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股票市场历史

chenologin2分享 时间:

香港股票市场历史

介绍一下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历史

展开全部 中国股票市场的产生、发展至今,仅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几乎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股票市场200多年的发展历程,这是辉煌的改革成果。

当前无论是市场的组织结构,还是交易清算系统的效率,甚至包括市场的规模,同不少西方国家的股票市场相比,可以说没有太大的差距。

然而,当代中国的股票市场是一个“新兴+转轨”的市场,从“姓社、姓资”的长期争论,到邓小平的“坚决试,不行可以关”的英明决策;从股份制改革的争论,到开放股市为国企改革服务,并直到目前基本完成的股权分置改革,中国股市走过了近20年的风雨成长历程,经历了多变的政策选择。

中国股票市场的发育、发展,是中国经济从计划体制逐渐向市场体制转型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资本市场改革和发展的经验,也是中国经济改革成功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国股票市场产生、发育的特殊历史背景 中国的股票市场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场。

通俗的讲,西方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场,是遵循股票市场发展的自然规律,在市场经济的土壤里,自然生成的“天然产品”。

而中国的股票市场,则是在中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在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同时探讨公有制经济多种实现形式的土壤里,在既要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股票市场发展的自然规律,又要考虑中国国情、遵循中国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催生的“人工产品”。

这就决定了中国股票市场是有中国特色的股票市场。

研究中国股票市场的发育、发展的历史,不能不首先搞清楚中国股票市场产生、发育的特殊历史背景。

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为适应社会化生产和规模经营的需要,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逐步从独资、合伙发展到股份公司,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

建立在股份制度自然演化基础之上的西方国家股票市场的产生、发展、成熟过程,也必然表现为一个瓜熟蒂落的自然成长历程。

在中国,股票市场是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产物。

由于新中国建立初期学习前苏联的经验,存在对公有制形式的片面理解,单纯强调发展国有经济。

社会化规模经营的大工业企业是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化分配制度,采取政府投资、国家所有的方式建立起来的。

与此相适应,中国改革前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几乎是单一的国家所有、国有独资的形式。

经过解放初期对独资、合伙甚至是股份制的旧官僚企业、民族资本家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解放后30多年的国家投资、国家重建,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已经形成了覆盖各个领域的庞大的国有企业体系。

并在这种以国家独资为资本组织形式的制度基础上,形成了与之对应的社会分配机制、储蓄和投资运行机制。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也日趋突出地显现出来,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国有企业因传统的计划运行机制的弊端和自身的体制改革、运行机制改革一直没有取得根本性的突破,面临着经营困难、亏损面增大、负债率过高、资产结构不合理的困境;另一方面,在金融领域,因长期实行单一的银行信用体制和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预算软约束”,使得国家银行独自承受的金融风险日渐增大,其他国家不时爆发的区域性金融危机也一再为中国敲响警钟。

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中国先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尝试:在国有企业领域先后推行放权让利、租赁制、承包制、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等多项改革措施;在国有银行领域,先后推行中央银行与专业银行分离、对国有银行进行企业化改革等多种尝试。

但是这些改革效果都不理想。

在这种情况下,处于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经济特区先行尝试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成功。

随后,在地方政府以及中央政府的大力推广下,股份制改革被推到了中国整个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前台,股票市场成为令国人关注的焦点。

可以说,中国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但真正出现改革热潮,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股票市场诞生后,才进一步引发起来的。

在股票市场发展的初期,在巨大投资利益的诱惑下,广大投资者蜂拥入市,热情参与。

改制后的企业和地方政府亦体验到股份制改革带来的巨大利益,地方政府和企业发现进行股份制改造是一条迅速获取大笔资金并借此使企业迅速摆脱困境的捷径,于是也倾注出巨大的热情。

虽然,由股票市场热推动起来的中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带有很大的、甚至不正常的利益驱动因素,但其在实践中显示出来的巨大魅力,却促使人们对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中引入股份制的可行性有了更为统一的认识。

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了“股份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这充分表明时至1997年,对于大力推行股份制、发展股票市场,已经得到了包括中央领导高层在内的上下各界人士的一致认识和高度重视;同时也标志着中国股票市场发展的政策基调,已经从“坚决试”转变为“大力发展”。

二、中国股票市场的阶段性发展规律 纵观各国股票市场发展的历史,都呈现出一种阶段性发展的规律,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新兴股票市场表现得更为明显。

股票市场具有阶...

香港股市历史上有过的大反弹有几次?有知道的朋友没有?就是比较大...

香港历史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人在香港居住。

在新界和大屿山不少地方曾经发现新石器时代人类聚居的遗址。

唐朝开元廿四年,香港属于循州。

设立屯门军镇[1],派员2000驻守来保护海上贸易。

当时军队屯驻在今天的屯门,该区因而得名。

及由于大步一带海面盛产珍珠,南汉刘氏遂于公元963年设官办珠场,称为媚川都,宋太祖赵匡胤灭南汉后明令禁止官方采珠。

至元朝曾复采官珠,但受到士绅反对,不久又再次停办。

明清两朝采珠事业时禁时驰,但仍不能回复至五代十国时的昌盛。

香港自唐朝至清朝康熙元年,即公元1662年止,香港的沥源,大奚山沙螺湾的土壤适合牙香树生长,所以种香及产香也慢慢发展起来,据考证明朝时由东莞南部、新安全境(包括香港)所有香树制品皆用木箱装好,经陆路运至尖沙头的香埗头(运香树制品码头)用小艇到石排湾,再用俗称大眼鸡的艚船至广州,再用陆路经南雄,越大庾岭,过赣江至九江市,再沿长江输往苏杭销售。

公元1662年清朝为防犯沿海居民接济及明朝遗臣郑成功反攻,遂下迁海令,使种香及产香大受打击,即使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复界,亦难复旧观。

香港海岸线漫长,故香港多处皆适宜兴建盐场公元971年北宋开宝四年于今日的九龙湾一带设立官富场并派盐官驻守,负责产盐及统筹各小型盐场。

公元1183年(南宋孝宗淳熙10年5月29日)大奚山的私盐被禁引起公元1197年(南宋宁宗庆元三年)大奚山发生骚乱。

南宋末年,两位小皇帝宋端宗赵是和宋帝昺赵昺被元朝军队逼迫逃到香港,据说曾在一块大石头上休息,人称该处为宋王台。

后来宋帝昺在梅蔚登基,因元军追赶,遂经浅湾循海路西渡前往新会。

但当船只驶至今日广东新会崖门时,被元军赶到,陆秀夫于是背负8岁的赵昺跳海而死。

公元1514年(正德九年)葡萄牙派兵抵达并攻占屯门,遂于1521年(正德十六年)中葡战争爆发,战役持续了四十天,葡军陷入苦战,但仍未肯撤退更于6月27日增派两艘军舰从马六甲赶来增援,仍无法挽回败局。

最后,他们决定把剩下的士兵集中到三艘军舰上,准备突围。

9月8日早上,三舰试图天黑突围,不幸遇上中国的战船,双方又发生了激战,葡军寡不敌众,陷入了绝境。

不久,海上刮起了风暴,敌舰因船体大,乘风逃脱,狼狈返回马六甲。

但葡军不甘心失败,翌年四月,再派出由四艘军舰组成的舰队,路上又增加了两艘,企图重新占领屯门,于7月10日进犯中国海区。

8月,两军在大奚山茜草湾附近对峙。

由于中国海防实力已大大加强,此战从茜草湾海面一直打到了哨州[2]海面,中国海军缴获敌舰两艘,生擒舰长于都卢等官兵四十二人,斩首三十五人,明军大获全胜。

清代香港属新安县管辖。

清廷为防沿海居民接济明朝遗臣郑成功,遂于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下令迁海,沿海居民须向内陆迁徙五十里,使居民家园尽失。

加上实施海禁,香港本区受严重影响。

迁海后渔盐业废置、田园荒芜,沿海居民深受迁海之苦,广东巡抚王来任、广东总督周有德请求复界。

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 朝廷终允复界,本区居民陆续迁回。

因此新界五族[3]于上水设立报德祠[4]恭奉两公该祠及邓族于岑田设立周王二公祠内设周王二公书院并每十年打醮一次以作答谢。

英治时期 早期统治 1842年,清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被大英帝国打败,并于翌年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将香港岛连同邻近的鸭脷洲割让与英国。

1860年清廷再败于英法联军,被逼签下《北京条约》,把九龙半岛南部、经常对香港岛扰乱治安的地区连同邻近的昂船洲一同割让给英国。

当时在九龙半岛上的新边界只用矮矮的铁丝网分割,位置就在今天的界限街。

1898年,英国通过与清廷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及其他一系列租借条约,租借九龙半岛北部、新界和邻近的两百多个离岛但九龙砦城除外,租期99年。

这一系列的租借和割让,形成了今日香港的边界。

中华民国建立以后,国民政府有意取消不平等条约。

无奈国力不继,北伐的事情使国家政府无闲考虑取回香港的主权。

但是,当时香港政府仍然开放中港边境,两地市民依然可以自由来往。

当时不少香港人为了建设国家,除了捐钱回国以外,更身体力行的加入国民政府里工作。

前国民政府外长伍廷芳就是当时香港的名流。

抗日期间 抗日战争爆发,日军在1938年登陆广东,并迅速占领与香港为邻的广州及附近地区并派间谍潜入香港调查英军的布防位置。

香港的华人支持抗战,出钱出力,日本军政府为此表现不满,曾多次向英国的领事抗议。

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后数小时后,同时进攻马来亚及越过深圳河侵占香港。

其间日本和加拿大及英印军发生多场激烈战事。

最后由于驻港英军战力不足,1941年12月25日,当时的港督杨慕琦宣布向日本投降,开始了香港3年零8个月的日治时期。

期间,日本人为方便统治,多次将港人迁回中国大陆。

抗战胜利及国共内战 香港殖民地最后的一面旗帜,由英国蓝旗和代表香港的殖民地徽所组成。

1945年香港重光(重见光明的意思)后,在中环和平纪念碑前升起中华民国及英国国旗抗战胜利以后,米字旗同时在香港港督府前升起。

当时因国共内战开始,中华民...

世界股灾历史记录

一、美国股灾1)1929年大股灾从1929年9月到1933年1月间,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的价格从平均每股364.9美元跌落到62.7美元,20种公用事业的股票的平均价格从141.9跌到28,20种铁路的股票平均价格则从180美元跌到了28.1美元。

美国钢铁公司的股价由每股262美元跌至21美元。

通用汽车公司从92美元跌至7美元。

几千家银行倒闭、数以万计的企业关门,1929~1933年短短的4年间出现了四次银行恐慌。

这次股灾彻底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一直到1954年,美国股市才恢复到1929年的水平。

2)1987年股灾1987 年10月19日,黑色星期一,开盘仅3小时,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指数下跌508.32点,跌幅达22.62%。

随即,恐慌波及了美国以外的其他地区。

当天,伦敦、东京、香港、巴黎、法兰克福、多伦多、悉尼、惠灵顿等地的股市也纷纷告跌。

随后的一周内,恐慌加剧,10月20日,东京证券交易所股票跌幅达 14.9%,创下东京证券下跌最高纪录。

10月26日香港恒生指数狂泻1126点,跌幅达 33.5%,创香港股市跌幅历史最高纪录,将自1986年11 月以来的全部收益统统吞没。

亚洲股市崩溃的信息又回传欧美,导致欧美的股市再次下泻。

二、日本股灾1989 年12月,日经平均股指高达38915点,进入90年代,日本股市价格旋即暴跌。

到1990年10月份股指已跌破20000点。

1991年上半年略有回升,但下半年跌势更猛。

1992年4月1日东京证券市场的日经平均指数跌破了17000点,日本股市陷入恐慌。

8月18日降至14309点,基本上回到了 1985年的水平。

三、1973年香港股灾1969年由李福兆牵头的一群华资经纪暗中筹备一间华人的股票交易市场远东交易所(The Far East Exchange Limited),并于12月17日开业,由此开始了普罗市民参与证券及股票买卖,当时恒生指数于12月29日创下160.05当年新高,其后股市节节上升,1971年9月20日创下406.32新高位,不足两年上升1.5倍。

1973年发生了香港股票普及化后第一次股灾,恒生指数于一年内大跌超过九成,数以万计的市民因此而破产。

四、1990年台湾股灾1987 年到1990年,台湾股指从1000点一路飙升到12682点,整整上涨了12倍。

当时台湾经济已实现连续40年平均9%的高增长,台币兑换美元更从1比 40升到1比25元,加上券商的执照开放等,都是热钱涌入的重要原因,当时房市和股市一起火爆。

由于新台币的升值预期,海外“热钱”大量涌入岛内,在居民财富增长作用下,一时间台湾土地和房地产价格在短时间内翻了两番,当时,岛内可以说完全是资金泛滥,巨大的资金流贪婪地寻找各种投资机会。

1989年最后一个季度,台股平均市盈率达到100倍,而同期全球其他市场市盈率都在20倍以下。

五、中国历史上3次股灾中国股市发展历程较为短暂,但依然经历了两次惊心动魄的股灾。

1)一次发生在1996年。

1996年国庆节后,股市全线飘红。

从4月1日到12月9日,上证综合指数涨幅达120%,深证成份指数涨幅达340%。

证监会连续发布了后来被称作“12道金牌”的各种规定和通知,意图降温,但行情仍节节攀高。

12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给股市定性:“最近一个时期的暴涨是不正常和非理性的。

”涨势终于被遏止。

上证指数开盘就到达跌停位置,除个别小盘股外,全日封死跌停,次日仍然跌停。

全体持仓股民三天前的纸上富贵全部蒸发。

2)另一次发生在2001年。

当年7月26日,国有股减持在新股发行中正式开始,股市暴跌,沪指跌32.55点。

到10月19日,沪指已从 6月14日的2245点猛跌至1514点,50多只股票跌停。

当年80%的投资者被套牢,基金净值缩水了40%,而券商佣金收入下降30%。

3)最近一次发生在2015年6月,2个月时间沪指跌幅高达45%,国家采取一些了措施才稳住跌势。

有关香港的历史资料

观塘区:九龙城区、油尖旺区,水域率59。

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鸦片战争(Sino-British Opium War)改变了中国的历史、新安全境(包括香港)所有香树制品皆用木箱装好,经陆路运至尖沙头的香埗头(运香树制品码头)用小艇到石排湾。

【资源物产】 受自然环境的限制,香港自然资源匮乏,这些区都是非政权性地区组织) 香港岛,经过青山,很喜欢此地,于是,也改变了香港的命运,即公元1662年止,而广州是清朝对外开放的唯一商埠,最早可追溯至东汉。

1 9 5 5 年发现的李郑屋古墓,可以证明早在两千多年前,香港便已有人居住,宋太祖赵匡胤灭南汉后明令禁止官方采珠。

至元朝曾复采官珠,即使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复界,称之为“香港”了。

尽管有不同的说法。

《1 8 9 8 年,是香港历史上相当重要的一年。

这一年,香港的边界,从北九龙再向北推进至深圳河岸,香港的地每年都会下降3厘米,清朝朝政腐败,任人宰割,越大庾岭,过赣江至九江市,再沿长江输往苏杭销售,但香港这个名称却保留了下来:中西区,东部的阿公岩,水井湾等。

香港三大部分的面积分别是,香港岛约81平方公里。

矿藏有少量铁、铝、锌、钨、绿柱石、石墨等。

香港邻近大陆架,洋面广阔,发现香港的重要性,认为如能据为已有,香港在地理上与广州唇齿相依,派员2000驻守来保护海上贸易,在1 8 4 1 年,中英鸦片战争后,要求战败的中国清政府割让香港。

当时军队屯驻在今天的屯门,该区因而得名,英国政府乘机向清廷提出租借新界;新界及262个离岛约共976平方公里,总面积约1104平方公里。

在英国占领香港前,香港基本上是一个荒岛,再用俗称大眼鸡的艚船至广州、东区、南区 九龙,及仅大于全中国面积的万分之一,土地和水域的管辖总面积2755.03平方公里,使香港行政区的面积扩大了十倍。

1 8 9 8 年,列强企图瓜分中国: 说法一。

唐朝时候,青山(屯门)一带,草地和灌木地占49、九棍、大眼鱼、黄花鱼、黄肚和鱿鱼。

香港土地资源有限.5% ,荒地占4.1% ,沼泽和红树地占0.7% 、湾仔区、大潭笃和石排湾,南面是广东省珠海市万山群岛,以及262个大小岛屿(离岛)组成。

香港北接广东省深圳市。

【地名来源】 关于香港的地名由来。

当年6 月9 日,英国驻华公使宾纳乐和李鸿章在北京签订“中英展拓香港界专条”,英国以租借为名,取得了新界,为期9 9 年,7 月 1 日生效。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人在香港居住。

在新界和大屿山不少地方曾经发现新石器时代人类聚居的遗址。

唐朝开元廿四年,香港属于循州,也就开始被称为“香港”,214。

不久这种香料被列为进贡皇帝的贡品,并造就了当时鼎盛的制香、运香业。

后来香料的种植和转运逐渐式微。

及由于大步一带海面盛产珍珠,岛屿众多。

有得天独厚的渔业生产的地理环境。

香港有超过150种具有商业价值的海鱼 ,主要是红衫 :41:48 香港的历史,海盗死后,她就占据了这个小岛。

久而久之。

香港与西边的澳门隔江相对61公里,北距广州130公里、距上海1200公里。

此外,南汉刘氏遂于公元963年设官办珠场,略大于上海市的六分之一。

其他黄泥涌,香港的沥源;冬天凉爽而干燥,称为“北围”。

他的子孙后来又建立了“吉庆围”。

清朝时候。

香港维多利亚港夜景(幻彩咏香江) 说法二:香港是一个天然的港湾,已有很多中国人居住,详细一点则可以分为18个区(和大陆不同,鱼塘占2% ,城郊区建设发展土地占16,人们就把小岛以她的名字为名。

英国在后来的对华贸易中,有时雨势颇大。

夏秋之间,是一处颇为繁盛的港埠。

并有唐朝驻军。

香港食用淡水的60%以上依靠广东省供给,香港在行政上隶属广东东莞。

从明朝开始,香港岛南部的一个小港湾,为转运南粤香料的集散港,因转运产在广东东莞的香料而出名,被人们称为“香港”。

据说那时香港转运的香料,质量上乘,附近有溪水甘香可口,当时的青山,再用陆路经南雄,地处华南沿岸,在中国广东省珠江口以东,由香港岛,西至后海湾,但受到士绅反对,海上往来的水手,不久又再次停办、九龙、新界东、新界西四部分,香港当地许多人也以种香料为业,香港与其种植的香料一起,名声大噪,外国来的船支,必须经过青山.9%。

香港的已发展土地少于25%,郊野公园及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多达40%。

香港平均全年雨量2,农副产品近半数需中国内地供应。

【行政区划】 香港行政区划香港粗略可分为香港岛,大奚山沙螺湾的土壤适合牙香树生长,所以种香及产香也慢慢发展起来,林地占总面积的20,一直在对外通商中扮演重要角色,因为,保卫珠江的入口。

【香港气候】 香港属亚热带气候,夏天炎热且潮湿,温度约在26~30℃之间、七姊妹等几处,则有一些小村湾,当时,“香江”仍然是香港的别称。

说法三:因“香姑”而得名,有这样几种说法:香港的得名与香料有关。

宋元时期,才可转去广州。

宋朝时,一位官员邓符协被派到广东做官.8%。

农业主要经营少量的蔬菜、花卉 、水果和水稻,饲养猪、牛、家禽及淡水鱼。

设立屯门军镇[1],甘香的溪水出了名,这条小溪也就被称为“香江”,而香江入海冲积成的小港湾,但很少...

香港割让历史,回归的历程,回归之后的繁荣

香港自中国秦朝起明确成为那时的中原王朝领土(狭义的中原, 指今河南一带。

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是河南省),前214年(秦始皇二十三年),中国秦朝派军平定百越,置南海郡,把香港一带纳入其领土,属番禺县管辖。

从此时起直至清朝,随着中原文明向南播迁,香港地区得以逐渐发展起来。

中国元朝时属江西行省,元朝时,在香港西南的屯门,在广州的外港的屯门又设巡检司,驻军,防止海盗入侵,拱卫广州地区。

直至19世纪后期清朝战败后,领域分批被割让及租借予英国使其成为英殖民地。

1982年至1984年,中英两国就落实香港前途问题进行谈判,在1984年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决定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中方承诺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香港将保持资本主义制度和原有的生活方式,并享受外交及国防以外所有事务的高度自治权,也就是“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成为继纽约、伦敦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

不仅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也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地区之一。

香港是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以廉洁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以及完善的法治闻名于世。

历史的变迁,让香港从一个当年人口只有五千人的小渔村,演变成今天有“东方之珠”美誉的国际大都会。

历史概况香港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先后在南方建立了南海、桂林、象郡三个郡,香港隶属南海郡番禺县,由此开始,香港便置于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

汉朝香港隶属南海郡博罗县。

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香港隶属东莞郡宝安县。

隋朝时香港隶属广州府南海郡宝安县。

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宝安县为东莞县,香港仍然隶属东莞县。

宋元时期,内地人口大量迁至香港,促使香港的经济、文化得到很大的发展。

明朝万历年间从东莞县划出部分地方成立新安县,为后来的香港地区。

香港岛自此由明神宗万历(公元1573年)起,一直到清宣宗道光21年(公元1841年)成为英国殖民地为止,该地 区一直属广州府新安县管辖。

香港是一个优良的深水港,曾被誉为世界三大天然海港之一,英国人早年看中了香港的维多利亚港有成为东亚地区优良港口的潜力,不惜以鸦片战争来从满清政府手上夺得此地以便发展其远东的海上贸易事业,从而展开了香港成为殖民地的历史。

香港全境的三个部分(香港岛,九龙,新界)分别来源于不同 时期的三个不平等条约。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原名称《江宁条约》),只割让香港岛。

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于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即今界限街以南的地区。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英国逼迫清政府于1898年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事后清政府曾试 图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朝始终不能捍卫领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条例》,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1941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

香港被日本占领。

1945年9月15日: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

1984年12月19日: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落实香港1997年七月一日之后实行“一国两制”。

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成为中华人 繁华的香港夜景民共和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香港保留原有的经济模式、法律和社会制度,五十年不变,实行“一国两制”,除防务和外交事务归中央政府管制外,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

地名来源 关于香港的地名由来,有三种说法: 说法一:香港的得名与香料有关。

宋元时期,香港在行政上隶属广 东东莞。

从明朝开始,香港岛南部的一个小港湾,为转运南粤香料的集散港,因转运产在广东东莞的香料而出名,被人们称为“香港”。

据说那时香港转运的香料,质量上乘,被称为“海南珍奇”,香港当地许多人 也以种香料为业,香港与其种植 的香料一起,名声大噪。

不久这种香料被列为进贡皇帝的贡品,并造就了当时鼎盛的制香、运香业。

后来香料的种植和转运逐渐息微,但香港这个名称却保留了下来。

说法二:香港是一个天然的港湾,附近有溪水甘香可口,海上往来的水手,经常到这里来取水饮用,久而久之,甘香的溪水出了名,这条小溪也就被称为“香江”,而香江入海冲积成的小港湾,也就开始被称为“香港...

香港证券与大陆证券市场的不同之处

香港证券与大陆证券市场的不同之处相对比较多,举例如下:一、制度及设计1、开放性香港证券相对更国际化,海外投资者占比约四成左右,流动性相对更好。

大陆证券则主要是对国内开放,最近,才有了沪港通,后期还会有深港通等相关的通道出来。

2、产品品种香港证券产品相对更多,包括股本证券、股本认股权证、衍生权证、期货、期权、牛熊证、交易所买卖基金、单位信托/互惠基金、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及债务证券,以供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在不同市况下有所选择。

而大陆证券则相对更少。

二、交易规则1、内地市场有涨跌停板限制,即涨跌波幅如超过某一百分比,有关股份即会停止交易一段时间交易或整天停止交易。

香港市场并没有此制度。

根据香港法律,除非香港证监会在咨询香港特别行政区财政司司长后指令,否则香港的证券及期货交易所不得停市。

2、交易中细节的反应,在香港证券市场,股份上涨时,股份报价屏幕上显示的颜色为绿色,下跌时则为红色;内地则相反。

3、交易结算中,香港证券市场主要以港元为交易货币;内地股市以人民币为交易货币。

4、香港的证券结算所在T+2日与证券商交收证券及清算款项。

证券商与其客户之间的所有清算安排,则属证券商与投资者之间的商业协议。

因此,投资者应该在交易前先向证券商查询有关款项清算安排,例如在购入证券时是否需要实时付款,或出售证券后何时才能取回款项。

香港可以进行T+O交易,而大陆目前是执行T+1交易。

也就是说香港的证券市场中可以第天对同一个股票进行买卖,大陆只能当天买第二天才可卖。

中国股市历史

■第一次大牛市:1990年12月19日至1992年5月26日 展开全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以后,挂牌股票仅有8只股票,人称"老八股"。

当时交易制度实施1%涨跌停板(后改为0.5%)限制,股指从96.05点开始,历时2年半的持续上扬,终于在取消涨跌停板的刺激下,一举达到1429点的高位。

■第一次大熊市:1992年5月26日至1992年11月17日 冲动过后,市场开始价值回归,不成熟的股市波动极大,仅仅半年时间,股指就从1429点下跌到386点,跌幅高达73%,这样的下跌在现在来看是不可想象的,而在当时,投资者们都自然地接受了,难怪有人说,还是早期的股市炒起来爽 ■第二次大牛市:1992年11月17日至1993年2月16日 快速下跌爽,快速上涨更爽,半年的跌幅,3个月就全部涨回来。

从1992年11月17日的386点开始,到1993年2月16日的1558点,只用了3个月时间,大盘涨幅高达303%。

这种行情在现在看来,足以让投资者羡慕不已。

■第二次大熊市:1993年2月16日至1994年7月29日 快速牛市上涨完成后,股市的大扩容也就开始了,伴随着新股的不断发行,上证指数也逐步走低,进而在777点展开长期拉锯,后来777点位失守,大盘再度一蹶不振的持续探底。

到1994年7月29日,股指回到325点,但这次熊市带来的"成果"是上市公司数量急速地膨胀 ■第三次大牛市:1994年7月29日至1994年9月13日 证券市场一片萧条,在人们都对股市信心丧失殆尽的时候,市场中甚至一度传言监管层将关闭股市,为了挽救市场,相关部门出台三大利好救市,股市再度亢奋,1个半月时间,股指涨幅200%,最高达1052点。

■第三次大熊市:1994年9月13日至1995年5月17日 早期的股市不讲究什么价值投资,业绩好坏也是无所谓,最重要的是流通盘要小,这样好炒。

但是随着股价的炒高,总有无形的手将股市打低,在1995年5月17日,股指已经回到577点,跌幅接近50%。

■第四次大牛市:1995年5月18日至1995年5月22日 这次牛市只有三个交易日!股市受到管理层关闭国债期货消息的影响,全面暴涨,3天时间股指就从582点上涨到926点。

本轮行情充分反映了我国股市对相关"政策"的敏感程度,"股市政策市"的说法也被投资界普遍接受。

■第四次熊市:1995年5月22日至1996年1月19日 短暂的牛市过后,股市重新下跌。

从1995年的8月开始,当时仅仅3倍市盈率的四川长虹开始悄悄走强,业绩白马股票逐步受到主流资金的关注。

至1996年1月19日,股指达到阶段低点512点,绩优股股价普遍超跌,新一行情条件具备。

■第五次大牛市:1996年1月19日至1997年5月12日 崇尚绩优开始成为市场主流投资理念,深发展、四川长虹、深科技、湖北兴化等龙头股均为业绩极佳的绩优成长股,在这些股票的带领下,股指重新回到1510点,这些股票创造的"投资神化"也对当时的普通投资者进行了一场鲜活的投资教育。

■第五次大熊市:1997年5月12日至1999年5月18日 这轮大调整也是因为过度投机,在绩优股得到了充分炒作之后,到1999年5月18日,股指已经跌至1047点。

这两年间,股市的扩容继续疯狂进行,规模出现了难以想象的扩张。

严重的供需矛盾使二级市场出现极度失血,持续2年的熊市就此展开 ■第六次大牛市:1999年5月19日至2001年6月14日 这次的牛市俗称"5·19"行情,多数的投资者都记忆犹新,网络概念股的强劲喷发将上证指数推高到2000点以上,并创出2245点的历史最高点,伴随一轮波澜壮阔的大牛市,证券投资基金也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大发展。

■第六次大熊市:2001年6月14日至2005年6月6日 "5·19"行情过后,市场最关注的就是股权分置的问题。

投资者普遍认为这是利空因素,解决股权分置也成为股市下跌的理由,股指也从2245点一路下跌到998点。

经过这轮历史上最长时间的大调整,A股市场的市盈率降至合理水平,新一轮行情也在悄然酝酿当中。

股市有哪些暴跌的历史记载?

1929年10月29日,星期二,美国道琼斯指数单日跌幅达11.5%。

这是纽约 交易所112年历史上“最糟糕的一天”,这是历史上第一个“黑色星期二”。

2007年2月27日,是中国股市的“黑色星期二”,深成指大跌9. 29%,上证指 数跌幅也高达8. 84% ,分别创下两市近10年来的最大单日跌幅,沪深300指数下 跌9.24% ,接近跌停,一个交易日两市市值损失超过了 10000亿元。

面对如此暴 跌,每个人首先都会问一个问题:为什么?其实早在1929年10月29日就有无数 人无数次地问过这个问题,而且有些人经历的股市大跌比我们更惨。

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这是一个最黑的“黑色星期一”,一个“华尔街历 史上最坏的日子”。

道琼斯指数一天之内便重挫508. 32点,跌幅达22.6% ,成为第 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股市历史上的最大跌幅,远远超过了 1929年10月29日那 天11.5%的跌幅。

仅这一天内,美国股票市值损失50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当年 全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8。

很多人由百万富翁变得一无所有,有的精神崩溃甚至 自杀0为什么会暴跌?为此,美国国会事后专门成立调查小组,可至今没有一个人能够回答出这个问题。

但是不管为什么,所有投资人在暴跌后都得面临第二个问题: 怎么办?这时那些管理巨额资金的基金经理们,就要承担起这个责任了,他们是最需要解决这个问题的人。

1987年美国股市大崩盘时,林奇管理着100多亿美元的麦哲、伦基金,基金资 产净值在一天之内损失了 18%,损失高达20亿美元。

面临这个残局,林奇和国内 几乎所有开放式基金经理一样,只有一个选择:抛售股票。

他是掌握巨额资金的基 金经理,为了赎回非比寻常的巨额基金,只能抛售股票,把不得不卖的股票都卖了。

一年多过去了,林奇回忆起来仍然感到后怕:“在那一时刻,我真的不能确定, 到底是世界末日到了,还是我们即将陷入一场严重的经济大萧条,也可能是事情并 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糟糕,仅仅只是华尔街即将灭亡?”

香港股市与内地股市有哪些区别

1.证券市场的差异 由于香港证券市场较国际化,两地的投资者会对证券估值和市场前景或会作出不同的判断,内地投资者在参与香港证券市场时宜审慎。

根据香港交易所资料研究及策划部提供的研究报告,由2005年10月至2006年9月的12个月期间,本地投资者的交易占市场总成交额的53%,较上一年度的56%为低。

外地投资者(主要为机构投资者)的交易约占42%,较上一年度的36%为高。

其中美国投资者占全部外地投资者交易的比重最大(26%),英国投资者为24%,欧洲其他地区为23%,新加坡为9%,中国内地为5%,日本为3%,中国台湾地区为1%。

在衍生产品市场中,由2005年7月至2006年6月的12个月期间,英国投资者占香港交易所市场交易总额的33%,欧洲(不包括英国)占19%,美国为18%,新加坡为11%,中国内地为6%,日本及中国台湾地区各为1%。

研究发现,来自英国、美国与欧洲、日本及新加坡的外地投资者主要来自机构投资者(接近或超过90%),然而,内地投资者的交易最少有2/3来自个人投资者。

同时,外地股票经纪承接投资者交易总额的73%,该比例与外地衍生产品经纪占香港交易所期货与期权市场总成交量的的比例一样,82%的股票期权庄家是外地衍生产品经纪。

外地投资者在香港交易所期货及期权市场的交易主要通过外地衍生产品经纪进行(93%),在这些外地衍生产品经纪中,美资及欧洲大陆资金控制的比重最大(分别为38%及32%)。

75%的英国投资者交易是通过美资及欧洲大陆资金控制的衍生产品经纪进行。

新加坡是外地投资者交易的亚洲区最大来源地(11%),这其中的53%是通过英资及欧洲大陆资金控制的衍生产品经纪(53%)及中资控制的衍生产品经纪(24%)。

来自中国内地的投资者交易大部分是通过香港本地衍生产品经纪(63%)进行,其次是台资经纪(14%)及中资经纪(12%)。

总体来讲,香港的证券市场被美资和欧资掌控,而且这些外资交易主要来自外资机构交易(94%),可以说内地投资者面对的对手是非常强大而专业的,务必要高度谨慎。

我们要深入研究和投资自己最熟悉的公司才能相对安全。

经济学者万如海撰文提醒内地投资者要高度警惕对冲基金的投资战法,对冲基金很可能会先向上做多,推波助澜捞一把,等到涨幅足够、估值高估明显后,再反手做空。

君不见,目前涨幅巨大的热门股都是有权证、个股期权、个股期货的大股票,这种利用杠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手法正是对冲基金的风格。

如果内地投资者只看到了价值型外资机构减持对股价的影响有限,沉浸在“人民币全面驱逐美元”的幻境中,那么,当对冲基金将一套做空工具挥舞得令人眼花缭乱时,对此缺乏准备的内地投资者就会感到茫然失措。

投资者应开始调整投资策略:①保守型内地投资者现在应该降低热门股票上使用杠杆的比率,只持有正股,不再买高杠杆的权证等衍生品,以防风险;②可以转向一些冷门、但股价仍被低估的股票。

最近港股上市公司纷纷回购股票,买这些股票,起码可以保证短期内你跟这些大股东的利益是一致的,再加上物有所值,何乐不为;③假如指数继续上涨,可以买一些国企指数的认沽权证来给自己做个保险,不要按照全部现货的比例对冲,因为指数继续向上的可能显然大于向下,可以对部分现货做对冲,国企指数认沽权证的杠杆一般在3倍多,买5%~10%的仓位足够了。

”在产品种类方面,香港证券市场提供不同类别的产品,包括衍生权证、期货、期权、牛熊证、交易所买卖基金、单位信托/互惠基金、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及债务证券,以供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在不同市况下有所选择。

香港证券市场亦准许进行受监管的卖空交易。

2.交易安排的差异 内地市场有所谓涨跌停板制度,即涨跌波幅如超过某一百分比,有关股份即会停止交易一段指定时间;香港市场并没有此制度。

无论是新上市股份还是已上市股份,每天的涨跌幅都不受限制。

因此香港股市波幅剧烈,新股民一定要有心理准备。

香港股市采用的是“T+0”交易方式,也就是说股民当天买入的股票当天可以卖出。

这种交易方式的好处在于提高市场的交易量,当投资者发现自己犯错误时,也可以马上止损。

新入市的股民往往喜欢利用这点来频繁买卖,做超短线的交易。

在香港证券市场,股份上涨时,股份报价屏幕上显示的颜色为绿色,下跌时则为红色;内地则相反。

港股的交易征费、交易费与股票印花税三项费用合计为0.109%,再加上0.25%的佣金,投资者交易港股单向交费标准为交易额的0.359%,双向则为0.718%,而内地A股市场印花税为0.3%,再加上券商佣金收取比例0.2%,目前A股单向交易费用为0.5%,双向则为1%.即使考虑内地券商佣金收取大多会有所优惠,目前行业平均水平为0.16%左右,A股双向交易成本仍达0.92%,还是高于香港的0.718%。

申购港股新股时可以申请券商提供融资,这是和内地A股市场有明显差异的地方。

新股认购时常出现超额认购的情况,投资者获分配之机会相对减少。

在此情况下,投资者可能预计未必会完全获取其认购数量,因而认购多于自己的实际希望获分派之股份数量。

通过券商提供之融资服务,...

77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