难以占据主导。

通货膨胀对企业的业绩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居民消费和投资意愿增强,会推动企业业绩增长;另一方面通胀也会导致企业成本增加。

因此,企业的定价能力强、供给弹性小的行业是我们需要重点考虑的。

...从债券供给需求理论来分析利率为什么变动并且判断中国利率变动机...

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发行的股份凭证。

股票代表着其持有者(即股东)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

这种所有权是一种综合权利,如参加股东大会、投票表决、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

收取股息或分享红利等。

同一类别的每一份股票所代表的公司所有权是相等的。

每个股东所拥有的公司所有权份额的大小,取决于其持有的股票数量占公司总股本的比重。

股票一般可以通过买卖方式有偿转让,股东能通过股票转让收回其投资,但不能要求公司返还其出资。

股东与公司之间的关系不是债权债务关系。

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负有限只任,承担风险,分享收益。

股票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已有近400年的历史。

作为人类文明的成果,股份制和股票也适用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企业可以通过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筹集资金用于生产经营。

国家可通过控制多数股权的方式,用同样的资金控制更多的资源。

目前在上海。

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绝大部分是国家控股公司。

股票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l)不可偿还性。

股票是一种无偿还期限的有价证券,投资者认购了股票后,就不能再要求退股,只能到二级市场卖给第三者。

股票的转让只意味着公司股东的改变,并不减少公司资本。

从期限上看,只要公司存在,它所发行的股票就存在,股票的期限等于公司存续的期限。

(2)参与性。

股东有权出席股东大会,选举公司董事会,参与公司重大决策。

股票持有者的投资意志和享有的经济利益,通常是通过行使股东参与权来实现的。

股东参与公司决策的权利大小,取决于其所持有的股份的多少.从实践中看,只要股东持有的股票数量达到左右决策结果所需的实际多数时,就能掌握公司的决策控制权。

(3)收益性。

股东凭其持有的股票,有权从公司领取股息或红利,获取投资的收益。

股息或红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公司的盈利水平和公司的盈利分配政策。

股票的收益性,还表现在股票投资者可以获得价差收人或实现资产保值增值。

通过低价买人和高价卖出股票,投资者可以赚取价差利润。

以美国可口可乐公司股票为例。

如果在1983年底投资1000美元买人该公司股票,到 1994年7月便能以 11 554美元的市场价格卖出,赚取10倍多的利润。

在通货膨胀时,股票价格会随着公司原有资产重置价格上升而上涨,从而避免了资产贬值。

股票通常被视为在高通货膨胀期间可优先选择的投资对象。

(4)流通性。

股票的流通性是指股票在不同投资者之间的可交易性。

流通性通常以可流通的股票数量、股票成交量以及股价对交易量的敏感程度来衡量。

可流通股数越多,成交量越大,价格对成交量越不敏感(价格不会随着成交量一同变化),股票的流通性就越好,反之就越差。

股票的流通,使投资者可以在市场上卖出所持有的股票,取得现金。

通过股票的流通和股价的变动,可以看出人们对于相关行业和上市公司的发展前景和盈利潜力的判断。

那些在流通市场上吸引大量投资者、股价不断上涨的行业和公司,可以通过增发股票,不断吸收大量资本进人生产经营活动,收到了优化资源配置的效果。

(5)价格波动性和风险性。

股票在交易市场上作为交易对象,同商品一样,有自己的市场行情和市场价格。

由于股票价格要受到诸如公司经营状况、供求关系、银行利率、大众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波动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有可能使股票投资者遭受损失。

价格波动的不确定性越大,投资风险也越大。

因此,股票是一种高风险的金融产品。

例如,称雄于世界计算机产业的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当其业绩不凡时,每股价格曾高达170美元,但在其地位遭到挑战,出现经营失策而招致亏损时,股价又下跌到40美元。

如果不合时机地在高价位买进该股,就会导致严重损失。

怎么决定开盘价格? 揭密庄家做盘的秘密 操纵股价的10种常用的手段 ????? 1、挖空心思,炮制题材(揭开风险最小化、利润最大化的神秘面纱…) 对操纵市场者来说,所谓的题材就是他们事先设计的一场诱导中小投资者跟风上当的骗局和事先掘好的一口陷阱,是一朵绚丽多彩的罂栗花。

而事实上,不明就里的中小投资者经常落入操 纵市场者的彀中,成为他们的牺牲品。

在1999年的“5.19”行情中,受美国NASDAQ网络股大幅上扬的刺激,国内的某些庄家在一些网络股中大举建仓。

2000年,我国股市出现回暖迹象,那些在“5.19”行情中被网络股套牢的庄家以及其他套牢庄家便开始紧急启动网络经济和新经济这一法宝,将自己炒作的个股纷纷披上网络这一美丽动人的外衣,一些个股标榜自己进军网络,介入新经济,同时大幅拉升股价,有些也借纳米概念、光谷概念哄抬股价。

但是,时至今日,这些所谓的概念、题材最终兑现的能有几家?真正能为上市公司带来效益、为股东创造回报的又有几家呢?(独家证券参考,全新角度看股市……) 2、上市公司,倾力配合 欲话说:苍蝇不盯没缝的鸡蛋。

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相关的上市公司紧密配合,没有上市公司一些高管人员的别有用心,操纵市场者在二级市场上将寸步难行,一事无成。

为了一己私利,部分上市公司与操纵市场者...

急求微观经济学论文一篇,要是关于我国收入分配的,注意是微观经济...

我国收入分配现有问题 2009年12月07日 09:51:12 来源:瞭望 【字号 大 中 小】 【留言】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 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比偏低 从收入法核算的GDP看,在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比从1995年的51.4%下降到2007年的39.7%。

在此期间,统计口径的调整,是其原因之一。

即便考虑这一因素,劳动者报酬占比偏低、下降过快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影响了居民消费的增长。

近年来我国储蓄率持续上升,主要是企业储蓄上升的结果。

企业储蓄率1992年为13.3%,近年超过20%。

对于居民来说一定程度上不是消费相对少了,而是收入水平相对下降了。

从国际比较看,在初次分配中我国劳动者占比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而企业盈余则明显高于发达国家。

世界重要经济体的劳动者报酬在GDP中的份额近年一般介于50%到57%之间,比我国2007年39.7%的水平高10~17个百分点。

而这些国家的企业营业盈余介于20%~25%之间,比我国31.3%的水平低6~11个百分点。

收入分配不公平导致收入差距明显偏大 城乡间、行业间、人群间收入差距扩大,以及收入分配不公平等问题比较突出,也是我国当前收入分配中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的问题。

城乡差距是导致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

198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1.86倍,2007年时达到3.33倍的高位。

这说明,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很大程度上依然反映的是城乡差距问题。

行业间收入差距问题日益突出。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各行业间收入水平最高是最低的1.8倍。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间。

除了行业特征和技术密集等合理因素外,当前我国行业间的收入差距很大程度上是垄断因素导致的。

二次分配的收入调节效果不明显。

1990~2005年基尼系数从0.35上升到0.45,2008年进一步上升到0.48。

最高20%的收入组的收入相当于最低20%收入组的8.3倍。

这说明二次分配既没有在总量上改善居民的收入状况,也没有在结构上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只是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差距拉大的速度。

公共服务支出在政府总支出中占比偏低 国际经验表明,随着一国发展水平的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在政府支出中的比重呈现逐步上升趋势。

特别是人均GDP在3000美元至10000美元阶段,随着居民消费逐步由耐用品消费向服务消费升级,公共服务在政府支出中的比重将显著提升。

以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三项主要公共服务为例,国际平均升幅达到13个百分点。

其中,教育支出保持相对稳定,而医疗和社会保障支出分别大幅增加了4个和10.7个百分点。

当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占比将逐步趋稳。

虽然经过近年持续加大投入,我国政府公共服务支出总体仍然不足。

2007年,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三项公共服务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合计只有29.2%,与人均GDP3000美元以下国家和人均GDP3000~6000美元国家相比,分别低13.5和24.8个百分点。

其中,医疗支出比重分别低4.7和8.2个百分点;社会保障支出比重分别低9.9和18.3个百分点。

我国医疗和社会保障支出不足问题十分突出,在主要经济体中仅略高于印度的水平。

我国政府教育支出总量尽管达到了较高水平,但也存在资源分布不均衡等问题。

由于政府公共服务支出总体不足,迫使居民用自身的收入来支付快速增长的教育、医疗、社保等支出,不仅挤压了居民的其他消费增长,而且强化了居民的谨慎预期,降低了居民消费倾向。

以2007年为例,我国城镇居民用于教育的消费支出比重为6.4%,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不到4%。

其中,德国和英国分别为1.l%和1.5%,美国和日本分别为3%和4.2%。

我国城镇居民用于医疗卫生消费支出比重为7%,而发达国家平均不到5%。

公共服务具有明显的收入再分配作用,政府公共服务支出不足成为我国收入分配不合理和居民消费率下降的重要原因。

归结起来,我国现有收入分配格局的形成,确有要素禀赋、发展阶段、国际分工格局等方面的原因,但是体制性弊端是根本性原因。

一方面,初次分配过于“亲资本”,劳动者报酬占比总体偏低,而且行业间差别过大,使广大居民相对没有钱可花;另一方面,二次分配力度不足,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公共服务和社会安全网不健全,使得有钱也不敢花。

居民“没钱花”和“有钱不敢花”正是当前收入分配格局引发的内需相对不足的症结所在。

另外,由于对内开放不足,金融、电信、电力、石油等基础产业,教育、医疗、文化、出版等服务业,社会资本和民营经济依然难以进入,结构性供给不足问题同样突出。

高收入群体消费意愿不足和低收入群体支付能力不足同时并存,有效供给不足与有效需求不足同时并存,成为制约我国内需驱动增长和长期经济平衡发展的重要原因。

国内外关于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问题的解决,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将能够更大程度地直接反映公司的市场价值。

股利政策作为公司的核心财务问题之一,一直受到利益各方的密切关注。

因为股利的发放既关系到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又关系到公司的未来发展。

公司股利政策历来是证券市场经久不衰的炒作题材,也是影响股票价格大幅波动的主要因素之一。

如果支付较高的股利,一方面可使股东获得可观的投资收益,另一方面还有可能引起公司股票价格上升。

但是过高的股利,将使公司留存利润减少,或者影响公司未来发展,或者因举债、增发新股而增加资本成本,最终影响公司未来收益。

而支付较低的股利,虽然使公司留存较多的发展资金,但可能会与公司部分股东的愿望相背离,致使股票价格下跌,公司形象受损。

因此 ,如何制定股利政策,使股利的发放与公司的未来持续发展相适应,使公司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便成了公司管理层的终极目标。

一、制定股利政策应考虑的主要影响因素 公司在制定股利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股利政策的各种影响因素,从保护股东、公司本身和债权人的利益出发,才能使公司的收益分配合理化。

(一)各种限制条件 一是法律法规限制。

为维护有关各方的利益,各国的法律法规对公司的利润分配顺序、留存盈利、资本的充足性、债务偿付、现金积累等方面都有规范,股利政策必须符合这些法律规范。

二是契约限制。

公司在借入长期债务时,债务合同对公司发放现金股利通常都有一定的限制,股利政策必须满足这类契约的限制。

三是现金充裕性限制。

公司发放现金股利必须有足够的现金,能满足公司正常的经营活动对现金的需求。

否则,则其发放现金股利的数额必然受到限制。

(二)宏观经济环境 经济的发展具有周期性,公司在制定股利政策时同样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

比如,我国上市公司在形式上表现为由前几年的大比例送配股,到近年来现金股利的逐年增加。

(三)通货膨胀 当发生通货膨胀时,折旧储备的资金往往不能满足重置资产的需要,公司为了维持其原有生产能力,需要从留存利润中予以补足,可能导致股利支付水平的下降。

(四)市场的成熟程度 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在比较成熟的资本市场中,现金股利是最重要的一种股利形式,股票股利则呈下降趋势。

我国因尚系新兴的资本市场,和成熟的市场相比,股票股利成为一种重要的股利形式。

(五)投资机会 公司股利政策在较大程度上要受到投资机会的制约。

一般来说若公司的投资机会多,对资金的需求量大,往往会采取低股利、高留存利润的政策;反之,若投资机会少,资金需求量小,就可能采取高股利政策。

另外,受公司投资项目加快或延缓的可能性大小影响,如果这种可能性较大,股利政策就有较大的灵活性。

比如有的企业有意多派发股利来影响股价的上涨,使已经发行的可转换债券尽早实现转换,达到调整资本结构的目的。

(六)偿债能力 大量的现金股利的支出必然影响公司的偿债能力。

公司在确定股利分配数量时,一定要考虑现金股利分配对公司偿债能力的影响,保证在现金股利分配后,公司仍能保持较强的偿债能力,以维护公司的信誉和借贷能力。

(七)变现能力 如果一个公司的资产有较强的变现能力,现金的来源较充裕,其支付现金股利的能力就强。

而高速成长中的、盈利性较好的企业,如其大部资金投在固定资产和永久性营运资金上,他们通常不愿意支付较多的现金股利而影响公司的长期发展战略。

(八)资本成本 公司在确定股利政策时,应全面考虑各条筹资渠道资金来源的数量大小和成本高低,使股利政策与公司合理的资本结构、资本成本相适应。

(九)投资者结构或股东对股利分配的态度 公司每个投资者投资目的和对公司股利分配的态度不完全一致,有的是公司的永久性股东,关注公司长期稳定发展,不大注重现期收益,他们希望公司暂时少分股利以进一步增强公司长期发展能力;有的股东投资目的在于获取高额股利,十分偏爱定期支付高股息的政策;而另一部分投资者偏爱投机,投资目的在于短期持股期间股价大幅度波动,通过炒股获取价差。

股利政策必须兼顾这三类投资者对股利的不同态度,以平衡公司和各类股东的关系。

如偏重现期收益的股东比重较大,公司就需用多发放股利方法缓解股东和管理当局的矛盾。

另外,各因素起作用的程度对不同的投资者是不同的,公司在确定自己的股利政策时,还应考虑股东的特点。

公司确定股利政策要考虑许多因素,由于这些因素不可能完全用定量方法来测定,因此决定股利政策主要依靠定性判断。

二、股利政策的类型 管理当局在制定股利政策时,通常是在综合考虑了上述各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各种不同的股利政策进行比较,最终选择符合本公司特点与需要的股利政策。

(一)剩余股利政策 公司将税后利润首先用于再投资,剩余部分再用于派发股利,有利于降低再投资的资金成本,实现企业价值的长期性和最大化。

但是,执行剩余股利政策将使股利的发放额每年随投资机会和盈利水平的波动而波动,比较适合于新成立的或处于高速成长的企业。

(二)固定股利支付率政...

急!!!生活中的金融学论文

展开全部 广东消费需求扩大的制约因素和路径选择 论文字数:8896,页数:15 内容摘要 本文首先参照国内外学者对消费需求不足问题的研究,并结合广东省的数据,研究广东省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

本文运用回归分析法,分析总收入与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发现后者对消费的影响远远大于前者,提出扩大消费需求应缩小收入差距的主张。

本文运用因果联系识别法,分析创新成果增长率对消费增长率的影响,发现前一期的创新成果增长率与当期的消费增长率有相同的趋势,当期消费增长率是前一期创新成果增长率的结果,得出广东省消费需求不足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创新的缓慢发展,提出鼓励企业创新、淘汰落后生产的主张。

此外,还找出不确定性等因素也制约着广东消费需求的扩大,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消费需求 收入差距 创新 Abstract According to domestic and foreign study about insufficiency in consumption ,this paper try to find out what leads to insufficiency in consump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then give some advices to solve the problem.I mainly study the influence on consumption by the enlargement of income gap between townsmen and farmers, by innovation as well.When I make contract between total income and income gap ,I find that income gap is by far important to consumption than total income,so I propose to shrink the income gap.When I analyse innovation\'s effect on consumption ,I find that the previos innovation is close related to current consumption and find out that the low growth rate of previos innovation leads to the low growth rate of current consumption,so I suggest that govenment should encourage enterprises to creat more and eliminate backward production.In addition, there are other reasons contributing to low consumption rate,such as uncertainty. According to different reasons,I propose my different approaches. Key words: Consumption Demand Income Gap Innovation 目 录 一、引言 …………………………………………………………………… 1 (一)合理的消费需求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 1 (二)广东消费状况分析 ………………………………………………… 1 1.占总收入的比重偏低 …………………………………………………… 1 2.消费对总产值的贡献率偏低 …………………………………………… 2 3.消费增长率低于经济增长率 …………………………………………… 2 二、广东消费需求不足的成因分析 ……………………………………… 2 (一)国内外学者对消费需求不足问题的主要观点 …………………… 2 1.国外学者对消费需求不足问题的主要研究 …………………………… 2 2.国内学者有关消费需求不足成因的代表性观点 ……………………… 3 (二)制约广东消费需求扩大的因素 …………………………………… 4 1.收入差距扩大 …………………………………………………………… 4 2.创新停滞 ………………………………………………………………… 5 3.不确定性问题 …………………………………………………………… 7 4.其他因素 ………………………………………………………………… 8 三、扩大广东消费需求的路径选择 ……………………………………… 9 (一)缩小收入差距 ……………………………………………………… 9 (二)激发企业创新能力,淘汰落后生产 …………………………… 10 (三)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 ………………………… …………… 10 (四)发展现代信贷 …………………………………………………… 10 (五)建设诚信的商业环境 …………………………………………… 10 (六)增加高收入群体的消费 ………………………………………… 11 注释 ……………………………………………………………………… 12 参考文献 ………………………………………………………………… 13 附录 ……………………………………………………………………… 14 致谢 1. 论转轨时期如何建立个人信用体系 2. 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型酒店的负面影响及对策分析 3. 关于助学贷款的财政政策研究 4. 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及影响因素研究 5. 陕西第三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6. 基于城市竞争力分析的城市定位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7. 浅谈我国上市公司增发新股的股价效 8. 我国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安全问题浅析 9.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拓展问题浅析 10. 股指期货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影响分析 11. 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思考 12. 国有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提高竞争力的研究 13. 农村信用社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信贷投入策略 14. 农户小额贷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15. 简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风险管理 16. 浅谈信用社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风险问题及对策 17. 人身保险营销问题研究 18.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管理研究 19.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研究 20. 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21. 我国工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 22.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

急求 对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深化理论的评价,多多益善

有关金融发展理论的文献综述 总裁: 周建成 博士 金融发展理论形成的标志:是美国斯坦福大学两位经济学教授罗纳德·I·麦金(Ronald I McKinnon)和爱德华·s·肖(Edward S.Shaw)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于1973年,他们两人各出版了各自的著作。

麦金农的著作是《经济发展中的货币和资本》,由布鲁金斯学会出版;而肖的著作是《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由牛律大学出版社出版。

他们在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金融抑制"论断,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欠发达归咎于金融抑制。

在他们看来,经济发展的前提是金融不能处于抑制状态.为此他们主张"深化"金融或在有关国家推行金融自由化。

这两本著作的出版标志着金融发展理论由以前的零散观点到那刻已成了系统性的理论分支。

本文将按时间顺序把金融发展理论分成四个发展阶段,最后并对其进行比较和简要评价。

本文目的在介绍金融发展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中让读者对其有初步的了解。

第一:1973年以前思想可以归结为金融发展理论的源泉。

金融发展理论是由麦金农和肖两人于1973年创立的,麦金农和肖深受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他们在各自的著作中都提出了发展中国家走金融自由化道路的激进主张。

从这种意义上讲,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亚当·斯密和杰里米·边沁等人在各自的著作中所表述的自由主义思想可谓是麦金农-肖理论的渊源。

金融发展理论的另一渊源是有关金融之于经济发展重要性的思想或观点,因为金融发展理论的实质是突出了金融因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这方面的思想至少可以追溯至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

熊彼特在其成名之作《经济发展理论》(1912年出版)一书中,强调了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他进一步指出,金融和发展具有如下的关系;"在这种意义上的信贷提供,犹如一道命令要求经济体系去适应企业家的目的.也犹如一道命令要求提供商品去满足企业家的需要;这意味着把生产力托付给他。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从完全均衡状态的简单循环流转中出现经济的发展。

"(pl07,中译本第119页) 在20世纪50、60年代 约翰·格利、爱德华·肖、亚历山大·格申克龙、休·帕特里克、朗多·卡梅伦、约翰·希克斯和雷蒙德·戈德史密斯等人所做的开创性研究为麦金农-肖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下面本文着重对格利与肖、帕特里克和戈德史密斯的观点作一简介。

1:格利与肖的观点。

美国斯坦福大学两位经济学教授约翰·G·格利和爱德华·S·肖在50年代所做的开创性研究集中体现在两篇论文上,即发表于1955年9月号《美国经济评论》上的题为"经济发展的金融方面"一文和发表于1956年5月号《金融杂志》上的题为"金融中介体和储蓄-投资过程"一文。

在这两篇论文中,他们阐述了金融和经济的关系、各种金融中介体在储蓄-投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960年由布鲁金斯学会出版的《金融理论中的贷巾》是格利和肖以前观点的汇总和发展。

该书中,他们认为,货币不是货币金融理论的唯一分析对象,货币金融理论应该容纳多样化的金融资产.而货币只是无数金融资产中的一种。

他们还认为,除货币体系(包括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之外,各种非货币金融中介体也在储蓄-投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他们根据收入-产出帐户上经济单位(或部门)的收支状况,把整个经济划分为盈余单位(或部门)、平衡单位(或部门)和赤字单位(或部门)。

在整个储蓄-投资过程中,盈余单位是储蓄者,赤字单位是投资考,经济单位(或部门)在储蓄-投资过程中的这种"专业分工",乃是债务、金融资产和金融中介体赖以存在的基础。

金融的作用在于把储蓄者的储蓄转化为投资者的投资,从而提高全社会的生产性投资水平。

格利和肖的另一突出贡献是区分了"内在货币"和"外在货币"。

在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时或在进行转移支付时发行的货币被称为"外在货币", 在政府购买私人证券时发行的货币被称为"内在货币"这种区分对于麦金龙和肖金融发展理论的介绍是必要的 2:帕特里克的观点。

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家休·T·帕特里克,他在"欠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一文(该文发表于1966年1月《经济发展和文化变迁》)中指出,在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上,有两种研究方法:一种是"需求追随"方法,它强调的是金融服务的需求方,随着经济的增长,经济主体会产生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作为对这种需求的反应,金融体系不断发展。

也就是说,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导致了金融机构、金融资产与负债和相关金融服务的产生。

另一种是"供给领先"方法,它强调的是金融服务的供给方,金融机构、金融资产与负债和相关金融服务的供给先于需求。

鉴于理论界对后一种方法的相对忽视,帕特里克认为应该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并且指出,在实践中,需求追随现象和供给领先现象往往交织在一起,但不可否认,在需求追随型金融和供给领先型金融之间存在着一个最优顺序问题,即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供给领先型金融居于主导地位.而随着经济的发展,需求追随型金融逐渐居于主导地位;不仅如此,最优顺序问题也可能在部门内和部门间存在。

...

108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