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分析三大假设的合理性《证券投资学》的简答题

chenologin2分享 时间:

1.第一假设是进行技术分析的基础。

它主要的思想是认为影响股票价格的每一个因素枣包括内在的和外在的枣都反映在市场行为中,不必对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具体是什么作过多的关心。如果不承认这一假设,技术分析所作的任何结论都是无效的。

技术分析是从市场行为预测未来,如果市场行为没有包括全部所有的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也就是说,对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考虑的只是局部而不是全部,这样,得到的结论当然没有说服力。

这个假设是有一定合理性的。任何一个因素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最终都必然体现在股票价格的变动上。如果某一消息一公布,股票价格问以前一样没有大的变动,这说明这个消息不是影响股票市场的因素。如果有一天我们看到,价格向上跳空很多,成交量急剧增加,不用问,一定是出了什么利多的消息,具体是什么消息,完全没有必要过问,它已经体现在市场行为中了;反之,向下跳空,成交量大增,也一定出了什么利空消息,上述现象就是这个消息在股票市场行为中的反映。再比如,某一天,别的股票大多持平或下跌,唯有少数几支股票上涨。这时,我们自然要打听这几支股票出了什么好消息。这说明,我们已经意识到外部的消息已经在价格的变动和反常的趋势中得到了表现。外在的、内在的、基础的、政策的和心理的因素,以及别的影响股票价格的所有因素,都已经在市场的行为中得到了反映。作为技术分析人员,只关心这些因素对市场行为的影响效果,而不关心具体导致这些变化的东西究竟是什么。

2.第二个假设是进行技术分析最根本、最核心的因素。

这个假设认为股票价格的变动是按一定规律进行的,股票价格有保持原来方向的惯性。正是由于这一条,技术分析者们才花费大量心血,以图找出股票价格变动的规律。

一般说来,一段时间内股票价格一直是持续上涨或下跌,那么,今后一段时间,如果不出意外,股票价格也会按这一方向继续上涨或下跌,没有理由改变这一既定的运动方向。“顺势而为”是股票市场中的一条名言,如果没有调头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没有必要逆大势而为。

一个股票投资人之所以要卖掉手中的胜票,是因为他认为目前的价格已经到顶,马上将往下跌,或者即使上涨,涨的幅度也有限,不会太多了。他的这种悲观的观点是不会立刻改变的。一小时前认为要跌,一小时后,在没有任何外在影响就改变自己的看法,认为会涨,这种现象是不多见的,也是不合情理的。这种悲观的观点会一直影响这个人,直到悲观的观点得到改变。众多的悲观者就会影响股价的趋势,使其继续下跌。这是第二个假设条件合理的又一理由。

否认了第二个假设,即认为即使没有外部因素影响,股票价格也可以改变原来的变动方向,技术分析就没有了立根之本。试想,股票价格可以随意变化,惨天上的鸟儿一样任意乱飞,没有任何规律可循,技术分析就如同押宝一样撞大运,技术分析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只有股价的变动遵循一定规律,我们才能运用技术分析这个工具找到这些规律,对今后的股票买卖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

3.第三个假设是从入的心理因素方面考虑的。

股票市场中进行具体买卖的是人,是由人决定最终的操作行为。人不是机器,他必然要受到人类心理学中某些理论的制约。一个人在茶一场合得到某种结果,那么,下一次碰到相同或相似的场合,这个人就认为会得到相同的结果。股市也一样,在某种情况下,按一种方法进行操作取得成功,那么以后遇到相同或相似的情况,就会按同一方法进行操作3如果前一次失败了,后面这一次就不会按前一次的方法操作。这种现象是前后进行比较而产生的,正所谓,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股票市场的某个市场行为留在投资人头脑中的阴影和快乐是会永远影响股票投资人的。在进行技术分析时,一旦遇到与过去某一时期相同或相似的情况,应该与过去的结果比较。过去的结果是已知的,这个已知的结果应该是现在对未来作预测的参考。任何有用的东西都是经验的结晶,是经过许多场合检验而总结出来的。这就叫让历史告诉未来,股票市场的操作也不例外。

股票市场是个双方买卖的市场,价格的变动每时每刻都受供需关系的约束。股票价格上涨了,肯定是需求大于供给,也就是买的一定比卖的多;反之,股票价格下跌了,肯定是供给大于需求,也就是卖的一定比买的多。股票价格不断地变化以求达到买卖双方的平衡,股票价格的变动总是朝双方平衡的方向努力。达到暂时平衡后,遇外部力量的影响就会打破这种平衡,价格继续变动,以达到新的平衡。应该指出的是,这种外部的力量是无时不在的,区别只是大小的不同。人们往往只记住大的影响,而忽略了小的影响。

在三大假设之下,技术分析有了自己的理论基础。第一条肯定,研究市场行为就全面考虑了股票市场;第二和第二陶斯得我们找到的规律能够应用于股票市场的实际操作之中。

当然,对这三大假设本身的合理性一直存在争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例如,第一个假设说市场行为包括了一切信息。市场行为反映的信息只体现在股票价格的变动之中,同原始的信息毕竟有差异,损失信息是必然的。正因为如此,在进行技术分析的同时,还应该适当进行一些基本分析和别的方面的分析,以弥补不足。再如,第三个假设。股票市场的市场行为是干变万化的,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情况重复出现,差异总是或多或少存在。在使用“历史会重复’’的时候,这些差异的大小一定会对停出的结果产生影响

T-T

这是我书上原话。能简述么?我能写到卷子上的那种。这也忒多了。虽然灰常正确

哦,好的,简答题,答要点嘛~~

等会啊,不用了,我一会修改会回答~~

假设1的合理性在于任何一个因素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最终都必然体现在股票价格的变动上。

  假设2的合理性在于某段时间的价格一直是下降的或上升的,那么,今后一段时间内,如果不出意外,股票价格也会按照这一方向继续下降或上涨,没有理由改变这一既定的运动方向。

  假设3的合理性是建立在统计结果的基础上的。

  三大假设是进行技术分析的基础,它们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是,也不能否定它们存在的合理性。承认它的存在,同时也注意到它的不足才是合理的

老师的课件,这么回答应该木有问题

某企业全部用银行贷款投资兴建一个工程项目,总投资额为5000万元,假设银行借款利率为16%。该工程当年建成

楼上几位的算法全部错误,这是需要运用财务管理知识解答的。

答案是:

解:(1)查PVIFA表得:PVIFA16%,8 = 4.344。由PVAn = A·PVIFAi,n得:

A = PVAn/PVIFAi,n

= 1151.01(万元)

所以,每年应该还1151.01万元。

(2)由PVAn = A·PVIFAi,n得:PVIFAi,n =PVAn/A

则PVIFA16%,n = 3.333

查PVIFA表得:PVIFA16%,5 = 3.274,PVIFA16%,6 = 3.685,利用插值法:

年数

年金现值系数

5 3.274

n

3.333

6

3.685

由以上计算,解得:n = 5.14(年)

所以,需要5.14年才能还清贷款。

假设三部门经济中,消费C=200+0.75y,投资i=200-25r,货币需求函数L=y-100r,名义货币

用M/P=L=y-100r可以得到LM得方程 Y=100r+1000/P

用y=C+I+G可以得到IS得方程Y=200+0.75Y+200—25r+50=1800—100r

两式联立得到Y=900+500/P,这就是总需求函数

望采纳

假设某经济体的消费函数为c=600+0.8y,投资函数为

(1)由y=c+i+g得y=600+0.8y+400-50r+200

得0.2y=1200-50r整理的IS曲线方程y=6000-250r

由M/P=L得:1250/1=250+0.5y整理的LM方程为y=2000+250r

(2)联立IS和LM曲线方程解得y=4000(亿美元)

r=8

(3)若用增加货币量来实现充分就业,则要增加货币供给为;

△m=△y除以Dy/Dm=1000/1=1000(亿美元)

(4)由于f*=5000,而实际收入y=4000.所以△y=1000

若用增加政府购买实现充分就业,则要增加政府购买为:

△g=△y除以Dy/Dg=1000/2.5=400(亿美元)

(1)由y=c+i+g得y=600+0.8y+400-50r+200 得0.2y=1200-50r整理的IS曲线方程y=6000-250r 由M/P=L得:1250/1=250+0.5y整理的LM方程为y=2000+2.

机会成本在企业投资决策中的作用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指做一个选择后所丧失的不做该选择而可能获得的最大利益。

简单的讲,可以理解为把一定资源投入某一用途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利益

我们常拿融资租赁和贷款比较谁的融资成本高?如果不把机会成本加进去的话,可能会得出一个不正确的结论。比如人们通常感觉融资租赁的融资成本比银行贷款高。出现这种认识错误的主要在于没有把机会成本考虑进去。

首先从利率上说租赁公司的资金是从银行来的,因此融资成本一定比银行高。但从机会成本考虑就不一定了。银行贷款是以资金占用作为标的的。融多少资金,就可以算出有多大的成本。融资租赁是以租赁物件的标的为基础计算成本的,有些厂商租赁打出“零”利率的口号,实际上是一种促销手段。天下没有免费的宴席,从物件的采购上早已把利息提前纳入销售价格中去了。

因为上述原因,和租赁公司谈利率,实际上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上可能会遇到利率问题,但不是租赁公司给出的利率,而是租赁公司的收益率。是用来财务处理的,不能真正地反映融资成本。

第二个概念是银行的利率比租赁公司高。因为银行的利率不能随意加减,有政策限制。租赁公司的利率可以根据双方的讨价还价来确定,有政策支持。但是,银行的政策现在也开始变化,实际上贷款利率已经是上不封顶。对于信用稍差的企业,银行贷款的利率也不会低。融资租赁因为增加了一道物权保障,也是做银行的次好项目。从利率上看不会有太大的差别,因为银行要做这种项目也要很高的利率。

第三融资租赁项目的操作程序要比银行贷款公开的多,申办程序要简单一些,谈判各方的地位要平等一些。请客吃饭,回扣等桌下交易要少一些,成交时间要快一些。如果把提前投产带来的效益算进去,使用融资租赁的机会成本比银行贷款要小的多。

第四是融资租赁在税收上有独特的好处,是任何融资方式都得不到的。加上审批过程简单,这就是为什么在国外,融资租赁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主渠道的一个重要原因。

工程机械设备的客户70%以上是中小企业,他们没有雄厚的实力到银行去搞公关,银行对小金额的融资也不感兴趣。因此在银行偿受到按揭贷款的痛苦后停止了用这种方式给企业融资。融资租赁也就在这个时候悄然兴起。

在新经济的环境下,人们多少要有一些财务知识,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财商”(智商以外的另一种智慧),融资租赁的真正含义应该是财务租赁(在英文中,财务、金融、融资都是一个词)。这样即可以解决融资难的问题,有可以降低机会成本的花消。

机会成本在经济学上是一种非常特别的既虚既实的一种成本。它是指1笔投资在专注于某一方面后所失去的在另外其它方面的投资获利机会。

萨缪尔森在其《经济学》中曾用热狗公司的事例来说明机会成本的概念。热狗公司所有者每周投入60小时,但不领取工资。到年末结算时公司获得了22000美元的可观利润。但是如果这些所有者能够找到另外其它收入更高的工作,使他们所获年收达45000美元。那么这些人所从事的热狗工作就会产生一种机会成本,它表明因他们从事了热狗工作而不得不失去的其它获利更大的机会。对于此事,经济学家这样理解:如果用他们的实际盈利22000美元减去他们失去的45000美元的机会收益,那他们实际上是亏损的,亏损额是45000-22000=23000美元。虽然实际上他们是盈利了。

那么如何理解上述这种现象呢?

我们设想他们(以自己的劳动)投入热狗工作P所得的收益仍然是22000美元,而(以相同的劳动)投入某种工作Q所得的收益也是45000美元。那么按照人们所理解的机会成本概念,他们投入工作P的机会成本是工作Q的收益即45000美元,同样,投入工作Q的机会成本是工作P的收益即22000美元。工作P、Q之收益互为对方的机会成本。

但是实际上,由于任何一个单位的投资(无论是劳动投资还是资金投资)都具有专注性,因此不能设想投资获得二注收入(所谓“二注”即是指同时分为2个或多个方面的注入,如1个单位投资额分为2个注入方面,这是不可能的。1个单位的投资额只能在同一时间专注于某个行业的某一点上,这即是“投资专注”性)。通俗地说,1笔投资不能同时被假设为获得2笔(或2笔以上)投资的收益。所以在计算机会成本时我们不能用1笔投资的二注收入来叠加,也不能用它的二注成本耗费来叠加。比如我们不能算他们在从事热狗工作的过程中又再想同时获得工作Q的收益,以致如果不能获得这个收益就认为产生了机会成本。如果他们真能获得这样的二注收益,那么他们应该获得22000+45000美元的二注收入,而不单止22000或45000美元。

但以上人们通常所认为的“工作P、Q之收益互为对方的机会成本”似乎具有这种投资与收益的二注性,因为它想在获得当前的工作P之收益的同时,又想要获得工作Q的收益,当不能获得工作Q的收益时,就被认为是亏损的。特别是当已经获得较高收益的同时还想得到较低收益的情况。比如当从事工作Q已经获得比工作P更多的收益时,还想到失去了工作P的更少收益,这样的话,所理解的机会成本就不对了。

实际上机会成本应该是这样:工作P对于工作Q来说具有机会成本,但工作Q对于工作P来说就已经没有机会成本了,因为工作P的收益比工作Q小。因此所谓机会成本实际上只是“相对机会成本”而没有绝对机会成本。当一个人正在从事的工作收益比较低时,相对于你所能从事的更高收益的工作来说,就产生了机会成本。比如一个人能够做经理和教师,而经理工作的收入显然要比教师的收入大,因此当你从事教师工作时,相对于经理工作来说你就存在着一个机会成本的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反过来,说从事经理工作会使你失去教师工作的更低收入,从而产生一个机会成本。收入大的工作相对于收入小的工作来说,是没有机会成本的,因为你已经找到了一个更好的机会使你更好的收入。在此所谓“机会”实际上就是寻求更大利益的机会,既然获得了更大利益,那么因失去机会所导致的利益丧失也就相对没有了。

那么,由于从事工作P比从事工作Q所获得的收入较小而产生了机会成本,其机会成本量是工作Q的收入减去工作P的收入,即45000-22000=23000美元。他们因此亏损了23000美元。如果他们的工作P的收入渐渐提高,从22000达到40000,则他们所失去的机会成本只是45000-40000=5000美元。如果他们的工作P的收入再提高到与工作Q相等的45000,则他们的工作P与工作Q对比就只有等于零的机会成本了,即45000-45000=0。如果工作P的收入再提高到比如50000,则他们从事工作P的机会成本相对于工作Q来说就是45000-50000=-5000美元,机会成本为负数。机会成本为负数表明什么呢?表明他们工作P相对于工作Q来说已经非但没有机会成本,而是还大大“抵值”呢!由于成本作为一种代价耗费是总是趋向于最小化的,因此从事一项工作,它的机会成本越小越好,它的最小值自然要包括0值以下的负数。

参考资料:http://bbs.zdnet.com.cn/viewthread.php?tid=786798

假设以10%的年利率借得30000元,投资于某个寿命为10年的项目,每年年末至少等额收回多少款项方案才可行.

回答如下:

1、以单利计算时,每年年未至少等额收回:

[30000*(1+10%*10)]/10=6000元。

2、以复利计算时,每年年未至少等额收回:

[30000*(1+10%)^10]/10=7781.22738=7781.23元。

113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