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豪们的成功经验和赚钱的秘诀

chenologin2分享 时间:

  包玉刚是世人公推的华人世界船王,1978年,包玉刚的海上王国达到了顶峰,稳坐世界十大船王的第一把交椅,香港十大财团之一,创立了“环球航运集团”。第一个进入英

  资汇丰银行的华人董事,1976年,他被英国女王封为爵士。比利时国王、巴拿马总统和日本天皇,都曾授予他勋章或奖章,著名的金融家和国际活动家。

  企业类型

  航运业。

  成长记录

  诸多的华人企业家中,从事海运的可谓少之又少,毕竟中国不是海的国度,在陆地上生长出来的人,喜欢土地那种厚实、安稳的感觉,提到大海,第一个感觉就是波诡云谲,难以捉摸,本来商海就更变化莫测了,更何况是海上商战,其中的变数谁也无法预料,有“人和”已经难能可贵,更何况还得看老天的脸色,可是竟真的有这样的冒险家、这样的成功者,而他就是举世闻名的华人船王——包玉刚!

  从陆地到海洋

  1918年,包玉刚出生在浙江宁波一个小商人家庭,父亲包兆龙是一个商人,常年在汉口经商。尽管他事务繁忙,但却对子女非常严格。由于家庭还算富裕,他决定让子女接受当地最好的教育。

  宁波地处东海之滨,是浙江省最大的港口城市,是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有着悠久的商业传统,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商帮——宁波帮。包玉刚家所在的村落,离海不远,但自从跟其父到镇海后,他念念不忘那无边的大海和海上的商船,他上学时最喜欢的就是去看海,去看船,在这里,他度过了愉快的童年时光。

  13岁那年,父亲送他到上海求学。到上海不久他就一头扎进吴淞船舶学校学起了船舶。抗战爆发后,他辗转到了重庆。在这里,他没有按照父亲的意愿继续进大学深造,而是自做主张跑到一家银行当了一名小职员。

  1938年,包玉刚来到上海,在中央信托局保险部工作,凭着自己的努力和在银行里积累的经验,在7年短短的时间里,他就从普通职员升到了衡阳银行经理、重庆分行经理,直到最后的上海市银行副总经理,前面的路途可谓一帆风顺。但在这时,他却辞职了,因为在这个方面没有兴趣,亲友对此都迷惑不解。

  1949年初,包玉刚与父亲一起携着数十万元的积蓄,到香港另闯天下。开始的时候做些小生意,积累了点钱,但接下来干什么呢?包玉刚想起了童年对海的向往,于是提出了海运的主意。母亲劝他,“行船跑马三分险”,搞海运等于把全部资产都当成赌注,稍有不慎,就会破产,父亲认为,香港的航运业已经十分发达,竞争相当激烈,而包玉刚对航运完全是门外汉,凭什么经营航运?但包玉刚主意已定,矢志在海洋运输业谋求发展。他一面继续做好父亲和其他家庭成员的说服工作,一面四出了解有关船舶和航运的情况,认真研读有关航运和船舶方面的书籍。

  包玉刚终于可以一圆自己的海上之梦了!虽然这个路程十分艰难,而当时他已经37岁了。

  开始的时候,资金不够,在朋友的协助下,筹集了70多万美元,包玉刚专程到英国买回了一艘以烧煤为动力的旧货船,这艘船已经使用了28年,排水量也只有8200吨。虽然这艘船很破,但包玉刚却像得了稀世珍宝一样,请人将它整修油漆一新,并取名叫“金安”,这艘船就是事业的开始。1955年,包玉刚成立了“环球航运集团有限公司”,并与日本一家船舶公司谈妥,将“金安号”转租给这家公司,从印度运煤到日本,采取长期出租的方式。

  这是一个冒险的决策,因为当时世界各国经营航运业的人,都是采用传统的短期出租方式,也就是每跑一个航程,就同租用船只的人结算一次。这样不但收费标准高,而且随时可以提高运价。闻名世界的希腊船王奥纳西斯、美国船王路德威克,以及老一代香港船王董浩云,都是这样做的。可是包玉刚与他们都不一样,他出人意料地采取了长期出租的经营方式,把自己的船为期3年、5年甚至10年地租给别人,租用者按月交纳租金,但租金标准却要低得多。许多人都在嗤笑这个不自量力,不懂规矩的小孩子,但包玉刚自有他的打算,他曾对人说:“我的座右铭是,宁可少赚钱,也不去冒险。”他谋求的是长期则稳定的收入,这是放眼未来的一种经营方法。而短期出租就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事实上,就是这种稳扎稳打的方式让包玉刚区别于其他的船主,最后坐上了世界船王的宝座。

  世界船王

  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包玉刚在经营方式上选择长期出租的同时,也在思考另一个问题,在银行干事的经验让他明白资金对一个企业的重要性,要使自己的航运事业迅速发展,光靠自己是不行的,必须得到银行的支持。于是,包玉刚到处奔走,积极寻找门径。他找到了早年搞进出口贸易时结交的朋友——香港汇丰银行的高级职员桑达士。众所周知,香港英资汇丰银行是香港金融界的巨头,是100年来香港资金最雄厚的银行。

  凭着自己流利的英语和娴熟的业务,1956年,包玉刚以一艘船向汇丰银行承作抵押借款,得到桑达士的同意,取得了一小笔贷款。稍后,包玉刚得到一个用100万美元买一艘7200吨船的机会,而且也找到了租主了,可是没有钱,买不下船,怎么办?于是包玉刚向桑达士贷款100万美元,100万美元!在当时绝对不是小数目,桑达士认为包玉刚简直是开玩笑,一无资金,二无保证金,万一赔了怎么办,但是包玉刚利用租船人迫切心情,竟然真的弄来了一张75万美元的“信用状”,桑达士对这个年轻人的毅力算是彻底折服了,他同意贷款给包玉刚。这次“空对空”的胜利,是包玉刚与汇丰银行建立借贷关系的开始。在后来的无数次借贷合作中,他以诚信为本,取得了银行的信任和支持,使自己事业的发展有了一个雄厚的资金来源。后来,包玉刚作为“亚洲第一人”荣任汇丰银行董事。

  世界船王(2)

  --------------------------------------------------------------------------------

  康丽

  连载:88位世界富豪的成长记录   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   作者:康丽

  1956年,埃以战争爆发,由于苏伊士运河关闭,货物积压严重,海运业务十分兴旺,别人劝包玉刚趁此机会大赚一笔。但独具慧眼的包玉刚仍然按照旧的租金为东南亚的老雇主运货,以避免与实力雄厚的西方船主直接竞争。果然,十几年后,埃以休战,西方大批商船无事可干,还要耗费惊人的费用去维修、管理。而包玉刚的船仍然稳扎稳打地立足于东南亚,业务蒸蒸日上。

  60年代初期,包玉刚想把他的租船业务扩展到英美石油公司,虽然这些大公司把价格压得很低,但因为时间长,看起来好像很吃亏,其实中间有着很大利润,就这样,包玉刚稳中求胜,在海运这个充满风险的行业中脱颖而出。

  有了雄厚的资金来源,有了良好的经营方式,环球公司的船队迅速壮大,1974年,闻名世界的希腊船王奥纳西斯在美国曾拜访了包玉刚,风趣地对他说:“搞船队虽然我比你早,但与你相比,我只是一粒花生米。”1980年,环球达到巅峰,船数达到200多艘,总吨位达2000万吨。国外报纸上都以大量篇幅介绍包玉刚,用的标题是《比奥纳西斯和尼亚科斯都大——香港包爵士》。第二年,包玉刚的船队总吨位达到2100万吨,比美国和苏联的国家所属船队的总吨位还要大,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船王”!

  弃舟登陆

  在海洋上,包玉刚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但他并不满足,70年代,他决定逐步把重心转移到陆地上来。将赚得的部分财产投资于越来越红火的房地产业,兼营酒店和交通运输。为了在陆上也能取得海上那样辉煌的成就,他和香港首富李嘉诚一起,和英国资本集团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这就是著名的“九龙仓”之战。

  在当时,“九龙仓”是香港四大洋行之首的怡和洋行旗下的主力,也是香港最大的英资企业集团之一。在李嘉诚的帮助下,包玉刚暗中购入了大量“九龙仓”股票。1980年4月,包玉刚属下的隆丰国际有限公司宣布,已控制了约30%的“九龙仓”股票。而怡和财团属下的另一个主力置地公司手中才有约20%的“九龙仓”股票,形势对怡和财团明显不利。为了保住“九龙仓”,置地公司气势汹汹地调动了大批资金,以100元一股的高价收购“九龙仓”股票,想把包玉刚从“九龙仓”中挤出去。包玉刚面对强敌,沉着应战,奇迹般地在三天之内调集了21亿元现款,只花了两个小时,便使“九龙仓”股份增加到49%,彻底控制了这个企业。一向看不起华人资本的置地公司,不仅没有争得“九龙仓”,还伤了自己的元气。

  这次战役轰动了整个香江,大长了华人志气,打击了英资财团的嚣张气焰,包玉刚在谈笑之间,调集了20个亿的事情,也成为一个传奇。

  1985年,包玉刚又以5亿新加坡币夺得英资集团会德丰股权,成为继李嘉诚入主和记黄埔之后,夺得英资四大洋行的第二个香港人。1986年,包玉刚又一举收购香港另一个发钞银行渣打银行14.5%的股份,成为该行最大的个人股东。船王“弃舟登陆”创造了又一个奇迹!

  至此,包玉刚的海上王朝和陆地王国都达到了顶峰。他的财富也多得令人咋舌,有人说他曾经考虑买下一个国家。他自己也开玩笑说:“我不愿意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财产,因为害怕由于不知所措而引起心脏停止跳动。”

  但是有多大的成功,就会付出多大的辛苦,同一切成功的人一样,包玉刚之所以能够称王于海上,是因为他刻苦钻研、勤奋不已,有极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海运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千头万绪的航运经营知识。包玉刚又是半路出家,怎么就变成了专家,包玉刚的回答很简单:“看看书嘛!”仅仅几个字,看似轻描淡写,寓意却是十分深刻的。包玉刚好学不倦是出了名的,就是靠这种精神,永不疲倦,永不停滞,他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香港现在拥有船舶450多万吨,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航运中心之一,而这些发展是与包玉刚对航运事业的贡献分不开的。由于他在国际船运中的地位,他受到各国首脑和大企业家的关注和赞赏。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封他为爵士,比利时国王、巴拿马总统、巴西总统、日本天皇都曾授予他高级勋章。这是世界上任何大企业家都未曾获得过的殊荣。英国前首相希思曾特地邀请他到别墅赴宴,详细询问他的经营方法。1981年,美国总统里根举行就职典礼时,特邀包玉刚作为贵宾参加。他的电话可直通白宫,随时可与美国总统对话。

  尽管这样,他却是一个朴实无华的人,一个勤俭节约的人,他从来不允许自己和亲属的生活过分奢侈。他每年只准许家属在夏威夷度假10天,他的女儿们一次只能买一双鞋,他从不让孩子参加香港“富翁环球游览团”……他一直遵循着父亲的教诲:“脚踏实地地工作,平易近人地待人,身体力行地做事。”

  1991年9月23日,包玉刚因病在家中逝世,享年73岁。引起了世界巨大轰动,他的死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成功秘诀

  宁可少赚钱,也不去冒险。

  “稳定就是一切”的信条。

  索尼巨人(1)

  --------------------------------------------------------------------------------

  康丽

  连载:88位世界富豪的成长记录   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   作者:康丽

  索尼巨人——盛田昭夫

  财富档案

  索尼产品行销世界各地,家喻户晓。索尼公司成功的秘诀就是不断开发新产品,以新制胜。索尼的发展过程可以说是不惜投入搞新的过程。索尼公司平均每日推出4种新产品,每

  年推出1000种,其中800种是原均每日推出4种新产品的改进型,其余完全是新创的。索尼公司推出的新产品是全世界效率最高的。盛田昭夫第一个实现了日本人“企业国际化”的梦想,由此上了1982年《时代》周刊封面。他带领的索尼公司多次进入世界公司500强,2001年名列31位。他是“索尼”的精神领袖。

  企业类型

  电子业。

  成长记录

  现在,收音机、随身听已经如此普遍了,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在通过这个小匣子了解信息,松弛神经,它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快乐,而在这些产品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SONY”的标志,作为生产电器的厂家,索尼是行业内当之无愧的巨头。回顾过往,从一个小作坊到一个全球性的大公司、大集团,索尼的道路其实就是索尼总裁盛田昭夫的个人创业道路。

  叛逆的酿酒商

  1921年1月26日,盛田昭夫出生于日本爱知县的一个酿酒世家。盛田家族是日本最古老、最有名望的从事酿酒业的家族,其生产的名牌米酒“年节松”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作为家中长子,盛田昭夫会是家中既定的继承人。

  少时的盛田昭夫很受家中宠爱,因为母亲十分喜欢音乐,便经常带儿子去听音乐会,在母亲的潜移默化下,小昭夫很小就对声音、电子、能发出声音的东西充满了兴趣。而当父亲买来了日本最初进口的电唱机时,他更高兴了,那些机器的摩擦声,优美的音乐声让他又迷惑又兴奋。

  这个小东西为什么会发出声音呢?于是,他开始自己看书,自己钻研,终于他自己装了一个电唱机和一部无线电接收器,这个小小的成功更使盛田昭夫充满了对物理的热爱,无论是高中还是大学,他都在认真学习这门专业。这为他以后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44年大学毕业后,盛田被征召入伍,在海军里当技术尉官;不久就在海军研究中心任技术工程师,从事热追踪武器的研究工作。这时,他认识了日本精密仪器会社的总工程师、比他大13岁的井深大先生,两人由此建立了长达40年的合伙关系,并共同创建了索尼公司。

  1945年战争结束后,盛田昭夫回到家乡,不久在东京工业大学任教,从事的还是物理方面的工作。一天,他偶尔从报纸上看到老友井深大正在筹办一家电讯公司的消息,便立即与井深大取得联系。当他来到井深简陋的办公室时,感受到的是对工作深深的热情。为着同样的爱好和对事业的追求,盛田和井深决定成立新的公司。可是,盛田当时还是继承人。

  在当时的日本,作为家族长子,不继承自己的家业而与别人合伙开办公司,是大逆不道的行为,而父亲从出生时就一直以一个继承人的标准来严格要求盛田的。为了说服父亲,井深大及其曾是文部大臣的岳父前田先生特地和盛田昭夫一起去他家,与他父亲商谈此事。

  出乎意料的是,他们刚说明来意,早就明白来意的父亲便爽快地说:“我确实盼望昭夫能接我的班,掌管家业。但如果孩子为了事业的发达和发挥他的才干,而决心从事别的工作的话,我也认为他应该去干。”然后他笑着对盛田昭夫说:“你放心去干你最喜欢的事业吧。”原来,思想开通的父亲早就看透长子的心思,已安排正在东京早稻田大学读书的三子和昭来继承其家族的米酒酿造业了。事情就这样圆满地解决了,而从此,盛田昭夫开始了自己艰难的创业之路。

  索尼的“独脚戏”

  1946年,盛田昭夫与井深大共同创建了索尼公司的前身——东京通信工业公司。劫后的东京很难找到一处完整的建筑,盛田和井深跑遍了城市的每个角落,寻找那些便宜的房屋。最后,终于找到了一个破旧的小屋子。

  这里的环境极其的恶劣,远离中心市区,邻居家晾的尿布到处都是,每天上下班都得从尿布下钻出钻进,因为漏雨,下雨时得打伞办公。当盛田的亲戚来到这里看他时,都惊呆了,当初养尊处优的大少爷今天竟然混到了这个地步,真是不可思议!

  这还不是最难的。创业之初,他们利用自己的专长试制出了磁带录音机及磁带。这种录音机比原有钢丝录音机使用方便,录放音质高,磁带的生产也比录音的钢丝成本低。在鉴定时得到了专家的一致好评,盛田昭夫也以为这种新型录音机自然能畅销,但是推向市场后并没有马上被消费者所接受,许多人甚至没有搞清它到底是一种什么东西。

  于是,他把大量精力投入到产品的推销宣传活动中。他用汽车拉着产品,到公司、学校、商店,展示新产品。应该说,推销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当用这个看起来怪模怪样的录音机录下人们的谈话,然后再放出来时,人们无不感到惊奇万分。可是,惊奇归惊奇,购买的人却很少,因为大家有一个相同的感觉:“这玩艺儿好是好,不过作为娱乐品,似乎太贵了。”

  索尼巨人(2)

  --------------------------------------------------------------------------------

  康丽

  连载:88位世界富豪的成长记录   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   作者:康丽

  盛田昭夫百思不得其解,后来还是一件偶然的事情让他茅塞顿开。有一天,他在一家古玩店发现一位顾客毫不犹豫地以高价买下了一个旧坛子。他想,旧坛子在一般人的眼中一文不值,但在懂得其价值的人看起来却是宝贝。这启发了盛田昭夫:一定得面向懂得产品价值的人来推销,新产品才会畅销。那么,哪些人最懂得录音机的实用价值呢?当然是真正需要他们的人。

  盛田昭夫开始有针对性地展开推销。当他得知许多法院的速记员因为人员不足而不得不加班工作时,马上带来录音机上门表演。法院很快就大批定货了。随后他把推销的重点又转到了学校。因为当时日本在驻日美军的控制之下,开始大力进行英语教育,英语教师不足,特别进行会话,听力训练的条件很差,正好极需要录音机这种工具。盛田昭夫和井深大又设计制造了一种价格更低廉、体积更小,更适合学校使用的磁带录音机。这样录音机便迅速普及到全国各地的学校,销路打开了,磁带录音机成了热销货。盛田昭夫的事业也由此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盛田和井深大并不满足,进一步研制更具吸引力的新产品。正在这时从太平洋彼岸传来一个信息: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了晶体管,美国西方电子公司仅仅把这种晶体管用于助听器的生产。受过高等教育、具有专门知识的井深大和盛田闻讯后,敏感地意识到这项伟大的发明具有良好的发展远景。于是,盛田从父亲那里借来了在当时如同天文数字般的20000美元,准备投入生产新的产品。当时日本国内没有多少人理解晶体管的意义,觉得盛田昭夫简直是他们家族的败家子!

  可是,这两个人却异常坚持,他们认定的事情从不会回头。不知经过多少次试验和失败,盛田和井深大终于在1957年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袖珍式晶体管收音机。在广告中,他们强调这种收音机小到可以放在衬衫口袋里。实际上,这种当时世界上最小的收音机还是比标准的男衬衣口袋大一点。为此,盛田要求公司所有推销员都穿上特制的衬衫,口袋比普通衬衣的大一点,刚好可以放下这种收音机。

  为了给这个即将诞生的孩子取个响亮的名字,盛田和井深大冥思苦想,最后决定用世界上不管哪个国家都能通用,不论哪个民族的人都不会读错而且易记的“SONY”命名。其含义是由拉丁文的“SONUS”(声音)和英语的“SONNY”(聪明可爱的小孩)两词合并而成,即“聪明可爱的孩子们组成的发声电器公司”。从此,盛田和井深大创办的“东京通讯工业公司”也正式更名为“SONY公司”,即“索尼株式会社”。

  打上“SONY”商标首批生产的200万台袖珍式晶体管收音机刚一投放市场,就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出现了爆发性销售的热潮。销售额高达250万美元,正好是购买专利所用资金的100倍。“索尼”的名称也响遍了全世界。1958年1月,索尼公司的股票正式以“索尼株式会社”命名,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这时,日本和美国的众商家们才恍然大悟,但市场已经被“索尼”先占了!

  继收音机之后,“索尼公司”先后推出了许多“第一”:第一台8英寸电视机、第一台录音机,“索尼”的技术和产品以及市场使“日本制造”的含义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日本制造”意味着好产品,好质量,好的服务,把“日本制造”的产品从廉价的形象飞跃到“高质量”的地位。

  索尼创造了多少个奇迹,现在已经说不清了!而它给人们的生活更是带来了巨大的改变!1975年,索尼推出了“贝塔玛斯”家用录像机。盛田公开断言:昭和五十一年(1976年)将被后世尊为“录像机元年”。当时,全世界的经济危机刚刚过去,各方面才开始恢复元气。盛田的这一行动不仅未引起同行共鸣,反而被讥讽为“盛田昭夫的独脚戏”。但后来家用录像机迅速发展的事实,终于令对手们自愧弗如。

  跻身世界500强

  1986年,在索尼公司创建40周年的纪念活动中,曾有人问盛田昭夫,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对此,盛田昭夫微笑着说:“其实很简单,就是企业的经营要以人为本。”

  索尼公司现有9000多名科学技术专家和工程师,为了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他们推行一种独特的用人制度,即允许并鼓励科技人员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毛遂自荐”去申请各种研究课题和开发项目,允许他们在公司各部门、各科研组之间自由流动,各部门领导不得加以阻拦。索尼公司认为,一个人老呆在一个地方,会因为成功而过于自信,从而失去创造力。那些不安于现状、不墨守成规、敢于在各科研组之间跳来跳去的人,最具有创新精神,能激发竞争,增强科研队伍的活力,开发出新的产品。例如,笔记本式电脑就是34岁的工程师平山“毛遂自荐”到英国考察后开发成功的。这种灵活的用人制度,使许多年轻科技人才脱颖而出,成为课题的负责人,或担任了公司的重要职务。

  整个索尼公司,从总裁、总经理到普通职员、普通工人,都一视同仁,相互敬爱、相互尊重。上班时间,大家都穿一样的夹克衫,在不分等级的餐厅里一起就餐,像一个融洽的大家庭,每个人都是家庭中的一分子,充满着人情味。索尼公司的高级主管、各厂厂长都没有单独的办公室,而与工人们在一起,以便尽快地认识他们、熟悉他们。

香港成全球最长寿地区秘诀是什么?

日本、意大利都输了!中国香港成全球最长寿地区。

美媒称,中国香港居民的寿命以微弱优势击败了日本、意大利的居民,香港男性平均寿命达81.3岁,女性寿命更长,达87.3岁。我们不妨对比一下去年5月份,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16年世界卫生统计》报告:全球人均寿命71.4岁,中国人均寿命76.1岁。

那么,香港已经远远超出全国人均寿命。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

香港中文大学老年医学教授郭志锐表示:“过去几十年,(香港)已迎头赶上。”

▲一艘天星小轮行驶在香港维多利亚湾。

报道称,在香港,到处能看到摩天大楼,拥挤的街道上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想去哪里坐地铁都不会超过30分钟,这就是生活在香港的700万居民的生活。

报道称,在香港300多座摩天大楼之间,布满了利用率高及服务良好的城市公园、高质量的医院以及提供当地美食的餐厅,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餐厅的美食相当健康。仅仅距离城市几英里处,就有高山和海滩,人们可以徒步旅行、游泳和冲浪。这里居住着健康的、世界上预期寿命最高的人群。

香港长寿的“先天优势”

郭志锐的研究团队将“全球老龄生活指数”的标准与其他因素相结合,揭示了帮助种群存活时间更长的因素。

报道称,首先是环境,郭志锐的研究显示,“香港在有利环境方面排名第一,”他说,“这或许能解释我们的寿命。”

▲香港街心公园的老人。

街道非常安全,居民很容易就能搭乘公共交通工具、食用健康食品和使用公共设施。过街天桥与电梯让居民更愿意选择步行路线,同时出租车和公共交通相对来说很便宜,这使开车对居民的诱惑降到最小化。在香港,乘坐清洁的、有空调的地铁起步价60美分(约合3.8元人民币——编者注)。

郭志锐还说:“我们比大多数城市拥有更多绿色。”他补充说,在许多绿地上,通常能看见一群老人在清晨打太极或练气功,随后一起吃饭聊天。

世卫组织老龄化与生命全程司司长约翰·比尔德对此表示:“我们需要对城市空间进行设计,以促进这类运动。”

另外,郭志锐说:“任何人都可以去医院。”他补充道,香港建立了普遍的医疗保险,但初级卫生保健并不普及。

他说:“负面情况是人们经常需要去比较远的(急诊室)。然而,老年人通常不需要支付初级卫生保健的费用,并可以获得优先权。

比尔德对此表示:“重要的是要让所有人都能获得医疗,不仅仅是富人。”

郭志锐还提到,香港地理位置优越,亚热带气候也对长寿有一定作用。

他说:“这里不太热,也不会太冷,让生活变得更轻松、更舒心。”

报道称,然而,香港大学医学院院长梁卓伟认为,世界上其他一些以健康老年人群体著称的地区环境与香港不同,有的地方凉爽,有的地方炎热,他认为这个因素对长寿的影响较小。

“日本的气候与香港截然不同,新加坡与日本的气候截然不同,”梁卓伟说,“我们是亚热带气候,新加坡是热带气候,日本是温带气候。“这个因素可能有一定作用,但不是主要因素。”

郭志锐表示,另一个地理位置带来的好处是香港可以“获得优质的食品”。

他认为,香港作为通往中国内地和亚洲其他地区的海陆通道,这使其更易获得新鲜的鱼类、水果和蔬菜。

他表示:“我们研究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它与地中海式饮食非常类似。食品通常包括鱼、水果、蔬菜、大米、坚果油和碎肉。”

不过,比尔德提出质疑称,不管是在香港、地中海还是在日本,当强调饮食等因素时,必须注意到,人们一直都是这样吃的。“那么他们为什么现在寿命变长呢?”他问道,“也有可能是压力减轻了。”

报道称,亚洲文化中家族关系亲密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郭志锐说:“老年人往往有很多孩子。”他也提到,随着家庭规模缩小,下一代老年人的生活可能会发生改变。

不过,比尔德认为,亚洲人讲究的“孝道”(即尊重父母、长辈和祖先的美德)对于年长的人来说,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是至关重要的。

他说:“老年人得到真正尊重,更年轻的家庭成员通常比较注重确保家庭老年人的福利。”

专家们也指出,一个城市在预期寿命方面的排名并不意味着这里没有改善的余地,情况恰恰相反。

郭志锐说,精神健康不是医疗服务的优先选项,人们常常等上几年才能转诊到专家。

梁卓伟也表示:“我们还应做很多工作,确保这些人健康快乐地生活。”

香港长寿的“七大秘诀”

香港除了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居民也都有比较全面的体检、保健意识以外,还真有几样长寿秘诀。

秘诀一:香港人越热越喝汤

香港的夏天天气酷热潮湿,极容易让人疲倦心烦。喝汤,不仅开胃口,而且还能提神。

夏季“桑拿天”,人都像进了蒸锅一样难受,对付这种天气,香港人的做法是煲道“溃烦汤”,用一到两个苦瓜,放两钱生甘草,两碗清水,然后煮到剩一碗,吃瓜、喝汤。 想吃肉,就来道“莲藕排骨汤”,解暑清热。

夏季小孩容易有内热,表现为喉咙痛、上火,喝“芹菜清伏热汤”效果特别好。因为夏天湿、热总是一起出现,所以清热的同时必须祛湿,芹菜有清内热、祛火的功效,薏仁则利湿。把5钱生薏仁煲熟,倒入事先榨好的半斤芹菜汁,一起煮开即可。

还有一道荷叶马蹄汤适合小孩,化湿清热,除痰通小便。用一张带梗的鲜荷叶或干的连梗荷叶,6个马蹄,四碗水煎汤,加点冰糖,煮好后当茶喝。

这些招儿都挺管用,喝上一个夏天,虽然工作压力重,可也不会因为暑热病倒。明年夏天不妨也试试,让苦夏时节的工作更轻松。

秘诀二:早餐一个七谷面包

营养学家们总倡导食物多样性,每天要吃够25~30种食物。香港人爱吃七谷面包,早餐吃一个,就占了7种。

所谓七谷,就是小麦粉、黑麦、大麦、玉米、燕麦、黄豆和小米。虽说都是七谷,但各家的配料往往都不大一样,有的还会放芝麻、核桃或花生呢!

美国曾有研究称,每天早餐两片全麦面包,能帮助减肥、缓解便秘、预防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甚至癌症。香港人发明了七谷面包,营养比全麦面包更丰富。

其实,多吃谷物的好处大家都知道,即便吃不到七谷面包,挑一些三谷、四谷的粗粮面包也是可以的,关键是它们比你常吃的白面包、奶油吐司要健康很多倍。

除了七谷面包,大家更熟悉的香港点心源自广东,分量少,做工细,也可让人在一餐内品尝最多种类的食物。

秘诀三:爱喝茶,也爱“吃”茶

香港人都喜欢喝早茶,但大多数上班族只能等到周末休息的时候,才有时间跟家人或朋友去茶楼。聪明的商家于是发明了茶叶饼干,早餐时来几片茶叶饼干,既弥补了对早茶的思念,又能填肚子,真是两全其美。

茶中有多酚类物质和具有抗氧化作用的儿茶素,常喝有助于抗衰老,还能起到减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作用。我们自己在家做菜做点心,也可以撒点茶叶或茶粉。

奶茶(红茶+牛奶)

秘诀四:饮食多蒸煮,少盐无味精

内地人多喜欢炒菜,甚至油炸等烹调方式,而在香港经常是用水蒸煮,再稍放些盐,这样可以使食物的营养尽量被保留。香港人还喜欢吃海鲜,也多爱清蒸做法。

香港人吃云吞面时,会配上一小盘腐乳菠菜,用腐乳代替盐等调味料拌菠菜。也很科学,一来保证了咸度,二来吃腐乳对心脏也有好处。

香港人家里做饭很少用味素(味精)等调味品,餐馆也会以“不含味素”来标榜。

秘诀五:重视吃水果

2013年,香港卫生署将4月定为“开心‘果’月”,旨在鼓励市民养成每天吃水果的习惯,促进身体健康。

因为科学研究的证据显示,进食适量的水果和蔬菜能减低患上心脏病、中风和某些癌症等慢性疾病的机会。

香港卫生署建议市民养成每天进食两份或以上水果的习惯,以降低患上慢性疾病的机会,6岁以下儿童水果进食量可减半。(一份水果约为半个中等大小的苹果、梨。)

秘诀六:越老越忙越长寿

有港媒指出,越老越忙可能也是香港人的长寿秘诀。

在香港,退休的人还要反过来上班。为什么呢?因为香港没有退休保障制度。

香港本地有句话叫,手停嘴停,只有公务员退休有退休金,很多人退休了就“手停嘴停”,意思是假如我60岁退休了,我马上就没有收入了,我嘴就要节约了。这就迫使很多人60岁退休以后,重新开始工作。

你会在香港看到很多的士司机,六七十岁还在开车。但人活到老,工作到老,这也是香港长寿的第一个原因。

我们知道很多人退休前还很精神,退休后无所事事,身体反而垮了。已逝的香港大亨邵逸夫活了107岁,生前曾经说:“我的最大乐趣是工作。只有保持工作才能长寿。”在90岁以前,他还每天坚持上班。

秘诀七:运动氛围好

不管爱不爱运动,香港确实给爱动的人提供了很好的环境。

香港有很多海岛和远足径,一到周末,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和家人朋友去浅水湾晒日光浴、去大澳渔村钓鱼、去爬狮子山……

在香港的吐露港边,总能看到一拨又一拨骑单车的人。晚上10点多,也能遇到一些身穿骑行服、戴着头盔的专业骑车人飞驰而过。

香港很多酒店里有提示运动的卡片,比如,有一家酒店的卡片上面写着:“保持身心舒泰……从缓跑开始”几个大字。在卡片下端,则用小字写着:“我们已为阁下悉心设计了缓跑路线图,让您能于绿茵环抱的自然美景中享受缓跑乐趣。”


有人知道富豪榜榜首富豪发家的第一桶金是怎么来的吗?

陈丽华:“内地第一富婆”发家秘诀

来源:[ 人民网 ]

财富与地产比翼齐飞 “内地第一富婆”发家秘诀

在《福布斯》中国内地100富豪榜上,60岁的香港富华国际集团董事长陈丽华排名第6位,身价6.4亿美元,媒体追捧她为“内地第一富婆”、“内地最富有的女企业家”。超脱于财富之外的陈丽华全然不在意外界附着的种种头衔,当下时时牵动她神经的则是已在王府井东侧开工建设、总投资近40亿元、占地35万平方米的金宝街。“黄金宝地——金宝街”,对于2005年收工的这个“巨无霸”工程,陈丽华笑言这是富华集团最“豪气”的一个地产项目,“大手笔”的陈丽华要搭建中央商业区与中央商务区之间的桥梁。

靠地产发家的雍容贵妇陈丽华向以步步为营、稳健投资著称,她并不想过早地进入资本市场“圈钱”,她把上市融资看作“拆借”股民的钱,她说富华集团现有的庞大现金流,足以运作高质量的项目,完全不必“借钱”。“不想挂牌上市”、“不玩资本”的陈丽华生平却是最爱紫檀,她把经营地产赚得的钱财大半投向了紫檀的收集和制作,斥资2亿元建造了国内第一家“国字头”私人博物馆——中国紫檀博物馆,她不惜耗费巨资、几乎买空了东南亚名贵的紫檀木、延请名匠、苦心孤诣打造着自己的紫檀王国。地产反哺紫檀,对资本市场满含敬畏的陈丽华把自己投资紫檀的“率性而为”看作财富的回归和升华。

完成原始积累财富与地产比翼齐飞

《福布斯》中国内地100富豪榜上有1/4富豪借助地产迅速致富,攀越财富巅峰,财富与地产比翼齐飞,陈丽华和她统领的香港富华国际集团也不例外。陈丽华对自己的上榜“感到很意外”,外界也不免惊讶,因为此前大家对陈丽华了解得实在太少。其实并非陈丽华和她的富华集团不著名,而是因为她一直以来处事非常低调,投资情况更是绝少主动曝光,因而平添些许神秘。但要说起地处长安街黄金地段、毗邻天安门广场的长安俱乐部,可谓妇孺皆知,那是陈丽华20世纪90年代初自香港转战内地投资的第一个地产项目,总投资4.5亿元。现如今,在京城,长安俱乐部仍是财富与地位的象征。

陈丽华起家的第一桶金是在香港掘到的,那是20世纪80年代初,她用从事家具生意赚得的钱在比利华购置了12栋别墅,低价买进高价出手,几个回合下来,陈丽华积累了相当可观的创业资本。陈丽华感谢贫穷,她说贫穷真的是一所最好的大学。陈丽华在北京颐和园出生、长大,满族后裔、正黄旗世家,幼年因家境贫寒,读到高中便被迫辍学。生计所累,陈丽华做起了家具修理生意,由于她颇具生意头脑、待人热诚讲信用,生意红红火火,很快她成立了自己的家具厂。1982年,陈丽华移居香港,从事国际贸易、地产投资。80年代后期,安土重迁的陈丽华返回北京,她笃信自己的事业应该在内地再上层楼。90年代的亚洲金融风暴对陈丽华而言几乎毫发无损,因为早在回归京城那年,陈丽华静悄悄地实现了从香港的战略转移,在澳洲以及东南亚诸国遍设分公司,热热闹闹地进行地产投资。说起往事,陈丽华并不认为是自己的什么先知先觉,她说做生意要有眼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透视陈丽华的创富故事,格外印证了这样一个论断:中国内地早期的本土企业家与资本运营无关。“土法上马”的她们远非资本运作高手,上市融资、资本运作重塑金身,最为流行的“资本故事”没有在陈丽华身上上演。虽然远离“资本市场”,但60岁的陈丽华依然不失为一位出色的女董事长,她对工作一丝不苟,每天亲自聆听下属汇报业务发展情况的时间都要超过1个小时。勤奋努力、事必躬亲的陈丽华充分发挥了她潜在的商业才能,及时把握市场经济动向做出正确决策,逐渐形成了富华集团独具的经营风格。经过近20年的打拼,富华集团的发展势头也越来越猛,陈丽华利用手中积累的财富,开始了多元化的投资实战,以房地产业为主,兼及高级会所、高档公寓、物业管理、酒店管理,并介入旅游、商贸、网络信息、航空服务领域,锋头强劲。在澳洲以及东南亚等地设有分公司,国内在大连、深圳、秦皇岛等城市也有投资,但主要投资趋向于北京。陈丽华向记者表白,她准备在朝阳区金盏乡投资数十亿元兴办大学城、医院,投身教育产业、医疗事业。继长安俱乐部之后,陈丽华在王府井周边陆续拿到了一系列令人艳羡的黄金地段,几年时间里先后投资5亿元兴建了丽苑公寓,总投资20亿元建设了利山大厦,在东部边缘集团建造了56万平方米的富华园小区。据陈丽华女士向记者透露,富华集团在京的固定资产已超过50亿元,已建成使用、已开工和准备开工的项目总面积超过 130万平方米,投资总额超过100亿元。值得玩味的是,10多年来,陈丽华接揽的地产项目个顶个都是寸土寸金的金贵地段,个中玄机谁人能参破?陈丽华淡淡地一笑,“都是靠朋友帮忙。很多人都问我经商的诀窍,我说很简单——诚实、信用第一,真心实意地交朋友。”富华集团走到今天这般地步,陈丽华居功至伟,她虽然还是集团的董事长,但权杖已平稳地转度给了儿子赵勇,自己一门心思地用金钱、用心智,去沉淀、去“打磨”名贵的紫檀木。在地产领域赚得“超级利润” 之后,陈丽华“出人意料”地迅速转身开始投资紫檀,尽管“投资紫檀,建博物馆,10年之内难有回报,”但陈丽华始终心向往之,乐此不疲。“子承母业”,年轻的赵勇接管了富华集团的一应地产项目,不声不响、小心翼翼地开始了第二次创业。无论陈丽华、赵勇都不可能割舍地产主业,但是在富华集团二次创业的蓝图里,已然分外强化紫檀投资,毫无疑问,这将是一个“附庸风雅”的长线投资。

追求财富回归转投紫檀誓不言弃

人称陈丽华是“投资型的女企业家”,投资地产大获成功身价煊赫之后,花甲之年的陈丽华转而祭起了传统文化牌。在陈丽华女士看来,她生平最大的“投资”是对 “活的国宝”——传统文化技艺的拯救。她说:“财富回归,这是一种不计成本、无视回报的投资。”1999年国庆前夕,陈丽华耗资2亿元建造的中国紫檀博物馆在京城正东落成,坐北朝南、一式的明清风格、恢弘气派。这座博物馆从建筑到馆内陈设的千件珍稀家具器物皆是陈丽华个人投资,全部产权亦尽在其个人名下,陈丽华女士坦言,这个博物馆比她经手的任何一个地产项目都“费钱”,单纯意义上的地产项目可以“钱生钱”,而博物馆非但不挣钱还要无休止地往里贴补。陈丽华并不指望这个博物馆能给她带来什么利润,也不奢望它赢利,她说:“亏损的博物馆不可能带来金钱上的回报,纯粹从经济上而言我的这个文化投资或许是不成功的,但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这个博物馆所蕴涵的巨大潜在价值,寸檀寸金,馆里的藏品个个都是无价之宝,保守地估计那些紫檀家具至少值2亿美元。我现在是用地产上赚来的钱料理这个博物馆。人们都把财富和高科技相提并论,我倒以为我的这些宫廷工艺的紫檀丝毫不比外国的高科技逊色!”

陈丽华女士对紫檀的喜好近乎“痴狂”,她每年都要携重金远赴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雨林地区,查访紫檀的生长环境和木质属性,并收集檀木基料。顶着40摄氏度的高温穿行于野兽出没、蟒蛇肆虐的原始森林,有一次突遭热带毒蜂袭击,被铺天盖地的蜂群追赶,幸亏及时找到掩体才避过灾难。

在紫檀博物馆里记者看到了按1:5比例制作的高3米的紫檀故宫角楼,九梁十八柱七十二脊榫卯密合,瓦光柱圆,精致无双,总重十几吨。紫檀名贵难求世人皆知,素有“百年寸檀、寸檀寸金”之说,陈丽华女士采买紫檀曾八进缅甸金三角等地,每吨价钱十几万元,而一个角楼耗材400吨!1999年5月,美国最大的私立艺术学院——萨凡那艺术设计学院,因为陈丽华在紫檀雕刻艺术上的非凡成就,授予她荣誉人文博士称号。萨凡拉市市长还向她授予金钥匙,宣布她为荣誉市民,并将每年的5月25日定为“陈丽华日”。

60岁的陈丽华没有住在儿子赵勇的长安俱乐部,也没有住在女儿赵莉的丽苑大厦,更没有为自己营造豪华别墅、公寓,她就住在紫檀博物馆里,和她的120名员工住在一起,和她魂牵梦萦的紫檀住在一起。此生此世,冥冥之中一切仿佛命中注定,陈丽华离不开紫檀。

20年过去,富华家具厂1000余名员工精心炼就的千件紫檀家什都直接进了紫檀博物馆,从未卖过一件。海内外无数社会名流、商贾巨子参观过北京京通快速路旁的中国紫檀博物馆,无不为美妙典雅的紫檀藏品赞不绝口,情愿出高价收买,都被陈丽华一口拒绝。因为“吝啬”,陈丽华得罪了不少商界朋友,现在她有点想通了,准备今年拍卖几件,此外陈丽华还有个大计划,筹备着把她的紫檀宝贝带到世界去巡展,去露脸。陈丽华女士最后对记者说:“做别人没有的、世上无双的。别人都看重外国的高科技,我要做外国人看重的中国玩意儿。”

罗斯柴尔德家族真的没落了吗?

古人云:“富不过三代,罗斯柴尔德家族虽富过了三代,却也难逃衰落的命运。”

  如今罗斯柴尔德银行集团的业务主要是并购重组,就是帮助大企业收购兼并其他的企业,或者对其资产结构进行重组。罗斯柴尔德的并购重组业务主要在欧洲,在2006年世界并购排行榜上可以排到第13位。

  目前,罗斯柴尔德在亚洲有一个办公室——香港,不过,这个办公室的正式名字叫做“荷兰银行-罗斯柴尔德”,因为它在亚洲的业务处于荷兰银行的控股之下,自己的发言权不大。甚至某些人事权,都是由荷兰银行主管的。

  罗斯柴尔德家族目前的规模很小,罗斯柴尔德银行集团一年的营业额不到100亿美元,利润不到30亿美元,估计其资本总额不会超过300亿美元,不到欧美大银行的一个零头。

  衰落的原因,首先,这是因为罗斯柴尔德家族在1865年出现战略判断失误,认为美国经济不会大幅度发展,于是把它在美国的分行都撤销了。这是一个致命失误,直接导致了摩根家族的兴起。

  其次,罗斯柴尔德家族在一战和二战中损失惨重。它的许多位于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资产被摧毁了,其中位于法国的办公室甚至于二战结束后被国有化了。作为犹太人家族,罗斯柴尔德在纳粹统治下受到的打击是惨重的,虽然英国总部基本没有损失,但欧洲大陆的家族势力基本被消灭了。冷战期间,罗斯柴尔德家族在东欧的许多资产又被苏联接管了,结果可想而知,这些资产是不会退回来的。

  第三,罗斯柴尔德坚持家族产业,也阻碍了它的继续发展。从1960年代开始,欧美的大银行纷纷上市,筹集了大量资金。罗斯柴尔德则还是用自有资金发展,速度缓慢,逐渐落伍了。

  罗斯柴尔德家族兴盛的历史,早已在19世纪末结束了,今天的罗斯柴尔德只是一家在全球排名十几到二十名的投资银行,规模不大,也没有什么过大的呼风唤雨的能力。

  而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现状真的如此吗?然而大多数人认为,作为老牌金融巨头,即便罗斯柴尔德银行已经衰落,但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产业已经遍布众多行业,其影响力依然不可小视。虽然只有极少数人能够了解他的内幕,但事实上,罗斯柴尔德家族现在依然存在,也许他不像货币战争说的那样强大,但依然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之一。一些欧美学者也对他进行过研究,不过在80年代,很多关于他的著作都奇怪的消失了,他的真实情况仍然充满谜团。盖伊??罗斯柴尔德男爵(Baron Guy de Rothschild),著名的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后代,与拉菲酒庄和木桐酒庄这两大名庄紧密相关的银行家,2007年6月12日逝世于巴黎,享年98岁。

  盖伊??罗斯柴尔德男爵,生于1909年,其父亲为埃都阿德??罗斯柴尔德男爵(Baron Edouard de Rothschild)。盖伊的祖父詹姆斯(梅耶??罗斯柴尔德的小儿子)于1868年购买了拉菲酒庄。但是在购买酒庄后不久就去世了,拉菲酒庄由其三个儿子阿尔方索(Alphonse)、古斯塔夫(Gustave)与埃德蒙(Edmond)共同继承,当时酒庄面积74公顷。

  老罗斯柴尔德家族的遗嘱

  老罗斯柴尔德在1812年去世之前,立下了森严的遗嘱:

  (1)所有的家族银行中的要职必须由家族内部人员担任,绝不用外人。只有男性家族人员能够参与家族商业活动。

  (2)家族通婚只能在表亲之间进行,防止财富稀释和外流。(这一规定在前期被严格执行,后来放宽到可以与其他犹太银行家族通婚。)

  (3)绝对不准对外公布财产情况。

  (4)在财产继承上,绝对不准律师介入。

  (5)每家的长子作为各家首领,只有家族一致同意,才能另选次子接班。

  任何违反遗嘱的人,将失去一切财产继承权[29]。

  罗斯柴尔德财富家族

  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令罗斯柴尔德家族面临新的挑战。得益于对环境的强劲适应能力,这个古老的家族并未被时代所遗弃,而是通过革新与传统的完美结合,始终如一地维护着自身的地位和尊严,令罗斯柴尔德金融帝国的传奇得以延续。

  ——编者

  1.像变形虫般适应环境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也意味着冷战的开始。此时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已经传到第六代,其金融王朝的建立也有200多年。经历了无数次惊涛骇浪,每当时代变迁的时候,罗斯柴尔德家族总能依靠强劲的适应能力而得以生存、壮大。

  冷战带给罗斯柴尔德家族最大的损失是,他们在中东欧的产业都被隔绝在“铁幕”的另一边,而后被当地政府国有化。因为罗斯柴尔德家族在这些国家拥有的都是铁路、炼钢厂等能产生稳定利润的大型基础产业,这一次打击不可谓不沉重。随着奥地利罗斯柴尔德家族淡出欧洲,迁往美国,二战后还在运行的只剩下英国与法国两个罗斯柴尔德银行。

  新科技革命时代的商业特征是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工业化生产和企业控制,商界精英已从绅士时代寡头式的“雄狮”,转变成电子时代的“群狼”。一言以蔽之,现在打天下要靠大家协同作战,再有力的个体也难孤身抵挡庞大的企业集团。只剩两个银行的罗斯柴尔德家族,相形之下就变成了“孤独的雄狮”,这也令家族的新一代认识到,只有改变自身才能在新时代中生存。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每当时代发生重大转折的时候,媒体总是对罗斯柴尔德家族冷嘲热讽,认为这个古老的家族很快就会像恐龙一样走下历史舞台,但每次都会猜错。这正是因为它们低估了罗斯柴尔德家族变形虫般适应环境的能力。凭借着“弹性”和“英勇”这两件世传的精神武器,家族很快融入了战后的时代潮流,继续在商海中如鱼得水。

  2.长盛不衰的秘诀

  1961年,罗斯柴尔德家族英国分支的掌门人安瑟尼去世。接替他的是兄长查尔斯的大儿子利奥波德。担任合伙人的还有安瑟尼29岁的小儿子伊夫林。70年代初,年轻有为的伊夫林又把堂兄、第四代罗斯柴尔德勋爵雅各布拉进了银行。思想更为开明的雅各布的加盟,终于促使英国罗斯柴尔德银行脱胎换骨,以崭新的形象出现在国际金融圈。

  雅各布一上任,就带领银行向现代金融业的最高级领域——企业并购发起进军。他亲手创建了罗斯柴尔德银行的并购部并自任经理。并购部成立才一年,就做成了好几单大生意,还帮助家族直属的皇家太阳保险公司并购了30多家欧洲其他国家的同行,使公司的市值增加到10亿英镑。随着并购部业绩的急升,其员工人数也从成立时的1人增加到108人,业务多得要由10位经理来管理。

  罗斯柴尔德银行最擅长做的老生意——融资,在雅各布手里也焕发了青春。银行安排的融资总额以每年10亿英镑的速度增长。客户名单上有壳牌石油公司、英美烟草公司和飞利浦公司,英国政府也是常客。当著名的劳斯莱斯公司因经营不善破产时,其破产经纪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请罗斯柴尔德银行为公司最赚钱的轿车部门寻找买主。

  几乎与此同时,法国罗斯柴尔德银行也进行着大刀阔斧的改革。1956年,该银行设立了一个名为PLM的全资子公司,专门经营连锁旅馆,由家族中富有闯劲的埃里出任董事长。埃里苦心经营十年,将公司建成了投资连锁旅馆、汽车旅馆和连锁餐厅的巨子。第一家PLM所属的高级饭店是圣雅克大酒店,它拥有812个房间,于1972年开业。

  埃里的妻子莉莉安,以追求完美的劲头负责酒店的室内装修。在开业前一个月,她亲率几十位银行职员住进酒店,对每个房间的床铺、枕头、镜子、水龙头、卫生间以及酒店餐厅和前台、洗衣房等后勤保障的质量进行了严格的测试。莉莉安对细节的追求到了苛刻的地步,要求客房的热水龙头必须在两分钟内就能放满一浴缸,下水管过水时发出的声音必须小到不能被人耳听到,早餐供应的牛角面包必须热、脆、可口,等等。

  埃里夫妇以真正的贵族标准来经营酒店,使圣雅克在开业后就成了欧洲、美国及日本富豪在法国的首选居所,它的房间必须提前三个月才能预订到。经过多年的发展,PLM成了一个旅游集团公司,在法国的高速公路边开设了大量的汽车旅馆,同时还在瑞士、德国、意大利经营着专为高端顾客服务的豪华酒店和赌场,日进斗金。

  3.比起祖先来也毫不逊色

  当今的罗斯柴尔德们,比起那些富有传奇色彩的祖先来也毫不逊色。就拿属于第八代罗斯柴尔德传人的戴维德来说,他是位名副其实的绅士,温文尔雅,脸上总是挂着略带讥诮的微笑。然而,为了巩固自己的金融帝国,戴维德不惜挖竞争对手的墙脚,把他们手下能干的员工都招至自己麾下。因此,法国罗斯柴尔德银行的550名员工都是精兵强将,即使与人马过万的摩根-斯坦利和高盛竞争,照样能够应对自如。与所有成功的金融家一样,戴维德不仅仅是个商人,更是个心理学家。他常说:“要想招贤纳士,就得想办法让他们感到幸福,他们觉得幸福了,你又得想法督促他们拼命干活,赚取利润。”

  法国罗斯柴尔德家族中另一位极其富有的成员是以色列创建者爱德蒙的孙子阿道夫。二战刚一结束,20岁的他就决定投身商业,并凭借祖传的敏锐嗅觉,将投资重心放在了利润最高的新兴行业——大众旅游业上。为此,他买下了美国洲际饭店的大量股权,控制了这家最赚钱的国际连锁酒店。此外,还在西班牙东部的旅游胜地马略卡岛盖度假别墅,在以色列拥有一家豪华的疗养院,参与巴黎的高档别墅区建设,并投资开发了西印度洋上的热带旅游胜地瓜德罗普岛和马提尼克岛……

  在瑞士,阿道夫投资建设了世界最高的滑雪场——梅杰夫滑雪场。它坐落在海拔5000英尺的雪山上,配套的豪华旅馆内有盖着玻璃顶棚的温水游泳池,还有一个用来起降直升机的大露台,可将滑雪者直接带到山顶的滑雪场。1963年,梅杰夫滑雪场开张,阿道夫包了两架专机,从巴黎与纽约邀请120名显贵出席开业典礼,还特别为这些贵宾的女眷所佩戴的珠宝买了800万美元的保险。梅杰夫滑雪场开业后,在全世界的滑雪爱好者中牢牢占据了“圣地”的地位,007系列电影《铁金刚勇破雪山堡》就是在这里拍摄的。

  事实上,阿道夫的商业帝国遍及欧洲、美洲和中东。除经营旅游业外,他还在巴黎与日内瓦各拥有一家私人银行,同时还控制着法国最大的玩具公司和冷冻食品公司。此外,阿道夫还兼任比利时兰伯特银行和南非德比尔士集团的董事;在以色列,则通过其拥有的伊斯特普投资公司间接控制着该国的中央银行。

  4.将和“中投”正面交锋

  2007年7月,国际媒体广泛报道,继黑石之后,旗下资产高达数千亿美元的中国国家外汇投资公司(“中投”)可能以参股的形式加入必和必拓(BHP)。然而没有多少人知道,必和必拓的股权同样和罗斯柴尔德家族存在千丝万缕的关联。

  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铁矿石制造商、第三大铜生产商和第二大煤炭出口商,必和必拓旗下的澳大利亚奥林匹克大坝,其铀储量占到世界的40%。2005年末,公司市值已高达883亿美元。众所周知,对全球资源类产品的储备公司进行有计划的收购,是迅速拥有资源市场话语权的最好办法。中国针对那些能够控制全球资源储备和销售的国际资源巨鳄的股权进行收购,比单纯地购买资源要有效、合算得多。

  以往一到每年春天,必和必拓就会让中国的钢铁生产企业紧张一次,铁矿石谈判的心理阴影难以消弭。但现在,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给了他们希望。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罗斯柴尔德与中国这个新兴经济体,必将通过某些纽带发生越来越紧密的关系。在中国与罗斯柴尔德这个百年财富家族直接对阵的商战谈判中,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所有人都拭目以待。

  5.低调行事,却无所不在

  经过250多年的变迁,罗斯柴尔德家族表面上看是变小了,实际上却变得更大了。与张扬的美国资本主义不同,罗斯柴尔德家族行事低调,一般人现在只是在读历史书的时候才能碰见它。但实际情况是,它无所不在。

  直到现在,罗斯柴尔德家族的银行都拒绝上市,这意味着它根本不用公布年报。二百多年来,他们一共在地球上投资了多少生意,赚了多少钱,只有家族核心成员才清楚。它在世界经济界的影响,也只有极少数细心的专业人士才能发现——试想,一般人哪能从几年前的铁矿石价格暴涨中看出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影子?同样,对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罗斯柴尔德家族到底参与多深,也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发觉蛛丝马迹。实际上,2004年为英国政府的移动通讯3G牌照拍卖充当融资顾问的,便是罗斯柴尔德家族——不过这条消息在《华尔街日报》上绝对看不到。

  正如福特是美国汽车业的代名词一样,罗斯柴尔德家族早已成为金融业的象征,经历了250年的风雨变迁,这个家族依然兴旺发达,和财富为伴,与权贵为伍。物换星移并没有令它的成功之道发生丝毫改变。对此,德国诗人海涅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金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上帝,而罗斯柴尔德则是它的先知。

成功经验秘诀

  希望能为你所用

  财富档案

  包玉刚是世人公推的华人世界船王,1978年,包玉刚的海上王国达到了顶峰,稳坐世界十大船王的第一把交椅,香港十大财团之一,创立了“环球航运集团”。第一个进入英

  资汇丰银行的华人董事,1976年,他被英国女王封为爵士。比利时国王、巴拿马总统和日本天皇,都曾授予他勋章或奖章,著名的金融家和国际活动家。

  企业类型

  航运业。

  成长记录

  诸多的华人企业家中,从事海运的可谓少之又少,毕竟中国不是海的国度,在陆地上生长出来的人,喜欢土地那种厚实、安稳的感觉,提到大海,第一个感觉就是波诡云谲,难以捉摸,本来商海就更变化莫测了,更何况是海上商战,其中的变数谁也无法预料,有“人和”已经难能可贵,更何况还得看老天的脸色,可是竟真的有这样的冒险家、这样的成功者,而他就是举世闻名的华人船王——包玉刚!

  从陆地到海洋

  1918年,包玉刚出生在浙江宁波一个小商人家庭,父亲包兆龙是一个商人,常年在汉口经商。尽管他事务繁忙,但却对子女非常严格。由于家庭还算富裕,他决定让子女接受当地最好的教育。

  宁波地处东海之滨,是浙江省最大的港口城市,是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有着悠久的商业传统,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商帮——宁波帮。包玉刚家所在的村落,离海不远,但自从跟其父到镇海后,他念念不忘那无边的大海和海上的商船,他上学时最喜欢的就是去看海,去看船,在这里,他度过了愉快的童年时光。

  13岁那年,父亲送他到上海求学。到上海不久他就一头扎进吴淞船舶学校学起了船舶。抗战爆发后,他辗转到了重庆。在这里,他没有按照父亲的意愿继续进大学深造,而是自做主张跑到一家银行当了一名小职员。

  1938年,包玉刚来到上海,在中央信托局保险部工作,凭着自己的努力和在银行里积累的经验,在7年短短的时间里,他就从普通职员升到了衡阳银行经理、重庆分行经理,直到最后的上海市银行副总经理,前面的路途可谓一帆风顺。但在这时,他却辞职了,因为在这个方面没有兴趣,亲友对此都迷惑不解。

  1949年初,包玉刚与父亲一起携着数十万元的积蓄,到香港另闯天下。开始的时候做些小生意,积累了点钱,但接下来干什么呢?包玉刚想起了童年对海的向往,于是提出了海运的主意。母亲劝他,“行船跑马三分险”,搞海运等于把全部资产都当成赌注,稍有不慎,就会破产,父亲认为,香港的航运业已经十分发达,竞争相当激烈,而包玉刚对航运完全是门外汉,凭什么经营航运?但包玉刚主意已定,矢志在海洋运输业谋求发展。他一面继续做好父亲和其他家庭成员的说服工作,一面四出了解有关船舶和航运的情况,认真研读有关航运和船舶方面的书籍。

  包玉刚终于可以一圆自己的海上之梦了!虽然这个路程十分艰难,而当时他已经37岁了。

  开始的时候,资金不够,在朋友的协助下,筹集了70多万美元,包玉刚专程到英国买回了一艘以烧煤为动力的旧货船,这艘船已经使用了28年,排水量也只有8200吨。虽然这艘船很破,但包玉刚却像得了稀世珍宝一样,请人将它整修油漆一新,并取名叫“金安”,这艘船就是事业的开始。1955年,包玉刚成立了“环球航运集团有限公司”,并与日本一家船舶公司谈妥,将“金安号”转租给这家公司,从印度运煤到日本,采取长期出租的方式。

  这是一个冒险的决策,因为当时世界各国经营航运业的人,都是采用传统的短期出租方式,也就是每跑一个航程,就同租用船只的人结算一次。这样不但收费标准高,而且随时可以提高运价。闻名世界的希腊船王奥纳西斯、美国船王路德威克,以及老一代香港船王董浩云,都是这样做的。可是包玉刚与他们都不一样,他出人意料地采取了长期出租的经营方式,把自己的船为期3年、5年甚至10年地租给别人,租用者按月交纳租金,但租金标准却要低得多。许多人都在嗤笑这个不自量力,不懂规矩的小孩子,但包玉刚自有他的打算,他曾对人说:“我的座右铭是,宁可少赚钱,也不去冒险。”他谋求的是长期则稳定的收入,这是放眼未来的一种经营方法。而短期出租就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事实上,就是这种稳扎稳打的方式让包玉刚区别于其他的船主,最后坐上了世界船王的宝座。

  世界船王

  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包玉刚在经营方式上选择长期出租的同时,也在思考另一个问题,在银行干事的经验让他明白资金对一个企业的重要性,要使自己的航运事业迅速发展,光靠自己是不行的,必须得到银行的支持。于是,包玉刚到处奔走,积极寻找门径。他找到了早年搞进出口贸易时结交的朋友——香港汇丰银行的高级职员桑达士。众所周知,香港英资汇丰银行是香港金融界的巨头,是100年来香港资金最雄厚的银行。

  凭着自己流利的英语和娴熟的业务,1956年,包玉刚以一艘船向汇丰银行承作抵押借款,得到桑达士的同意,取得了一小笔贷款。稍后,包玉刚得到一个用100万美元买一艘7200吨船的机会,而且也找到了租主了,可是没有钱,买不下船,怎么办?于是包玉刚向桑达士贷款100万美元,100万美元!在当时绝对不是小数目,桑达士认为包玉刚简直是开玩笑,一无资金,二无保证金,万一赔了怎么办,但是包玉刚利用租船人迫切心情,竟然真的弄来了一张75万美元的“信用状”,桑达士对这个年轻人的毅力算是彻底折服了,他同意贷款给包玉刚。这次“空对空”的胜利,是包玉刚与汇丰银行建立借贷关系的开始。在后来的无数次借贷合作中,他以诚信为本,取得了银行的信任和支持,使自己事业的发展有了一个雄厚的资金来源。后来,包玉刚作为“亚洲第一人”荣任汇丰银行董事。

  世界船王(2)

  --------------------------------------------------------------------------------

  康丽

  连载:88位世界富豪的成长记录   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   作者:康丽

  1956年,埃以战争爆发,由于苏伊士运河关闭,货物积压严重,海运业务十分兴旺,别人劝包玉刚趁此机会大赚一笔。但独具慧眼的包玉刚仍然按照旧的租金为东南亚的老雇主运货,以避免与实力雄厚的西方船主直接竞争。果然,十几年后,埃以休战,西方大批商船无事可干,还要耗费惊人的费用去维修、管理。而包玉刚的船仍然稳扎稳打地立足于东南亚,业务蒸蒸日上。

  60年代初期,包玉刚想把他的租船业务扩展到英美石油公司,虽然这些大公司把价格压得很低,但因为时间长,看起来好像很吃亏,其实中间有着很大利润,就这样,包玉刚稳中求胜,在海运这个充满风险的行业中脱颖而出。

  有了雄厚的资金来源,有了良好的经营方式,环球公司的船队迅速壮大,1974年,闻名世界的希腊船王奥纳西斯在美国曾拜访了包玉刚,风趣地对他说:“搞船队虽然我比你早,但与你相比,我只是一粒花生米。”1980年,环球达到巅峰,船数达到200多艘,总吨位达2000万吨。国外报纸上都以大量篇幅介绍包玉刚,用的标题是《比奥纳西斯和尼亚科斯都大——香港包爵士》。第二年,包玉刚的船队总吨位达到2100万吨,比美国和苏联的国家所属船队的总吨位还要大,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船王”!

  弃舟登陆

  在海洋上,包玉刚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但他并不满足,70年代,他决定逐步把重心转移到陆地上来。将赚得的部分财产投资于越来越红火的房地产业,兼营酒店和交通运输。为了在陆上也能取得海上那样辉煌的成就,他和香港首富李嘉诚一起,和英国资本集团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这就是著名的“九龙仓”之战。

  在当时,“九龙仓”是香港四大洋行之首的怡和洋行旗下的主力,也是香港最大的英资企业集团之一。在李嘉诚的帮助下,包玉刚暗中购入了大量“九龙仓”股票。1980年4月,包玉刚属下的隆丰国际有限公司宣布,已控制了约30%的“九龙仓”股票。而怡和财团属下的另一个主力置地公司手中才有约20%的“九龙仓”股票,形势对怡和财团明显不利。为了保住“九龙仓”,置地公司气势汹汹地调动了大批资金,以100元一股的高价收购“九龙仓”股票,想把包玉刚从“九龙仓”中挤出去。包玉刚面对强敌,沉着应战,奇迹般地在三天之内调集了21亿元现款,只花了两个小时,便使“九龙仓”股份增加到49%,彻底控制了这个企业。一向看不起华人资本的置地公司,不仅没有争得“九龙仓”,还伤了自己的元气。

  这次战役轰动了整个香江,大长了华人志气,打击了英资财团的嚣张气焰,包玉刚在谈笑之间,调集了20个亿的事情,也成为一个传奇。

  1985年,包玉刚又以5亿新加坡币夺得英资集团会德丰股权,成为继李嘉诚入主和记黄埔之后,夺得英资四大洋行的第二个香港人。1986年,包玉刚又一举收购香港另一个发钞银行渣打银行14.5%的股份,成为该行最大的个人股东。船王“弃舟登陆”创造了又一个奇迹!

  至此,包玉刚的海上王朝和陆地王国都达到了顶峰。他的财富也多得令人咋舌,有人说他曾经考虑买下一个国家。他自己也开玩笑说:“我不愿意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财产,因为害怕由于不知所措而引起心脏停止跳动。”

  但是有多大的成功,就会付出多大的辛苦,同一切成功的人一样,包玉刚之所以能够称王于海上,是因为他刻苦钻研、勤奋不已,有极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海运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千头万绪的航运经营知识。包玉刚又是半路出家,怎么就变成了专家,包玉刚的回答很简单:“看看书嘛!”仅仅几个字,看似轻描淡写,寓意却是十分深刻的。包玉刚好学不倦是出了名的,就是靠这种精神,永不疲倦,永不停滞,他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香港现在拥有船舶450多万吨,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航运中心之一,而这些发展是与包玉刚对航运事业的贡献分不开的。由于他在国际船运中的地位,他受到各国首脑和大企业家的关注和赞赏。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封他为爵士,比利时国王、巴拿马总统、巴西总统、日本天皇都曾授予他高级勋章。这是世界上任何大企业家都未曾获得过的殊荣。英国前首相希思曾特地邀请他到别墅赴宴,详细询问他的经营方法。1981年,美国总统里根举行就职典礼时,特邀包玉刚作为贵宾参加。他的电话可直通白宫,随时可与美国总统对话。

  尽管这样,他却是一个朴实无华的人,一个勤俭节约的人,他从来不允许自己和亲属的生活过分奢侈。他每年只准许家属在夏威夷度假10天,他的女儿们一次只能买一双鞋,他从不让孩子参加香港“富翁环球游览团”……他一直遵循着父亲的教诲:“脚踏实地地工作,平易近人地待人,身体力行地做事。”

  1991年9月23日,包玉刚因病在家中逝世,享年73岁。引起了世界巨大轰动,他的死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成功秘诀

  宁可少赚钱,也不去冒险。

  “稳定就是一切”的信条。

  索尼巨人(1)

  --------------------------------------------------------------------------------

  康丽

  连载:88位世界富豪的成长记录   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   作者:康丽

  索尼巨人——盛田昭夫

  财富档案

  索尼产品行销世界各地,家喻户晓。索尼公司成功的秘诀就是不断开发新产品,以新制胜。索尼的发展过程可以说是不惜投入搞新的过程。索尼公司平均每日推出4种新产品,每

  年推出1000种,其中800种是原均每日推出4种新产品的改进型,其余完全是新创的。索尼公司推出的新产品是全世界效率最高的。盛田昭夫第一个实现了日本人“企业国际化”的梦想,由此上了1982年《时代》周刊封面。他带领的索尼公司多次进入世界公司500强,2001年名列31位。他是“索尼”的精神领袖。

  企业类型

  电子业。

  成长记录

  现在,收音机、随身听已经如此普遍了,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在通过这个小匣子了解信息,松弛神经,它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快乐,而在这些产品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SONY”的标志,作为生产电器的厂家,索尼是行业内当之无愧的巨头。回顾过往,从一个小作坊到一个全球性的大公司、大集团,索尼的道路其实就是索尼总裁盛田昭夫的个人创业道路。

  叛逆的酿酒商

  1921年1月26日,盛田昭夫出生于日本爱知县的一个酿酒世家。盛田家族是日本最古老、最有名望的从事酿酒业的家族,其生产的名牌米酒“年节松”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作为家中长子,盛田昭夫会是家中既定的继承人。

  少时的盛田昭夫很受家中宠爱,因为母亲十分喜欢音乐,便经常带儿子去听音乐会,在母亲的潜移默化下,小昭夫很小就对声音、电子、能发出声音的东西充满了兴趣。而当父亲买来了日本最初进口的电唱机时,他更高兴了,那些机器的摩擦声,优美的音乐声让他又迷惑又兴奋。

  这个小东西为什么会发出声音呢?于是,他开始自己看书,自己钻研,终于他自己装了一个电唱机和一部无线电接收器,这个小小的成功更使盛田昭夫充满了对物理的热爱,无论是高中还是大学,他都在认真学习这门专业。这为他以后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44年大学毕业后,盛田被征召入伍,在海军里当技术尉官;不久就在海军研究中心任技术工程师,从事热追踪武器的研究工作。这时,他认识了日本精密仪器会社的总工程师、比他大13岁的井深大先生,两人由此建立了长达40年的合伙关系,并共同创建了索尼公司。

  1945年战争结束后,盛田昭夫回到家乡,不久在东京工业大学任教,从事的还是物理方面的工作。一天,他偶尔从报纸上看到老友井深大正在筹办一家电讯公司的消息,便立即与井深大取得联系。当他来到井深简陋的办公室时,感受到的是对工作深深的热情。为着同样的爱好和对事业的追求,盛田和井深决定成立新的公司。可是,盛田当时还是继承人。

  在当时的日本,作为家族长子,不继承自己的家业而与别人合伙开办公司,是大逆不道的行为,而父亲从出生时就一直以一个继承人的标准来严格要求盛田的。为了说服父亲,井深大及其曾是文部大臣的岳父前田先生特地和盛田昭夫一起去他家,与他父亲商谈此事。

  出乎意料的是,他们刚说明来意,早就明白来意的父亲便爽快地说:“我确实盼望昭夫能接我的班,掌管家业。但如果孩子为了事业的发达和发挥他的才干,而决心从事别的工作的话,我也认为他应该去干。”然后他笑着对盛田昭夫说:“你放心去干你最喜欢的事业吧。”原来,思想开通的父亲早就看透长子的心思,已安排正在东京早稻田大学读书的三子和昭来继承其家族的米酒酿造业了。事情就这样圆满地解决了,而从此,盛田昭夫开始了自己艰难的创业之路。

  索尼的“独脚戏”

  1946年,盛田昭夫与井深大共同创建了索尼公司的前身——东京通信工业公司。劫后的东京很难找到一处完整的建筑,盛田和井深跑遍了城市的每个角落,寻找那些便宜的房屋。最后,终于找到了一个破旧的小屋子。

  这里的环境极其的恶劣,远离中心市区,邻居家晾的尿布到处都是,每天上下班都得从尿布下钻出钻进,因为漏雨,下雨时得打伞办公。当盛田的亲戚来到这里看他时,都惊呆了,当初养尊处优的大少爷今天竟然混到了这个地步,真是不可思议!

  这还不是最难的。创业之初,他们利用自己的专长试制出了磁带录音机及磁带。这种录音机比原有钢丝录音机使用方便,录放音质高,磁带的生产也比录音的钢丝成本低。在鉴定时得到了专家的一致好评,盛田昭夫也以为这种新型录音机自然能畅销,但是推向市场后并没有马上被消费者所接受,许多人甚至没有搞清它到底是一种什么东西。

  于是,他把大量精力投入到产品的推销宣传活动中。他用汽车拉着产品,到公司、学校、商店,展示新产品。应该说,推销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当用这个看起来怪模怪样的录音机录下人们的谈话,然后再放出来时,人们无不感到惊奇万分。可是,惊奇归惊奇,购买的人却很少,因为大家有一个相同的感觉:“这玩艺儿好是好,不过作为娱乐品,似乎太贵了。”

  索尼巨人(2)

  --------------------------------------------------------------------------------

  康丽

  连载:88位世界富豪的成长记录   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   作者:康丽

  盛田昭夫百思不得其解,后来还是一件偶然的事情让他茅塞顿开。有一天,他在一家古玩店发现一位顾客毫不犹豫地以高价买下了一个旧坛子。他想,旧坛子在一般人的眼中一文不值,但在懂得其价值的人看起来却是宝贝。这启发了盛田昭夫:一定得面向懂得产品价值的人来推销,新产品才会畅销。那么,哪些人最懂得录音机的实用价值呢?当然是真正需要他们的人。

  盛田昭夫开始有针对性地展开推销。当他得知许多法院的速记员因为人员不足而不得不加班工作时,马上带来录音机上门表演。法院很快就大批定货了。随后他把推销的重点又转到了学校。因为当时日本在驻日美军的控制之下,开始大力进行英语教育,英语教师不足,特别进行会话,听力训练的条件很差,正好极需要录音机这种工具。盛田昭夫和井深大又设计制造了一种价格更低廉、体积更小,更适合学校使用的磁带录音机。这样录音机便迅速普及到全国各地的学校,销路打开了,磁带录音机成了热销货。盛田昭夫的事业也由此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盛田和井深大并不满足,进一步研制更具吸引力的新产品。正在这时从太平洋彼岸传来一个信息: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了晶体管,美国西方电子公司仅仅把这种晶体管用于助听器的生产。受过高等教育、具有专门知识的井深大和盛田闻讯后,敏感地意识到这项伟大的发明具有良好的发展远景。于是,盛田从父亲那里借来了在当时如同天文数字般的20000美元,准备投入生产新的产品。当时日本国内没有多少人理解晶体管的意义,觉得盛田昭夫简直是他们家族的败家子!

  可是,这两个人却异常坚持,他们认定的事情从不会回头。不知经过多少次试验和失败,盛田和井深大终于在1957年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袖珍式晶体管收音机。在广告中,他们强调这种收音机小到可以放在衬衫口袋里。实际上,这种当时世界上最小的收音机还是比标准的男衬衣口袋大一点。为此,盛田要求公司所有推销员都穿上特制的衬衫,口袋比普通衬衣的大一点,刚好可以放下这种收音机。

  为了给这个即将诞生的孩子取个响亮的名字,盛田和井深大冥思苦想,最后决定用世界上不管哪个国家都能通用,不论哪个民族的人都不会读错而且易记的“SONY”命名。其含义是由拉丁文的“SONUS”(声音)和英语的“SONNY”(聪明可爱的小孩)两词合并而成,即“聪明可爱的孩子们组成的发声电器公司”。从此,盛田和井深大创办的“东京通讯工业公司”也正式更名为“SONY公司”,即“索尼株式会社”。

  打上“SONY”商标首批生产的200万台袖珍式晶体管收音机刚一投放市场,就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出现了爆发性销售的热潮。销售额高达250万美元,正好是购买专利所用资金的100倍。“索尼”的名称也响遍了全世界。1958年1月,索尼公司的股票正式以“索尼株式会社”命名,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这时,日本和美国的众商家们才恍然大悟,但市场已经被“索尼”先占了!

  继收音机之后,“索尼公司”先后推出了许多“第一”:第一台8英寸电视机、第一台录音机,“索尼”的技术和产品以及市场使“日本制造”的含义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日本制造”意味着好产品,好质量,好的服务,把“日本制造”的产品从廉价的形象飞跃到“高质量”的地位。

  索尼创造了多少个奇迹,现在已经说不清了!而它给人们的生活更是带来了巨大的改变!1975年,索尼推出了“贝塔玛斯”家用录像机。盛田公开断言:昭和五十一年(1976年)将被后世尊为“录像机元年”。当时,全世界的经济危机刚刚过去,各方面才开始恢复元气。盛田的这一行动不仅未引起同行共鸣,反而被讥讽为“盛田昭夫的独脚戏”。但后来家用录像机迅速发展的事实,终于令对手们自愧弗如。

  跻身世界500强

  1986年,在索尼公司创建40周年的纪念活动中,曾有人问盛田昭夫,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对此,盛田昭夫微笑着说:“其实很简单,就是企业的经营要以人为本。”

  索尼公司现有9000多名科学技术专家和工程师,为了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他们推行一种独特的用人制度,即允许并鼓励科技人员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毛遂自荐”去申请各种研究课题和开发项目,允许他们在公司各部门、各科研组之间自由流动,各部门领导不得加以阻拦。索尼公司认为,一个人老呆在一个地方,会因为成功而过于自信,从而失去创造力。那些不安于现状、不墨守成规、敢于在各科研组之间跳来跳去的人,最具有创新精神,能激发竞争,增强科研队伍的活力,开发出新的产品。例如,笔记本式电脑就是34岁的工程师平山“毛遂自荐”到英国考察后开发成功的。这种灵活的用人制度,使许多年轻科技人才脱颖而出,成为课题的负责人,或担任了公司的重要职务。

  整个索尼公司,从总裁、总经理到普通职员、普通工人,都一视同仁,相互敬爱、相互尊重。上班时间,大家都穿一样的夹克衫,在不分等级的餐厅里一起就餐,像一个融洽的大家庭,每个人都是家庭中的一分子,充满着人情味。索尼公司的高级主管、各厂厂长都没有单独的办公室,而与工人们在一起,以便尽快地认识他们、熟悉他们。

近年来优秀的管理者有那几个?他们的管理理念是怎样的?

近年来优秀的管理者及其管理理念:1.35岁的刘迅是陕西奥威科技矿产有限公司董事长,2001年,他通过技术移民取得了加拿大绿卡,把妻子和儿子带到了温哥华。

2.中国红蜻蜓集团董事长钱金波移民则是为了子女教育。

3.36岁的王路现在是CNET——全球第五大IT专业网站——的全球副总裁,海外留学的经历使他比别人拥有更多的机会.

4.台湾企业家蔡万才,国泰集团负责人,世界知名富豪。

5.中国驰名商标“两岸咖啡”是世界知名中外合资,餐饮连锁企业,由浙江知名女企业家金梅央女士为追求更大的咖啡理想和更好的服务理念,投资创立的咖啡西餐连锁品牌。

6.庞玉良

创立的林德集团是世界知名的物流服务供应商,服务网络覆盖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城市。庞玉良认为,聪明的企业家要学会规避贸易壁垒。比如服装,可以把领子、袖子做好,作为半成品运出去,在帕希姆机场的保税工贸园再加工成成品,打上“Made in Germany”的标牌,产品就可以在欧盟通行无阻。庞玉良把全国各地的航空货物先集运到郑州,然后38个小时运到乌鲁木齐,而乌鲁木齐至帕希姆的航线是中国到欧洲最近的航线,这样大幅度降低“中国制造”走出去的物流成本。庞玉良猛在奇思大胆,如何打破贸易壁垒,中国出口商以己之力、行销全球。

花费10亿人民币购买了德国帕希姆机场100%的股权

7.

78岁的李嘉诚,值得国人学习、了解的地方很多,只要你有这个希望。在本期的报道专题中,《北京青年》周刊汇集了李嘉诚研究学者、在港传媒人士、市场分析师等相关人士,抽丝拨茧,力图为读者展示一个“大众文化营造的幻想世界”之外的真实李嘉诚。 第一桶金:塑胶花,仅仅是塑胶花。

背景:20世纪40年代中期,塑胶工业在欧美发达国家兴起。香港作为全方位开放的世界自由贸易港,市面上很快就出现了从欧美输入的塑胶制品。塑胶制品易成型,质量轻,色彩丰富,美观适用,能够替代众多的木质或金属制品。塑胶有易老化、含毒性等缺点,但这些缺点,被人们追赶时髦的风气所湮没。时至今日,塑胶制品仍大行其道。

1950年夏,李嘉诚在筲箕湾创立长江塑胶厂。他取“长江”的厂名,来自“长江不择细流,故能浩荡万里”——足见他长江般的雄心大志。

每个人的创业故事都不一样,第一桶金是最吸引人的话题,面对李嘉诚的成功,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不解:靠塑胶花的销售,就真的可以成为亿万富豪?没错,仅仅依靠塑胶花,李嘉诚已经跻身香港巨富行列。 周兆晴:我们分析李嘉诚,无法忽略的是他的头脑和审时度势,这是中国人的良好传统,未雨绸缪。李嘉诚“塑胶花”的发展也不是一步到位,在他创业初期,香港的塑胶及玩具厂已有三百多家,长江厂只是其中经营状况良好,但缺乏特色的一家。长江厂出口的塑胶玩具,跟同业并无多大区别,只是款式有细微变化而已。此时,李嘉诚开始设想今后的问题——1957年,世界大战已经结束十年多,西方国家步入经济快车道,对生活品位的追求与日俱增,李嘉诚的工厂迅速转型——主攻塑胶花生产。

塑胶花实际上是鲜花翻版,上世纪50年代是一个追求与尴尬并存的年代——有限的生活水平和膨胀的想法、追求,塑胶花就像一个转轨时代的完美替代品,迅速占领着香港甚至全球市场。

周兆晴:50年代李嘉诚做的事情,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传人——就像浙江商人,比如众所周知的“打火机”出口,这两者有很大的可比性,大规模生产、大规模批发销售、出口贸易,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共同点就是塑胶花与打火机的技术含量都很低。

1957年开始的几年中,李嘉诚靠批发贸易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塑胶花出口商、制造商,关键的一点是:他已经不仅仅是为了香港,或者为了街坊而生产,他的产品远销欧美。 端木:50年代末是战后香港发展史上第一个黄金期,转口贸易的蓬勃和贴牌制造商身份使香港市面出现欣欣向荣景象。塑胶花生产厂家其实很多,长江只是其中很普通的一间,在“商圈”看来,塑胶花就算做到再大的名气也不过就是小贩,而无法真正进入“企业界”,所以当时称呼李嘉诚为“塑胶花大王”,多少还有些轻视的感觉。

李嘉诚知道依靠塑胶花出口绝非长久之计,缺乏技术含量的产品在生命力上永远都不会长久,他企盼着人生一次变革。 转型伊始:李嘉诚的60年代 背景:香港情况很特殊,地势不仅狭小,而且多山。有限的土地,无限的需求,加之港府采取高地价政策,寸土寸金,房贵楼昂。1951年,香港人口才过200万,20世纪50年代末,数量逼近300万。人口增多,不仅是住宅需求量的增多,因本埠经济的持续发展,急需大量的办公写字楼、商业铺位、工业厂房。香港长期闹房荒,房屋的增加量总是跟不上需求量。

生产塑胶花,只是李嘉诚赚钱的手段,是他基业的原始积累。他的最终目的,是充分展示人生的价值,看看一个人的能量究竟有多大!跑得有多远!

端木:以香港为例,在今天,百亿身价的超级巨富,90%是地产商或兼营地产的商人。可上世纪60年代的香港并非如此,大富翁分散在金融、航运、地产、贸易、零售、能源、工业等诸多行业,地产商在富豪家族中并不突出。这同时意味着,房地产不是人人看好的行业。

1958年,李嘉诚在繁盛的工业区——北角购地兴建一座12层的工业大厦。1960年,他又在新兴工业区——港岛东北角的柴湾兴建工业大厦,两座大厦的面积,共计12万平方英尺。

周兆晴:李嘉诚此时表现出成功商人稳健的一面,资金再紧,李嘉诚宁可少建或不建,也不卖期房或加速建房进度;他尽量不向银行抵押贷款,或会同银行向用户提供按揭。现在看起来这几乎有些保守,因为他的营利重点放在收租物业。

读者看到这里会不会同样惊叹于李嘉诚的保守:期房买卖、银行抵押按揭几乎是地产界不二法门,在李嘉诚眼中却成了危机的伏笔,当然,这样的表态需要巨大的财力后盾撑腰,“塑胶花大王”绝非浪得虚名。

收租物业,虽不可像发展物业(建楼卖楼)那样牟取暴利,却有稳定的租金收入,物业增值,时间愈往后移,愈能显现出来。

端木:60年代初期兴建的大厦现在还有很多,甚至在中环这样的黄金地带时不时还可以见到古旧老楼,四十多年来,物业不断增值,租金收入稳步提高,这些大厦的业主成为最有保障的一批人。

在上世纪60年代的前五年,李嘉诚双管齐下,塑胶花生意日益做大,地产投资稳健升值,一个更大的理想逐渐成型。

1965年,35岁的巴菲特开始显露头角,他投资的“巴菲特合伙人有限公司”开始私募基金,而他个人财富总额达到400万美金;1965年,30岁的杰克·韦尔奇竟然是李嘉诚的同行,一名通用电气(GE)塑胶事业部普通员工;1965年,10岁的比尔·盖茨正在西雅图的公立小学就读三年级;1965年,迈克·戴尔出生;1965年,37岁的李嘉诚身家过亿,世界知名,盖茨家餐桌上摆放的塑胶花也许就是出自李嘉诚的工厂…… 周兆晴:市场与企业的专业人士们多少存在着误区和失职。熟读伟大的比尔·盖茨、巴菲特和韦尔奇,对于华人企业家们并不是全部功课——如果不研究李嘉诚,我们用什么强有力的经验去支持未来融入全球化背景的成长? 黄金年代:从商贩到巨鳄 背景:1969年10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在联合国大会上公开表示:愿与中共谈判。随后私下传话中国,可放松长达二十年之久的禁运政策。1971年1月,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同年7月,尼克松派基辛格博士访华,与周恩来、毛泽东会面——香港的转口贸易地位将会进一步加强。香港经济界恢复了对香港前途的信心,百业转旺,对楼宇的需求激增。

在这股风起云涌的炒风中,李嘉诚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买空卖空是做生意的大忌,投机地产犹如投机股市,“一夜暴富”的后面,往往就是“一朝破产”。

端木:1966年和1967年的香港人生活动荡,这与世界格局及中国内地大背景有关,倒闭潮、挤兑潮一时间席卷本港,这就像大浪淘沙,一些资质平庸的小企业被淘汰掉,在此时大举进军地产业需要胆识和大局意识。 李嘉诚坚定地以长期投资者的面目出现在地产界;同时,他又是长期投资者中的保守派。他一如既往地在港岛新界的新老工业区寻购地皮,营建厂房。他尽可能少依赖银行贷款,有的工业大厦完全是靠自筹自有资金建造。公司下属的塑胶部经营状况良好,盈利可观。

摘自《李嘉诚传》:“”开始波及香港。“中共即将武力收复香港”的谣言四起,香港人心惶惶,触发了自二战后第一次大移民潮。移民以有钱人居多,他们纷纷贱价抛售物业,拥有数个地盘、物业的李嘉诚忧心忡忡。他不时听广播,看报纸,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保留香港现状,实际上对中共大有好处。中共并不希望香港局势动乱。”经过深思熟虑的李嘉诚,毅然采取惊人之举:人弃我取,趁低吸纳。

乱极则治,否极泰来。大规模移民潮虽渐息,而移居海外的业主,仍急于把未脱手的住宅、商店、酒店、厂房贱价卖出去。李嘉诚认为这是拓展的最好时机,他把塑胶盈利和物业收入积攒下来。他将买下的旧房翻新出租,又利用地产低潮,建筑费低廉的良机,在地盘上兴建物业。

周兆晴:随着政治格局的宽松,李嘉诚事业进入快车道,大概在1971年前后,他已经把事业重点完全转移到地产行业。

此时,香港百业复兴,地产市道转旺。有人说李嘉诚是赌场豪客,孤注一掷,侥幸取胜。只有李嘉诚自己清楚他的惊人之举是否含有赌博成分。他是这场地产大灾难中的大赢家,但绝非投机家。

端木:香港人都知道的一件小事,李嘉诚在将主业转行到地产之后,他并没有关闭曾经的塑胶花生产厂房,虽然上世纪70年代塑胶花出口已经衰落,甚至开始赔钱,但他长期将这个工厂保存,一来那是李嘉诚创业之根本;二来是他对曾经同甘共苦创业同事的一个交代。 李嘉诚从来不是一个缺乏责任感的人。 成就超人:

我们对这个超人到底了解多少?

背景:1971年,李嘉诚成立长江地产有限公司。1972年,香港股市一派兴旺,李嘉诚认准时机,将长江地产改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骑牛上市,成为“华资地产五虎将”之一。从此,李嘉诚在香港地产股市大展拳脚。

按照一般人的逻辑方式,李嘉诚很有钱,而且已经有钱很多年了。

书店里,的确摆满了李嘉诚题材的出版物,看看那些书名,例如:孙子兵法与李嘉诚商场布局、赢遍天下的终极商道、财富状元赚大钱的秘诀、白手起家的层层突破、给中国学生的11条忠告……它们惟一的共同之处是,塑造着“首富”、“超人”、英雄和导师的形象。李嘉诚的传奇人生:从穷困少年到“塑胶花大王”,从地产大亨到股市超人,从世界码头霸主到新经济先锋……他呈现在大众文化的幻想世界里,培育了成千上万的忠诚“拥趸”。在这个“所有行业都是娱乐业”的时代,李嘉诚成为娱乐文化元素的一部分。

当然,娱乐明星效应自有其市场价值,李嘉诚本人行事低调,个人品牌却价值连城。房子,只要是李嘉诚做的就比较好卖;股票投资,李嘉诚的判断力如巴菲特一样令人信赖;在3G的漫长冬季,他得到许多中小投资者始终如一的支持,换了别人做3G恐怕早已关门大吉。

当您将李嘉诚的人生当作童话故事来阅读时,您有没有想过问一句:为什么?

周兆晴:在我的研究中,成就李嘉诚一生大事的转折绝对不是由塑胶花领域进军地产行业,而是80年代初期成功收购和记黄埔。从策略层面考虑,如果业务全为地产投资,集团盈利就会纯粹被地产相关因素所影响,例如政府规划和卖地政策等。这样的投资,经济景气时固然盈利理想,但是一旦好景不再,集团承受的打击就会相当沉重,甚至会有财务危机。

和记黄埔主营项目与地产不太沾边:货柜码头、运输、零售、制造……最重要的一点:李嘉诚再也不是塑胶花大王或者地产商人,他的触角已经进入到市面的各个领域。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整个长和系(长江实业同和记黄埔)便开始进军海外市场,海外业务范围包括能源、地产、电讯、零售和货柜码头等,投资地区以香港为基地延伸到中国内地,北美,欧洲及亚太其他地区。 周兆晴:长和系积极地走国际化道路,除了顺应业务规模扩张的需要,更主要的是通过业务全球化来分散其投资风险。不同的市场受经济周期影响会不同,行业竞争程度也不同,市场发展阶段也会有先有后,长和系就利用这种地域上的差异来增加其投资的灵活性并降低所承受的风险,确保整体回报始终都令人满意。

在香港,作为一个地产富豪,李嘉诚已经成为了城市英雄,他甚至就是这个城市的光荣与梦想。与此相对应的是,虽然内地近年来诞生了不少地产富豪,但从纯经营技巧的角度看,获得认可的寥寥无几,这还不用说“地产暴利”下的道德质疑。

周兆晴:李嘉诚的范本意义不在于他又赚了多少钱,而在于他获得这些财富的博弈技巧。从这一点上说,内地地产商们向李嘉诚学习的东西其实很简单,但又很难学。 3G豪赌:挑战新经济领域

背景:和黄目前已在英国、意大利、中国香港地区、澳大利亚、奥地利、丹麦和瑞典推出了3G业务,在全球共有超过1000万2G客户和超过103.8万3G客户,其中英国约36.1万、意大利约45.5万、香港约3.65万。目前每日3G用户增长量超过一万——这一切牢牢确立了和黄全球3G领导者的地位。

从塑胶花到地产,再到上世纪80年代购并重组和记黄埔,迈向国际化。在港口、电讯、零售、地产、基建及能源等产业领域成为世界级的行业领导者。上世纪90年代,李嘉诚转战新经济。在3G、互联网、媒体、制药等高新产业领地抢占制高点。

上述题材作为故事来读,人们耳熟能详。但是,如果做企业管理的专题研讨,我们几乎没有思想准备。比如,长实、和黄地产做到香港最大的地产集团,业务还拓展至内地、海外,那么战略与营运方面有何独到之处,为什么看不到深入的分析文章甚至专著呢?

周兆晴:屈臣氏已经是全球最大的零售商之一,近年来的版图扩张令欧洲人深为震惊,在内地发展也很迅速,但是,现在别指望读到一本关于屈臣氏的书,连一篇系统分析的论文也难找到。

很多人都认为,3G将是李嘉诚最后一个需要攻克的堡垒,毕竟他已经年近八十,“退休”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对手们也在看着他,3G的冬天据说很漫长,李超人的一世英名是不是就会毁在3G上?

端木:在使用寻呼机的时代,和记黄埔的业务就已经在香港开展得有声有色,目前香港四大移动通讯商中,和记黄埔地位至尊且无法动摇,但是3G业务的开展却并不是很顺利。李泽楷在网络泡沫时代的圈钱行为引发公众不满,这也抵消了一些香港人对李嘉诚的好感。

由于电信业先期投资巨大的特点,在未来电信市场的争夺中,是否有足够的耐心不追求眼前利润、精心培育市场,将会成为成功的关键之一。

周兆晴:李嘉诚很有耐心,他收购屈臣氏二十年,前十年销售业绩一直不能令人满意,他却静静等待着零售业的春天,等待着内地零售业市场的开放,这里面有两个决定性因素——深谋远虑和财力支持。3G也可能是等待,但说实话,我个人也不看好这一项目,如果失败,那将是李嘉诚一生最大的一个败笔——但是他输得起。

李嘉诚之所以被称为“超人”,就是因为他输得起——他那些看似大胆的“豪赌”,背后都是以他长期信守的战略假设和道德原则做支撑,旁观者看是惊涛骇浪,也许他是闲庭信步。

从20世纪50年代塑胶厂(说是塑胶车间更恰当一些)的小老板,到21世纪初世界商界巨鳄,个中变迁真是只有“超人”两字可以概括。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宴请国外的生意伙伴,席间,谈到中国企业家话题,外国朋友说,我们很推崇中国的李嘉诚。但是,很困惑:“你们为什么不研究李嘉诚?”中国人当然予以反驳:列举了现在书店可以看到的琳琅满目的关于李嘉诚的书。然而,外国朋友摇头说:那些书都不是专业的研究。他还说,在他们国家,对李的研究比中国人做的深入很多。

李嘉诚是一部旷世传奇,他白手起家成为华人首富,给人们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但是,我想外国朋友的意思是,作为世界级的企业家,李嘉诚并没有得到专业立场的解读。

周兆晴:香港娱乐圈“星”光灿烂,有两位“圈外人”却获得比大牌明星还要高的“明星效应”。一位就是李嘉诚,另一位是原《明报》老板、武侠小说家金庸。不过,这种家喻户晓的明星效应,明显阻碍了人们对两位高人的专业研判,对于他们成就的认识恐怕还需要几代人。 端木:我是一个香港人,我们无法想象没有李嘉诚的生活,说夸张些,600万香港人每时每刻都在为他积累着财富,交通、电讯、电灯、零售……想来想去,除去仰鼻呼吸之外,他几乎约束着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李嘉诚面前比尔·盖茨显得有些投机。

李嘉诚用几十年去做出一张漂亮的成绩单,如果这是一场“经营策略”的在线游戏,他已经可以拿到最高积分;事实上这一切真的很像“游戏”,原因在于其“教科书般”的完美。

中国企业家应当仔细研读一下李嘉诚,以期重建责任和诚信为基石的商业文化,而那正是李先生多年来一直呼吁的:“过去的六十多年,沧海桑田,但我始终坚持最重要的核心价值:公平、正直、真诚、同情心,凭仗努力和蒙上天的眷顾,循正途争取到一定的成就。”除去可以量化的财富之外,我们对李嘉诚的了解是否还可以更多一些呢? 李嘉诚: 全面渗透港人生活在香港,“李嘉诚”三个字代表了一个白手起家的传奇,亦代表了心系故乡的潮州人精神。环绕李嘉诚身边的故事多不胜数,有赞扬的,亦有责难的。他创立的商业王国,生意涉及各行各业,“拼命”从每个香港人口袋中赚取金钱,但另一方面,生活节俭的他又往往不惜一掷千金,捐出大笔款项给医院和教育机构,令不少香港和内地人受惠。有人欣赏他,以他为人生奋斗的目标,但亦有人不满他,认为李家王国只手遮天,为所欲为,而更多香港人同时带有这两种互相矛盾的复杂心情,既爱又妒。

说实在的,李嘉诚旗下的生意业务,已渗入香港每个家庭,地产、能源、电讯、零售……许多人在不知不觉间,成为了“李超人”的客户。笔者的五兄弟姐妹,就有三个住在李嘉诚企业龙头“长江实业集团”兴建的住宅,而笔者家中的日常生活用品,多半购自李嘉诚旗下“和记黄埔集团”的百佳超级市场,就算是每晚照着小儿做工课的灯火,也是来自他旗下“香港电灯公司”供应的电力。换句话说,香港人每月赚来的,或多或少贡献给了他,难怪有人崇拜他,也有人埋怨他赚了香港人太多的钱。

但无论如何,有关他的新闻,即使是无关痛痒的花边消息,总会吸引香港人的注意。他说的每句话,尽管闲话家常,亦经常会成为报章的头条。他在公众场合中的一言一行,都是镁光灯追逐的焦点。他每年主持长实集团的业绩演示文稿会,变相成为他个人的记者招待会,传媒关心他对政治问题的看法,健康,乃至私人生活,多于集团本身的业绩。

背负“李嘉诚”三个字,即使做善事也不一定事事顺利。去年他捐出10亿港元给香港大学做教研用途,校方为答谢他,决定将港大医学院冠上李嘉诚的名字,结果引起部分医学院学生和毕业生的反对。

香港大学医学院的前身是香港西医书院,孙中山正是该书院的第一届毕业生,近百年来医学院都没有冠名,今次校方在未有充分咨询下便将百年老店的招牌送给了李嘉诚,有毕业生在报章上刊登广告反对,表面上是批评校方做法错误,实际上则不满李嘉诚沾了医学院的光。

其后,李嘉诚表示不会因部分港大校友反对而放弃港大医学院给予他的冠名。校方最终亦将医学院改名为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今次事件引起这么强烈的反弹,可说是因李嘉诚的盛名而起。有人认为,以李嘉诚的条件应该捐出更多钱,而校方要答谢他的话,找一座新大楼为他冠名便可。

自从李嘉诚晋身香港首富,生意越做越大之后,媒体便给他一个不知是褒是贬的绰号:“李超人”,而他两个儿子——长实集团副主席李泽钜和电讯盈科集团主席李泽楷,则分别被封为“小超人”和“小小超”,这反映出李氏家族在香港确实拥有很大的影响力。

香港人羡慕李嘉诚,但名人也有名人的痛苦。一个普通人,虽然没有李嘉诚的财富,却拥有无价的自由。李嘉诚坐拥过千亿港元财富,却买不到自由的天地,他和家人走到任何一处地方,都有保镖贴身跟随,其妻子庄月明的墓也有贼人打注意,企图盗墓。他们的家庭生活,特别是李嘉诚的红颜知己和再婚问题,更成为了大众茶余饭后的话题。 年届七十八的李嘉诚至今未言退休,他一直走着一条不平凡的路,在香港的政经界呼风唤雨,许多人都以他惟马首是瞻。再者,李嘉诚对于许多香港人趋之若鹜的金钱,却有一番见解,他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8087644.html?si=6

114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