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生平资料

chenologin2分享 时间:

  中学毕业后,纳什进入了匹兹堡的卡耐基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1948年,大学三年级的纳什同时被哈佛、普林斯顿、芝加哥和密执安大学录取,而普林斯顿大学则表现得更加热情,当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系主任莱夫谢茨感到纳什的犹豫时,就立即写信敦促他选择普林斯顿,这促使纳什接受了一份1150美元的奖学金。

  当时的普林斯顿已经成了全世界的数学中心,爱因斯坦等世界级大师均云集于此。在普林斯顿自由的学术空气里,纳什如鱼得水,他21岁博士毕业,不到30岁已经闻名遐迩。1958年,纳什因其在数学领域的优异工作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新一代天才数学家中最杰出的人物。

  纳什最重要的理论就是现在广泛出现在经济学教科书上的“纳什均衡”。而“纳什均衡”最著名的一个例子就是“囚徒困境”,大意是:一个案子的两个嫌疑犯被分开审讯,警官分别告诉两个囚犯,如果两人均不招供,将各被判刑一年;如果你招供,而对方不招供,则你将被判刑三个月,而对方将被判刑十年;如果两人均招供,将均被判刑五年。于是,两人同时陷入招供还是不招供的两难处境。两个囚犯符合自己利益的选择是坦白招供,原本对双方都有利的策略不招供从而均被判刑1年就不会出现。这样两人都选择坦白的策略以及因此被判5年的结局被称为“纳什均衡”,也叫非合作均衡。“纳什均衡”是他21岁博士毕业的论文,也奠定了数十年后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基础。

   那时的纳什“就像天神一样英俊”,1.85米的个子,体重接近77公斤,手指修长、优雅,双手柔软、漂亮,还有一张英国贵族的容貌。他的才华和个人魅力吸引了一个漂亮的女生——艾里西亚,她是当时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仅有的两名女生之一。1957年,他们结婚了。之后漫长的岁月证明,这也许正是纳什一生中比获得诺贝尔奖更重要的事。

   就在事业爱情双双得意的时候,纳什也因为喜欢独来独往,喜欢解决折磨人的数学问题而被人们称为“孤独的天才”。他不是一个善于为人处世并受大多数人欢迎的人,他有着天才们常有的骄傲、自我中心的毛病。他的同辈人基本认为他不可理喻,他们说他“孤僻,傲慢,无情,幽灵一般,古怪,沉醉于自己的隐秘世界,根本不能理解别人操心的世俗事务。”

  普林斯顿的幽灵

   1958年的秋天,正当艾里西亚半惊半喜地发现自己怀孕时,纳什却为自己的未来满怀心事,越来越不安。系主任马丁已答应在那年冬天给他永久教职,但是纳什却出现了各种稀奇古怪的行为:他担心被征兵入伍而毁了自己的数学创造力,他梦想成立一个世界政府,他认为《纽约时报》上每一个字母都隐含着神秘的意义,而只有他才能读懂其中的寓意。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用一个数学公式表达。他给联合国写信,跑到华盛顿给每个国家的大使馆投递信件,要求各国使馆支持他成立世界政府的想法。他迷上了法语,甚至要用法语写数学论文,他认为语言与数学有神秘的关联……

  终于,在孩子出生以前,纳什被送进了精神病医院。

   几年后,因为艾里西亚无法忍受在纳什的阴影下生活,他们离婚了,但是她并没有放弃纳什。离婚以后,艾里西亚再也没有结婚,她依靠自己作为电脑程序员的微薄收入和亲友的接济,继续照料前夫和他们惟一的儿子。她坚持纳什应该留在普林斯顿,因为如果一个人行为古怪,在别的地方会被当作疯子,而在普林斯顿这个广纳天才的地方,人们会充满爱心地想,他可能是一个天才。

   于是,在上世纪70和80年代,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和学者们总能在校园里看见一个非常奇特、消瘦而沉默的男人在徘徊,他穿着紫色的拖鞋,偶尔在黑板上写下数字命理学的论题。他们称他为“幽灵”,他们知道这个“幽灵”是一个数学天才,只是突然发疯了。如果有人敢抱怨纳什在附近徘徊使人不自在的话,他会立即受到警告:“你这辈子都不可能成为像他那样杰出的数学家!”

   正当纳什本人处于梦境一般的精神状态时,他的名字开始出现在70年代和80年代的经济学课本、进化生物学论文、政治学专著和数学期刊的各领域中。他的名字已经成为经济学或数学的一个名词,如“纳什均衡”、“纳什谈判解”、“纳什程序”、“德乔治-纳什结果”、“纳什嵌入”和“纳什破裂”等。

  纳什的博弈理论越来越有影响力,但他本人却默默无闻。大部分曾经运用过他的理论的年轻数学家和经济学家都根据他的论文发表日期,想当然地以为他已经去世。即使一些人知道纳什还活着,但由于他特殊的病症和状态,他们也把纳什当成了一个行将就木的废人。

  传奇仍在继续

   有人说,站在金字塔尖上的科学家都有一个异常孤独的大脑,纳什发疯是因为他太孤独了。但是,纳什在发疯之后却并不孤独,他的妻子、朋友和同事们没有抛弃他,而是不遗余力地帮助他,挽救他,试图把他拉出疾病的深渊。

   尽管纳什决心辞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的职位,但他的同事和上司们还是设法为他保全了保险。他的同事听说他被关进了精神病医院后,给当时美国著名的精神病学专家打电话说:“为了国家利益,必须竭尽所能将纳什教授复原为那个富有创造精神的人。”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到纳什的身边,他们设立了一个资助纳什治疗的基金,并在美国数学会发起一个募捐活动。基金的设立人写到:“如果在帮助纳什返回数学领域方面有什么事情可以做,哪怕是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不仅对他,而且对数学都很有好处。”对于普林斯顿大学为他做的一切,纳什在清醒后表示,“我在这里得到庇护,因此没有变得无家可归。”

  守得云开见月明,妻子和朋友的关爱终于得到了回报。80年代末的一个清晨,当普里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戴森教授像平常一样向纳什道早安时,纳什回答说:“我看见你的女儿今天又上了电视。”从来没有听到过纳什说话的戴森仍然记得当时的震惊之情,他说:“我觉得最奇妙的还是这个缓慢的苏醒,渐渐地他就越来越清醒,还没有任何人曾经像他这样清醒过来。”

   纳什渐渐康复,从疯癫中苏醒,而他的苏醒似乎是为了迎接他生命中的一件大事: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当1994年瑞典国王宣布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是约翰·纳什时,数学圈里的许多人惊叹的是:原来纳什还活着。

   纳什没有因为获得了诺贝尔奖就放弃他的研究,在诺贝尔奖得主自传中,他写道:从统计学看来,没有任何一个已经66岁的数学家或科学家能通过持续的研究工作,在他或她以前的成就基础上更进一步。但是,我仍然继续努力尝试。由于出现了长达25年部分不真实的思维,相当于提供了某种假期,我的情况可能并不符合常规。因此,我希望通过目前的研究成果或以后出现的任何新鲜想法,取得一些有价值的成果。”

   而在2001年,经过几十年风风雨雨的艾里西亚与约翰纳什复婚了。事实上,在漫长的岁月里,艾里西亚在心灵上从来没有离开过纳什。这个伟大的女性用一生与命运进行博弈,她终于取得了胜利。而纳什,也在得与失的博弈中取得了均衡。

   2005年6月1日晚,诺贝尔北京论坛在故宫东侧菖蒲河公园内的东苑戏楼闭幕。热闹的晚宴结束后,纳什没有搭乘主办方安排的专车,而是一个人夹着文件夹走出了东苑戏楼。他像一个普通老人一样步行穿过菖蒲河公园,然后绕到南河沿大街路西的人行横道上等待红绿灯。绿灯亮起,老人隅隅独行的背影在暮色中渐行渐远,终于消失不见。

跪求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主要理论

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本年度瑞典国家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科学奖

  授予

  艾文·E·罗斯(Alvin E. Roth),美国经济学家,哈佛商学院经济与商业管理教授。

  劳埃德·S·夏普利(Lloyd S. Shapley),美国数学家、经济学家,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

  "稳定分配理论和市场设计中的实践"

  "for the theory of stable allocations and the practice of market design".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关注了一个经济学的中心问题:如何尽可能恰当地匹配不同的市场主体。比如,学生必须与学校相匹配,人体器官的捐献者必须同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相匹配。这样的匹配如何才能尽可能有效地完成?什么样的方法对什么样的团体有益?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的这两位学者,分别从稳定匹配的抽象理论和市场制度的实际设计这两个角度,对这些问题作出了回答。

  劳埃德·S·夏普利(Lloyd S. Shapley)使用合作博弈的方法来研究和比对不同的匹配方法。关键问题在于保证一个配对是稳定的;所谓稳定,指的是不存在这样两个市场主体,他们都更中意于彼此、胜过他们当前的另一半。

  夏普利和他的同事找到了一个叫做GS算法(Gale-Shapley algorithm)的方法。这种方法能确保匹配是稳定的。这些方法同时也限制了市场主体操纵匹配过程的动机。夏普利设计的方法能够系统性地对两个市场主体其中一方有利。

  阿尔文·罗斯(Alvin Roth)意识到了夏普利的理论计算结果可以让实践中重要市场的运作方式变得更清晰。在一系列的经验性研究中,罗斯和他的同事展示,为了理解某个特定市场制度为何成功,研究其稳定性是关键。罗斯后来成功地通过系统性的实验室实验支持了这个结论。

  他还帮助重新设计了现存的制度,帮助医生和医院、学生和学校、器官捐赠者和病人之间进行配对。这些改良全部是基于GS算法的,并做了各种修正,考虑到了特殊环境要求和伦理道德限制,比如排除转移支付的场景。

  尽管两位研究者的研究是各自独立完成的,但夏普利的基础理论与罗斯的经验性调查一经结合,各类实验和实际设计已经产生出了一个繁荣的研究领域,改善了许多种市场的表现。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被授予了经济工程领域的一项杰出实例。

楼主,看看满意否?嘎嘎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将会是谁

孤独的天才纳什1928年出生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州工业城布鲁菲尔德的一个富裕家庭。他的父亲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电子工程师,母亲则是拉丁语教师。纳什从小就很孤僻,他宁愿钻在书堆里,也不愿出去和同龄的孩子玩耍。但是那个时候,纳什的数学成绩并不好,小学老师常常向他的家长抱怨纳什的数学有问题,因为他常常使用一些奇特的解题方法。而到了中学,这种情况就更加频繁了,老师在黑板上演算了整个黑板的习题,纳什只用简单的几步就能解出答案。  中学毕业后,纳什进入了匹兹堡的卡耐基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1948年,大学三年级的纳什同时被哈佛、普林斯顿、芝加哥和密执安大学录取,而普林斯顿大学则表现得更加热情,当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系主任莱夫谢茨感到纳什的犹豫时,就立即写信敦促他选择普林斯顿,这促使纳什接受了一份1150美元的奖学金。  当时的普林斯顿已经成了全世界的数学中心,爱因斯坦等世界级大师均云集于此。在普林斯顿自由的学术空气里,纳什如鱼得水,他21岁博士毕业,不到30岁已经闻名遐迩。1958年,纳什因其在数学领域的优异工作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新一代天才数学家中最杰出的人物。  纳什最重要的理论就是现在广泛出现在经济学教科书上的“纳什均衡”。而“纳什均衡”最著名的一个例子就是“囚徒困境”,大意是:一个案子的两个嫌疑犯被分开审讯,警官分别告诉两个囚犯,如果两人均不招供,将各被判刑一年;如果你招供,而对方不招供,则你将被判刑三个月,而对方将被判刑十年;如果两人均招供,将均被判刑五年。于是,两人同时陷入招供还是不招供的两难处境。两个囚犯符合自己利益的选择是坦白招供,原本对双方都有利的策略不招供从而均被判刑1年就不会出现。这样两人都选择坦白的策略以及因此被判5年的结局被称为“纳什均衡”,也叫非合作均衡。“纳什均衡”是他21岁博士毕业的论文,也奠定了数十年后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基础。  那时的纳什“就像天神一样英俊”,1.85米的个子,体重接近77公斤,手指修长、优雅,双手柔软、漂亮,还有一张英国贵族的容貌。他的才华和个人魅力吸引了一个漂亮的女生——艾里西亚,她是当时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仅有的两名女生之一。1957年,他们结婚了。之后漫长的岁月证明,这也许正是纳什一生中比获得诺贝尔奖更重要的事。  就在事业爱情双双得意的时候,纳什也因为喜欢独来独往,喜欢解决折磨人的数学问题而被人们称为“孤独的天才”。他不是一个善于为人处世并受大多数人欢迎的人,他有着天才们常有的骄傲、自我中心的毛病。他的同辈人基本认为他不可理喻,他们说他“孤僻,傲慢,无情,幽灵一般,古怪,沉醉于自己的隐秘世界,根本不能理解别人操心的世俗事务。”  普林斯顿的幽灵  1958年的秋天,正当艾里西亚半惊半喜地发现自己怀孕时,纳什却为自己的未来满怀心事,越来越不安。系主任马丁已答应在那年冬天给他永久教职,但是纳什却出现了各种稀奇古怪的行为:他担心被征兵入伍而毁了自己的数学创造力,他梦想成立一个世界政府,他认为《纽约时报》上每一个字母都隐含着神秘的意义,而只有他才能读懂其中的寓意。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用一个数学公式表达。他给联合国写信,跑到华盛顿给每个国家的大使馆投递信件,要求各国使馆支持他成立世界政府的想法。他迷上了法语,甚至要用法语写数学论文,他认为语言与数学有神秘的关联……  终于,在孩子出生以前,纳什被送进了精神病医院。  几年后,因为艾里西亚无法忍受在纳什的阴影下生活,他们离婚了,但是她并没有放弃纳什。离婚以后,艾里西亚再也没有结婚,她依靠自己作为电脑程序员的微薄收入和亲友的接济,继续照料前夫和他们惟一的儿子。她坚持纳什应该留在普林斯顿,因为如果一个人行为古怪,在别的地方会被当作疯子,而在普林斯顿这个广纳天才的地方,人们会充满爱心地想,他可能是一个天才。  于是,在上世纪70和80年代,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和学者们总能在校园里看见一个非常奇特、消瘦而沉默的男人在徘徊,他穿着紫色的拖鞋,偶尔在黑板上写下数字命理学的论题。他们称他为“幽灵”,他们知道这个“幽灵”是一个数学天才,只是突然发疯了。如果有人敢抱怨纳什在附近徘徊使人不自在的话,他会立即受到警告:“你这辈子都不可能成为像他那样杰出的数学家!”  正当纳什本人处于梦境一般的精神状态时,他的名字开始出现在70年代和80年代的经济学课本、进化生物学论文、政治学专著和数学期刊的各领域中。他的名字已经成为经济学或数学的一个名词,如“纳什均衡”、“纳什谈判解”、“纳什程序”、“德乔治-纳什结果”、“纳什嵌入”和“纳什破裂”等。  纳什的博弈理论越来越有影响力,但他本人却默默无闻。大部分曾经运用过他的理论的年轻数学家和经济学家都根据他的论文发表日期,想当然地以为他已经去世。即使一些人知道纳什还活着,但由于他特殊的病症和状态,他们也把纳什当成了一个行将就木的废人。  传奇仍在继续  有人说,站在金字塔尖上的科学家都有一个异常孤独的大脑,纳什发疯是因为他太孤独了。但是,纳什在发疯之后却并不孤独,他的妻子、朋友和同事们没有抛弃他,而是不遗余力地帮助他,挽救他,试图把他拉出疾病的深渊。  尽管纳什决心辞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的职位,但他的同事和上司们还是设法为他保全了保险。他的同事听说他被关进了精神病医院后,给当时美国著名的精神病学专家打电话说:“为了国家利益,必须竭尽所能将纳什教授复原为那个富有创造精神的人。”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到纳什的身边,他们设立了一个资助纳什治疗的基金,并在美国数学会发起一个募捐活动。基金的设立人写到:“如果在帮助纳什返回数学领域方面有什么事情可以做,哪怕是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不仅对他,而且对数学都很有好处。”对于普林斯顿大学为他做的一切,纳什在清醒后表示,“我在这里得到庇护,因此没有变得无家可归。”  守得云开见月明,妻子和朋友的关爱终于得到了回报。80年代末的一个清晨,当普里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戴森教授像平常一样向纳什道早安时,纳什回答说:“我看见你的女儿今天又上了电视。”从来没有听到过纳什说话的戴森仍然记得当时的震惊之情,他说:“我觉得最奇妙的还是这个缓慢的苏醒,渐渐地他就越来越清醒,还没有任何人曾经像他这样清醒过来。”  纳什渐渐康复,从疯癫中苏醒,而他的苏醒似乎是为了迎接他生命中的一件大事: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当1994年瑞典国王宣布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是约翰·纳什时,数学圈里的许多人惊叹的是:原来纳什还活着。  纳什没有因为获得了诺贝尔奖就放弃他的研究,在诺贝尔奖得主自传中,他写道:从统计学看来,没有任何一个已经66岁的数学家或科学家能通过持续的研究工作,在他或她以前的成就基础上更进一步。但是,我仍然继续努力尝试。由于出现了长达25年部分不真实的思维,相当于提供了某种假期,我的情况可能并不符合常规。因此,我希望通过目前的研究成果或以后出现的任何新鲜想法,取得一些有价值的成果。”  而在2001年,经过几十年风风雨雨的艾里西亚与约翰纳什复婚了。事实上,在漫长的岁月里,艾里西亚在心灵上从来没有离开过纳什。这个伟大的女性用一生与命运进行博弈,她终于取得了胜利。而纳什,也在得与失的博弈中取得了均衡。  2005年6月1日晚,诺贝尔北京论坛在故宫东侧菖蒲河公园内的东苑戏楼闭幕。热闹的晚宴结束后,纳什没有搭乘主方安排的专车,而是一个人夹着文件夹走出了东苑戏楼。他像一个普通老人一样步行穿过菖蒲河公园,然后绕到南河沿大街路西的人行横道上等待红绿灯。绿灯亮起,老人隅隅独行的背影在暮色中渐行渐远,终于消失不见。

为什么说“纳什均衡”改变了经济学基础理论?

纳什均衡,实际上讲的是,在博弈中,任何一方的战略集相对于另一方的战略都是最佳反应即best-response.

也就是说在一方做出战略或行为的时候,被另一方观测到,那么这一方所做出的回应,所带给他的利润或效用,一定是相对来说最大的。

纳什均衡是博弈论的理论基础,分析博弈论之中的问题,最终都会上升到nash equilibrium.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概念和切入点。(cournot model)古诺模型和(Betrand model)波兰特模型,也适用那是均衡来解决的。

同时还有sub-game perfect nash equilibrium,用到的理论基础也是纳什均衡

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主要理论

得奖的主要是一个算法,这个算法的确与找对象有关,所以有非诚勿扰之类的。

下面是老端的文章,应该是很通俗的解释了这个算法:

算法是为了解决“稳定匹配难题(Stable Matching Problem)”而提出的,所谓稳定匹配难题,是指:有n个男人,还有n个女人,男人心目中有自己的心上人列表,从最喜欢的女神,一直到最不心仪的恐龙,而女人心中也有相同的列表,从最喜欢的高富帅,到最不喜欢的猥琐男。很明显的,某男喜欢的女人,她可能根本看不上他。而多个女人喜欢的男人,也不可能同时娶这些女人。所以要找出一个让所有人都能结婚,且大家都满意的方案是很难的。

  

  为了解决以上这个难题,数学家Shapley和Gale两人在1962年提出了一种特殊的算法,后来被称为Gale & Shapley算法,他们证明了,按照这套算法,他们能够找到一个让大家都满意,且稳定的组合,前提是男女数量相等。

  

  算法的第一步,是由男人们一轮一轮的去找他最喜欢的女人表白,女人可以选择接受,也可以选择拒绝。女人会遇到三种情况,第一是没人来表白;第二是有一个人来表白;第三是有多个人来表白。女人的策略是,如果没人来表白就再等一轮,如果有一个人来表白就暂时同他交往着,如果有多个人来表白,就同最喜欢的那个交往。

  

  一轮过后,有些男人有女友了,有些还打着光棍,没关系,继续开始第二轮。那些光棍们重复上一轮的行为,找自己最心仪的女人表白。女人会遇到一个特殊情况,自己有男友了,但是又有一个男人来表白。如果新来的男人比现在的差,她就忽略,如果比现在的好,那就劈腿换新人。

  

  第三轮再重复第二轮的行为。如此循环往复,一直到最后每个人都成功匹配为止。Shapley和Gale两人从数学上证明了,这种策略的结果是最稳固的。因为男人是从自己最喜欢的人开始追求,当他配对成功的时候,意味着所有他更喜欢的女孩都拒绝了他。而女人如果有机会就可以换自己更喜欢的男人,因此当她配对成功的时候,意味着再没有更好的男人来找她了。所以双方达到了稳定(Stable)的状态。

  

  我们发现,该算法对男人(主动出击的一方)有利,对女人(被动等待的一方)不利。因为男人都是从自己最心仪的女孩开始表白,这个策略首先考虑了男人的偏好。相关的数学证明从略。

  

  你可能会发现,当n很大的时候,一轮轮的表白游戏会进行无数次,事实也正是如此。常识告诉我们,农村的人结婚通常都很早,而城市,特别是巨大城市的人,结婚都很晚。那是因为农村里你能够接触到的人都很少,即n很小(可能小于20),通过简单的几轮匹配,大家就能达到稳定匹配状态。而大城市如北上广,n巨大(接近无限),你可能会经历无数次匹配都达不到稳定状态。所以并非像广告里说的那样:更多选择更多欢笑。有时候选择更多反而结果更差了。

  

  前面我们提到,该算法对男人有利,对女人不利,它优先满足了男人的偏好,因此在北上广这样的特大型城市才会有那么多的剩女存在,她们终生在等待更靠谱的白马王子出现,但其实这位白马王子早就已经和别的女人配对成功(结婚)了,于是其中的不少女人选择了做小三。

找一本书。。经济学的。。主要关于股票。。

一些关于经济学的书:

《政治经济学》逄锦聚,高教出版社;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社会主义部分)吴树青,中国经济出版社;

《西方经济学》(上下册)高鸿业,中国人大出版社。

《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尹伯成,上海人民出版社;

《货币银行学》黄达,中国人大出版社。

《半知一解 --世界经典趣味哲学》,是以通俗的故事为背景来透彻引读哲学命题的哲学普及性读物。作者叫孟云剑,通过哲理性很强的文学故事,向读者特别是青少年学生解读了生活的哲理和重大的哲学命题,《苏菲的世界》告诉读者一部哲学史,而《半知一解》告诉读者解决问题的方法。

1.公认写得最好最受欢迎的经济学初级教材:曼昆《经济学原理》.曼昆为哈佛高才生,天才横溢 ,属新古典凯恩斯主义学派,研究范围偏重宏观经济分析。 该书为大学一年级学生而写,主要特点是行文简单、说理浅显、语言有趣。界面相当友好,引用大量的案例和报刊文摘,与生活极其贴近,诸如美联储为何存在,如何运作, Greenspan 如何降息以应付经济低迷等措施背后的经济学道理。该书几乎没有用到数学,而且自创归纳出“经济学10大原理”,为初学者解说,极其便利完全没有接触过经济学的人阅读。学此书,可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思维,常用的基本原理,用于看待生活中的经济现

象。可知经济学之功用及有趣,远超一般想象之外。推荐入门首选阅读.

目前该书最新中文版已经有了第四版,机械工业出版社,上下两册96元.

2.资格最老读者最多最权威的经济学教材: 萨缪尔森《经济学》,目前中文版已经有第十八版.《经济学》由美国麦格劳——希尔图公司1948年初版。将近60年里,总销量达数千万册,并有40 多个语种的译本,成为空前的一本经久不衰的经济学教科书.

3.萨缪尔森的同名教科书出版以来最具国际影响的一部经济学原理教科书:斯蒂格利姿《经济学》及系列辅助教材

最新中文版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上下两册96元.

《经济学》第三版既继承了前两版的特点,重视不完全竞争和信息经济学,强调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和经济增长等,同时又是经过彻底修改的全新版本。首先,由于策略行为已渗透到了现代经济分析中,作者增加了关于“博弈论”的一章。其次,对经济波动模型进行了较大的调整,比如,利用通货膨胀和产出来建立波动模型。第三,对1997-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以及中国经济转轨进行了中肯评价。

第三版中最大的变化或许是关于“新经济”的讨论。作者希望读者了解,虽然“技术变了,但经济法则并没有变”。为此,作者对第二版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在使读者系统把握现代经济理论同时,还着力于使读者了解经济理论如何有助于理解新经济现象,解释数字时代的经济问题。

作者希望本教科书能够反映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和经济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书中的许多新观点都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正如作者在“写给《经济学》的中国读者”中所说:“尽管一个经济体所面对的主要挑战可能会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但其背后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经济学》(第三版)更系统、更科学地为读者提供了这些原理,使读者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现阶段的问题,还可以了解中国未来可能遇到的问题。”

ps: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Joseph·E·Stiglitz)于1943年生于美国的印第安纳州,1967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69年,年仅26岁的斯蒂格利茨被耶鲁大学聘为经济学教授。1979年,他荣获了有“小诺贝尔奖”之称的美国经济学会“克拉克奖”。1988年起他在斯坦福大学任经济学教授,1993年至1997年成为克林顿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的重要成员,并且从1995年6月起任该委员会主席。1997年至1999年间,他在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的职位上,为消除世界贫困、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诸多贡献。2001年,因在信息经济学领域的杰出成就,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同年起他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任经济学教授。

其它:推荐张五常的系列作品比如<卖桔者言>,<学术上的老人与海><经济解释>,梁小民的读经济学系列<我品><我读>等都可以参考的。

114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