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乌龟投资智慧》的作者伍治坚为什么要跟整个金融投资行业对着干

chenologin2分享 时间:

伍治坚这样冒天下之大不韪,和金融行业对着干有啥好处?我觉得可能就是为了博出名吧。出了名以后就能卖像《小乌龟》这样的书了呀。当然,市场上所有的作者都是想博出名,多卖书的。从读者的角度来讲,我更关心的是这本书有没有干货,有没有可以让我学习到的新东西,能不能帮助我做出更好的投资决策。如果这本书确实有质量,那么伍治坚成名与否我才不Care。

基金定投好不好

基金定投,是各大网络理财板块中讨论的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很多粉丝量众多的大V,都不遗余力的向网友们推荐通过定投的方式来购买基金。

在知乎中搜索“基金定投”,可以看到,有一些用户举办的以基金定投为主题的知乎Live,吸引到五千多人参与。其标题也非常吸引人:用笨的方式简单赚钱。感觉只要定投了,就好像在家里安了台印钞机,不用动脑筋就能每天数钞票了。

在基金定投话题下面,有3万左右的用户关注,1千多个问题。

在网易云课堂投资理财类课程前十大排名中,第三名和第六名讲的都是基金定投。在类似雪球等财经类网站上,关于基金定投的文章和讨论也是成百上千。可见,有很多机构或者写手都在很卖力的力推基金定投,同时也有很多读者和投资者对定投基金很感兴趣。

这种现象让人担忧。很多宣传基金定投的文章,写的非常不专业,有误导消费者的嫌疑。针对这种现象,笔者曾经写过一篇叫做《为什么基金定投是个坏主意》的文章。但是有一些读者反馈:说我这篇文章写的过于专业,他们看的一知半解。希望我能够再用更加简单一些的语言帮助他们把其中的道理说清楚。因此今天这篇文章,我就来再帮助大家更加进一步分析一下基金定投的利弊。

从本质上来讲,基金定投是购买基金的一种投资策略。定投也分很多种,有定量,定价,定时,定损等等。本文中所讲的基金定投,指的是最简单的一种定量购买方式:即按时拨出一部分资金(比如每个月100块)去购买某支基金。不管市场的好坏和基金的涨跌,持续多年购买。

这种按时定量购买基金的方法,是最简单的定投策略之一。理解了这个简单例子中的逻辑,再去分析那些稍微复杂一些的例子,就比较容易了。

推崇基金定投的鼓吹者,一般会列出以下这些定投的好处:

1. 每月自动从账户中扣除资金并买入基金,养成从小投资的好习惯。

2. 年轻人每个月结余不多,只能通过每月省一点,定投的方法来参与投资活动。

3. 长期来看股市是上涨的,因此长期坚持定投可以获得好的投资回报。

4. 基金定投的微笑曲线:市场下跌时不断买入,以后上涨时可以获利。

5. 金融小白懂得不多,定投是“懒人懒方法”,适合那些啥都不懂的投资者。

下面就来帮助大家好好分析一下,这些说法是否有道理。

第一和第二条,里面实际上包括两个建议:

(1)年轻人应该养成储蓄的好习惯,不要寅吃卯粮,不要过度消费。

(2)投资要趁早。因此在年轻时一省下血汗钱(哪怕是每个月100块),也要快点把它打给基金公司,购买基金。

第(1)条建议没什么问题。一个负责任的成年人,本来就应该克制自己过度消费的欲望,通过储蓄的习惯来积少成多,不断提高自己和家庭的经济实力。大部分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应该都会认同这样的价值观。

问题在于,养成储蓄的习惯,并不等同于拿这些储蓄去买基金。每个月省下来的钱,可以放在银行里,或者余额宝,或者定存/国债。

在这里,基金公司的销售团队非常聪明的把“储蓄”和“购买基金”这两个概念悄悄的混淆了。因此需要在这里提醒广大读者:养成储蓄的习惯是好事。但是储蓄和买基金完全是两回事,不要被这种似是而非的宣传迷惑。

现在再来讲第(2)条建议:投资要趁早。

这个建议,和上面提到的第三个理由有类似的逻辑:长期来看,股市总是上涨的。因此早点开始,就能够更早的享受股市上涨带来的投资回报。巴菲特曾经写过不少的文章强调“复利”的重要性。早几年开始投资,利上滚利,30年之后,很可能可以得到一笔客观的财富。

这个建议,看似合理,但其实有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该建议和上文提到的第四个理由自相矛盾。

股市到底是上涨还是下跌?

如果上涨的话,显然是在一开始就全仓买入的投资回报更好,而且也不存在所谓的微笑曲线。

如果是下跌的话,那你还坚持长期定投做什么?每个月勒紧裤带,省吃俭用存下来的血汗钱,干什么不好,去送给基金公司买一个长期下跌的资产?

我知道,有些推崇定投的朋友可能忍不住要抗议了:股市在长期是上涨的,但是短期会下跌。因此定投可以在短期内利用“微笑曲线”降低买入成本,然后获得长期的投资回报。

在英语里有句谚语叫做“If it seems too good to be true, it probably is“。如果真的有这么神奇的投资策略,在短期内抓波段,购入低价资产,然后还同时能够享受到长期的投资回报。那可能很多职业投资机构都会趋之若鹜了。(你有听说过养老基金、大学基金会、大型对冲基金等职业投资机构去搞定投么?)

在本人的《为什么基金定投是个坏主意》中,我已经做过这方面的数学分析。定投能否给投资者带来更好的投资回报,完全取决于运气:如果定投期间市场下跌,那么投资者就能以更低的价格买入,因此未来可以获得更好的投资回报。反之,如果定投期间市场上涨,那么投资者付出的成本就更高,因此其投资回报也会被拖累。

其次,该建议关于中国股市长期必涨的假设,得不到实证支持。

投资要趁早的建议,其背后一个非常重要的逻辑,就是长期来看,股票是上涨的。这个规律在发达国家确实存在。

如上图所示,如果我们回顾美国过去200多年的历史,就会发现股票给与投资者最好的投资回报,在扣除通胀之后大约为每年6.6%左右。同期的其他资产,比如债券,黄金和现金,都不如股票。这个规律,在英国,法国,德国等其他工业国也都类似。这是”趁早买股票“在这些国家行得通的逻辑基石。

但是这个规律在中国不明显。如果我们计算1993年到2016年中国的资产回报,就会发现,股票给与投资者的投资回报是负的(扣除通胀之后),并且不如同期的政府债券。

也就是说,中国的股价风险溢价(Equity Risk Premium)是负的。在中国,承担购买股票的风险,并没有给与投资者比政府债券更好的投资回报。相反,股票的回报反而比政府债券更差。因此投资者白白承担了那些额外的风险,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

关于这个问题,在本人讲授的网络公开课《小乌龟资产配置》第一节股票中也有分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免费预览)。

当然,有些朋友可能会说,过去20多年的历史,不一定代表未来买股票一定不赚钱呀。确实,中国的股市,有其特殊性。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股市历史短得多,并且期间国家的经济环境变化非常大。各种和上市公司有关的法律法规,经常过几年就有一个大的变化。因此过去20多年的历史回报,确实不一定对未来有多大的预测作用。

但是我们想要做科学的预测,就需要尽可能多的收集信息,基于尽可能长的历史,来做出一些力所能及的判断。我在这里想向大家强调的,是中国股市在过去20多年的回报并不好,不如债券。我们不要盲目的认为股票的投资回报在长期一定好。这个规律在中国还没有得到体现。

中国和外国市场的另一个大不同,在于税收的影响。

很多英国人和美国人,在其退休账户(401k,pension account等)中,确实是定投股票基金/指数基金的。但是这是由他们国家特殊的国情决定的。

以英国的退休金账户为例。政府为了鼓励英国人储蓄,为自己将来退休做打算,因此给予退休金账户税务优惠。大家知道,英国的所得税是很高的。每年把多余的储蓄的一部分存入退休金账户,可以抵扣所得税。因此很多英国人会选择这么做。如果没有这些所得税抵扣的优惠,为啥要这么做?没理由啊。

其次,英国的免税退休账户里的钱,不能用来买房。它只能一直保存到你退休后才能使用。因此有些英国人才会选择定期把那些存余去买基金。反正又不能用,只能等到60多岁以后才能取出来,有很长的投资周期(从20多岁开始算,有30~40年),因此通过定投方式买入低成本股票指数基金/ETF,是合理的。

问题在于,这些条件和中国投资者都不同啊。不管是税务优惠,还是买房方面的政策,中国的情况和英国都不一样,怎么能完全照搬呢?中国有中国特殊的国情。我们不能照搬国外的一些投资方法,原封不动就拿来使用,还去卖给那些金融知识有限的年轻人。我也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读者,能够多长一个心眼,依靠独立思考来帮助自己得出更加理性的结论。

再次,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这条基金定投的建议,就会发现它根本不适合年轻人的具体情况。

我们以一个普通年轻人的例子,来分析一下其中的道理。

假设该青年在22岁大学毕业。如果有些年轻人选择继续深造(读研、读博、出国等),那么他毕业的年龄还需要延迟到25,甚至更后面。

在刚毕业的那几年,大多数年轻人忙的无非就是:择业,择偶。有些经济条件稍好的,可能会买台车。

然后我们假设该青年在28/29岁左右结婚。从这个时候开始,你会发现这位青年需要很多钱。他需要这些钱来:结婚,买房(生命中第一套自己购买的婚房),然后就是生娃,再送娃去托儿所/幼儿园等。如果选择生二胎,就需要再来重复一遍。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如果不是富二代,不是来自于特别高薪的行业(比如BAT,顶级投资银行中上层之类),大部分中国的年轻人,在29~35岁那个阶段,都是缺钱的。在购买房子这件事情上,很多情况都是父母资助+银行贷款。

现在我们假设该年轻人在23/24岁开始定投。定投了5年(29岁)就要结婚买房。在最缺钱的时候,他通过定投交给基金公司的钱,却无法拿出来用。主要原因在于:

股市,特别是中国股市,一大特点就是波动性大,难以预测。4~5年以后的股市,可能是大牛,也可能是大熊,或者是不涨不跌。

如上图所示,假设年轻人在2006年开始定投,那么在5年后的2011年,他很可能是亏损的。当然,如果年轻人运气好,在2002年开始定投,然后在5年后的2007年顶峰时卖出,那就确实赚到了一笔。但这和定投完全没关系,只不过是他运气特别好,恰逢自己需要钱的时候,股市登顶而已。

定投资金拿不出来的第二个原因,在于定投的目的。

从头到尾,定投宣传的都是”长期投资“的理念,是鼓励年轻人增加储蓄,为将来的退休做打算。你怎么能在30岁左右就拿出来用呢?这不就违背了一开始的定投目标了么?

因此那些参与定投的年轻人,在28~35岁之间会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状态:一方面他们欠银行和父母的钱(父母虽然愿意无偿支持子女买房,但你至少要把帐算清楚吧),向银行支付利息;而另一方面,他们自己的现金储蓄不能用,还要每个月向基金公司上缴月供。

这种情况,显然是不合理的。更加理性的选择,是在买第一套婚房之前努力工作,争取加薪,合理储蓄,然后尽量通过自己的努力买入第一套房(辅之以父母的赞助和银行贷款)。然后在每个月现金流有结余的情况下,再来考虑投资的事。

基金公司的销售人员和一些网络上所谓的大V,专门瞄准那些30岁以下的年轻人,鼓吹他们去购买基金定投,这种现象让人担忧。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基金公司就好比是税务局,每个月都从他的工资中抽掉一笔税款。从基金公司角度来说,我们大致可以理解他们的动机。一个年轻人,从20几岁开始每月固定购入某基金,不管风吹雨打,基金业绩,坚持十几年甚至更长购入基金,如此忠诚的客户去哪里找?简直是A类客户。因此基金公司,伙同一些网络大V,不遗余力的宣传基金定投,背后有其强大的经济激励。但是作为普通投资者,如果我们也跟着他们瞎转,被忽悠进去,那就只能怪我们自己了。

下面再讲讲上面提到的第五条理由:金融小白懂得不多,定投是“懒人懒方法”,适合那些啥都不懂的投资者。

首先,我们评判某一个投资策略是不是好,其标准应该是:投资费用有多高?投资回报有多好?承担的风险有多大?是否是适合投资者个人家庭情况的最佳投资策略?而不是它是否适合”懒的笨蛋“。

其次,如果是长期定投(比如定投20年以上),那么投资者首先需要确认被定投的基金/基金公司能够存在20年以上。这在国内本身就是一大挑战(第一支开放式公募基金成立于2001年,也就是说最老的基金还不到20岁)。如果定投到一家在10~20年后关闭的基金/基金公司,对于投资者造成的打击是毁灭性的。而大多数小白型投资者,连封闭式和开放式基金的区别都不知道,更不可能有知识和精力去做出这方面的判断了。

假设一位基金小白通过定投购买了某一支基金。小白的出发点是:省心,省事,坐着也能赚钱。现在我们假设到了2007年,或者2015年,该基金的净值一下子下跌20%、30%或者更多。让我们扪心自问,这位小白还能够淡定的继续坚持他的定投计划么?实话实说,大部分普通人,做出的第一个反应,肯定就是把基金抛出,落袋为安。所谓的”为退休打算“的定投计划,其实只是在这些幌子下多赚了小白投资者几年管理费而已。

一些所谓的网络大V,基于自己的粉丝数量,来推销各种投资策略或者基金,竟然还有很多人信,这也从侧面体现出我们国家内目前“投资小白”数量实在太多的现状。在我看来,在我们相信任何一个网络上的用户发布的信息,或者听从他/她的建议去从事一些投资活动前,最起码应该做以下尽职调查:

1)个人信息:对方姓甚名啥,什么职业,所在公司的名称,他的学历如何?工作经历?有何职业资质?有没有公司网站?

我看到不少网站上的大V,粉丝量不少,但是你如果去查一下对方的资料信息,除了一个花名以外什么都查不到。对于这样的用户给出的建议,你敢相信么?

投资理财,涉及的都是我们的血汗钱,背后体现的不光是我们对自己的责任,还有我们对自己的至亲(爱人,孩子,老人)所负的责任。跟着网上一个连真名都不知道的用户,去买这买那,这是一种极不负责的投资态度。

2)知识体系:对方有没有受过专业培训?是否出版过相关书籍?写的文章是否符合逻辑,可信度高么?

3)投资能力:对方有多少年投资经验?管理多少资金量?投资回报如何?研究团队规模多大,如何搞投研?

4)投资哲学:对方有没有一套完整的投资哲学?该投资哲学和一些比较著名的投资方法是否相符?是否得到实证支持?

在这个世界上,很少有”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你想省事,不花时间和努力去做最基本的学习和了解,那么代价就是你被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或者机构来忽悠。

有些朋友可能会问,那我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我的建议如下:

首先,每一个投资者都需要分析一下自己的财务状况。特别是年轻人,需要达到的第一个目标,是满足刚需(比如买婚房)。

同时,年轻人应该在业余时间读一些投资类的书籍,通过知识来武装自己。你不需要成为金融专家,但至少要懂一些基本知识。

在考虑自己的投资决策前,投资者的家庭收支,最好要达到正现金流。如果每月过的紧巴巴,扣除按揭,日常开销后所剩无几,那就应该先想办法把自己的生活过好。

在满足上面几个条件后,我们可以开始考虑投资。一个人选择做投资的资金,应该仅限于自己输的起的资金。

用大白话来说,就是你去买股票/基金/理财产品的这些钱即使全没了(金融危机/被骗/违约等等),也不应该影响你和你老婆孩子的基本生活。

我知道很多人不理解这个道理。他们的逻辑是:投资不就是为了赚钱么?就是因为没钱,才去投资呀!

很可惜这种逻辑是错的。主要因为: 首先投资是有风险的。没人保证你一定赚。如果你的钱以后要买婚房,或者学区房,或者给孩子出国读书用,这些都是很重要的生活开销,那么这些资金只适合购买固定收益类资产(比如国库券,保本的理财产品,定存等)。

其次,有风险的投资品,价格都是会上下波动的。越是对自己重要的资金,越经不起波动。你想,如果这笔钱要给爸妈治病,万一下跌个10%,你敢不抛么?这可是要出人命的!要想获得高回报,就需要承担风险。而越是能够承担高风险的资金,恰恰越是你不需要的钱。

给大家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所有比较主要的投资机构里,最能够承担投资风险的,就是大学捐赠基金会。这主要是因为,大学基金会资金的投资周期是永远,因此他们可以选择参与各种时间最长的高风险投资活动。相比之下,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就不得不将资金的一大部分放入流动性很强的固定收益类资产(比如国债),因为它们有短期和中期负债需要应对,无法承担更高的投资风险。

接下来,对于那些金融知识有限的投资者来说,最合适的投资策略,是以控制成本,有效系统,和长期坚持的原则为核心,建立起一套低成本,多元分散的投资策略。具体细节在拙作《小乌龟投资智慧》中有详细介绍,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注:关于定投的数学分析,在拙作《为什么基金定投是个坏主意?》中已经解释过了,因此在本文中不再赘述。】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参考资料:

伍治坚:《小乌龟投资智慧:如何在投资中以弱胜强》

伍治坚:《小乌龟投资智慧2:投资丛林生存法则》

为什么基金比股票稳定?但是收益没股票高?什么是基金啊?怎么投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王端端

链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759714/answer/15656749

来源:知乎

投资价值的高低, 要视你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 专业能力而定, 比如说你有极强的分析研究能力, 那你直接投资股票的效率可能会更高, 但如果你的性格不具备执行纪律投资的能力, 那也许交给基金打理更能产生价值.

简言之, 不要用简单的某只或某几只股票表现, 去和基金的表现作比较. 直接投资股票和投资基金的优缺点对比如下:

投资股票-优点:

1. 可以自己把控投资, 即时做出决策;

2. 可选范围巨大, 比如基金不能投ST股票, 但你可以;

3. 不用交管理费给基金;

4. 可以贯彻你自己的投资理念.

投资股票-缺点:

1. 需要专业知识;

2. 需要一定的时间, 股市开盘也是一般人上班时间, 盯盘虽然不是每日必修课, 但还是需要进行的一项训练和工作;

3. 需要很强的自律能力和比较积极的性格, 缺乏自制力的, 性格相对较极端的是很难投资成功的;

投资基金-优点:

1. 省心省力, 选择一次后, 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不再花心思纠结考虑;

2. 基金的投研能力比绝大部分个人强大;

3. 机构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优势.

投资基金-缺点:

1. 某种程度来说, 选择一个负责任的基金经理比选择一只股票还难;

2. 业绩压力造成基金普遍随大流, 大部分时候和市场表现差不多, 难以出现真正独立自主的基金经理;

3. 基金行业内有很多内幕, 比如IPO虚高的价格就是一些关系公司抬轿子搞上去的, 这些都是你所无法控制的因素.

儒家的中庸之道方法论的特点

 中——中庸之道,是处理一切问题的共性优化决策方法论,也是贯彻仁道即实现两心调谐化的优化决策方法论。

  为了在人际关系范畴弘扬爱心(公心)以调节私心,或处理好包括人和环境,以及万物万事之间的一切问题,都要求在事物的极端之间找出符合当时当地具体条件的优化实施方案,庶几达到最佳调谐效果。实现这个目的,必须遵循一种寻求“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答案的优化决策方法论,这就是后人称为“孔门传授心法”的中庸之道了。

  “中”在这释义为正,本意“当为矢着正也”,就是箭射中靶的,达到正确的结果。庸者用也、常也。中庸之道者,用中为常道,以走极端为非也。所以也有人称之为“中正之道”。

  中庸之道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优化决策之道,广泛适用於日常生活,经济活动、工程设计,以至治国安邦的人生悠悠万事,前文举的一些关於应用科技的例子适可以佐证此理精湛中肯。英译中庸之道为“黄金中道”(Golden Mean),实至名归也。

  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公元前384-322年)也有类似中庸之道的主张(Mesotes)。他考察各种德行,以为都相当於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道,而极端皆为谬误或罪恶。例如勇敢是懦怯与鲁莽之间的中道,磊落是放浪与猥琐之间的中道,不亢不卑是虚荣与卑贱之间的中道,机智是滑稽与粗鄙之间的中道,谦逊是羞涩与无耻之间的中道。(《尼各马可伦理学》)

  中庸之道完全不是有些人一知半解或故意曲解以为的那种不讲是非的“中间路线”、不容标新立异的保守思想、甘居中游的消极处世态度、苟且节制的犬儒主义;或以模棱两可、调和折衷、和稀泥为能事,似德非德,而反乱乎德的“乡愿”之道。

  “乡愿”者,深自闭藏,以求亲媚於世,一乡皆称愿人(谨厚之人)焉。孔子责备“乡愿,德之贼也。”(《论语.阳货》)孟子为此解释道:“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以忠信,行之似廉,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这种貌似正经、委曲求全、讨人喜欢的伪君子,表面上样样都好,但不分是非,似是而非,极富欺骗性,所以“恐其乱德也”。

  汉语里的“中”字,有中间、中等、普通、一般的意思;“庸”字可作平凡、低下、不求上进,没有出息解,因此很容易“顾名思义”误解中庸之道为上述种种贬义,以讹传讹,似昭昭而实昏昏也。长期以来,谈论中庸之道的文章不计其数,关键在於罕有探本溯源,科学地全面地逻辑地系统地整理归纳,运用通俗信达的语言说个明白的,以至相距岂止十万八千里,风马牛不相及也。(若决意避开中字和庸字的误解,何妨把中庸之道理解为“常正之道”。)

  人们常以儒家提倡的中庸之道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当然组成部分,以为西人不之谙也。其实中国两千年来伪儒当道,“政教合一”,握有无制衡绝对权力的专制王朝推崇中庸之道是假,反其道而行之是真。因此专制皇权不可能将中庸之道切实付诸政治实践,御用伪儒也不可能将中庸之道说个明白,特别是宋末伪儒竟将含糊苟且、不分善恶、不讲原则的“乡愿”当做了中庸的模范,这就是上述误解贬义始终挥之不去,认识混乱暧昧的社会背景了。

  西方现代民主共和政治制度本质上作为不期而然的中庸之道产物,大体上具有“当然”符合中庸之道运行的特性。它的自由、平等优越性,不是建立在绝对平等或是极端自由主义的基础上;它用法治(宪政)限制极端民主之害,也用民主制度限制极端自由主义之害,造成一种万变不离其中(中庸)的优化决策体制。即便决策人物压根儿没有领教过中庸之道经典理论,甚至当事人思想失之偏激,这种体制仍然可能提供整体决策收敛得中的必然性。

  邓小平曾经指出:“斯大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毛泽东同志就说过,这样的事件在英、法、美这样的西方国家不可能发生。他虽然认识到这一点,但是由没有在实际上解决领导制度问题和其他一些原因,仍然导致了_的十年浩劫。这个教训是极其深刻的。”(《党和国领导制度的改革》,一九八零年八月十八日)

  英、法、美这样的西方国家的政治家特别高明吗?非也。关键在於这些国家形成了一种不断求中的决策机制,尽管难免走弯路,犯错误,但这种机制具有的良性反馈调整能力,比较容易及时发现和制止错误倾向,进行优化选择和自我完善。

  值得我们一想的是,如果有了中庸之道的素养和自觉性,又有一种万变不离其中(中庸)的优化决策体制,人类世界会不会变得更有希望,更有效率,更加美好?

  有史以来中外实践,特别是二十世纪以来,时人亲身经历的戏剧性世局急剧演变可为见证,凡社会发展进步有成者,莫不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中庸决策之道而得之,而走极端者多归于失败。

  毛泽东说:“孔子的中庸观念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地解释一番。”(《毛泽东书信选集》147页)

  关於中庸原理,散见儒家论述,并不完全集中在子思传作的《中庸》章句。中庸之道的要旨大体上可从下面四句纲领性口诀去领会:“允执厥中”;“过犹不及”;“和而不同”;“所贵者权”是也(厥与其通,允执厥中即允执其中)。下面逐项说明之,希望有助於“很好地解释一番”。

  (1),允执其中

  中庸之道者,“用中为常道也”。《礼记》解释中庸为“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论语.尧曰》称中庸要“允执其中”,道统之传,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虞书.大禹谟》)者,舜之所以授禹也也。是谓尧、舜、禹三位传说中的圣王,都以中庸之道为传世之宝,授受之际,叮咛告诫也。

  所谓“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的“两端”是指矛盾对立的两极,只认识或者把握其中的任何一极,都将失诸片面,必须“叩其两端”,从两端中作出优化选择,即求中是也。这就是说,在一个命题涵盖范畴的极端情况之间,总可以找到一个“发而中节”,契合事物本质特征,整体效果最佳,各方接受程度最高,恰到好处的优化解答,这就是中。

  一旦得中,即“致和”,或称“致中和”,与上文借无线电学名词用的“调谐”同义;这里的“和”,亦即“和谐”或称“和合”。“和者,天下之达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见“中者,天下之大本也”。《论语.雍也》乃有高度评价“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

  《孔子思想大本大源考》的“思想实验”中谈到:如将世界上一切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为对立面的调谐(统一)和变革(斗争),其中变革是手段,变革的目的是追求调谐,而不是为变革而变革。调谐不仅是变革的目的,即便变革本身或即事物发展和运动的过程,也应讲究和追求调谐,以减少损失(痛苦),提高效率。

  先秦时代,许多学派都研究过事物对立面的调谐(统一)和变革(斗争)的关系。其中道家认为祸福、正奇、善妖等对立面之间可以反覆无条件转化,颂扬弱胜强的转化,但不明确变化的目的性;法家则强调对立的绝对性,主张强凌弱,大制小。儒家观念与他们不同,以实现调谐为变革的目的,也以调谐为变革的高明手段。“允执其中”就是调谐观念在方法论范畴的表述方式,也是中庸思想的高度概括,贯彻於儒家的全部理论和实践。

  《荀子.宥坐》篇记载孔子在鲁桓公之庙,看到欹器,有感而发的故事。夫子问守庙者:“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听说过“宥坐之器,虚则欹(倾斜),满则覆。”於是让弟子注水试验,可见“中则正,满则覆,虚则欹”。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这里说的“虚”和“满”都是两种极端倾向,宥坐之器因而产生“倾斜”和“倒覆”的现象,只有“中”才能正,“守中”为“聪明圣智”之举欤!

  如前所述,作为“调谐”的“和”,是包括人际、人与自然,人自身生理和性灵,以及万物之间的一切相互关系的优化相处原则;仁学讲求的中庸之道,追求的主要是人与人,或人与事之间的“和”——调谐。尚“中”致“和”,做人要中,处世要中,思虑要中,审事要中,惟中是求,惟中是律也。

  (2),过犹不及

  这个中的位置究竟该如何界定呢?

  《论语.先进》中记载着孔子和子贡的谈话。子贡问老师,子张和子夏谁优胜?孔子说子张显得过头,子夏有些赶不上。子贡就说是不是子张强一些,孔子的答覆是“过犹不及”。

  中庸之道追求的中的确切位置,是优化选择决定的,座落在过头和不及之间的“无过无不及”的“临界位置”。从数学观点加以譬解,这个中并非意味变量在坐标区间的几何中点,而相当於微分学对应函数最佳极值(导函数为零时)的特定位置,无论左偏右离,都不如这个中位的效果最好。

  过头和不及是事物的两种极端化倾向,或者说两种错误倾向,孔子认为都不足取。譬如说,为人之道既不可好高骛远,也不应自暴自弃;既要追求理想,又须面对现实。为政过严或太宽都不好,“宽猛相济,政是以和。”(《左传.昭公二十年》)制订政策,借用现代政治语言讲,就是偏左(激进)和偏右(保守)都要犯错误。孔子主张凡事有度,抑其过,引其不及,归中道也。

  孔子将中庸视为君子应有品德,尝言:“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无忌惮者,无所顾忌,任意横行,放纵极端也。

  毛泽东说:“‘过犹不及’是两条战线斗争的方法,是重要思想方法之一。一切哲学,一切思想,一切日常生活,都要做两条战线斗争,去肯定事物与概念的相对安定的质。”(《毛泽东书信选集》145-146页)

  过头或不及,往往首先表现在量的范畴。量的过头或不及终将引起质的恶性变化。在政治领域,人们常常把过头或不及称为左倾或右倾。反右防左,反左防右,就是去肯定政局相对安定的质的需要。

  孟轲讲了一个关於经济政策上过犹不及的故事:周人白圭是个好心肠的经济学家,建议更改税制,把当时实行的“什一而税”降为“二十而取一”。孟轲指出,这种低税率适合於北方貉国那样五谷不生,唯黍(一种称为黄米的杂粮)生之,无城郭宫室、宗庙祭祀之礼,无诸侯币帛饔餐,无百官有司的后进少数民族地区;如果行之於中国,不顾“器不足用”的后果,将造成“去人伦,无君子”“不可以为国”的倒退恶果。白圭听了,明白了它的不可行性。孟轲以为,如果违背了体现中庸原则的尧舜之道,把税率降得偏低,就成了大貉小貉,反之,过於加重税收,则大桀小桀也。(见《孟子.告子章句下》)可见经济政策上过头或不及的量变,会造成政权性质恶化变质。

  《论语》中说的“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等片语中,每个“而不”后面的字儿,非过即不及也。

  中庸反对过头和不及,但不是“和稀泥”、简单折衷,不等于不讲原则的平均主义。中庸之道崇尚和平渐进,但并非无原则的和平主义者,不排斥必要的战争,主要指反抗侵略的战争、为消灭战争而战的“以至仁伐至不仁”的战争,以及迫不得已而为之的暴力抗争等。

  在一切可以量度的应用科学范畴,像上文提到黄金分割比例体现视觉最佳效果;或要种好庄稼,土壤酸度必须适宜;或根据不同国情制订适当的税率那样,中庸之道不仅有其科学的定性要求,而且应能在实用层次上做到定量分析,可以计算、检测和考核。

  人世一切失误,其实无一不是“过”或“不及”的后果,教训例子俯拾即是。万物之灵之高明,在於透过万花筒般的无数表象,悟出一个“无过无不及”的优化求中道理,并进而掌握这个优化求中的主要途径,方能落实求中的具体措施。

  (3),和而不同

  什麽是人际关系范畴优化求中的根本途径?一言蔽之“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也。

  “和”与“同”,在汉语中可以是同义词,但在这里是有区别的。事物通过变革达到实质上的统一或调谐状态,叫做“和”;掩盖或否定事物的矛盾,只求表面上的整齐一致,谓之“同”。

  如前所述,孔子鄙视那种善恶不分、含糊苟且、两头讨好,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孟子.尽心章句下》)的折衷主义者,称之为“乡愿”,贬之曰“乡愿,德之贼也”。与“乡愿”迥异,中庸之道反对折衷主义者的“同而不和”,赞成“和而不同”。

  中庸之道是求“和”之道,以“不同”为求“和”的前提和必然。

  与孔子同时代的晏婴曾举烧汤为例,解释“和而不同”的涵义。他说所谓“和”就象厨师拿水、火、醯(相当於醋)、醢(鱼肉等制成的酱)、盐、梅等不同甚至对立性质的物质操作调合,烹饪鱼肉,“济其不及以泄其过”,使其品味恰到好处,成为享用满意的佳羹。单纯的“同”就如以水调剂水,不用火、醯、醢、盐、梅等配合,必然乏味到无人问津。

  今就人际关系(人与人,人与社会)上的“和而不同”作一点说明。

  凡循中庸之道决策,必有其共识基础,方能集合众人力量进行贯彻,这就是调谐意义上的“和”。“和”绝不意味着没有或无视不同意见,相反地,中庸学说肯定事物的复杂性和矛盾的普遍性,视“不同”为理所当然。孤立的单一的因素不能构成完美的事物,相信唯有让介乎极端之间的各种异见,特别是对立因素充分沟通、辨析,折冲,兼容其合理因素,加以运筹统合,达到统一或调谐,方才能够得中,从而导致美好的结果。

  以君臣为例,孔子主张对君主采取“勿欺也,而犯之”(《论语.宪问》)的态度。所谓犯,就是提意见。“和而不同”的“和”乃君臣不同见解的协调结果。求中致和不是否定或掩盖矛盾,相反地,要通过群言堂、百家争鸣,即容许不同意见充分抒发和交锋,融百家之长,才能提高得中的可能性,利於导致优化决策。反之,所谓“同而不和”则是君说可,臣亦说可,君曰不可,臣亦曰不可,有不同意见不敢说出来,成为君主一言堂,结果非犯错误、出乱子不可。

  明白了“和而不同”的道理,就不要以为人人称赞你就是好事。子贡问孔子:“乡人皆好之,何如?”夫子说:“未可也。”他又问:“乡人皆恶之,何如?”夫子说:“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好人说好),其不善者恶之(坏人说坏)。” (《论语.子路》)

  在个人修养方面,孔子说过:“质(朴实)胜文(文雅)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意思说:做人如果朴实胜於文雅,便失之粗野;如果文雅胜於朴实,则显得欠缺诚心;两者调谐适匀,互补其不足,方可成为君子也。

  孔子好给别人提意见,也欢迎别人包括弟子们发表不同见解。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但过於谦虚,和动不动直言质询的子路太不一样。孔子对此是不满意的,因此说过:“回也,非助我也,吾言无所不说(悦)。”

  “和而不同”要求常怀兼容精神,像拉丁文“宽容”一词“Tolerare”原义那样: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於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或就是现代民主社会人们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我不赞成你的话,但是我要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据说是法国人伏尔泰的名言)

  “和而不同”,是承认“不同”,尊重“不同”,在“不同”的基础上求中致和,体现了经由多种因素特别是对立因素的斗争或变革(首重良性竞争)寻求统一或调谐的精神。推而论之,“和而不同”作为一项原则性共识,莫非现代民主政治广泛包容多元文化(或“非群体文化”)的优化决策概念的必要前提;正确处理家庭成员、办公室同事关系以至集团、国家、民族纷争,追求全球化、世界主义,以及天下大同理想必遵的金科玉律?

  2002年10月24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美国布什总统图书馆发表演讲阐述了“和而不同”的思想。他指出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

  2003年12月10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中,介绍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时说,“和而不同”是其中一个伟大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他认为,用“和而不同”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不仅有利善待友邦,也有利国际社会化解矛盾。

  (4),所贵者权(君子时中)

  “情况在不断地变化”。中庸之道要求通权达变(Act as the Occasion Requires),因时、因地、因体制宜行事;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富於灵活性,与时俱进的决策之道。

  “中无定体,随时而在”。无过无不及的中,得之不易,但不会一成不变,随情况变化而随时变化。孔子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而无忌惮也。”(《中庸章句》)“时中”,就是因应不同时机,揆情度势以求中。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兹(原文有金字旁,音zi)基(田器也),不如待时。”(《孟子.公孙丑上》)

  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对於革命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孔子说“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就是说人处在富贵的地位就按富贵者的情况行事,处在贫困的境地就按贫困者的情况行事,处在不开化的夷蛮之地就按夷蛮的情况行事,处在患难的境地就按患难中的情况行事,一切都要脚踏实地,从实际情况出发。

  禹、稷三过其门而不入,苟不当其可(如果不通权变),与墨翟“兼爱”极端无异;颜回在陋巷而不改其乐,苟不当其可,则与杨朱“为我”(唯我)极端无异,都不值得赞美和效法了。古礼有男女授受不亲之说,有个死脑筋的人问孟轲“嫂溺(落水),则援之以手乎?”轲曰“嫂溺不援,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在教育上,孔子曾给予子路和冉由相同的提问以不同答覆。因为子路保守,孔子着重鼓励;冉由激进,则强调求稳。在要不要做官的问题上,孟轲有句话“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知夫子者也深矣。

  华尔街基金经理,必须因应市场变化及时调整投资组合(Portfolio)。基於避险原则设计的对冲基金(Hedge Fund),要不时调整策略。投机性的“当日交易”(Day-trading)者更要瞪大眼睛把握分分秒秒的市场脉动。

  治世大赦谓得中,乱世用重典亦为中。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英国着名诗人雪莱写过一句貌似悖论的警句“唯一不变的就是变”。所谓中,即中庸决策的答案,当然要随时间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所以贯彻中庸之道,做什麽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灵活应用,见机行事,不应拘泥於某种主义、教条而固步自封,不敢越雷池一步。执中而不知权变,犹“执一”也。孟轲称“执一”为贼道,举一而废百也。

  此言“道之所贵者中,中之所贵者权”也。

  从以上“允执厥中”、“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以及“所贵者权”(君子时中)四条纲领可见,中庸之道是一种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追求最佳效果的科学方法论。其特点为反对走极端,主张在异见、对立之间寻求协调统一,找出对各方统筹兼顾,具有宽大包容性和广泛满意度的黄金中道,体现了和平理性、稳步渐进、损失最小、收效最大,以实现调谐为目的的优化决策路线。

  中庸决策路线在社会政治实践中,不能指望得到象微积分习题或工程设计计算那样精确度的解答。由於人们认识上的局限性和复杂事物难以预测的变化,使得社会科学意义上最好的中,也只能是数学观点上的近似解,而且难免偏差以至错误。但是如果一旦建立一种不断求中的机制(而非一时一事侥幸取胜),具备了自我完善的良性反馈调整能力,就像以理想的“中”为中轴线,那真实决策好比在这根中轴线上下左右围绕行进的收敛曲线,其偏离和时滞不至於太远太久,万变不离其“中”了。

  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中庸之道讲起来容易,做起来是极难的。《中庸》有言:“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经常是,“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聪明人容易过头,愚蠢者往往不足;好人容易过头,不肖者容易不足)因此,“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人们已经好久做不到了)!”

  “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作为极高明的方法论,象是一株芳美冠世的奇葩,只有在适宜的气候环境中才能持续茁壮成长。在人际关系和社会政治领域,有了仁做指导思想,还要运用中庸之道作为方法论,制订出合乎仁的行为规范,即礼(包括法)。有了仁为思想基础,有了合乎仁的礼为保障,在两者互为表里所酿造的气候环境条件中,中庸之道方能得其所哉,大行其道,进入万变不离其“中”的佳境。没有仁和礼的相辅相成和反馈作用,就社会政治决策领域而言,中庸之道持之以恒之难,莫非“难於上青天”?

股票要怎么看

这个问题让我回忆起五年前的那些日子,希望我的回答能让你少走一些弯路。

首先,我先明确范围,我只做A股,不做港股、美股、期货、基金等等。在此范围内,我做的是短线。我认为中国不适合炒长线,而且从最开始就操作长线的话不利于你炒股能力的提高。与其告诉你怎样选股,不如告诉你怎么开始学习炒股票。炒股是实操性最强的学科。看了再多的书如果赚不到钱那什么也白搭。股票书籍不建议看太多,悟性最重要。在炒股过程中分析和总结出自己一套理论。

如果你信我,就看一本技术类的书,然后开始看k线、均线、成交量和macd四个指标的用法。可以看帖子也要自己总结,macd主要就是背离;k线就是各种各样的组合;均线要用合适的线,我选的是10日和20日的,有些人只用一条,最重要的是要选对时间,短线的话120日、60日均线是绝对没有参考价值的;成交量比较麻烦一点,但是研究透了绝对让你收益率大涨,这里推荐一个老师(加 ZSXXWL002),会盘中带盘,特别是选的票很准,有不少涨停板,也经常讲课分享股票知识。能学到不少炒股的策略技巧的,最主要是要形成自己的交易系统,炒股要做大概率的事情。你领悟了这个,就比一般散户好了一大半了。

K线:

K线是最重要的指标。指标之王。单独的K线就是看柱子高低,是红是绿,如果有影线,是上长还是下长,就这么多,组合K线不过就是这些的简单重复而已,突然发现自己说的好像是废话,但是当你把所有的什么“黄昏之星”“启明之星”“三乌鸦”……所有这些K线组合都看完之后你就知道K线真的就这么多,其他都是花架子,不要记什么“双针见底”因为这个双针没有标准,也没人敢说双针后就不会下跌了,所有以上说的你只要打开K线验证一下就会明白了。

K线的真正含义是多空交战的结果!或者说平衡。每一个时点对应一个价格,在那个时点,那个价格是多空双方认为合理的价格。下一个时点如果多方认为价格偏低就会买入,股价上升-达到平衡。下下个时点,空方认为价格偏高,卖出股票-股价降低-达到平衡!所以股价是一个多空交战的结果(平衡点)的连线!这些话你没有听分析师说过吧,分析师就像一个高中生学了一点科学结论就回家跟爷爷奶奶吹牛光的波粒二象形,殊不知科学永远不是结论而是实验!迷信科学跟迷信玉皇大帝一模一样!而我们交易员要像费曼一样听到爱因斯坦说波粒二象形的时候先问他怎么证明的,然后自己做实验看是否能得出一样的结论,如果可以再做极限实验,看看它的使用范围。啊,我废话真多啊!但是我想说的是,如果你炒股票也像一个高中生一样背背结论就行了的话你永远也赚不到钱,股市里所有的谚语都是对的,但是都有一定的语境和适用条件的!听着分析师满口瞎扯“无量不投”“无量不投”的时候我真想巴掌呼他们脸上,我炒股第一天就听说了“无量不投”四个字,可是直到六年后的今天,收益率已经过100%的最近才弄明白啥是“无量不投”!你们分析师真的理解这四个字的意思吗?!似乎跟K线关联不大,回去再编辑吧,手机码字不容易啊,想我这种不自己闷声发大财把真相说出来的时候就不要吝啬你的赞啦。

均线:

均线是价格的追随者。股价牵引着均线往前走,而非被均线阻挡支撑,所以提均线的支撑压力的都是本末倒置了!均线的算法是收盘价的连线。收盘价很重要。价格是多空交战的结果,而收盘价是当天多空交战的结果。股价上涨,当天多方胜利,股价下跌,当天空方胜利。这表示什么呢?说明当天多方投入的资金比空方多,再比较成交量的变化,如果成交量放大,说明增加的成交量是多方的,这个很正常。股价上涨一般会伴随成交量的上涨,成交量的上涨也代表多空分歧变大,有多少人认为会上涨就有多少人认为会下跌,否则就不会成交了。如果股价上涨而成交量下跌了,说明空方相比昨天减少了,成交量的减少一般说明多空想法一致,如果价位又比较低,那就是一个很好的买点。回到均线,哎我又跑题了,但是股市就是这样一个市场,根据不同的指标判断资金的流向,进而决定买卖,所有现象都不是孤立的,所以说不要看到红伞兵就跟着买,那也许是人最后的拉高出货呢。再回到均线,均线的作用就是告诉你近一段时间股价的走向,选的是收盘价就比较有力度,五日均线上涨,说明最近五天股价在涨,简直是废话啊,我发现当你越来越接近本质的时候想法就会很单纯,拆掉所有的花架子,只要龙骨。还要提醒大家一点的是均线只是指明方向,不是一个买卖点指标,所以不能用来选买点。另外要搞清楚自己做的是长线还是短线,我平均持有一周左右,所以60日均线120均线对我根本没用,我的主图指标上只显示10日和20日均线,选一条合适的均线就好了,我选两条,但是我主要看的还是10日线,20日线只是辅助。

macd:

macd是均线的升级版!均线无法选择买点,但是这却是macd的长项,而且macd有很强大的背离功能,准确性仅次于成交量,而且比成交量容易判断,所以发明macd的人真的是个天才!macd有一个0轴,多空分界线的功能十分明显,所以说这是个强大而实用的指标!但是macd最重要的功能是迅速找到背离的股票,然后看成交量,如果也是背离的,那此股一定会涨,至于在哪里买要用到macd,以及涨多少要看运气。macd先学背离,背离就是看两条线和红绿柱区是否跟价格匹配,底背离就是价位下降但是双线和红绿柱区却上升。一般一次背离就行了,但是也有奇葩的能背离三次,但是这种的涨的也大,看到三次背离的我都不考虑成交量均线,直接全仓进去了,往往迅速就会有30%左右的收益了,所以这种的比较少。可遇不可求。更加普遍的是二次背离,然后看成交量,如果成交量太大的话可以再等等,为什么呢?这里就要说到背离的本质了。背离是什么呢?背离是物极必反,就是跌到一定程度后的产物。理解背离之前先看看完整的下跌上涨周期是怎样的。首先是一波上涨结束转去下跌,刚开始大家以为这是回调,所以下跌的时候成交量没有明显变化,有人会抄底,可是随着这个底跌跌不修大家知道是人家出货了,所以成交量放量下跌,这个时候还不卖的都是傻逼,不解释,然后大家手里的存货会越来越少,成交量会越来越少,成交量少说明大家意见一致:下跌!下跌是有惯性的,当然上涨也有(其实这就是道氏理论的核心),成交量就越来越低越来越低。听说过“地量地价”吗,就是这个时候出现的,这就是它的语境和适用条件。这个时候股价虽然在下跌但是macd双线的节点和红绿柱区却并不跟着下探,而是上涨,这就是背离,背离是出现在成交量缩量到地量的末期产生的,所以知道了吧,我不喜欢放量,我喜欢缩量,但是为什么我说“无量不投”呢?接着看接着想!背离产生后,成交量也缩到位了就可以锁定在股票池了,然后用macd和0轴的距离选择一个合适的买点就行了,之后的事情就是拿稳你的股票,等他放量上涨就行了。我还是没有解释“无量不投”,因为那个是要!收!费!的!我今天写的这些至少值一百万,而我没说的值一千万。我没有说的还有怎么判断地量,因为成交量一直在缩小,“跌不言底”的语境在这里。怎么判断地量到位了呢,我也有方法,但要收费的。

成交量:

成交量为什么放在最后说呢?因为成交量是最难的,也是其他三个的基石。弄懂这个你就铁定赚钱了。所以我很谨慎。我喜欢闷声发大财,今天已经把很多东西都抖出来了,所以关于成交量我不要说了。有心学习炒股的总归会赚钱的,这种确定性的东西只要努力就能达成,不像人家研究宇宙太空的一辈子不一定能出成果可是还是要去研究,我最怕就是这种人,他们要是学炒股真完爆所有基金经理啦,你之所以没能炒股赚钱,那是因为你不够喜欢炒股,至少没有那些不图名不图利而且不知道一辈子能不能出成果的科学家那样热爱。

还是谈谈复利吧,假如你一只股票做短线收益10-15个点,一年做10-15个,一年就收益150-300个点,按平均200个点算的话,你投入10万,五年之后就是10*3*3*3*3*3=2430万

............................................服气的分割线...................................

之前一直不想写成交量,是因为觉得自己懂得不多,害怕献丑,而且即便献丑了,也没有更加专业的人指点,所以一直拖着,但是现在我想培养一个朋友或者对手,所以以下这些东西我权且写出来,不知对错,欢迎讨论拍砖,只要你专业,能赚到钱,有干货。

1.我喜欢缩量,这个是从无数的经验中得来的直观的感受,即便是底部巨量的时候,我也会等缩到一定量后才杀入。

2.总结起来只要符合两点就一定会涨,就是底量和背离。

3.以上条件很难等到,所以我总是会放宽条件,然后去找其他买入理由,可是往往效果不好,不是不涨就是涨了没卖对。

算了说不出有用的东西,先不说了。

然后是一些总结的经验:

1.如果有时间收盘后就把那2000多只股票看一遍,就看那四个指标,如果没时间可以光看涨幅居前的几页的股票,毕竟是要找上涨的股票。

2.用惯了excel,我会把每次交易的股票的交易日期、价格、买入原因、持股天数、收益率用excel统计出来,这样在回顾的时候就可以总结一下哪些股票我总是会赚钱哪些总是亏损,当然也可以增加一些你想要统计的东西,便于归纳,总之这个方法会从数据上直观显现出来,不可辩驳,才能进步。

补充一些误区:

1.不要再看消息投资了。

这个应该是最普遍的了吧,电视上,报纸上,网络上充斥着大量股评啊、预测啊、消息啊之类的,这些东西有用吗?有!但是对谁有用呢?对真正懂的并且有需求的人!你知道这个消息会产生什么影响?你知道这个消息已经被多少人知道了?你是什么时候知道的?股票炒的是预期,往往一个好消息出来的时候股价已经被炒很高了,消息落地就是股价开始下跌了,而且消息对股价的影响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最开始的时候,重组作为一个坏消息出现,哪只股票说要重组就开始下跌,但是现在完全是个好消息,一听重组大家都踊跃参与,所以你得知道别人对消息是如何解读的,这个比赚钱难多了,不就是炒个股票赚个钱吗,有必要操心李克强操心的事情吗?所以我建议初入行还是得在实践中去学习!

118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