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财经 > 基金 > 中国经济将重回内生波动

中国经济将重回内生波动

广辉2分享 时间:

中国经济将重回内生波动

【中国经济将重回内生波动 投资要抓三条主线五大主题!中金如此展望2021】日前,中金公司举办了2021宏观策略会,对2021年的投资策略进行了展望。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部负责人彭文生指出,新冠疫情作为全人类的灾难,在过去的一年中冲击了很多习惯性认识。展望明年,疫情造成的外生冲击有望逐步消退,供给创造需求下的乘数效应,可能会将经济重新推回内生的周期波动轨道。下面是小编跟大家带来的中国经济将重回内生波动。欢迎大家阅读。

2021重回内生波动

彭文生指出,展望2021年的投资策略,判断经济周期将运行至什么区间依旧是不变的主题,变化在于疫情暂时改变了驱动周期运行的机制。

“美国从2009年开始经济复苏,持续了这么多年,是美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一个经济周期的复苏阶段,大家都在猜是什么因素将导致美国经济复苏的终结,但没有想到是由于这样一个外生的重大冲击。”彭文生表示,这是今年经济上的重要特征——来自外生的冲击把内生的经济周期打乱,所以整体经济下行较为明显。

新冠病毒的高传染性和较高死亡率限制了劳动力的总供给水平,因此疫情对经济的初期影响体现为供给侧遭受了严重的外部冲击,供给受损将会影响劳动者的收入,进而抑制下一波的需求。随着疫情缓解,其对经济活动的物理限制消退,生产与供给恢复,就业和收入反弹,促进需求增加。

彭文生指出,外生供给冲击所驱动的周期波动,依旧是思考明年的经济走势、宏观政策展望和资产配置策略的出发点。但与今年不同的是,明年内生力量将会增加,不仅体现为供给复苏对需求的外溢和乘数效应,也包括2020年应对政策的滞后影响。具体而言,有三个问题尤其值得思考:

一是外生冲击消退,重回内生波动。彭文生介绍,在2020年疫情继续缓解的情况下,重回内生波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供给侧的需求,全球共振复苏。前瞻来看,未来有效疫苗将会落地,保需求的政策效力有望逐步体现出来。作为疫情冲击下、周期波动根源的供给侧,随着有效疫苗落地,负面的乘数效应有望转向正面的乘数效应,即供给复苏自动创造需求。

二是关于复苏的掣肘。复苏可能走多远?能够持续多长时间?强度有多大?在2021年疫情已经不是主要问题的情况下,彭文生表示,需要回到传统的经济周期框架来思考阻碍或者限制经济复苏动能的因素,即债务和通胀风险。中国主要需要关注的是债务风险,美国则需要警惕通胀预期,对一些新兴产业可能会带来比较大的冲击,这是明年影响全球共振复苏的两大因素。中美两国乃至新兴市场,明年都面临着如何应对债务周期调整的风险。

三是关于投资策略,是继续超配通用资产,还是增持专用资产?对此,彭文生表示,从一般意义上资产配置角度看,中美两国今年都出现了金融资产与实体经济的背离。股市走牛的同时,中美两国实体经济复苏的动能依旧不足。这与疫情增加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有关,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更重视资产的通用性。

无论是对于经济、政策还是资产配置,新冠疫情作为全人类的灾难,在过去的一年中冲击了很多习惯性认识。展望明年,彭文生表示,疫情造成的外生冲击有望逐步消退,供给创造需求下的乘数效应,可能会将经济重新推回内生的周期波动轨道,债务、通胀等因素将再次成为引发周期波动的主要因素。

宏观金融环境:紧信用、松货币、宽财政

对于市场环境方面,彭文生表示,预计2021年全球疫情大概率缓解,2021年将是疫情之后“再平衡”的一年。经济周期的再平衡体现为供给创造需求,全球经济共振复苏。金融周期的再平衡体现为经济自主的信用紧缩。宏观金融环境将呈现“紧信用、松货币、宽财政”的态势。

从经济周期来看,乘数效应显现,需求加速追赶供给。疫情是典型的供给冲击,但供给会传导至需求,而且在乘数效应的作用下,需求受到的影响会被放大。2021年疫情继续缓和,在乘数效应作用下,需求会加速追赶供给。各行业受到疫情的冲击不同,行业利润和员工收入分化明显。由于疫情加剧贫富差距而抑制需求,疫情缓和阶段,需求扩张的乘数可能小于其在疫情冲击阶段下滑的乘数。

从金融周期来看,或出现“紧信用”动能。从资金供给看,2020年信贷扩张不少是用于弥补经营性现金流的不足,而非生产性投资,2021年企业还本付息负担上升,或现内生性“紧信用”。2020年投资性购房动机上升,信贷扩张结合疫情加大收入分配差距的因素,进一步推升房价,使得金融周期延长。但房地产价格已处于历史高位,加上信用条件紧缩,2021年尤其是下半年,金融周期或有调整压力,不利于需求扩张。

预计2021年经济增长同比前高后低,而环比抑或前稳后弱,核心通胀上行,但猪价拉低整体CPI。海外供给也将创造更多需求,但我国出口的供应优势将下降,2021年整体出口动能弱于2020年下半年。

基准情形下,中金宏观团队预计2021年实际GDP同比增长或为9%左右,1季度同比增速或为19.5%,之后逐步回落至四季度的5.5%左右,环比或从1.4%左右小幅下行至四季度的1.3%左右,全年CPI和PPI同比或均为1%左右。紧信用呼唤松货币,鉴于2020年通过信贷扩张应对疫情带来金融周期延长的弊端,2021年财政政策仍需发力。

2021年结构性机会值得关注

2021年疫情影响将“渐行渐远”,但增长修复与政策退出“一进一退”。中金公司首席策略分析师王汉锋指出,对中国股市谨慎乐观,根据疫情影响、增长与政策节奏把握阶段性与结构性机会是关键。

展望2021年,疫情虽然可能不会完全结束,但其影响可能“渐行渐远”;被疫情干扰的增长周期整体可能迈向进一步复苏。与此同时,政策也逐步从疫情应对的“异常态”,向巩固复苏、增加就业的“常态化”转变,货币政策的节奏、财政政策如何着力是关注点。

另外,2021年是中国“十四五”规划的发布年,也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确立后的第一个执行年,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型仍在深化。2021年中国相关的资产价格将围绕这些周期性和结构性的主线展开。

从阶段性来看,当前到未来一段时间,复苏深化仍是交易主线。待复苏预期反应更加充分、政策退出更加明确,市场指数整体表现可能开始受抑,估计这一时间点可能在明年上半年,但结构性的机会依然值得关注。

回顾以往,王汉锋在2013年回到中金公司,并发布历年的策略观点,如近几年的《2017,峰回路转》、《2018:乘势而上》、《2019:守正待时》、《2020:以“新”携“老”》等。谈及2021年,王汉锋给出的仍是“新”——2021:新格局、新规划、新制造、新消费。

“什么是新经济?每个人都有自己理解的新经济定义,从我过去十年研究中国经济来看,新经济简单来讲,就是居民对生活更高的需求,同时企业为了满足这些更好的需求而进行不断的演进。”王汉锋称,新经济的趋势实际上就是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

王汉锋指出,中国制造基于大市场、大长全的产业链、大基建、人才红利等四大优势,已经在2020年疫情冲击之下彰显韧性,正在从传统的“三低一弱”(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质量、弱品牌)逐步升级,走向“三高一强”(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质量、强品牌),“新中国制造”初露峥嵘。

183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