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界股票资金流入

chenologin2分享 时间:

金融界股票资金流入

股票资金是主力流进多好还是主力流出多好

主力流进多好;主力资金是指在股票市场中能够影响股市、甚至控制股市中短期走势的资金。

主力资金的流入情况影响股价分析如下:1、在好的市场环境下资金的供求关系决定了股票的涨跌,资金流入大于资金流出说明资金充足支持股价上涨,资金流入小于资金流出代表资金短缺,不能推动股价的上涨就必然出现下跌。

2、主力资金对个股和板块影响都十分重大,主力资金的流入流出直接影响着个股的涨跌,板块的轮动。

如果要想在股市中赚到钱,就要搞清楚主力资金的动向,是净流入还是净流出。

一般净流入量的多少对股价有正相关作用。

股票的资金流向在哪儿可以准确看到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外盘手数减去内盘手数,再乘以当天的成交均价就得出当天的资金净流量,如果外盘大于内盘就是资金净流入,反之就是资金净流出。

资金净流出的计算公式:流入资金-流出资金,如果是正值表示资金净流入,负值则表示资金净流出。

上涨时的成交额计为流入资金,下跌时的成交额计为流出资金。

一般情况下资金流向与指数涨跌幅走势非常相近,但在以下两种情况下,资金流向指标具有明显的指导意义:1、当天的资金流向与指数涨跌相反。

比如该板块全天总体来看指数是下跌的,但资金流向显示全天资金净流入为正。

2、当天的资金流向与指数涨跌幅在幅度上存在较大背离。

比如全天指数涨幅较高,但实际资金净流入量很小。

当资金流向与指数涨跌幅出现以上背离时,资金流向比指数涨跌幅更能反映市场实际状况。

华尔街金融危机原因

先给你解释一下什么是次贷危机!一看就明了 过去在美国,贷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从房子到汽车,从信用卡到电话账单,贷款无处不在。

当地人很少一次现金买房,通常都是长时间贷款。

可是我们也知道,在美国失业和再就业是很常见的现象。

这些收入并不稳定甚至根本没有收入的人,他们怎么买房子呢?因为信用等级达不到标准,他们就被定义为次级贷款者。

大约从10年前开始,那个时候贷款公司漫天的广告就出现在电视上、报纸上、街头,抑或在你的信箱里塞满诱人的传单:『你想过中产阶级的生活吗?买房吧!』 『积蓄不够吗?贷款吧!』 『没有收入吗?找阿囧贷款公司吧!』 『首次付款也付不起?我们提供零首付!』 『担心利息太高?头两年我们提供3%的优惠利率!』 『每个月还是付不起?没关系,头24个月你只需要支付利息,贷款的本金可以两年后再付!想想看,两年后你肯定已经找到工作或者被提升为经理了,到时候还怕付不起!』 『担心两年后还是还不起?哎呀,你也真是太小心了,看看现在的房子比两年前涨了多少,到时候你转手卖给别人啊,不仅白住两年,还可能赚一笔呢!再说了,又不用你出钱,我都相信你一定行的,难道我敢贷,你还不敢借?』 在这样的诱惑下,无数美国市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贷款买房。

(你替他们担心两年后的债务?向来相当乐观的美国市民会告诉你,演电影的都能当上州长,两年后说不定我还能竞选总统呢。

) 阿囧贷款公司短短几个月就取得了惊人的业绩,可是钱都贷出去了,能不能收回来呢?公司的董事长--阿囧先生,那也是熟读美国经济史的人物,不可能不知道房地产市场也是有风险的,所以这笔收益看来不能独吞,要找个合伙人分担风险才行。

于是阿囧找到美国财经界的领头大哥--投资银行。

这些家伙可都是名字响当当的大哥(美林、高盛、摩根),他们每天做什么呢?就是吃饱了闲着也是闲着,于是找来诺贝尔经济学家,找来哈佛教授,找来财务工程人员,用上最新的经济数据模型,一番金融炼丹(copula 差不多是此时炼出)之后,弄出几份分析报告,从而评价一下某某股票是否值得买进,某某国家的股市已经有泡沫了,这一群在风险评估市场呼风唤雨的大哥,你说他们看到这里面有没有风险? 开玩笑,风险是用脚都看得到!可是有利润啊,那还犹豫什么,接手吧!于是经济学家、财务工程人员,大学教授以数据模型、随机模拟评估之后,重新包装一下,就弄出了新产品--CDO(注: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债务抵押债券),说穿了就是债券,通过发行和销售这个CDO债券,让债券的持有人来分担房屋贷款的风险。

光这样卖,风险太高还是没人买啊,假设原来的债券风险等级是 6,属于中等偏高。

于是投资银行把它分成高级和普通CDO两个部分(trench),发生债务危机时,高级CDO享有优先赔付的权利。

这样两部分的风险等级分别变成了 4 和 8,总风险不变,但是前者就属于中低风险债券了,凭投资银行三寸不烂"金"舌,在高级饭店不断办研讨会,送精美制作的powerpoints 和 excel spreadsheets,当然卖了个满堂彩!可是剩下的风险等级 8 的高风险债券怎么办呢?避险基金又是什么人,于是投资银行找到了避险基金,那可是在全世界金融界买空卖多、呼风唤雨的角色,过的就是刀口舔血的日子,这点风险简直小意思! 于是凭借着关系,在世界范围内找利率最低的银行借来钱,然后大举买入这部分普通CDO债券,2006年以前,日本央行贷款利率仅为1.5%;普通 CDO 利率可能达到12%,所以光靠利差避险基金就赚得满满满了。

这样一来,奇妙的事情发生了,2001年末,美国的房地产一路飙升,短短几年就翻了一倍多,天呀,这样一来就如同阿囧贷款公司开头的广告一样,根本不会出现还不起房屋贷款的事情,就算没钱还,把房子一卖还可以赚一笔钱。

结果是从贷款买房的人,到阿囧贷款公司,到各大投资银行,到各个一般银行,到避险基金人人都赚钱,但是投资银行却不太高兴了!当初是觉得普通 CDO 风险太高,才丢给避险基金的,没想到这帮家伙比自己赚的还多,净值拼命地涨,早知道自己留着玩了,于是投资银行也开始买入避险基金,打算分一杯羹了。

这就好像阿宅家里有放久了的饭菜,正巧看见隔壁邻居那只讨厌的小花狗,本来打算毒它一顿,没想到小花狗吃了不但没事,反而还越长越壮了,阿宅这下可傻眼了,难道发霉了的饭菜营养更好?于是自己也开始吃了! 这下又把避险基金乐坏了,他们是什么人,手里有1块钱,就能想办法借10块钱来玩的土匪啊,现在拿着抢手的CDO当然要大干一票!于是他们又把手里的 CDO 债券抵押给银行,换得 10 倍的贷款操作其他金融商品,然后继续追着投资银行买普通 CDO 。

科科,当初可是签了协议,这些普通 CDO 可都是归我们的!! 投资银行实在心理不爽啊,除了继续闷声买避险基金和卖普通 CDO 给避险基金之 外,他们又想出了一个新产品,就叫CDS(注:Credit Default Swap,信用违约交换)好了,华尔街就是这些天才产品的温床:一般投资人不是都觉得原来的 CDO 风险高吗,那我弄个保险好了,每年从CDO里...

泰国金融危机的原因

泰国金融危机1997 年2月初,国际投资机构掀起抛售泰铢风潮,引起泰铢汇率大幅度波动.于1997 年2 月开始向泰国银行借入高达150 亿美元的数月期限的远期泰铢合约, 而后于现汇市场大规模抛售, 使泰铢汇率波动的压力加大, 引起泰国金融市场动荡, 泰国央行为捍卫泰铢地位, 仅在1997 年2 月份就动用了20 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才初步平息.3 月4 日,泰国中央银行要求流动资金出现问题的9 家财务公司和1家住房贷款公司增加资本金82. 5 亿铢(合3. 17 亿美元) ,并要求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坏账准备金的比率从100 %提高到115 % ~120 % ,此举令金融系统的备付金增加500 亿铢(合19. 4 亿美元) .泰国央行此举旨在加强金融体系稳定性并增强人们对金融市场信心, 然而不但未能起到应有的稳定作用, 反而使社会公众对金融机构的信心下降,从而发生挤提,仅5 日,6 日两天,投资者就从10 家出现问题的财务公司提走近150 亿泰铢(约兑5. 77 亿美元) .与此同时,投资者大量抛售银行与财务公司的股票, 结果造成泰国股市连续下跌,汇市也出现下跌压力.在泰国央行的大力干预下,泰国股市和汇市暂时稳定下来.进入5 月份,国际投资机构对泰铢的炒卖活动更趋猛烈.5 月7 日,货币投机者通过经营离岸业务的外国银行,悄悄建立了即期和远期外汇交易的头寸.从5月8 日起,以从泰国本地银行借入泰国铢,在即期和远期市场大量卖泰铢的形式,在市场突然发难,沽空泰国铢,造成泰国铢即期汇价的急剧下跌,多次突破泰国中央银行规定的汇率浮动限制,引起市场恐慌.本地银行和企业及外国银行纷纷入市,即期抛售泰铢抢购美元或叙作泰铢对美元的远期保值交易,导致泰国金融市场进一步恶化, 泰铢一度兑美元贬至26. 94 :1 的水平.面对这次冲击,泰国中央银行加大对金融市场的干预力度,动用约50 亿美元的外汇进行干预,并取得日本,新加坡,香港,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中央银行不同形式的支持.同时,泰国中央银行又将离岸拆借利率提高到1000 % ,令投机泰铢成本倒增,又禁止泰国银行向外借出泰铢.在一系列措施干预下,泰铢汇率回稳,泰国中央银行又暂时控制了局面.6 月中下旬,泰国前财长辞职,又引发金融界对泰铢可能贬值的揣测,引起泰铢汇率猛跌至1 美元兑28 泰铢左右.泰国股市也从年初的1200 点跌至461. 32 点,为8 年来的最低点,金融市场一片混乱.7 月2 日,泰国中央银行突然宣布放弃已坚持14 年的泰铢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同时,央行还宣布将利率从10. 5 %提高到12. 5 %.泰铢当日闻声下跌17 % ,创下新低.泰国金融危机就此爆发.泰铢贬值引发的金融危机沉重地打击了泰国经济发展,造成泰国物价不断上涨,利率居高不下,企业 外债增加,流动资金紧张,经营困难,股市大跌,经济衰退.购买力平价理论与泰铢的崩溃 这一理论的要点是:人们之所以需要外国货币,是因为它在外国具有商品的购买力,因此,两种货币的汇率,主要是由这两国货币各自在本国的购买力之比,即购买力平价决定的。

假定一组商品,在英国购买时需要1英镑,在美国需要2美元,两国的货币购买力之比为2:l,那么这两种货币的汇率就应该是1英镑 = 2美元。

在满足以上条件时,如果外汇交易的汇率明显偏离购买力平价,则经汇率换算以后,一国 的相对价格水平就会与另一国 出现极大偏差,这就为商品套购提供了机会。

例如,假定外汇市场上的汇率是1英镑 = 1美元,偏离了上述的购买力平价,人们就会用英镑从英国购买大量的商品,并出口到美国,并把获取的美元在外汇市场上抛出,兑换成英镑。

结果,英镑的汇率随之上升,而美元的汇率相应下降,直到与购买力平价相一致。

让我们回顾一下1997年早些时候发生在泰国外汇市场上的事:一个交易商可能从一家银行借到6个月的100泰铢,然后该交易商将这100泰铢兑换成4美元(按1美元=26泰铢的汇率)。

如果后来汇率下跌到1美元=50泰铢,6个月后交易商只需花费2美元就可以买回100泰铢,并把这些泰铢还回,留给交易商的是100%的利润。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看到,6个月的时间,100%的收益,按购买力平价理论解释,只能是泰国物价飞涨、通货膨胀严重;而如果我们把货币理解为一种特殊的商品的话,按照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计算公式,相对购买力=基期的汇率*(B国的物价指数/A国的物价指数)。

从公式可以看出,由于基期的汇率不变,决定相对购买力水平高低的因素就是两国物价指数之比。

相对购买力越低,两国之比越小,即分母越大,即通货膨胀指数相对高的国家相对于通货膨胀指数低的国家货币贬值。

当然,购买力平价论受到的最致命的抨击是其完全忽略了资本项目差额对汇率的影响。

资本项目差额对汇率的影响作用正在日益增强。

从发展趋势来看,购买力平价理论作为一种传统的汇率理论,其有效性将会不断减弱。

从泰国的实例来看,资本项下的大量逆差加速了泰铢的崩溃,政府不得不大量抛售美元来稳定本国货币。

(一)泰国金融危机内部原因分析1,出口产品结构单一,经常项目赤字严重.泰国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靠出口推动.据统计, 1991 ~ ...

泰国金融危机的原因

泰国金融危机1997 年2月初,国际投资机构掀起抛售泰铢风潮,引起泰铢汇率大幅度波动.于1997 年2 月开始向泰国银行借入高达150 亿美元的数月期限的远期泰铢合约, 而后于现汇市场大规模抛售, 使泰铢汇率波动的压力加大, 引起泰国金融市场动荡, 泰国央行为捍卫泰铢地位, 仅在1997 年2 月份就动用了20 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才初步平息.3 月4 日,泰国中央银行要求流动资金出现问题的9 家财务公司和1家住房贷款公司增加资本金82. 5 亿铢(合3. 17 亿美元) ,并要求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坏账准备金的比率从100 %提高到115 % ~120 % ,此举令金融系统的备付金增加500 亿铢(合19. 4 亿美元) .泰国央行此举旨在加强金融体系稳定性并增强人们对金融市场信心, 然而不但未能起到应有的稳定作用, 反而使社会公众对金融机构的信心下降,从而发生挤提,仅5 日,6 日两天,投资者就从10 家出现问题的财务公司提走近150 亿泰铢(约兑5. 77 亿美元) .与此同时,投资者大量抛售银行与财务公司的股票, 结果造成泰国股市连续下跌,汇市也出现下跌压力.在泰国央行的大力干预下,泰国股市和汇市暂时稳定下来.进入5 月份,国际投资机构对泰铢的炒卖活动更趋猛烈.5 月7 日,货币投机者通过经营离岸业务的外国银行,悄悄建立了即期和远期外汇交易的头寸.从5月8 日起,以从泰国本地银行借入泰国铢,在即期和远期市场大量卖泰铢的形式,在市场突然发难,沽空泰国铢,造成泰国铢即期汇价的急剧下跌,多次突破泰国中央银行规定的汇率浮动限制,引起市场恐慌.本地银行和企业及外国银行纷纷入市,即期抛售泰铢抢购美元或叙作泰铢对美元的远期保值交易,导致泰国金融市场进一步恶化, 泰铢一度兑美元贬至26. 94 :1 的水平.面对这次冲击,泰国中央银行加大对金融市场的干预力度,动用约50 亿美元的外汇进行干预,并取得日本,新加坡,香港,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中央银行不同形式的支持.同时,泰国中央银行又将离岸拆借利率提高到1000 % ,令投机泰铢成本倒增,又禁止泰国银行向外借出泰铢.在一系列措施干预下,泰铢汇率回稳,泰国中央银行又暂时控制了局面.6 月中下旬,泰国前财长辞职,又引发金融界对泰铢可能贬值的揣测,引起泰铢汇率猛跌至1 美元兑28 泰铢左右.泰国股市也从年初的1200 点跌至461. 32 点,为8 年来的最低点,金融市场一片混乱.7 月2 日,泰国中央银行突然宣布放弃已坚持14 年的泰铢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同时,央行还宣布将利率从10. 5 %提高到12. 5 %.泰铢当日闻声下跌17 % ,创下新低.泰国金融危机就此爆发.泰铢贬值引发的金融危机沉重地打击了泰国经济发展,造成泰国物价不断上涨,利率居高不下,企业 外债增加,流动资金紧张,经营困难,股市大跌,经济衰退.购买力平价理论与泰铢的崩溃这一理论的要点是:人们之所以需要外国货币,是因为它在外国具有商品的购买力,因此,两种货币的汇率,主要是由这两国货币各自在本国的购买力之比,即购买力平价决定的。

假定一组商品,在英国购买时需要1英镑,在美国需要2美元,两国的货币购买力之比为2:l,那么这两种货币的汇率就应该是1英镑 = 2美元。

在满足以上条件时,如果外汇交易的汇率明显偏离购买力平价,则经汇率换算以后,一国 的相对价格水平就会与另一国 出现极大偏差,这就为商品套购提供了机会。

例如,假定外汇市场上的汇率是1英镑 = 1美元,偏离了上述的购买力平价,人们就会用英镑从英国购买大量的商品,并出口到美国,并把获取的美元在外汇市场上抛出,兑换成英镑。

结果,英镑的汇率随之上升,而美元的汇率相应下降,直到与购买力平价相一致。

让我们回顾一下1997年早些时候发生在泰国外汇市场上的事:一个交易商可能从一家银行借到6个月的100泰铢,然后该交易商将这100泰铢兑换成4美元(按1美元=26泰铢的汇率)。

如果后来汇率下跌到1美元=50泰铢,6个月后交易商只需花费2美元就可以买回100泰铢,并把这些泰铢还回,留给交易商的是100%的利润。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看到,6个月的时间,100%的收益,按购买力平价理论解释,只能是泰国物价飞涨、通货膨胀严重;而如果我们把货币理解为一种特殊的商品的话,按照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计算公式,相对购买力=基期的汇率*(B国的物价指数/A国的物价指数)。

从公式可以看出,由于基期的汇率不变,决定相对购买力水平高低的因素就是两国物价指数之比。

相对购买力越低,两国之比越小,即分母越大,即通货膨胀指数相对高的国家相对于通货膨胀指数低的国家货币贬值。

当然,购买力平价论受到的最致命的抨击是其完全忽略了资本项目差额对汇率的影响。

资本项目差额对汇率的影响作用正在日益增强。

从发展趋势来看,购买力平价理论作为一种传统的汇率理论,其有效性将会不断减弱。

从泰国的实例来看,资本项下的大量逆差加速了泰铢的崩溃,政府不得不大量抛售美元来稳定本国货币。

(一)泰国金融危机内部原因分析1,出口产品结构单一,经常项目赤字严重.泰国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靠出口推动.据统计, 1991 ~ 199...

1997年泰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泰国金融危机1997 年2月初,国际投资机构掀起抛售泰铢风潮,引起泰铢汇率大幅度波动.于1997 年2 月开始向泰国银行借入高达150 亿美元的数月期限的远期泰铢合约, 而后于现汇市场大规模抛售, 使泰铢汇率波动的压力加大, 引起泰国金融市场动荡, 泰国央行为捍卫泰铢地位, 仅在1997 年2 月份就动用了20 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才初步平息.3 月4 日,泰国中央银行要求流动资金出现问题的9 家财务公司和1家住房贷款公司增加资本金82. 5 亿铢(合3. 17 亿美元) ,并要求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坏账准备金的比率从100 %提高到115 % ~120 % ,此举令金融系统的备付金增加500 亿铢(合19. 4 亿美元) .泰国央行此举旨在加强金融体系稳定性并增强人们对金融市场信心, 然而不但未能起到应有的稳定作用, 反而使社会公众对金融机构的信心下降,从而发生挤提,仅5 日,6 日两天,投资者就从10 家出现问题的财务公司提走近150 亿泰铢(约兑5. 77 亿美元) .与此同时,投资者大量抛售银行与财务公司的股票, 结果造成泰国股市连续下跌,汇市也出现下跌压力.在泰国央行的大力干预下,泰国股市和汇市暂时稳定下来.进入5 月份,国际投资机构对泰铢的炒卖活动更趋猛烈.5 月7 日,货币投机者通过经营离岸业务的外国银行,悄悄建立了即期和远期外汇交易的头寸.从5月8 日起,以从泰国本地银行借入泰国铢,在即期和远期市场大量卖泰铢的形式,在市场突然发难,沽空泰国铢,造成泰国铢即期汇价的急剧下跌,多次突破泰国中央银行规定的汇率浮动限制,引起市场恐慌.本地银行和企业及外国银行纷纷入市,即期抛售泰铢抢购美元或叙作泰铢对美元的远期保值交易,导致泰国金融市场进一步恶化, 泰铢一度兑美元贬至26. 94 :1 的水平.面对这次冲击,泰国中央银行加大对金融市场的干预力度,动用约50 亿美元的外汇进行干预,并取得日本,新加坡,香港,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中央银行不同形式的支持.同时,泰国中央银行又将离岸拆借利率提高到1000 % ,令投机泰铢成本倒增,又禁止泰国银行向外借出泰铢.在一系列措施干预下,泰铢汇率回稳,泰国中央银行又暂时控制了局面.6 月中下旬,泰国前财长辞职,又引发金融界对泰铢可能贬值的揣测,引起泰铢汇率猛跌至1 美元兑28 泰铢左右.泰国股市也从年初的1200 点跌至461. 32 点,为8 年来的最低点,金融市场一片混乱.7 月2 日,泰国中央银行突然宣布放弃已坚持14 年的泰铢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同时,央行还宣布将利率从10. 5 %提高到12. 5 %.泰铢当日闻声下跌17 % ,创下新低.泰国金融危机就此爆发.泰铢贬值引发的金融危机沉重地打击了泰国经济发展,造成泰国物价不断上涨,利率居高不下,企业 外债增加,流动资金紧张,经营困难,股市大跌,经济衰退.购买力平价理论与泰铢的崩溃 这一理论的要点是:人们之所以需要外国货币,是因为它在外国具有商品的购买力,因此,两种货币的汇率,主要是由这两国货币各自在本国的购买力之比,即购买力平价决定的。

假定一组商品,在英国购买时需要1英镑,在美国需要2美元,两国的货币购买力之比为2:l,那么这两种货币的汇率就应该是1英镑 = 2美元。

在满足以上条件时,如果外汇交易的汇率明显偏离购买力平价,则经汇率换算以后,一国 的相对价格水平就会与另一国 出现极大偏差,这就为商品套购提供了机会。

例如,假定外汇市场上的汇率是1英镑 = 1美元,偏离了上述的购买力平价,人们就会用英镑从英国购买大量的商品,并出口到美国,并把获取的美元在外汇市场上抛出,兑换成英镑。

结果,英镑的汇率随之上升,而美元的汇率相应下降,直到与购买力平价相一致。

让我们回顾一下1997年早些时候发生在泰国外汇市场上的事:一个交易商可能从一家银行借到6个月的100泰铢,然后该交易商将这100泰铢兑换成4美元(按1美元=26泰铢的汇率)。

如果后来汇率下跌到1美元=50泰铢,6个月后交易商只需花费2美元就可以买回100泰铢,并把这些泰铢还回,留给交易商的是100%的利润。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看到,6个月的时间,100%的收益,按购买力平价理论解释,只能是泰国物价飞涨、通货膨胀严重;而如果我们把货币理解为一种特殊的商品的话,按照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计算公式,相对购买力=基期的汇率*(B国的物价指数/A国的物价指数)。

从公式可以看出,由于基期的汇率不变,决定相对购买力水平高低的因素就是两国物价指数之比。

相对购买力越低,两国之比越小,即分母越大,即通货膨胀指数相对高的国家相对于通货膨胀指数低的国家货币贬值。

当然,购买力平价论受到的最致命的抨击是其完全忽略了资本项目差额对汇率的影响。

资本项目差额对汇率的影响作用正在日益增强。

从发展趋势来看,购买力平价理论作为一种传统的汇率理论,其有效性将会不断减弱。

从泰国的实例来看,资本项下的大量逆差加速了泰铢的崩溃,政府不得不大量抛售美元来稳定本国货币。

(一)泰国金融危机内部原因分析1,出口产品结构单一,经常项目赤字严重.泰国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靠出口推动.据统计, 1991 ~ ...

外国炒家(如索罗斯)在中国资本项下管制的情况下如何做空中国?

1997年,索罗斯攻击香港采用的办法是在纽约外汇市场卖空港币和股指期货。

从1997年5月开始,以索罗斯为首的炒家们设计了一个连环计。

这正是香港金融界人士所担心的,即通过外汇市场、股票市场和期货市场的互动作用,利用现货和期货两种工具,多方设下陷阱。

整个狙击过程为一个三部曲。

第一部是预备期,炒家们低息借入港币,作为弹药,并在期货市场上抛出港币,同时沽空期指;第二部是造市期,一旦外围市场出现有利于炒家的机会,便大肆散布谣言,疯狂抛售港元,迫使港府“挟息”,造成恒生指数暴跌,甚至借货抛空股票;第三部是收获期,当恒生指数暴跌时,淡仓合约平仓,炒家们带钱离去。

当时索罗斯联络了全球各国的几家大型基金,秘密地开始买入香港股票(港股是可以通过券商从世界各地购买的),而且这种买入是持续性的,使得港股从1996年的低点开始不停地上涨,引发港人疯狂地追随,造成恒生指数就如现在的A股一般,一再突破新高。

索罗斯在1997年上半年不断推升股市,接近最高点时,分散隐蔽,但不断地开了大批六月底交割的股指期货的空单(PutOption)。

港府一直紧密监视着这股神秘的力量,越临近7月1日,港府对于对方的动机和操作策略越是一清二楚。

但问题是,港府的外汇储备尚无力单独应付可能的金融袭击。

于是,香港财政高官秘密进京,得到了中央的将不遗余力地,倾中国外汇储备之全力支持的许诺,于是一场金融大决战开始了。

到了1997年的上半年最高点,恒生指数达到了16000点之上的历史新高。

而随着回归日的临近,索罗斯指挥着他的联合军团,开始了有步骤地股票高位出货。

其股票的出货是不以赚钱为主要目的的,他的策略是以股指期货的空单收益来赢利的。

(对冲的手法)索罗斯的手法很简单,主要条件是必须有足够的资金作为支持,选好时机来操纵市场。

他用一部分资金持续性买入股票(尤其是指数股),不计较成本。

而在股指到达高位时,再开大量股指期货的空单。

接着,从高位开始,坚决地把股指打低,抛出的股票当然也会赢利,但不是主要利润来源。

真正的盈利重头在于股指期货的空单。

当然,这种操作最重要的就是利用市场跟风力量,全体市场参与者都会成为推动力——涨时助涨,跌时助跌。

决战的日子是6月28日,在此之前,恒指已经被压到了大约在万点之下。

而此时的散民已是哀鸿片野。

港府的高明之处在于不露声色,不托盘,任由索罗斯打压并主宰市场,麻痹对手。

28日一早,索罗斯的股票抛货就开始不断地稳步释出,压迫恒指持续加速下跌,引发崩盘的恐慌心理,加入逃命的散民无数,帮助他压跌指数。

而当跌到了令人胆战心惊的4000多点时,散民已经是欲哭无泪了。

索罗斯眼看胜利在望,却发觉开始有一股神秘的资金,不声不响地把无数的抛盘照单全收了。

他开始紧张起来,发动了盟友们的全部股票存货狂砸(不记成本地抛,绝对是赔本在卖出),可是神秘资金还是不动声色地收下,却绝不拉高。

还不到收市,港股成交就已经创了历史天量。

当他的存货几乎抛光后,恒指却在4000点之上死活不退。

而当他向交易所借股票意欲再继续抛空(short)时,得到的回答却是不借(这是有违规嫌疑的)。

到了下午,大盘开始反攻,神秘资金将股指持续推高,而索罗斯的联合军团内部开始出现反水的,背着他加入了多方,买回股票并cover自己的期指空单(当然是为了减少自己的损失)。

到收市时,港股几乎全部收复了当天上午的失地(大约是收在8000多点),索罗斯没想到港府出手,大意失荆州,损失惨重(股票损失加上股指期货损失)。

但是,1997年之后,恒生指数从约16000点下跌到6500点,跌去了约60%。

香港的楼价从1997年的最高峰开始持续下跌,到了2003年差不多跌去了65%。

港人财富蒸发了2.2万亿港元,平均每一个业主损失267万港元,负资产人数高达17万,一直到了2009年才恢复到了1994年的水平。

1997年-1998年整个香港被洗劫了一把,从这个时候开始香港老百姓产生了索罗斯恐惧症,每次港股到16000-17000点的时候就开始大幅震荡,被称为索罗斯震荡。

63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