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对医药类股票的影响

chenologin2分享 时间:

1. 如何看待医药股的强势

由于美国身在重灾区,中美经贸关系将受到影响,一方面流感疫情所带来的恐慌性影响开始蔓延;另一方面就是中美进出口经贸受阻。流感疫情或将使美国购买力降的更低,中国产品出口问题将会更加严峻。

猪流感疫情的本身影响可能并不大,但这就像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根稻草本身没多少分量,但是它赶上一个点儿,就会产生边际效应。而在金融危机还在肆虐的敏感之际,我们更应看重边际效应对中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影响。

对于 5月份的市场,我们的观点还是没有变化,那就是市场充满了变数,变数又导致了不确定性增加,除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和创业板外,那就是还有市场谈之色变的“大小限” ,五月有 112 只上市公司有限售股解禁,解禁股份数目为 256亿股,解禁的市值约为 2884 亿元.这是自2008年6月份以来单月解禁额度第二大的月份, 2009 年上半年解禁额度最高的月份。结合本周股市已经运行了两个交易日,成交量逐步萎缩,沪市成交昨日跌破了千亿元水平,因而,大盘上涨压力可想而知,从趋势来看,调整依然处于延续之中,但是短线技术指标出现了一些转机,市场开始聚集反弹动能,很可能在今日释放出来,但是,没有大量资金支撑,操作上还不是重新进场的信号,因此还需要耐心观察。

2. 影响医药行业的因素

在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中,内需部分贡献接近90%,所以国内需求增长是行业增长的主要动力,在加强社会保障,启动新医改的大背景下,政府投入对国内需求的促进作用至关重要。

国内需求并不仅仅指医疗需求,还包括公共卫生等方面的需求,各类国内需求释放的关键在于政府的持续投入, 认为政府对公共卫生、医疗保障制度、基层医疗机构建设的投入,必然导致需求的增加,是2010年医药行业继续保持快速成长的最主要动力。 1、至少在2012年前(或许可延续到2020年)政府投入将持续增加 对政府提出的8500亿投入方案进行了初步分解。

认为至少在2012年前政府均将按承诺增加投入,且未来仍将持续增加,或可延续到2020年。 分析显示,政府在医疗保障方面投入最大,预计未来个人支付比例将迅速下降到2010年的40%左右,医疗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将由2007年的4.52%提升至2010年的5%以上。

2、医保体系建设的拉动力量并未消失,将继续促进国内药品市场扩容 2010年,在人口生物学因素(人口数量、结构和疾病谱情况)和技术进步两大因素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由医保体系建设带动的支付能力提升仍是药品市场扩容的最关键因素。 (1)医保筹资额仍将继续增加,构成支付能力提升的最坚实基础 不同于某些认为医保拉动效应已经结束的观点,认为全民医保在2010年才能初步完成网络全覆盖,而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仍在不断进行中,2010、2012年是重要时点,医保体系建设仍是拉动行业扩容和成长的最重要动力。

由于新农合覆盖率已达90%以上,2010年医疗保障体系完善的重点是:(1)扩大城镇居民医保和城镇职工医保的覆盖面,后者的难点在于农民工和破产倒闭企业职工的医疗保障问题,但目前破产倒闭企业职工的医保问题正逐步解决;(2)逐步提升保障水平,2010年新农合的筹资标准提高到每年每人150元,并由国家和地方财政支付其中的120元。 预测了三大医保体系的覆盖面、参保人数、筹资标准,并进而推算出年筹资总额的变化和新增保费金额,认为这是2010年前国内医疗保健需求持续释放的最有力保证。

支付能力提升促进就诊意愿增强和医疗费用增长 全民医保无疑是新医改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一个环节,或许在遥远的未来,商业保险会取代医保的位置,但是在当前,全民医保毫无疑问是全民获得医疗保障的最可行最直接最可靠的方式,其对居民医疗行为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其意义不仅仅在于保障金额本身带来的费用增长,更重要的是医疗意愿的增强和随之而来的潜在需求的释放。 从支出的角度考虑,医保筹资总额最终将转化为医疗费用。

在报销比例不变、报销范围不变和保障水平不增高的前提下,通过预期的医保支付总额以及报销比例,测算出该部分患者花费的符合报销条件部分的医疗费用及其增量。测算显示2009、2010年医保报销人群产生的医疗费用增量分别约670亿元、1400亿元。

(3)2010年,医疗费用的增长最终仍将转化为药品市场扩容的动力 在当今国内医药行业的运行机制下,医疗费用的快速增长实质上意味着药品支出的快速增长,即意味着药品市场的快速扩容。以综合医院为例,2008年其住院和门诊患者药品支出比例分别为43.90%和50.50%,比2007年不降反升。

认为,这种情况的存在不会持久,在改变个人支付比例过高的不当局面后,医改的下一步措施必将努力改变“以药养医”的行业运行机制,并逐步调整支付机构、医疗机构、医药工业和医药商业之间的利益关系。 在公立医院运营模式和医疗机构补偿问题没有解决之前,药品大规模、大幅度降价的难度很大,且效果依然欠佳,药品是医疗费用最大部分的情况不会改变。

就短期而言,由于医院今后三年将选择若干城市进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逐步取消药品加成,加上基本药物制度最终实施后,综合医院将会有使用基本药物的比例要求,从而带动药品支出比例下降,判断药品支出所占比例将有所下滑,但2010年的降低幅度可能不会很大,预计要到取消加成和基本药物制度(扩展版及地方增补品种)落实后,药品支出占比才会较大幅度下降,而最终完成时间应该会在2012年后。 3、基层医疗体系重建是拉动医疗器械市场增长的最大动力 基层医疗体系重建是本轮医改的一个重点。

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未来三年内我国将重点支持2000所左右县级医院建设以及2.9万所乡镇卫生院的建设,并同时扩建5000所中心乡镇卫生院。而在新医改中投入的8500亿中有165亿全部定点投向全国2.9万所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作为其医疗器械设备的购置补助,2009年我国另将投入370亿元用于全国70%县级医院的改扩建,其中也包括更新和升级基层机构医疗器械产品,测算大约占投入的1/3左右,即100-120亿元,预期2010年这种趋势仍可能延续。

在基层医疗体系重建的拉动下,医疗器械市场,尤其是中低端医疗器械市场将迎来发展的良机,预计2010、2011年收入增速有望恢复到25%左右。 4、加大公共卫生投入拉动疫苗行业增长 2009-2011年政府投入到公共卫生的资金预计将有750亿元,并且新医改实施方案进一步。

3. 影响医药行业的因素

在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中,内需部分贡献接近90%,所以国内需求增长是行业增长的主要动力,在加强社会保障,启动新医改的大背景下,政府投入对国内需求的促进作用至关重要。

国内需求并不仅仅指医疗需求,还包括公共卫生等方面的需求,各类国内需求释放的关键在于政府的持续投入, 认为政府对公共卫生、医疗保障制度、基层医疗机构建设的投入,必然导致需求的增加,是2010年医药行业继续保持快速成长的最主要动力。 1、至少在2012年前(或许可延续到2020年)政府投入将持续增加 对政府提出的8500亿投入方案进行了初步分解。

认为至少在2012年前政府均将按承诺增加投入,且未来仍将持续增加,或可延续到2020年。 分析显示,政府在医疗保障方面投入最大,预计未来个人支付比例将迅速下降到2010年的40%左右,医疗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将由2007年的4.52%提升至2010年的5%以上。

2、医保体系建设的拉动力量并未消失,将继续促进国内药品市场扩容 2010年,在人口生物学因素(人口数量、结构和疾病谱情况)和技术进步两大因素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由医保体系建设带动的支付能力提升仍是药品市场扩容的最关键因素。 (1)医保筹资额仍将继续增加,构成支付能力提升的最坚实基础 不同于某些认为医保拉动效应已经结束的观点,认为全民医保在2010年才能初步完成网络全覆盖,而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仍在不断进行中,2010、2012年是重要时点,医保体系建设仍是拉动行业扩容和成长的最重要动力。

由于新农合覆盖率已达90%以上,2010年医疗保障体系完善的重点是:(1)扩大城镇居民医保和城镇职工医保的覆盖面,后者的难点在于农民工和破产倒闭企业职工的医疗保障问题,但目前破产倒闭企业职工的医保问题正逐步解决;(2)逐步提升保障水平,2010年新农合的筹资标准提高到每年每人150元,并由国家和地方财政支付其中的120元。 预测了三大医保体系的覆盖面、参保人数、筹资标准,并进而推算出年筹资总额的变化和新增保费金额,认为这是2010年前国内医疗保健需求持续释放的最有力保证。

支付能力提升促进就诊意愿增强和医疗费用增长 全民医保无疑是新医改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一个环节,或许在遥远的未来,商业保险会取代医保的位置,但是在当前,全民医保毫无疑问是全民获得医疗保障的最可行最直接最可靠的方式,其对居民医疗行为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其意义不仅仅在于保障金额本身带来的费用增长,更重要的是医疗意愿的增强和随之而来的潜在需求的释放。 从支出的角度考虑,医保筹资总额最终将转化为医疗费用。

在报销比例不变、报销范围不变和保障水平不增高的前提下,通过预期的医保支付总额以及报销比例,测算出该部分患者花费的符合报销条件部分的医疗费用及其增量。测算显示2009、2010年医保报销人群产生的医疗费用增量分别约670亿元、1400亿元。

(3)2010年,医疗费用的增长最终仍将转化为药品市场扩容的动力 在当今国内医药行业的运行机制下,医疗费用的快速增长实质上意味着药品支出的快速增长,即意味着药品市场的快速扩容。以综合医院为例,2008年其住院和门诊患者药品支出比例分别为43.90%和50.50%,比2007年不降反升。

认为,这种情况的存在不会持久,在改变个人支付比例过高的不当局面后,医改的下一步措施必将努力改变“以药养医”的行业运行机制,并逐步调整支付机构、医疗机构、医药工业和医药商业之间的利益关系。 在公立医院运营模式和医疗机构补偿问题没有解决之前,药品大规模、大幅度降价的难度很大,且效果依然欠佳,药品是医疗费用最大部分的情况不会改变。

就短期而言,由于医院今后三年将选择若干城市进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逐步取消药品加成,加上基本药物制度最终实施后,综合医院将会有使用基本药物的比例要求,从而带动药品支出比例下降,判断药品支出所占比例将有所下滑,但2010年的降低幅度可能不会很大,预计要到取消加成和基本药物制度(扩展版及地方增补品种)落实后,药品支出占比才会较大幅度下降,而最终完成时间应该会在2012年后。 3、基层医疗体系重建是拉动医疗器械市场增长的最大动力 基层医疗体系重建是本轮医改的一个重点。

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未来三年内我国将重点支持2000所左右县级医院建设以及2.9万所乡镇卫生院的建设,并同时扩建5000所中心乡镇卫生院。而在新医改中投入的8500亿中有165亿全部定点投向全国2.9万所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作为其医疗器械设备的购置补助,2009年我国另将投入370亿元用于全国70%县级医院的改扩建,其中也包括更新和升级基层机构医疗器械产品,测算大约占投入的1/3左右,即100-120亿元,预期2010年这种趋势仍可能延续。

在基层医疗体系重建的拉动下,医疗器械市场,尤其是中低端医疗器械市场将迎来发展的良机,预计2010、2011年收入增速有望恢复到25%左右。 4、加大公共卫生投入拉动疫苗行业增长 2009-2011年政府投入到公共卫生的资金预计将有750亿元,并且新医改实施方案进。

4. 中国药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 中医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一门医学。

它具有自身特有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而且,正是运用这种理论的指导和方法的诊疗,才保证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繁衍和健康。 从古到今,也为许多国家所重视、引进和应用,甚至许多中医学家也成为世界近代史上有重大影响的科学家,如李时珍。

中医学不仅是中国医疗科学技术的伟大宝库,在发展过程中,也充分吸收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多方面的内容和特点。中医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温床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中医学在思想、理论、观点,甚至具体内容上,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二、中医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和脊梁 1、中医药有西医药根本无法比拟优势 (1)中医药标本兼治,西医药标本不治 中医药是整体调理,西医是对抗性治疗,对症下药的中药几乎没有副作用,西药副作用大且有耐药性。中医药有“简、验、便、廉”的特色,西医的科技手段有严重缺陷;“慢中郎”是对中医的误解。

在一般人印象中,诊断和治疗疾病还是要靠西医,只有在某些慢性病、西医没有好办法解决时,可以考虑去看中医,但中医最多也只能辅助西医进行调整,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急性病如感冒、肠炎等,还是西医治疗快,中医疗效慢;急救靠西医,中医不会急救。 (2)中医药能抵御大疫情,西医药则反映慢 中医是以不变应万变,西药则必须出现新病后,提取细菌,再培植,用于治病,这样快则半年,慢一两年三四年甚至无法研制出新药,如治艾滋病的药。

而中医辩证论治效果显著。 (3)中医是中华文明的符号和象征 中医药学术体系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科学门类,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过不朽的贡献,在现代医学较为发达的今天,仍然在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在中医自己形成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它就具备双重内涵,一个就是它的人文属性,它是一种哲学医学模式,它讲整体观,讲天人合一,讲阴阳,讲这个人要平和,阴阳的本身就是平和,和现代科学认为人体和任何一个生命体的内稳定保持平和完全是异曲同工。这就是它的人文科学部分。

2、否定中医是没有文化自信 中医药学术体系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科学门类,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过不朽的贡献,在现代医学较为发达的今天,仍然在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中医药技术受到越来越多外国人的欢迎和喜爱,形成了世界范围的中医热。

世界卫生组织在2003年《全球传统医学发展战略》中,明确指出针灸、中药等传统医药正在全球获得广泛重视,并盛赞中医药学是世界传统医学的榜样。 3、中医药价格低廉,西医药价格高昂 美国也承担不起西医药的药用,何况中国。

发展西医药,是拼资金和技术,中国没优势,而发展中医药,中国有核心技术,可全世界的医药市场上叱咤风云。 三、中医学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医学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发展直接影响中医学及其医德的发展水平。

在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及传统文化的发展水平不同,医德的成就和进步也不同,特别是封建社会几个阶段的发展,更清楚地表明医德的发展不是孤立的。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医德的关系,有利于医德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扬光大。

扩展资料 中国药医(中医)特点: 中医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独特之处,在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 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由阴阳两大类物质构成,阴阳二气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并时刻都在运动与变化之中。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两者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一旦这种动态平衡受到破坏,即呈现为病理状态。而在治疗疾病,纠正阴阳失衡时并非采取孤立静止的看问题方法,多从动态的角度出发,即强调“恒动观”。

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人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疾病的发生等都与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如季节气候、地区方域、昼夜晨昏等)息息相关,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及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程度不同,其体质特征和发病规律亦有所区别。

因此在诊断、治疗同一种疾病时,多注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并非千篇一律。认为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不论在生理上还是在病理上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

因而从不孤立地看待某一生理或病理现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多从整体的角度来对待疾病的治疗与预防,特别强调“整体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医。

178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