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会计准则关于固定资产的差异

chenologin2分享 时间:

美国经历过多少次经济危机

目前为止,美国已经历了十二次经济危机,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次经济危机:经历一战发大财之后的经济调整,主要源于“外需”的减弱,从1920年开始至1921年底结束,大约2年时间(工业下降从1920年7月至1921年4月最低点),危机期间,工业生产下降了25%,机器制造、煤炭、钢铁等都曾下降70%左右;农业生产总指数下降11.4%,其中主要农产品价格最大下降70%;失业率最高达到23.1%。

第二次经济危机(大萧条):三十年代的大萧条,核心时间在1929年10月至1933年,但是一直延续到二次大战开始,贯彻整个30年代。 根本原因是生产能力的过度膨胀与消费能力的日益缩小造成的,设备更新到极点、消费透支到极点、国际贸易到极点、贫富分化到极点、股市投机到极点,最终以股票市场的崩溃而开始。

第三次经济危机,只在1948年产生,工业生产下降10%的小幅调整。

第四次经济危机,1954年,由于朝鲜战争的结束导致军事需求下降,国民生产总值和工业产值分别下降1.3%和5.3%,仅仅持续了9个月,到1955年3月又重新进入高涨时期。然后是汽车与房地产对经济的大力拉动。

第五次经济危机,从 1957 年 3 月开始,主要是由于汽车与房地产的需求下降造成的,工业生产连续 14 个月下降,共下降 13.5% ,生产水平倒退 37 个月,回到 1953 年的水平。 1958 年 5 月再次回升。

第六次经济危机,从1960年2月至1961年2月,工业生产下降6.2%。 从1961年1月至1969年10月,经济持续繁荣了106个月,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一直在2.5至6之间。这次繁荣,越南战争起了很大的支撑作用。

第七次经济危机,从1969年10月开始至1972年3月,经济没有大幅下滑,但是处于徘徊状态。 整个70年代,从1973年12月爆发,一直到1982年复苏,总体表现为“滞胀”。 生产与就业的停滞伴随着长期的通货膨胀,主要原因是美元与黄金脱钩以后,美国政府为了拉动经济而不断提高财政支出、美元大量印刷产生的后果。同时,在40、50、60年代科技革命之后,70年代的新科技力量缺乏,而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仍然在酝酿中,世界贸易也在日本、德国的崛起中有所退缩,能源危机成为直接的危机导火索。

第八次经济危机, 1973 年 12 月至 1975 年 5 月,持续时间长达 18 个月 ,工业生产下降15.3%,国民生产总值下降5.7%。1.5万家企业破产。失业率最高达到9.2%。私人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6.6%。通货膨胀连续两年超过11%。

第九次经济危机,在经历了 3 年的恢复和增长以后, 1979 年 4 月至 1982 年 11 月,危机再次光临,持续时间长达 44 个月。 失业率最高达到10.8%,私人固定资产投资额下降26.6%,通货膨胀率均达到10%以上。还好,工业生产只下降了11.8%,国民生产总值下降了3.0%。 8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开始复苏,从1982年12月一直持续到1988年底,持续8个年头,通货膨胀率得到抑制,就业率增加,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其间,美元贬值,使得美国的劳动成本下降22%,而日本和德国的劳动成本上升了40%左右。美国的“自动化生产体系”使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在1984年底,大型企业的电脑普及率达到了100%,小公司达到了51%。飞机及航空制造业得到较大的发展。

第十次经济危机,导引于1987年的*,从1989年至1993年,持续时间长达5年,1989年第二季度GDP降到1.7%,第四季度降到接近零,到1990年变为负增长,然后经历了为时三个季度的恶化阶段,又经历了约两年半的危机后期阶段,呈现W+W型。进入1993年,美国经济开始复苏。这次危机中受伤害最大的是日本。 之后,美国经历了长达6年多的黄金岁月,个人计算机、互联网泡沫带动了经济的持续繁荣发展,道琼斯指数由3000多点一直攀升到11000多点。

第十一次经济危机,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互联网泡沫,从2000年3月开始至2003年3月,持续了3年时间。 从纳斯达克的调整开始,中间经历了9.11恐怖袭击事件,还有安然事件。其间道琼斯从最高的11749.9点一直跌到7197点,跌幅达到38.74%。这次危机期间的GDP并没有大幅下滑,2001年前3个季度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0.6%,-1.6%和-0.3%,尽管第4季度和2002年第1季度分别恢复到2.7%和5.0%,但第2季度则降至1.3%。 之后就是格林斯潘主导下的房地产次贷泡沫,一直持续到2007年7月,长达5年的繁荣。这个时期的繁荣,是以严重透支消费、寅吃卯粮为代价的。

第十二次经济危机,次贷危机 + 金融危机 + 经济危机。 从2007年7月的次贷危机开始,按照很多经济界大腕的预测,是对美国战后消费模式的一次大清算。

参考资料: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史话》http://doc.mbalib.com/view/7ac9a0616ff10ba754db7967dcc37b05.html

《世界历次经济危机》http://doc.mbalib.com/view/8ac97f81f770a747c94f77439fa56751.html

国外对固定资产折旧是怎么处理的,和我国比起来有哪些优缺点。

  一、国内外固定资产准则的比较

  (一)初始计量

  1.固定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的估计资产拆卸、搬移费及场地清理费。我国固定资产准则规定:“固定资产应当按其成本入账。外购的固定资产的成本包括买价、增值税、进口关税费,以及为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直接归属与该资产的其他支出,如场地整理费、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对于固定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的估计资产拆卸、搬移费及场地清理费,我国现行实务中的做法是,不将其包括在固定资产成本中,而是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将上述费用放在预计净残值中考虑。

  而国外其他组织、国家或地区的情况与我国现实实务中的做法明显不同。根据IAS16和英国《财务报告准则第15号———有形固定资产(FRS15)》的规定,固定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的估计资产拆卸、搬移费及场地清理费是包括在固定资产的初始成本中。从核算的最终结果来看,就利润表而言,其对企业净损益的影响,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做法并没有什么大的差异;但是,就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负债项目而言,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确认的资产、负债金额一般比我国现行做法所确认的金额大。

  2.采用赊购或分期付款方式购置的固定资产。对于新购入的固定资产,不论是即付现金还是采用赊购或分期付款方式,我国均以企业实际购置时支付的全部价格加上为使该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支付的可直接归属于该资产的其他支出作为固定资产原值。国际会计准则则对采用赊购或分期付款方式购置的固定资产,以“现销价格”作为原值,对现销价格小于将来实际支付的价格的差额作为财务费用。IAS16规定:“当不动产、厂场和设备项目的价款延期支付超过正常赊销期限时,应以现销价格为其成本。该项金额与总支付金额之间差额,应作为赊销期内的利息费用,除非它按《国际会计准则第23号———借款费用》所允许选用的方法进行资本化。”我国目前没有这方面的处理规定,仍以实际支付的价格及相关支出作为固定资产的原值。

  3.自行建造固定资产过程中的计量。我国固定资产准则规定,“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按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作为入账价值”;《企业会计制度》中“在建工程发生单项或单位工程报废或毁损,减去残料价值和过失人或保险公司等赔偿后的净损失,计入继续施工的工程成本”;而IAS16规定“管理费用和其他一般间接费用,不是不动产、厂场和设备成本的组成部分,除非这些费用与购建这些资产或与使这些资产达到使用状态直接相关。类似的,启动费和类似的生产前费用,只要不是为了使资产达到运行状态所必须支付的,就不能作为资产成本的组成部分。在资产达到预期绩效之前发生的初始经营损失,应被确认为费用”。我国在这点上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不同。

  4.非货币性交易中取得的固定资产。IAS16中明确地将非货币性换取得的固定资产分为两类,即与不同类型的固定资产相交换和与相同类型的固定资产相交换,然后分别规定其价值。而在我国,1999年首次颁布的准则中采用了区分同类交易和非同类交易的做法,实际中由于部分上市公司趁机虚构利润,新修订的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取消交易类型的区分。因此我国非货币性换取得的固定资产的定价只笼统地规定为“交换取得的固定资产以其重置价值作为原值”,并未作细分。

  (二)折旧

  1.预计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应考虑的因素。我国固定资产准则规定,“企业在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时,主要应考虑下列因素:(1)该资产的预计生产能力或实物产量;(2)该资产的有形损耗;(3)该资产的无形损耗;(4)有关资产使用的法律或者类似的限制”。从国外其他组织、国家或地区的情况看,基本上都没有明确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只是给出一些预计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需要考虑的因素。

  2.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我国固定资产准则指出,“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所含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选择年限平均、工作量、双倍余额递减或者年数总和等折旧方法”。IAS16规定:“将资产的应折旧金额在其使用寿命内系统地摊销的方法很多。这些方法包括直线法、余额递减法和以及工作量法。”

  美国公认会计准则未规定固定资产折旧的标准,一般由企业自己确定,但因税法对固定资产的类别规定了折旧率,在税法上是固定资产,而在会计上不是固定资产的情况不多见,所以,税法上固定资产实际上也就相当于企业的固定资产。在美国,企业在会计上普遍采用直线折旧法,而纳税申报时采用加速折旧法,会计上较为复杂的业务不是固定资产折旧本身,而是因会计和纳税申报采用不同的折旧方法而出现的时间性差异。

  英国的固定资产折旧普遍采用直线法,有一些企业采用余额递减法,而年数总和法很少采用。目前,有越来越多的英国公司对那些租赁期超过50年的且残值较高的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倾向于不提折旧。

  日本的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由企业根据具体情况规定,但普遍采用税法规定的折旧年限。允许采用的折旧方法包括:直线法、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和产量法,普遍用的方法是余额递减法。

  3.固定资产开始或停止计提折旧时间。我国固定资产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按月计提折旧,并根据用途分别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当期费用。企业在实际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仍提折旧,从下月起停止计提折旧”。

  进入或退出企业的固定资产应从何时开始或停止计提折旧,国际会计准则及许多国家会计准则中都未予明确。国际会计准则只是规定“应当在其使用寿命内系统地摊销”。美国企业可选择采用的方法有:(1)按固定资产实际进入或退出正常经营的时间计算,固定资产在上半月进入企业则全月计提折旧,下半月进入企业则当月不提折旧。(2)全年中都在使用的固定资产应计提全年的折旧费;在年内进入或退出企业的固定资产则需要计提半年的折旧费。

  4.折旧费用化或资本化。IAS16中规定“归属于某一期间的折旧通常被确认为一项费用。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资产中内含的经济利益被企业生产的其他资产所吸收,相应的折旧也就不构成费用。在这种情况下,折旧金额构成其他资产的部分成本,并包括在其账面金额中。例如,制造车间和设备的折旧包括在存货的加工成本中(参见《国际会计准则第2号———存货》)。类似地,用于开发活动的不动产、厂场和设备的折旧,可能包括在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确认的某项无形资产的成本中”。而我国固定资产准则未加以规范。

  (三)后续支出

  对于固定资产入账后的支出资本化的标准,美国和德国有三种:(1)延长了资产的使用年限;(2)使产品产量增加;(3)生产的产品质量提高。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准则还包括“使原定的生产成本明显下降”。

  (四)减值

  我国固定资产准则规定,固定资产的减值是指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部分计入当期损益。从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我国资产的计量一般以历史成本为主,更注重资产的账面价值,而淡化公允价值的基准作用,因此在我国的固定资产准则中不存在价值重估问题。遵循谨慎性原则,对于固定资产的减值部分计入当期损益。已计提减值在以后期间得以恢复的,在不超过原已计提的减值准备范围内转回。计提了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以后期间的折旧将随减值准备的波动而波动。国际会计准则对于固定资产的计量以公允价值为主,从而出现了相关的价值重估问题,情况比较复杂。

  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后,资产负债表内账面金额将低于其计税基础。其间的差额应被确认为时间性差异,随之将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因为如果企业不打算处置该资产,其账面金额将通过使用而收回,这就产生低于未来期间计税时可抵扣折旧金额的应税收益。如果该资产的处置收入投资于类似资产,资本利得税将被递延。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利得税在销售时最终会成为应付所得税。我国固定资产准则并未对这种时间性差异而导致的递延所得税作出规定。而《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IAS36)》对此规定:“如果已经确认了资产减值损失,应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第12号———所得税》,通过比较调整后的资产账面金额与其纳税基础,确定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

  (五)处置

  IAS16对于不动产、厂房和设备项目特别规范了一些内容,如对从资产负债表上注销的资产增加一个条件,即“永久地退出使用并且企业已不再从清理中得到未来经济利益”的固定资产。再如对固定资产清理盈利或损失的处理,对涉及交换、租赁固有定资产清理的处理问题。而我国只是笼统地规定:“企业发生固定资产出售、转让、报废或毁损时,应当将处置收入扣除其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六)披露

  与我国会计准则相比,IAS16要求披露的信息更全面。主要体现在:(1)在一个会计期内,期初和期末账面价值的调整,以反映该期各种不同的变动(IAS16列举九项如增加、处置、由企业合并产生的购置、重估价和折旧);(2)在确定一项固定资产可回收价值时,是否将预期的现金流量折现成为现值;(3)与一项固定资产安装成本有关的会计政策;(4)当固定资产按重估价值记录时与成本有关金额调节。

  二、我国固定资产准则的应用

  (一)固定资产准则实施的意义

  1.有助于规范企业会计核算和相关信息披露,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固定资产在企业全部资产中占的比重很大,在生产经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其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进行规范,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企业利用固定资产操纵利润和虚列资产的情况,提高了信息的真实性,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起重要作用。

  2.有助于与国际惯例接轨。我国现行会计对固定资产的处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有一定差异,该准则的制定,缩小了差距,与国际惯例靠拢,增强了固定资产核算的准确度、透明度,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二)对我国固定资产准则的建议

  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会继续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基本国策,因此,中国的会计准则也必须是一个能够适应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准则。从这一要求出发,中国的会计准则应该国际化,应尽可能地符合国际会计惯例。如果中国的会计准则不能在国际大环境中应用,这将直接影响到中国对外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经济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我们需要在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和协调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国际会计准则发展的脉搏和步伐,使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发展相适应。

  但是,在推进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到我国的国情。会计准则必须建立在一国或一地区经济环境的基础之上,比如英、美两个在会计和经济制度上原本同源的国家,在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后,各自的会计准则出现相当差异。同样,德国和法国之间以及它们与英、美之间会计准则的差异也与其经济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我国会计准则建立过程中对国际化的考虑也不能脱离我国现实的经济环境。我国尚处在转轨经济的特殊背景下,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和完善的监管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如果我们操之过急,片面追求我国会计标准的国际化,尽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我国企业对外融资的成本或者对外贸易的成本,但是有可能会出现与我国转轨经济环境不相适应的情况,导致会计信息出现混乱或者失控,由此所产生的改革成本和风险将是巨大的。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惯例接轨需要考虑一个“度”的问题,不能追求与国际惯例接轨一步到位。因此,我国的固定资产准则也将面临一个长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

如何计算扣除物价上涨因素之后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率?

楼上的真无聊,贴了那么多,没点实质的,浪费网络资源啊

我来回答你这个问题吧,物价上涨因素差不多就是通货膨胀率啦

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去年同期相比的增长率也就是在实际计算的基数情况下,减掉物价上涨因素(一般指通货膨胀率)

打个比方你今年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为2个亿,去年同期是1个亿,那就是同比增长了100%,而通货膨胀率100%也就是上涨了100%,扣除掉100%也就是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速为0%.

个人愚见

美国GDP构成,主要包括哪些行业?所占比例如何?谢谢

美国

GDP(美元)

GDP构成 农业:3.7% 农业:0.9%

工业:20.6% 工业:20.6%

服务业:75.7% 服务业:78.5%

国债占GDP比例 97.4% 83%

失业率 7.7% 10%

美国产业近代史是怎样的?求美国经济发展中各种行业占比例

  提到美国不得不谈谈他的家底儿了。美国是个十六世纪中期才开始聚集移民的国家,而其中大部分都是欧洲的移民所以其基因取自于欧洲,也就是说他的文化和欧洲的很相似,但是有由于移民们大都是受压迫才逃出来的 而且比较繁杂什么国家的都有 所以平等向往自由便成了其自然而然的目标。。然而正是这种自由的氛围其没有古代那些君王的历史,所以美国的资本主义也是比较彻底的。这是真正典型的资本主义,在这里财富至上。在一切自由的思想氛围和政治氛围下资本主义者的利益得到了最大化,资本家可以随便操纵金融甚至政治。然而剩余价值还是到了最大化的程度,金钱至上的资本主义者是不会吧劳动者的利益放到首位的而是最下面的利益。。这就是为什么在这片推崇自由为主的热土上总是时不时的诞生那些个示威游行者。。。血腥的压迫所造成的工人们的一次次起义最终还是压制不住资本家们对金钱的狂热追求,为了这个国家的安静为了资本主义的继续统治那些代表资本主义利益的国会们只有换汤不换药的在一次次经济危机过后改变金融机制,稍微加强政治对资本的控制和干涉。其实这只是表面功夫虽然不的不承认这些小的举措在近代历史上取得了些许的成功 缓冲了经济危机甚至延缓了经济危机的周期。但是 无论如何还是无法避免经济危机的到来(比如说最近的这波儿经济危机仍然不容乐观)。而且也觉对不会避免经济危机的到来。因为他是资本主义国家。这是其本性所致。

  以上是本人对美国的了解自己的感悟。以下是本人借助网络工具给楼主查找到的资料:

  GDP(美元)

  GDP构成 农业:3.7% 农业:0.9%

  工业:20.6% 工业:20.6%

  服务业:75.7% 服务业:78.5%

  国债占GDP比例 97.4% 83%

  美国现在失业率 7.7% ~ 10%

  怎么样这个数字够狠的吧

  你在看看这个:

  按照近几年来国家人口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官方数据,即便在危机发生后的2008年和2009年,中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也始终保持在5%以下。

  是不是感慨颇深,呵呵 还是咱们的社会主义好些吧。

  好了就这样手累了如果您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再问我。

I 服了 You

呵呵~

您还有什么不很理解的方面吗?

113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