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票市场的结构和层次

chenologin2分享 时间:

我国证券市场的市场结构?

按这种顺序结构划分为:发行市场和交易市场。

证券发行市场又称“一级市场”或“初级市场”,是发行人以筹集资金为目的,按照一定的法律规定和发行程序,向投资者出售新证券所形成的市场。

证券交易市场又称“二级市场”或“次级市场”,是已发行的证券通过买卖交易实现流通转让的市场。

品种结构:依据有价证券的品种而形成的结构关系。

这种结构关系的构成主要有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金市场,衍生品市场等。

股票市场是股票发行和买卖交易的场所。

股票市场的发行人为股份有限公司。

股票交易市场的对象是股票,股票市场的价格除了与股份公司的经营状况和盈利水平有关外,还受到如政治,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

债券市场是债券发行和买卖交易的场所。

债券的发行人有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中央政府机构,金融机构,公司和企业。

通过发行债券所筹集的资金一般都有期限,债券到期时,债务人必须按时归还本金并支付约定的利息。

债券是债权凭证,债券持有者与债券发行人之间是债权债务关系。

债权市场交易的对象是债券。

债券因有固定的票面利率和期限。

基金市场是基金份额发行和流通的市场。

封闭式基金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开放式基金则通过投资者向基金管理公司申购和赎回实现流通转让。

衍生品交易市场是各类衍生产品发行和交易的市场,随着金融创新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深化,衍生品市场已经成为金融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交易场所结构:按交易活动是否在固定场所进行,证券市场可分为有行市场和无形市场。

通常人们把有行市场称为“场内交易”,是指有固定场所的交易市场,是有组织,制度化了的市场。

通常人们把无形市场称为“场外市场”,是指没有固定交易场所的证券交易所市场。

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和电子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交易技术和交易组织形式的演进,已有越来越多的证券交易不在有行的场内市场交易,而是通过经纪人或交易商的电传,电报,电话,网络等洽谈成交。

很多传统意义上的场外市场由于报价商和电子撮合系统的出现而具有了集中交易的特征,而交易所也开始逐步推出兼容场外交易的交易组织形式。

多层次资本市场:除一,二级市场区分外,证券市场的层次性还体现为区域分布,覆盖公司类型,上市交易制度及监管要求的多样性.根据所服务和覆盖上市公司的类型,可分为全球性市场,全国性市场,区域性市场等类型.根据上市公司规模,监管要求等差异,可分为主板市场,二板市场(创业板和高新企业板)等.

中国如何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

资本是逐利的,市场本身可以有效的配置资源。

层级意味权利的不平等,因有多拿多占的寡头利益,才有“多层次资本市场”即门槛就高不就低·强者通吃市场。

一、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的现状分析 经过20年的努力,中国资本市场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股票市场主要由沪深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和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组成。

与成熟市场层次多样,板块有效连通互动的情况相比,中国股票市场结构单一,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尚未形成。

各个市场表现情况如下: (一)主板市场初具规模 我国国内的股票主板市场主要包括上海和深圳证券市场的A股和B股。

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于1990年11月,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中国内地最大的市场。

一大批国内大型企业通过在主板市场上市,既筹集了经营所需资金,又调整了内部经营机制。

截至2013年10月,沪深主板市场已有的上市公司达1435家,两市股票市价总值20.35万亿元;流通市值15.42万亿元。

上市公司总股本28358.83亿股,流通股本23762.37亿股,占据着中国股票证券市场的绝大多数份额,主板市场初俱规模,是我国的蓝筹股市场。

基本上能够反映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中小企业板上市条件过高,难以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2004年5月,中小企业板在深圳正式推出,2013年10月份,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仅700家,股票市价总值3.69万亿元,中小板是主板中相对独立的板块,在主板市场的制度框架下运行,在上市条件、发行审核、交易制度等方面与主板一致。

从而使众多的中小企业难以达到上市的标准,满足上市的条件,虽然定中小企业板市场,却把广大的中小企业挡在了门外,使广大成长型中小企业难以从这个市场直接融资。

(三)创业板尚处于发展初期 我国创业板市场于2009年10月30日终于诞生,创业板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有益于创新型、成长型企业借助融资平台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截止2013年10月31日,创业板共有上市公司355家,股票市价总值1.58万亿元;流通市值7953亿元。

上市公司总股本790.85亿股,流通股本524.03亿股,平均市盈率58.52倍。

创业板在注重风险防范的基础上,在发行审核制度、公司监管制度、交易制度等制度设计方面进行了更加市场化的探索和创新,以适应创业企业的特点与实际需求。

但是,目前创业板市场运行时间很短,市场规模尚小。

(四)场外交易市场发展缓慢,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场外交易市场在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用不言而喻。

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场外交易市场并没有形成一个全国性的统一市场,而是由产权交易机构、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和股权交易所组成,各个市场之间业务高度重合,但彼此之间交易信息又不能共享,而且各个市场分属不同的监管部门监管,令出多门,相关的法律、规则亟待完善。

2012年证监会将在总结中关村公司股份转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拟筹建统一监管下的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

把中关村试点的经验扩大到全国的高新园区企业,然后再推广到全国所有股份公司。

证监会规划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建设将分两步走,第一步是从中关村试点扩大到全国的高新园区企业,第二步是进一步扩大到全国所有股份公司。

场外交易市场挂牌公司将纳入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考虑到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企业规模、成长阶段和业态模式存在较大差别,我国场外市场建设将从市场需求出发,总体设计、分步实施,把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起来,逐渐实现分层构建。

二、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资本市场经过20多年的发展,正在逐渐走向成熟。

但由于建立初期改革不配套和在制度设计上存在局限,资本市场仍然有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制约了资本市场作用的发挥。

整体发展水平和发达的国家比较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差距很大。

市场结构的不平衡性成为资本市场发展的一大难题。

在面临严峻的融资问题时候,缺乏同美国股票市场一样的金字塔层次结构,美国稳定的资本市场结构包括纽交所、纳斯达克、场外报价市场、粉单市场和灰色市场。

而我国股份制公司10多万家,符合创业条件的也不在少数,但是仅有主板市场、中小板和创业板的“倒金字塔”结构,衍生品市场才刚刚起步,使得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中存在严峻问题。

(一)市场交易工具少,缺乏流动性 一个有效率的资本市场应该是拥有丰富多样的交易工具,从而达到分散风险以及合理配置资源的目的,也可以满足投资者差异化的投资需求。

在任何“新兴+转轨”的市场,都存在金融产品体系不健全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我国企业股本金缺乏,融资渠道单一,形成了很高的债务股本比例。

产品数量和品种都比较少,业务创新的能力比较差此外,交易品种少使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渠道严重受阻,大量有投资需求的个人和机构由于难以选择合适的金融工具来规避风险而放弃投资,造成较高的机会成本。

(二)投资者结构不合理,机构投资者规模偏小 投资者结构不合理,尤其是券商作为资本...

介绍一下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历史

展开全部 中国股票市场的产生、发展至今,仅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几乎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股票市场200多年的发展历程,这是辉煌的改革成果。

当前无论是市场的组织结构,还是交易清算系统的效率,甚至包括市场的规模,同不少西方国家的股票市场相比,可以说没有太大的差距。

然而,当代中国的股票市场是一个“新兴+转轨”的市场,从“姓社、姓资”的长期争论,到邓小平的“坚决试,不行可以关”的英明决策;从股份制改革的争论,到开放股市为国企改革服务,并直到目前基本完成的股权分置改革,中国股市走过了近20年的风雨成长历程,经历了多变的政策选择。

中国股票市场的发育、发展,是中国经济从计划体制逐渐向市场体制转型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资本市场改革和发展的经验,也是中国经济改革成功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国股票市场产生、发育的特殊历史背景 中国的股票市场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场。

通俗的讲,西方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场,是遵循股票市场发展的自然规律,在市场经济的土壤里,自然生成的“天然产品”。

而中国的股票市场,则是在中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在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同时探讨公有制经济多种实现形式的土壤里,在既要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股票市场发展的自然规律,又要考虑中国国情、遵循中国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催生的“人工产品”。

这就决定了中国股票市场是有中国特色的股票市场。

研究中国股票市场的发育、发展的历史,不能不首先搞清楚中国股票市场产生、发育的特殊历史背景。

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为适应社会化生产和规模经营的需要,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逐步从独资、合伙发展到股份公司,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

建立在股份制度自然演化基础之上的西方国家股票市场的产生、发展、成熟过程,也必然表现为一个瓜熟蒂落的自然成长历程。

在中国,股票市场是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产物。

由于新中国建立初期学习前苏联的经验,存在对公有制形式的片面理解,单纯强调发展国有经济。

社会化规模经营的大工业企业是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化分配制度,采取政府投资、国家所有的方式建立起来的。

与此相适应,中国改革前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几乎是单一的国家所有、国有独资的形式。

经过解放初期对独资、合伙甚至是股份制的旧官僚企业、民族资本家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解放后30多年的国家投资、国家重建,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已经形成了覆盖各个领域的庞大的国有企业体系。

并在这种以国家独资为资本组织形式的制度基础上,形成了与之对应的社会分配机制、储蓄和投资运行机制。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也日趋突出地显现出来,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国有企业因传统的计划运行机制的弊端和自身的体制改革、运行机制改革一直没有取得根本性的突破,面临着经营困难、亏损面增大、负债率过高、资产结构不合理的困境;另一方面,在金融领域,因长期实行单一的银行信用体制和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预算软约束”,使得国家银行独自承受的金融风险日渐增大,其他国家不时爆发的区域性金融危机也一再为中国敲响警钟。

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中国先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尝试:在国有企业领域先后推行放权让利、租赁制、承包制、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等多项改革措施;在国有银行领域,先后推行中央银行与专业银行分离、对国有银行进行企业化改革等多种尝试。

但是这些改革效果都不理想。

在这种情况下,处于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经济特区先行尝试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成功。

随后,在地方政府以及中央政府的大力推广下,股份制改革被推到了中国整个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前台,股票市场成为令国人关注的焦点。

可以说,中国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但真正出现改革热潮,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股票市场诞生后,才进一步引发起来的。

在股票市场发展的初期,在巨大投资利益的诱惑下,广大投资者蜂拥入市,热情参与。

改制后的企业和地方政府亦体验到股份制改革带来的巨大利益,地方政府和企业发现进行股份制改造是一条迅速获取大笔资金并借此使企业迅速摆脱困境的捷径,于是也倾注出巨大的热情。

虽然,由股票市场热推动起来的中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带有很大的、甚至不正常的利益驱动因素,但其在实践中显示出来的巨大魅力,却促使人们对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中引入股份制的可行性有了更为统一的认识。

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了“股份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这充分表明时至1997年,对于大力推行股份制、发展股票市场,已经得到了包括中央领导高层在内的上下各界人士的一致认识和高度重视;同时也标志着中国股票市场发展的政策基调,已经从“坚决试”转变为“大力发展”。

二、中国股票市场的阶段性发展规律 纵观各国股票市场发展的历史,都呈现出一种阶段性发展的规律,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新兴股票市场表现得更为明显。

股票市场具有阶...

如何客观地看待我国资本市场现有的多层次结构体系?

中国资本市场多层次的市场体系尚处于初级实验或验证阶段,具体来说: 作为国内主板市场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创建时间比较 短,规模较小。

按照上市公司总市值排名及其他参考依据,我国主板上市公 司与世界其他主要交易所相比有着很大的距离。

目前,国内许多大型企业集 团只是部分上市,还有一些大型企业没有上市,另外,国内诸如百度、腾讯 等新兴经济体都到国外去上市了,导致现有主板市场的蓝筹股特征不明显, 不能有效反映国民经济的发展。

截至2014年5月份,我国沪深场内市场的中 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仅719家,股票市价总值39461. 5亿元人民币,远远不能满 足广大成长型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需求。

另外,中小企业板行业覆盖面窄, 75%左右的公司属于制造业,信息技术、物流运营、现代农业等行业所占比 重较低。

深交所的创业板历经10年筹备,终于在2009年10月运行。

到2014年5 月份,创业板上市公司仅375家,股票市价总值过万亿元人民币。

创业板的

论我国股票市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关于股市运行机制问题 我国股市在某种程度上只注重“扩容发展”,没有理顺“监管”与“改革”、“发展”的关系。

我国股市的“圈钱”体制,粗放式扩张,虽然使股市得到了跳跃式的扩容,但累进的结构性制度性矛盾越来越突出。

笔者认为我国股市发展历史上最大的失误在于解散了跨部门、跨利益集团的股市发展政策设计部门,如国务院证券委。

正是失去了这一战略思维的“心脏”,我国股市出现了“只谈发展”“不谈发展改革”,“只谈监管”不谈“改革发展”。

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现状是:由警察部门主导的全面规划发展!如果不能正确处理股市“监管”与“发展”“改革”的关系,就难以处理“破”与“立”的关系,我们“破”了不规范的市场力量,但没有“立”起相应规范化的市场力量。

打击不规范力量给“庄家”“私募基金”“跨市场、跨产品套利”等种种交易行为以重创!而这种重创基本瓦解了由他们组成的自下而上的自发形成的我国股市的流动力提高机制。

但是,由于我们没有相应的针对“规范化”市场运作机制的主动的战略性的建设方案,在瓦解的同时没有建立流动力提高机制。

这样做的严重消极影响就是:随着我国股市流动力提高机制的不断被削弱被瓦解,我国股市的运行安全正收到严重威胁。

因此,只有处理好监管者和市场的关系,才能建立良性的股市运作机制,促进股市的健康发展,笔者认为作为市场监管者既不能“当婆婆”,也不能放任自流。

在1929年-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之前,经典的自由市场理论大行其道,认为政府是“守夜人”,反对政府对市场进行任何的干预。

在发生了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危机之后,主张国家对经济进行强有力干预的凯恩斯主义逐渐取得了经济学中主流地位。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呈现明显的周期性特征,要熨平经济波动的“峰”和“谷”,政府应主动实施反经济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

二、关于机构投资者 在美国股票市场的投资者中,机构投资者占绝大多数,占股票总值的80-85%。

美国股票市场的重要投资者依次是:养老基金、人寿保险基金、财产保险基金、共同基金、信托基金、对冲基金、商业银行信托部、投资银行、慈善基金等。

这些机构投资者都是以证券作为主要的投资业务,他们素质高,经营丰富,通过投标方式来参与新股发行的定价,制定出的价格通常能反映发行公司的价值。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规模太小,2000年全美共同基金资产总值达4万亿美元,而同期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资产总值则只有700亿元人民币。

二是单个基金的块头太小,目前世界上基金规模动辄上千亿美元,而我国最大规模的只要30亿元人民币,三是家数太少,美国达7000多只,我国不到40只。

这几年,我国股市的发展重点之一是大力发展“证券投资基金”,并且把发展的形式定位在“公募型契约”证券投资基金。

但出现了“唯证券基金独尊“的发展战略。

由此,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队伍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出现了以证券投资基金取代其他一切机构投资者的倾向。

相对于证券投资基金的快速发展,我国股市的其他机构投资者明显萎缩 这种只扶持证券基金的片面的股市发展政策,实践证明已危及股市运行安全。

证券投资基金的研究表明,证券投资基金的行为从整体上而言表现为“顺势操作”,因此从整体和长期而言并不能明显为股市提供流动力支持。

分析从2000年以来的四个1300点附近的各类投资者的行为模式我们可以看出,证券投资基金并未表现出逆势进场的模式,从而无能力担当起为市场提供流动力的重任。

但是与此同时,随着不断的监管和加压,在这四个1300点附近,其他投资者特别是机构投资者正趋于土崩瓦解之势。

比较2000年以前的我国股市,我们在市场上已经越来越难以看到“抄底“资金的身影。

投资者的高度“同质化”,破坏了证券市场应有的机构投资者的“异质化”结构。

这就破坏了证券市场上各类机构投资者的应有的相互竞争,相互补充的生态平衡局面,带来了独家垄断性发展的失衡状态。

笔者认为:大力发展多样化的投资者队伍,建立生态平衡系统,市场机构化是当今国际资本市场的特点之一,也是我国股市健康发展的重要步骤之一。

资本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主要是指养老基金,保险基金,和共同基金这三类投资者。

有的国家还包括开办个人投资信托和证券自营的银行。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仍然以散户为主,证券投资基金刚开始发展,保险基金从1999年开始以购买证券投资基金形式间接入市,但尚不能直接投资股票,养老基金由于体制问题,也未形成一个真正的法人。

由此,培养机构投资者的任务艰巨。

培养机构投资者的主要内容包括:培养开放式基金,扩大基金市场和基金品种,基金设立和发行要逐渐由审批制过渡到注册制,要通过组建中外基金管理公司,提高国内基金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增强素质和竞争力;为保险基金自由进入市场创造条件,包括保险基金可以作为基金管理公司发起人,通过自己设立的基金管理公司进入市场等;培养养老基金,帮助这部分基金进入市场。

目前我们欣喜的听到证券监管高层表态:将...

中国如何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

中国股票市场发展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1、1990年-1991年是股市的初创阶段。

1990年12月和1991年7月沪、深证券交易所的相继挂牌营业,股票集中交易市场正式宣布成立,中国股市由此第一次具备了资源配置的功能。

这一阶段是中国股份制改革起步初期,各项基本制度在探索中逐步建立,资本市场大多处于自我演进发展状态,资本市场体系初步搭建,整个市场规模较小,并以分隔的区域性试点为主,股票市场的发行和交易缺乏全国统一的法律法规,缺乏统一规范和集中监管。

同时,对资本市场的发展在思想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分歧。

2、1992年-1997年是股市的试验阶段。

此时股市能否长期存在仍然受到所有制问题的困扰,姓资还是姓社,成为影响股市存活最重要的话题。

1992年1、2月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视察时指出:“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

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

关,也可以快关,也可以慢关,也可以留一点尾巴。

怕什么,坚持这种态度就不要紧,就不会犯大错误。

”[1]此后,中国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股份制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更多的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并开始在资本市场发行上市。

1993年,股票发行试点正式由上海、深圳推广至全国,打开了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由此中国股市也于1996年5月迎来了大牛市行情。

由于尚未形成完善的供求机制和市场监控机制,高速发展的股市立即出现了许多问题,股市价格暴涨暴跌,投资者尚未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投机之风盛行,黑市行为大量滋生等。

打压整顿股市也因此成为接下来的宏观调控的内容之一。

从证券监管的角度来看,1992-1997年是由中央与地方、中央各部门共同参与管理向集中统一管理的过渡阶段。

股市的监管机制开始形成,监管体系初具雏形,并规定了涨跌幅及交易量限制。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第一次从宪法的层次上承认“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一个特殊形式”,至此,股票市场的地位正式确立。

3、1998年-2001年是股市的规范阶段。

从1998年开始,中国开始正式启用法律法规手段规范管理股票市场。

1998年4月起建立了全国集中统一的证券监管体制,国务院确定中国证监会作为国务院直属单位,成为全国证券期货市场的主管部门,同时其职能得到了加强。

1999年股市又一次出现牛市行情高潮,一直持续到2001年。

然而,太过火爆的股市已经严重脱离了基本面的支持,市盈率奇高,大量违规行为也不断被暴露出来,银广夏、蓝田等上市公司事件的发生就是当时股市混乱的缩影。

同时股市的作用被定义为“国企解困”的一个重要途径,大量国企进入股市寻找资金,其上市公司质量参差不齐。

以1999年7月《证券法》的颁布实施为标志,中国股票市场步入了以“规范与发展”为主题的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中国股票市场的制度建设也逐步走向成熟。

经过几年的法制建设,中国证券法规体系逐步完善。

到2001年底,中国证券期货市场初步形成了以《公司法》、《证券法》为核心,以行政法规为补充,以部门规章为主体的系统的证券期货市场法律法规体系。

4、2002年-2004年是股市的转轨阶段。

随着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建设步入法制化、规范化发展阶段,随着国内宏观经济矛盾的转移,对股票市场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化——它不仅是筹资的工具,而且股指的上涨还能带来财富效应,刺激消费增长,有助于改善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等。

股票市场的地位被提升到改革与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考虑。

中国股票市场被赋予了新的功能,中央高层领导提出股票市场不仅要为国有经济改革服务,而且要为国家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服务。

但是,由于此阶段股票市场的制度安排、制度建设不尽合理,再加上盲目借用外国(主要是美国)的经验,对中国股票市场的特殊性认识不够,使得中国股票市场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高层次、综合性功能的发挥仍不理想,社会各界对中国股票市场功能发挥的现状有颇多不满。

新一届的中国证监会开始着手完善监管体制。

然而在股权分置问题没有彻底解决的前提下,国家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改革并没有收到预期的结果。

这一阶段股票价值被严重低估,价格甚至一度低于面值,股市不仅没有达到资源优化配置功能要求,甚至连最基础的筹资功能也无法实现。

2003年底至2004年上半年,南方、闽发、“德隆系”等证券公司长期积累的问题和风险集中爆发,是中国股票市场运行中不健康因素的集中反应。

2004年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国九条”),表明了政府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决心,以促使资本市场的运行更加符合市场化规律。

5、2005年至今是股市的重塑阶段。

2005年5月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是中国股市重塑的一个过程。

作为历史遗留的制度性缺陷,股权分置在诸多方面制约了中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发展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截至2007年底,沪、深两市98%的应股改公司完成或者已进入...

股票刚进入中国的时候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中国股票市场发展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1、1990年-1991年是股市的初创阶段。

1990年12月和1991年7月沪、深证券交易所的相继挂牌营业,股票集中交易市场正式宣布成立,中国股市由此第一次具备了资源配置的功能。

这一阶段是中国股份制改革起步初期,各项基本制度在探索中逐步建立,资本市场大多处于自我演进发展状态,资本市场体系初步搭建,整个市场规模较小,并以分隔的区域性试点为主,股票市场的发行和交易缺乏全国统一的法律法规,缺乏统一规范和集中监管。

同时,对资本市场的发展在思想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分歧。

2、1992年-1997年是股市的试验阶段。

此时股市能否长期存在仍然受到所有制问题的困扰,姓资还是姓社,成为影响股市存活最重要的话题。

1992年1、2月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视察时指出:“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

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

关,也可以快关,也可以慢关,也可以留一点尾巴。

怕什么,坚持这种态度就不要紧,就不会犯大错误。

”[1]此后,中国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股份制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更多的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并开始在资本市场发行上市。

1993年,股票发行试点正式由上海、深圳推广至全国,打开了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由此中国股市也于1996年5月迎来了大牛市行情。

由于尚未形成完善的供求机制和市场监控机制,高速发展的股市立即出现了许多问题,股市价格暴涨暴跌,投资者尚未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投机之风盛行,黑市行为大量滋生等。

打压整顿股市也因此成为接下来的宏观调控的内容之一。

从证券监管的角度来看,1992-1997年是由中央与地方、中央各部门共同参与管理向集中统一管理的过渡阶段。

股市的监管机制开始形成,监管体系初具雏形,并规定了涨跌幅及交易量限制。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第一次从宪法的层次上承认“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一个特殊形式”,至此,股票市场的地位正式确立。

3、1998年-2001年是股市的规范阶段。

从1998年开始,中国开始正式启用法律法规手段规范管理股票市场。

1998年4月起建立了全国集中统一的证券监管体制,国务院确定中国证监会作为国务院直属单位,成为全国证券期货市场的主管部门,同时其职能得到了加强。

1999年股市又一次出现牛市行情高潮,一直持续到2001年。

然而,太过火爆的股市已经严重脱离了基本面的支持,市盈率奇高,大量违规行为也不断被暴露出来,银广夏、蓝田等上市公司事件的发生就是当时股市混乱的缩影。

同时股市的作用被定义为“国企解困”的一个重要途径,大量国企进入股市寻找资金,其上市公司质量参差不齐。

以1999年7月《证券法》的颁布实施为标志,中国股票市场步入了以“规范与发展”为主题的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中国股票市场的制度建设也逐步走向成熟。

经过几年的法制建设,中国证券法规体系逐步完善。

到2001年底,中国证券期货市场初步形成了以《公司法》、《证券法》为核心,以行政法规为补充,以部门规章为主体的系统的证券期货市场法律法规体系。

4、2002年-2004年是股市的转轨阶段。

随着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建设步入法制化、规范化发展阶段,随着国内宏观经济矛盾的转移,对股票市场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化——它不仅是筹资的工具,而且股指的上涨还能带来财富效应,刺激消费增长,有助于改善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等。

股票市场的地位被提升到改革与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考虑。

中国股票市场被赋予了新的功能,中央高层领导提出股票市场不仅要为国有经济改革服务,而且要为国家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服务。

但是,由于此阶段股票市场的制度安排、制度建设不尽合理,再加上盲目借用外国(主要是美国)的经验,对中国股票市场的特殊性认识不够,使得中国股票市场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高层次、综合性功能的发挥仍不理想,社会各界对中国股票市场功能发挥的现状有颇多不满。

新一届的中国证监会开始着手完善监管体制。

然而在股权分置问题没有彻底解决的前提下,国家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改革并没有收到预期的结果。

这一阶段股票价值被严重低估,价格甚至一度低于面值,股市不仅没有达到资源优化配置功能要求,甚至连最基础的筹资功能也无法实现。

2003年底至2004年上半年,南方、闽发、“德隆系”等证券公司长期积累的问题和风险集中爆发,是中国股票市场运行中不健康因素的集中反应。

2004年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国九条”),表明了政府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决心,以促使资本市场的运行更加符合市场化规律。

5、2005年至今是股市的重塑阶段。

2005年5月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是中国股市重塑的一个过程。

作为历史遗留的制度性缺陷,股权分置在诸多方面制约了中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发展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截至2007年底,沪、深两市98%的应股改公司完成或者已进入股改程...

上市公司的业绩和股票市值的关系

股票的累计市值是指上市公司最新市值与成立以来的分红业绩之和。

市值是指一家上市公司的发行股份按市场价格计算出来的股票总价值,其计算方法为每股股票的市场价格乘以发行总股数。

整个股市上所有上市公司的市值总和,即为股票总市值。

股票的市场交易价格主要有:开市价,收市价,最高价,最低价。

收市价是最重要的,是研究分析股市以及抑制股票市场行情图表采用的基本数据。

股票市值与上市公司资产可以说是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

股价短期来说是随着市场的冷热度而定的。

长期是根据公司的赚钱能力。

公司的账面价值,简单地说是指净资产除以发行的总股份,一般情况下股票的市值会高于其账面价值,而账面价值也是公司可以分发给股东的最大的资产,但一般情况下,不会分发,因为公司还要经营。

上市公司的业绩对股价有哪些影响炒股票虽然有各种各样的题材,但总的来说,一般都是炒经营业绩或与经营业绩相关的题材。

所以在股市上,股票的价格与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呈正相关关系,业绩愈好,股票的价格就愈高;业绩差,股票的价格就要相应低一些。

但这一点也不绝对,有些股票的经营业绩每股就那么几分钱,其价格就比业绩胜过它几十倍的股票还高,这在股市上是非常正常的。

由于股票的价格是由竞争决定,只要股民愿意、有足够的资金,且在股票交易过程中遵纪守法,其最后的成交价就由出价最高的一方决定。

从理论上来讲,经营业绩对股价的影响通常用两个公式来表达,一个是股价的静态计算公式,另一个是动态计算公式,净态的计算公式如下:P=L/i其中P是股票的价格,L是每股股票的税后利润、i是股民进行其它投资时可取得的平均投资利润率,一般用储蓄利率代替,因为储蓄是当前股民所能从事的最普通和最便利的投资方式。

这个公式的意义是,当股民从事其它投资每元可获得收益i时,若在投资股票时要取得收益L,股民所必须支付的资金量就为P,此时,投资股票的收益就与其它投资相等。

如一年期定期储蓄存款利率为10.98%,现某只股票的税后利润为每股0.66元,按上述公式计算,则该股票的价格就为6.01元。

此时,将6.01元投资于股票或将其存银行,其投资收益都一样。

在上式中,股票的价格与经营业绩成正比、与其它投资的平均利润率成反比。

如果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提高或储蓄的利率降低,都将会导致股票的价格上升。

如1996年5月后,中国人民银行两次调低居民储蓄利率,就导致上海股市股票价格上涨一倍多。

但用这个公式来计算股价并不准确。

事实上股票市场上的股价也不是因此而确定的,影响股票价格变化的因素也不仅是经营业绩和平均投资利润率两项。

另外,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也会随着经营环境及产品市场的竞争而变化。

上例中,如果下一年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降到每股0.55元,按此公式计算,其股票价格就会下跌到5元多。

如果股民在本年度就预测到上市公司下年度的业绩会降低,则就不会用每股6.01元的价格去购买股票,而只会用5元多的价格去购买这只股票。

上面这种计算股票价格的方法是一种静态法,它假定所选用的参数如股票的税后利润及储蓄利率是一成不变的,其结果肯定会有相当的误差。

虽然股票的价格难以用一个精确的公式来表示,但有一点,它总是和上市公司的业绩即税后利润成正比或成正相关关系的。

税后利润愈大,股民的投资收益就高,相应地,股票的价格就愈高。

公司的价值,投资者所认为的公司的价值,不仅包括公司当前的价值即账面价值。

还包括对于公司未来成长的预期,说的理论一点是指对于公司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期。

股票价格的涨跌理论上讲是应该围绕公司价值涨跌,从长期来看所有的市场都会如此。

但从短期来看,波动的幅度各个国家的市场不一样,中国的市场没有做空机制,因此缺乏一种稳定市场的均衡机制,这样会使股票的涨跌幅度,被无限放大,甚至会极度脱离公司价值。

上市公司一般不会等于账面价值,因为一旦小于账面价值,将面临清算的危险。

中国美国股市九大差异比较作者:董登新中美股市在运行格局上的最大区别就是:中国A股市场的牛熊交替一般表现为“快牛慢熊”,而美国股市的牛熊交替则大多表现为“慢牛短熊”。

事实上,在美股“慢牛短熊”与A股“快牛慢熊”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中美两国股市存在的重大差异性。

世界两大经济体股市比较(注:表中数据截止2014年1月28日,美国股市不包括并购后的欧洲市场部分)(一)投融资平台架构。

美国拥有世界规模最大、结构最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从现货到远期、期货、期权,从场内市场到场外市场,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它不但为企业提 供了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同时也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组合投资、分散风险的投资平台。

然而,中国资本市场体系却是不健全、不完善的,我们有现货市场,但衍生市场十分欠缺;我们有相对发展较快的场内市场,但场外市场规模狭小;此外,与拥有150万亿总资产的银行业相比,中国股市、债市、基市规模仍很狭小。

因此,中国企业融资偏好集中于银行贷款,老百姓财富保管偏好银行存款。

单一而狭窄的投融资渠道,无法形成组合投...

股票市场的分类有哪些?

1.根据市场的功能,股票市场分为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 股票发行市场是有限责任公司发行股票融资的场所,一方面为资本的需求者提供筹集资金的渠道,另一方面为资本的供应者提供投资的机会。

由于发行活动是股票市场一切活动的源头和起始点,故又称发行市场为“一级市场”。

股票流通市场是已发行股票在投资者之间转让的市场,又称“二级市场”。

流通市场一方面为股票持有者提供流动性,即股票变现的机会,另一方面又为投资者提供投资股票的机会。

与发行市场的一次性投资行为不同,在流通市场上股票可以不断地进行交易。

发行市场是流通市场的基础和前提,流通市场又是发行市场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是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整体。

2.根据市场的组织形式划分,股票市场可分为场内交易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 股票场内交易市场是股票集中交易的场所,即股票交易所。

股票场外交易市场是在股票交易所以外的各证券交易机构柜台上进行的股票交易市场,所以也叫做柜台交易市场。

国际上最著名的场外交易市场是美国的纳斯达克(NASDAQ)市场。

72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