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房屋类股票

chenologin2分享 时间:

活动房屋类股票

什么是黄金股,怎样寻找黄金股

什么是黄金股,怎样寻找黄金股所谓黄金股是指盈利丰厚、风险度小的股票。

挖掘“黄金股”是每个投资者所企盼的,也是投资成功的关键。

挖掘“黄金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严格把握选择股票的投资原则。

一是要选择各类股票中具有代表性的热门股。

此类股票买卖容易,从事短期交易获利机会较大,抛售变现能力也较强。

二是选择股息高的绩优股。

这类股票其特点是稳定性强,当股价暴涨暴跌时所受影响较小,利于中长期投资。

三是选择知名公司的股票。

此类股票一般较为稳定,市场上容易买卖。

四是选择稳定成长公司的股票。

这类股票安全系数高、发展前景好,适合做长线投资。

其次,要掌握判断股票好坏的标准。

股票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股票发行公司的经营状况,面经营状况的好坏又掌相应的指标到别,因此要熟悉指标的计算方法。

这些指标主要是:公司获利能力,流动比率,税后纯利率,资木收益率,每股盈利,股票价格盈利比例,股息支付率,股票收益率,股票投资报酬率,股本金收益率等。

再次,要注意股份公司的行业特征。

企业的经营状况受产品的影响较大,一般来说,任何产品都要经历开发、成长、成熟和衰退这四个周期。

在产品处于开发、成长和成熟阶段时,企业的获利能力逐渐增强,投资者因此也获得较大收益,处于衰退阶段时,就可能造成投资者大量蚀本。

然而,对于拥有大量房地产的股份公司而言,由于土地、房屋等不动产的价格一般呈长期上涨趋势,基本上不受生产周期和通货膨涨的影响,具有较稳定的盈利能力。

因此,购买拥有较多房地产公司的股票,是一项保值、获利的有效投资。

另外,一些发挥信用中介作用的股份公司,由于盈利的能力较强,也不失为重要的投资选择对象。

最后,要重视发现股份公司的内在潜力。

在经济生活中,我们要从经济活动的细微变化来寻找“黄金股”。

一是要注意在淡季还大量刊登广告的股份公司。

在经济不景气,市场疲软,商品无销路,一般公司根本不愿再花费大量资金去做广告,此时还在大做广告的公司,一定是产品畅销,或对自己的产品充满信心的公司。

这类公司一般是成长性公司,需要特别关注。

二是要注意电视、报刊杂志中不断刊登开发新产品的股份公司。

新产品广告说明了该公司经营有活力,同时新产品的开拓也是影响股价的重要动因。

兰是要注意公司产品的国际竟争力。

如果公司的产品在国际上是抢手货,那么买进这类公司的股票,就能获得可观的利润。

四是要注意交易额最大的股票。

每一种股票的日交易额,均可说明市场对该股票的评价情况。

如果某一种股票交易额突然发生大幅度增长,并持续一段时间,则表明大家对此种股票看好,股价将持续上涨,需加倍留意。

请问有人知道证券发展历史吗?

中国证券和证券市场自19世纪40年代产生后,经历了40多年的萌芽阶段,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初步形成。

中国最早出观的证券是外国在华企业发行的外资证券,最早的证券交易也是外商之间的外资证券的买卖,稍后才出现华商证券和华商证券交易。

尽管如此,中国证券市场仍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证券产生的历史,在中国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国家向大户的举贷和王侯给平民的放债,形成了最早的债券。

汉唐以后,国家因军事需要临时向富商举借巨款的事已不再是偶然现象。

随着商业的发展,飞钱、会票、当票等商业票据出现,证券的品种更加丰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后清前,在一些投资大、收益高且又具有一定风险的行业,如上海沙船业,四川井盐业,云南、广东矿冶业和山西金融业,已经较多地采用"招商集资、合股经营"的经营组织形式。

这种组织形式明显地具有资本主义的股份制特征,而"集资合股"的参与者之间签订的载明权利责任的契约,则是中国最早的股票雏形。

当然,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证券的出现,在中国则是19世纪40年代以后的事。

1840年鸦片战争后,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相继对外开埠通商,有价证券及其交易,就跟着第一批最先进入所开商埠的外国洋行在中国出现。

外资在华设立的各类股份制公司企业,把西方国家已普遍采用的股份制公司的生产经营形式和集股筹资的方法带到了中国。

中国仿效西方,采用股份制发行证券组织近代企业公司的活动始于19世纪70年代。

与此同时,清政府洋务派从19世纪60年代起,举办旨在"自强"的军事工业。

由于清政府财政困难,经费难以为继,70年代后,为借重民间私人资本,解决国家财力不足,洋务派仿效西方股份制,采用"官督商办"和"商办"等形式,兴建了一批旨在"求富"的中国近代民用企业。

1872年,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委派上海商人朱其昂、朱其诏筹建上海轮船招商局。

随着该局的成立和第一期股本的认定和筹集,中国第一家近代意义的股份制企业和中国人自己发行的第一张股票诞生。

继航运业后,股份制公司形式又在保险业、矿业、纺织业和通讯电报业等方面得到普遍运用,于是又有一批华商股票应运而生。

如仁和保险、济和保险、开平煤矿、上海机器织布局、上海电报局等都是中国近代最早出现的华商股票。

原先附股于外资企业公司的中国人,此时也纷纷移资或投资洋务民用企业,或自立门户举办近代工矿企业公司。

到19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各地创办的新式工矿企业就有十五六家,这些矿业公司都发行了股票。

至此,华商证券的发行已小有气候。

证券一经产生,证券交易不久也随之出现。

据史料记载,1861年以前,上海等地就已有证券买卖交易活动,但仅局限在外商之间,买卖并不兴隆。

19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上海殖民经济的初步"繁荣",外商证券交易在上海非常活跃。

60年代中期,由于世界棉业投机热潮席卷上海,在华外资银行获得丰厚利润,其股票普遍大幅升水。

如1864年利华银行面值10英镑的股票,市价曾高达25英镑;(注:《字林西报》,1866年7月5日。

)此外,五六十年代成立的外资航运公司获利也很丰厚,航运公司股票成为银行股票以外的另一买卖热点,以致市场上证券交易额"日以百万计,投机交易有时延至深夜"。

有了外商企业股票的交易,也就有了从事股票买卖的证券公司。

1869年上海四川路二洋泾桥北,出现了中国第一家专营有价证券的英商长利公司,后来又有几家这样的公司相继设立。

"店多成市,该业始发达"。

(注:《上海西商证券交易所之略史》,载《银行周报》第3卷总第116期,1919年9月16日。

)到19世纪80年代前后,外资又开始进入租界公用事业和其他实业,市面上又出现了上海自来水公司、上海电灯公司等十几种新股票。

西商各证券掮客为谋本业前途的发展,于1891年联络同业,组织上海证券掮客公会即上海股份公所,以买卖外商在华所设各事业公司的股票。

外商在华组织的证券市场初步形成。

至于中国华商进行的证券交易,若将19世纪五六十年代华商附股外资企业公司的证券活动除外,至少在70年代初就零散出现。

五六十年代由于上海小刀会起义和太平天国运动,社会资金大量聚集上海租界;另一方面,又由于中国新办的近代企业不久便获厚利,加上个别企业发放优厚股息的刺激,各色商人在地产、银洋买卖投机之外,又热衷于对新式企业的股票、债券的追逐。

1882年前后,先前成立的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近代厂矿企业经营成功,获利很高,股票价格成倍增长,如轮船招商局面值100两的股票,1882年却涨到了200两以上;(注:《清查整理招商局委员会报告书》下册,第31页。

)1881年年底,开平煤矿正式投产前夕,其面值100两的股票在上海市场上的价格就涨至150两左右,到1882年6月,竟还有人愿以每股237两的价格收进。

(注:《申报》1882年6月13日。

)受此影响,人们争相购买荆门煤铁矿、长乐铜矿及鹤峰铜矿等十几种刚上市不久的矿业股票,这些股票的价格很快超过其面值。

如长乐铜矿和鹤峰铜矿的股票面值均为100两,1882年最高价分...

证券的发展史?

中国证券和证券市场自19世纪40年代产生后,经历了40多年的萌芽阶段,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初步形成。

中国最早出观的证券是外国在华企业发行的外资证券,最早的证券交易也是外商之间的外资证券的买卖,稍后才出现华商证券和华商证券交易。

尽管如此,中国证券市场仍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证券产生的历史,在中国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国家向大户的举贷和王侯给平民的放债,形成了最早的债券。

汉唐以后,国家因军事需要临时向富商举借巨款的事已不再是偶然现象。

随着商业的发展,飞钱、会票、当票等商业票据出现,证券的品种更加丰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后清前,在一些投资大、收益高且又具有一定风险的行业,如上海沙船业,四川井盐业,云南、广东矿冶业和山西金融业,已经较多地采用"招商集资、合股经营"的经营组织形式。

这种组织形式明显地具有资本主义的股份制特征,而"集资合股"的参与者之间签订的载明权利责任的契约,则是中国最早的股票雏形。

当然,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证券的出现,在中国则是19世纪40年代以后的事。

1840年鸦片战争后,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相继对外开埠通商,有价证券及其交易,就跟着第一批最先进入所开商埠的外国洋行在中国出现。

外资在华设立的各类股份制公司企业,把西方国家已普遍采用的股份制公司的生产经营形式和集股筹资的方法带到了中国。

中国仿效西方,采用股份制发行证券组织近代企业公司的活动始于19世纪70年代。

与此同时,清政府洋务派从19世纪60年代起,举办旨在"自强"的军事工业。

由于清政府财政困难,经费难以为继,70年代后,为借重民间私人资本,解决国家财力不足,洋务派仿效西方股份制,采用"官督商办"和"商办"等形式,兴建了一批旨在"求富"的中国近代民用企业。

1872年,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委派上海商人朱其昂、朱其诏筹建上海轮船招商局。

随着该局的成立和第一期股本的认定和筹集,中国第一家近代意义的股份制企业和中国人自己发行的第一张股票诞生。

继航运业后,股份制公司形式又在保险业、矿业、纺织业和通讯电报业等方面得到普遍运用,于是又有一批华商股票应运而生。

如仁和保险、济和保险、开平煤矿、上海机器织布局、上海电报局等都是中国近代最早出现的华商股票。

原先附股于外资企业公司的中国人,此时也纷纷移资或投资洋务民用企业,或自立门户举办近代工矿企业公司。

到19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各地创办的新式工矿企业就有十五六家,这些矿业公司都发行了股票。

至此,华商证券的发行已小有气候。

证券一经产生,证券交易不久也随之出现。

据史料记载,1861年以前,上海等地就已有证券买卖交易活动,但仅局限在外商之间,买卖并不兴隆。

19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上海殖民经济的初步"繁荣",外商证券交易在上海非常活跃。

60年代中期,由于世界棉业投机热潮席卷上海,在华外资银行获得丰厚利润,其股票普遍大幅升水。

如1864年利华银行面值10英镑的股票,市价曾高达25英镑;(注:《字林西报》,1866年7月5日。

)此外,五六十年代成立的外资航运公司获利也很丰厚,航运公司股票成为银行股票以外的另一买卖热点,以致市场上证券交易额"日以百万计,投机交易有时延至深夜"。

有了外商企业股票的交易,也就有了从事股票买卖的证券公司。

1869年上海四川路二洋泾桥北,出现了中国第一家专营有价证券的英商长利公司,后来又有几家这样的公司相继设立。

"店多成市,该业始发达"。

(注:《上海西商证券交易所之略史》,载《银行周报》第3卷总第116期,1919年9月16日。

)到19世纪80年代前后,外资又开始进入租界公用事业和其他实业,市面上又出现了上海自来水公司、上海电灯公司等十几种新股票。

西商各证券掮客为谋本业前途的发展,于1891年联络同业,组织上海证券掮客公会即上海股份公所,以买卖外商在华所设各事业公司的股票。

外商在华组织的证券市场初步形成。

至于中国华商进行的证券交易,若将19世纪五六十年代华商附股外资企业公司的证券活动除外,至少在70年代初就零散出现。

五六十年代由于上海小刀会起义和太平天国运动,社会资金大量聚集上海租界;另一方面,又由于中国新办的近代企业不久便获厚利,加上个别企业发放优厚股息的刺激,各色商人在地产、银洋买卖投机之外,又热衷于对新式企业的股票、债券的追逐。

1882年前后,先前成立的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近代厂矿企业经营成功,获利很高,股票价格成倍增长,如轮船招商局面值100两的股票,1882年却涨到了200两以上;(注:《清查整理招商局委员会报告书》下册,第31页。

)1881年年底,开平煤矿正式投产前夕,其面值100两的股票在上海市场上的价格就涨至150两左右,到1882年6月,竟还有人愿以每股237两的价格收进。

(注:《申报》1882年6月13日。

)受此影响,人们争相购买荆门煤铁矿、长乐铜矿及鹤峰铜矿等十几种刚上市不久的矿业股票,这些股票的价格很快超过其面值。

如长乐铜矿和鹤峰铜矿的股票面值均为100两,1882年最高价...

什么是Broken Windows Theory?

破窗理论。

【破窗理论的定义】 “破窗理论”,也称“破窗谬论”,源于一个叫黑兹利特的学者在一本小册子中的一个譬喻(也有人认为这一理论是法国19世纪经济学家巴斯夏作为批评的靶子而总结出来的,见其著名文章《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

这位黑兹利特说,假如小孩打破了窗户,必将导致破窗人更换玻璃,这样就会使安装玻璃的人和生产玻璃的人开工,从而推动社会就业。

在这里,学者是为了说明孩童的行为与政府的行为所能产生的后果,从而彻底地否定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政策。

“破窗理论”就是典型的“破坏创造财富”。

把这样的谬论放之于洪灾,放之于地震,放之于战争,好像都很合适。

破窗理论:没修复的破窗,导致更多的窗户被打破 由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观察总结的“破窗理论”指出环境可以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

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 企业化解危机的方法 * 苦练内功,提高开发自己和竞争优势。

*树立危机管理意识,设立危机预警系统,使企业能根据预先显现的危机信号,及时发现破窗或即将成为破窗的那块玻璃。

* 与外界积极沟通,让其他反映迅速的人站在你这边。

*高度警惕,保持组织结构的简单并加强其对外界反映的灵活性。

*将危机管理作为现代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对待,形成独特的危机管理机制。

* 出现危机后,要妥善处理各种突发的危机事件。

核心理念: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个信息必然导致这种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

应用要诀:维护制度,营造环境,及时补漏。

应用领域:社会生活、组织管理 从“破窗理论”看巨灾对股市影响 以扩大经济活动增量来刺激经济的思路,现在似乎没得到响应 2008注定是一个多事之年。

2008年1月25日湖南雪灾;到3.14西藏大骚乱;到5.12汶川地震;到8.8到北京奥运;到9.11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中国911事件);到9.20深圳龙岗特大火灾、及一系列高官免职、问责风波;到9.23黑格比特大台风,掠走60亿;到9.25神舟七号升天;10月美国次代金融风暴,波及中国…… 灾害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对于经济的发展以及股市的运行,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如果要研究2008年的中国经济,或者是分析2008年的中国股市,恐怕都绕不开年初的冰雪灾害与年中的地震灾害。

重建只增加无效益的经济总量 讲到自然灾害对经济的影响,现在的人们很自然地会想到“破窗理论”。

19世纪50年代,有个法国人巴斯夏在讲授灾难经济理论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如果房屋上的一块玻璃被打破了,这固然会造成经济损失。

但是,为了修复窗户,人们必须去安装新的玻璃,导致对玻璃的需求增加,并且拉动与此相关的其他产业,从而最终创造出新的GDP刺激经济。

表面来看,这个推导颇为完整,于是有人把它归结为“破窗理论”。

应该说,“破窗理论”实际上是阐述了灾后重建对经济的影响作用,应该说在分析重建需求的传导与扩散方面,的确有其独到之处。

不过,“破窗理论”也有其不完善的一面,因为灾害的发生本身是对财富的破坏,灾后重建则是一种修复性的行为,假设是按原样修复的话,那么实际社会财富并没有增加。

增加的只是没有效益的经济活动总量,并且以消耗社会资源为代价。

在这个意义上,人们更应该关注的是防止灾害的发生,而不是“破窗理论”引发的预期。

正因为这样,在经典的灾难经济理论体系中,并没有“破窗理论”太高的地位。

事实上,即便后来黑兹利特将“破窗理论”予以系统化,也没有得到多少呼应。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社会学中也有个分析犯罪现象的“破窗理论”,该理论似乎比经济学中的“破窗理论”更有知名度。

中国1998年发生了特大洪水,当时就有人引用“破窗理论”来分析水灾对经济的影响。

当时的背景是亚洲金融危机还在蔓延,我国承诺人民币不贬值,这样一方面抑制了危机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自己的国家面临了很大压力,经济增长面临滑坡的危险。

在这种情况下,特大洪灾的出现,使得灾后重建的任务大大增加,客观上为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刺激经济提供了契机。

“破窗理论”刚好适合当时的市场氛围,因此在当时开始流行起来是很自然的。

不过,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增长模式的转变,近几年来,人们对“破窗理论”的有效性、合理性也开始有了更多的质疑。

今年年初冰雪灾害发生后,就有人依据“破窗理论”,提出灾后重建将成为松动银根的一个转机。

但是几个月下来,很明显这个预期要落空。

时下,面对破坏程度更大的地震灾害,人们当然更不能沉湎于“破窗理论”而不能自拔了。

宏观调控因灾松动迹象尚未出现 前面提到,“破窗理论”的一大缺陷是没有充分考虑灾害对社会财富所造成的破坏及其所产生的后果,将落脚点局限在恢复与重建所带来的经济活动增量上。

而面对灾害,人们首先要评估的是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就以这次四川汶川地震来说,已经有海外研究机构在测算损失额了,初步估算是200亿美元。

不过,由于灾情还在发展,这个估算显然偏保守。

也有国内研究机构评估,这次地震将影响我国GDP的增长约0.2个百分点;CPI上涨0.3...

51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