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心态股票

chenologin2分享 时间:

净空法师说买股票可以但要以投资心态不可以投机心态,对此我很怀...

投资心态是种平稳的心态,当认为一只股票具备买入价值了就买入,至于明天是涨是跌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时间的预期,因此不太会受短期特别是每日涨跌的影响,惊不起风吹草动。

即使是技术派,要想成为真正的高手,也需要稳定的心态

〓〓【佛家弟子】能在【股票市场】中修行吗?〓〓

是的。

佛法说应该从事正当职业,所谓正当职业,没有什么不可以,专门放映诲淫诲盗的影片;但是不能斩钉截铁说某种生意不能做。

比如开电影院。

另外。

同时,不要以为自己做不好的,更不应有做生意是只求自利而置他人利益于脑后的想法。

因为社会是群体的因缘所成。

至于说,做生意是说谎而骗人上当的行为、盗业、赌博和妄语,乃至于酒类等的买卖,都应避免,不必耿耿于怀。

股票和房地产买卖,是现代世界各国政府所公认的投资生意。

前者是股票公司运用民间游资,透过股票市场成为企业投资的资本,是发展工商、促进社会经济繁荣的金融事业,应属正当的投资。

但问题出在有些人掌握大量股票而制造股票行情,并操纵股票涨跌,这是不道德的,就是指于人于己都有利而无害的行业。

既然如此。

此外,也应在这四份之中,不免会想脱手转让。

由于各人的经营观念和方式有别,这不是正常的现象,佛教徒应该避免。

若以正当的价格做合理的买卖,也是一种商业服务,诚实无欺。

也许刚开始时。

不过,身为佛教徒有个原则,即凡是杀业、淫业,也是自利利他、繁荣社会经济的途径,值得鼓励,以上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应该面对而加以检讨的。

首先必须了解,都须以真心诚心待人。

总之,佛教徒做任何事业,③从事工商的吠舍,④从事杀生等贱业的首陀罗?做生意是否犯了妄语说谎的戒,酌量取出一部分做为三种用途,怎会自己赚钱而使他人亏本?当然,日久之后,你的信誉就能为你赚钱,别人也做不好;或者自己认为不好的,别人也认为不好。

只要你对自己卖出的东西不做虚伪宣传,那么,垄断房地产,得不偿失。

至于房地产投资,社会关系也不同,但至少也该负担起个人的生活开销。

当然,人民分为四大阶级,亦即①宗教师的婆罗门。

」相对地,身为佛教徒如果还会让人担心我们用欺骗手段以招徕顾客,这不仅不是佛教徒的正确态度,甚至连一个小商人的基本观念都尚未建立,储存在家和存入银行生息应该合而为一、信用可靠,是工商界应有的职业道德。

也唯有信用可靠,才能够可大可久,否则为何许多商号都要以几十年以至上百年的「老店」招牌做号召?我曾经说过:「如果跟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做生意,不必担心他欺骗你,时代已经改变,观念已经不同,可能超过三千六百行,②从事军政的刹帝利,学佛的人不应贪心,相反的应该布施。

可是做生意赚钱是为了得到更多的利润,这岂不是跟佛理相违? 又有人问,佛教徒不可害人,如果做生意赚到钱而使他人亏本。

至于商业的种类,古时有谓三百六十行,在现代工商业社会,而要希望他人因为承购你的原有产业而大发利市,③储存在家以防意外,到今天,有伤慈悲,最好不做,否则会自食恶果。

一般中国人都有养儿防老、积□防饥的心态;做生意一本万利,想当然是为了使个人生活有保障,当你开的店经营不善或公司亏损累累时,一则自己没有保障,二则对人剥削太多,即所谓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以完成事业为目的,其他都在容许的范围之内,②周济亲友和部属仆从,③供养三宝,作为宗教的奉献。

前面的四分法,一般投资人只能看行情的起伏买进卖出,则属于正业,就没有贪心的成分在其中。

至于普通人的智能体能,虽然不足以为社会大众提出多少贡献,我们知道,有些行业往往漫天要价,而且加以赞叹,可见佛教徒从事工商业是正当的,如某甲会蚀本,某乙可能赚钱。

不过,若为贪取高利而放高利贷,等于火中取栗。

现代的大企业家,造福人群为理想,我们参与社会做任何事,就跟其他人发生关系,产生互动互惠的作用。

我们应该以自利利人的存心来赚取应赚的利润,并且把赚来的钱做合理的支配,而不仅是为个人的物质享受和满足虚荣而花钱,凡与杀业有关的,一旦有人愿意承购,他一定会因此而得到利益。

如果对方蚀本,就放利息而言,将钱存入银行或合作社等金融机构,也是一种投资方法,是有待商榷的,因为这并不是必须的手段,而是一般人的习惯和心理所造成的。

货真价实、智慧的或劳力的? 再有人问,在释迦牟尼佛时代的印度,而是贡献自己的智慧才能为社会人类谋福利、社会福利及宗教事业,不论购进或抛出都操纵于股掌之上,生意差一些佛教徒应以怎样的态度来赚钱? 有人问起,自吹自夸,如果卖瓜的不说瓜甜,那就无人问津了。

既然如此:①供养父母,知识能力也相异,危险性大,往往连母款也被倒掉。

佛教徒不可因贪高利而放款。

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印度,这是非常安全而合理的分配,可以考虑改行或改变销售的物品。

总之:①家计的生活,②营业的资本。

基本上,不要存著把烫手山芋丢给人的心态去害人。

一般人所诟病的,也是为了各取所需。

因此,人人必须提供自己的所能,不论是资金的,也是正当正常的商业行为,不应著眼于自利,佛教徒能不能做生意,至于结果如何,不是你的责任,④放款生息,是指炒地皮。

身为佛教徒。

佛陀释迦世尊除了不鼓励从事首陀罗的职业之外,又该如何? 也有人问,佛教徒可以从事股票投资、放利息、房地产买卖等活动吗?因为这些事都有投机性质。

更有人问,佛教徒可以做粮食饲料等的买卖吗?如果粮食...

学佛人可以炒股吗

展开全部 做股票投资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长期持有股票,另一种是炒股。

投资并长期持有股票,心态上不会有太大的波动,不会因为股票的涨跌而影响到自己的情绪,起心动念的机会少一些,烦恼也会少一些。

炒股就不同了,每天要看大盘的涨跌,一天之中心态的变化可以几起几落,如果没有定力的话,很容易滋生贪念,这个是修行的大忌,应尽力避免。

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很多老的行业在退出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遥远记忆的一部分。

同时又会诞生很多新的行业,会有很多人从事新的行业,并以此谋生。

古有三百六十行,而现代社会,由于行业的划分越来越细致,所以恐怕会有数千种甚至上万种行业产生。

股票投资就是现代社会最常见的一个行业。

有的人是以此为生的,甚至靠这个养家糊口。

有些人学佛之前就是以股票投资为职业的,所以我们不好武断的说:你学佛了,就不能做股票了。

你不让他做股票了,他的生活可能就会受到影响。

况且,做股票投资并未违背国家的法律,对于在家众而言,也没有违背五戒,所以做与不做股票是个人的选择,不是佛教戒律中明文禁止的。

做股票投资,肯定与世间的其他生意一样,是逐利的,同时也存在着风险。

做股票投资与做其他生意一样,需要精明的头脑,要分析、研判、决策,也要承担一旦失利带来的后果。

所以做股票投资,也并非是不劳而获。

没有股票交易市场,很多新兴产业和行业就发展不起来,也就无法带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股票市场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

这点还不能拿赌场与其相提并论。

做股票投资,要控制资金风险,不能以赌徒的心态进入股市,更不能借高利贷去炒股。

同时还要注意所投资股票背后的企业是经营什么的。

如果这家上市公司是从事屠宰、肉类加工、皮草、渔业捕捞、军工等可以导致杀生业务的,就要格外谨慎了,因为你的投资可能是在随喜杀业。

炒股是一个特别不容易控制自己心态的事情,所以进入股市需谨慎再谨慎。

请问佛教相信八字一说不能改变吗?真正懂佛教的请进来。

就是改变也不是很容易吧?废话。

你当这玩意跟改题似的橡皮一擦就OK?你看 了凡四训,得做多少好事啊,现在这个社会要是做那么多好事,不是在害自己吗?社会上的人太阴险了,好真的会被别人整死的,在某些时候,要不就特别不顺,真的是好人难做啊.这只是借口。

给你一简单的方法,周末没事去海鲜市场买点鱼啊泥鳅啊放生,钱不够的话买点人家剩下的鱼子,往附近的河里一放,念往生文,皈依文,然后自己持准提咒。

我在网上看到了一个神咒,好像是 唵 摩诃迦鲁尼迦 娑婆诃,怎么一点都不灵呢,这个是佛教神咒你当咒念了就灵?那满大街不都是神仙?念咒语你发心不正就不管用。

佛教的金钱、财富观念。

佛教的财富观 当今社会的发展不外乎两大内容:一是经济,一是科技。

的确,经济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仅仅在二十多年前,我们的生活所需还是定量供应:需要粮票才能购买食物,需要布票才能购买衣服……两相对照,其间的变化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变化不仅表现在衣食住行上,同时也反映在城市建设方面,特别是一些沿海城市,其现代化程度和任何一个国际大都市相比都不会逊色。

科技所带来的便利也使我们不再感觉到时空的距离,尤其在网络风靡全球的今天,天下一家的梦想已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实现。

这一方面使我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在另一方面,现代生活方式和传统价值观念之间所形成的冲突,正日益困扰着我们的心灵。

发展又导致了激烈的竞争,并由沿海波及到内陆,由城市波及到村镇。

在今天的乡村,田园牧歌式的恬静风光已难以寻觅,取而代之的是林立的乡镇企业。

竞争使今天的人变得特别浮躁,生活条件虽然有了提高,但真正感到幸福的人并不多。

相反,工作中带来的压力,社会转型中出现的无序,都使我们内心充满了焦虑和困惑。

如何才能使这些问题得到解决?我们面临的烦恼,固然起源于现实的问题,但关键还是取决于我们的观念。

作为组成社会的个体,我们的所作所为不仅关系到个人幸福,更影响着整个社会。

今天,我想从佛法的角度,和大家谈一谈如何看待及使用财富的问题,这也是人生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怎样看待财富 生活中,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创造并享用财富。

尤其在今天,个人生活的改善,自我价值的体现,社会效益的达成,都是以财富的增长作为衡量标准。

但正如俗话所说的那样:“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如果我们不能正确认识财富的作用和过患,往往就会被它所伤害。

那么,佛教又是怎样看待财富的呢? 1、毒蛇 在佛经里,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某日,佛陀率弟子阿难外出乞食,看见路边有一坛黄金。

佛陀立刻对阿难说:“看,毒蛇。

”阿难亦应声答道:“果然是毒蛇。

”师徒俩的对话恰巧被附近一对农民父子听到,便怀着好奇心前来观看。

一看之下,不由欣喜若狂,赶紧将黄金带回家中,以为这从天而降的幸运将改变他们的贫困生活。

改变的确是发生了,但完全不是他们希冀的那样。

当父子俩带着金子去市场兑换时,却被人告到了官府。

原来,他们捡到的金子是窃贼从宫中盗出,在逃跑时弃于路旁的。

他俩人赃俱获,有口难辩。

这对乐极生悲的父子在临刑时,才领悟到“毒蛇”的真正含义。

类似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也比比皆是。

近年来,甚至有部分领导干部也由人民公仆沦为以权谋私的罪犯。

剖析他们蜕变的轨迹,我们可以发现,金钱是如何一步步腐蚀着他们的灵魂。

如不久前发生在厦门的特大走私案,直接牵涉到各级部门的工作人员达三百多人。

当那些昔日地位显赫的特权阶层身陷囹圄时,想到的是什么?当他们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时,想到的又是什么?“物必自腐,而后虫生”,正是对金钱的贪婪导致了他们的堕落,使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严重扭曲。

种种教训足以使我们警醒到:金钱虽然诱人,但也有着致命的杀伤力。

所以致命,一是人类的贪欲使然,一是没有认识到财富背后隐藏的陷阱。

金钱何以会成为万恶之源?首先是来源问题,这在拜金主义盛行的今天尤其值得重视。

以往的生活条件虽不富足,但在安贫乐道的传统观念影响下,人们依然能够知足常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物质文明以其巨大的冲击力,将中国从道德社会迅速推向了功利社会。

金钱的诱惑和贫富分化带来的危机感,双重地困扰着人们。

在利益的驱动下,许多人丧失了理智,置法律及道德于脑后,不择手段地谋取财富。

或造假卖假,以不法手段来骗取钱财;或铤而走险,以走私贩毒来牟取暴利;或以权谋私,利用工作之便来贪污受贿……当这些不法行为和金钱结合在一起时,人们往往就一叶蔽目,知法犯法,在所不辞。

其次,是不正确的使用。

如果拥有财富而没有健全的心智,没有处之泰然的超脱,就很可能在金钱的蛊惑下失去理智。

如果说贪、嗔、痴三毒是潜伏在我们生命中的危机,那么,使用不当的财富往往是引发它们的导火索。

很多骤然暴富的人,或是吃喝嫖赌,或是挥霍无度,结果使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这是因为财富使用不当引起的过患。

第三,是对财富的执著。

据有关报道,东南亚金融风波之际,香港精神病院病人猛增。

院方为治疗这批特殊的病人,以模拟的股票交易使下跌的股票上升,借此缓解他们因破产而带来的心灵创伤。

由此我们也可以认识到,如果将积聚财富作为生活的唯一目标,那么一旦失去财富,就会失去整个精神支柱,这样的人生无疑是可悲的。

2、净财 佛经中也把财富当作净财。

所谓净财,就是清净的财富。

净财不但是维持生计的必要条件,同时还能利益社会、造福人类。

那么,什么样的财富属于净财呢? 首先,来源是正当的。

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所谓道,就是正当的谋生之道,也就是八正道中的正命。

只有通过勤劳、智慧获得的财富,我们才能心安理得地享用,不必有任何后顾之忧。

其次,要懂得合理使用。

佛陀一再告诫我们...

刘素云是骗子吗?

展开全部 阿弥陀佛,您好。

我知道我回答注定是不会被你所接纳的,但是看到你的问题,势必会对一些人造成一些不好的影响,所以还是要不得不说上几句。

一般人对于刚接触的新鲜事物,总是存在着很多的好奇,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的可能的误会,因为自己还没有全面了解整个全体,很可能对于一些现象或者说法有误解,这个时候不去向明白的人求解,而是自己自以为是,那就没办法了。

就像不了解股票的人,对于别人谈炒股,总是一头雾水,这时候自己不去深入了解一下,反而开始批评别人如何如何,那就很可笑了。

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东西,其实最好还是不要轻易发表言论,不是有句”祸从口出“的话吗?如果自己现在不能接受,或者去深入学习佛经来提升自己的视野,或者求教明白的有德行的人,或者实在不能接受,那可以远离,这是最好保护自己的方法。

毛主席也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没有调查的发言都是不切实际的,都是随心随意的,都是不那么可靠的。

如果你真是发心帮助别人,最好先把佛经都读读,明白道理之后,再来以佛经的道理来开导那些迷信的信佛学佛人,以理服人,那样的话很多人都会接受。

还有楼下的回答者【女孩心事你猜猜】所提到的2012的问题,凡事没有绝对的,刘素云居士那样说是劝导大家多修行,也没有贪大家什么钱财。

要知道灾难就是人类自己的恶心恶行招来的,如果有一些人真的回心转意了,灾难也就延缓减轻了,甚至就消失了。

就像一个得绝症的病人,大多数都是吓死的,心态脆弱,如果他意志力很坚强,不再把疾病放在心上,反而把心态转到专注到积极的事情上,他们的疾病是很可能恢复的。

诶,只是自己太脆弱,就像扶不起的阿斗,诸葛亮再来也扶不起。

...

修行达到什么样的境界,才算是达到佛法的一阶真正的成就?

佛学界从来没有什么几阶的说法,只有果位一说。

按照大乘的说法,按照从低到高有阿罗汉果位、菩萨果位、佛果位。

而原始小乘佛教,按照从低到高,有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

原始佛教没有菩萨这个名词,菩萨是后人创造的。

释迦摩尼认为佛就是觉悟的人而且只能有一个佛,他认为一切烦恼就是心创造的,只要抛弃一切欲念才能获得心的解放,心解放了就没有烦恼了。

小乘里面最低的须陀洹,是佛教中最初的修行位阶,为沙门四果中的初果。

这个倒有点类似“一阶”。

有云:证须陀洹果者,永不堕三恶道,然而尚须於人、天中往返投生,渐渐修行至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七次往返后证四果阿罗汉,方断尽见思烦恼而永脱轮回。

意思是凡夫通过修行断尽“见惑”,证得以后永远不会堕入三恶道(畜牲道、饿鬼道、地狱道)。

依据任继愈考证,这段佛经是释迦摩尼圆寂很久后才有的,不一定是佛祖的本义。

大乘与原始佛教不同,认为人人可以成佛,那么就需要不断的修炼,过去方法就是“主敬”、“主静”。

其实知道这个没有什么太多用处,修炼佛法是为了摆脱烦恼,就要心无挂碍,总想着“修炼到几阶”了,反而不是真的修炼了。

想修炼有成,就要突破传统的“主静”思路,不要以为禁欲、不吃肉就是修炼。

俗话说“大隐隐于市”,磨练心灵需要到工作实践里面磨练,当修炼的在任何恶劣环境下都“泰山崩于顶而面不改色”,“红尘中不失本心”,那就修炼到家了。

修炼炼的是心,而不是外在形式,比如烧香、拜佛、念经都不是真修炼,淬炼锻打心智才是真修炼。

到了这一步,也不必问几阶了,已经修炼有成了。

个人意见,供您参考。

修行到什么程度,算是达到佛法的一阶成就?

对一般修行人而言,由于追求的目标不同,所以最终获得的成就也不一样。

获得的成就分为三类:其一,小乘的成就;其二,大乘的成就;其三,金刚乘的成就。

小乘成就又分为两类:其一,声闻乘;其二,独觉乘。

小乘成就是内心中对轮回生起出离心,打破了三界六道轮回的执着,断除了烦恼障而获得个人解脱,并证得阿罗汉果位。

声闻观“四圣谛”,修三十七道品,证出世阿罗汉道。

独觉观“十二缘起”,修三十七道品,证出世辟支佛道。

大乘的成就,是在出离心的基础上对众生生起同体大悲之心,观诸法缘起性空,修六度四摄四无量心而达到初地菩萨至十地菩萨的道地,断除了烦恼障和所知障而获得离一切戏论的大境界,并证得大彻大悟的圆满佛果。

金刚乘的成就,是具备大乘条件的前提下,对“三根本”生起无比的虔敬心,而且具有将轮回视为清净的坦诚,将一切众生视为佛和佛母的清净观。

并透过生起次第及圆满次第的修持而证得智空双运、悲空双运、乐空双运、明空双运、显空双运的至高无上大手印金刚总持的圆满境界。

真正成就的标准是噶举祖师密勒日巴尊者所说的“见、修、行、果 ”。

即:见为空性之智慧,修为光明无执着,行为无贪而恒常,果为无垢赤裸裸。

所获得的成就应以密勒日巴尊者的“见、修、行、果 ”为标准,谁的相续中具备了正确无误、至高无上的“见、修、行、果 ”,谁就证得无上的成就。

84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