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光谷是什么

chenologin2分享 时间:

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中国高科技产业中心。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特区,是我国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也是京津石高新技术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关村是我国科教智力和人才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拥有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近41所,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所属院所为代表的国家(市)科研院所206家。

扩展资料:

中关村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个;大学科技园26家,留学人员创业园34家。

北京市共有“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的368名人才,80%聚集在中关村地区。

中关村聚集了高新技术企业近2万家,形成了以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新一代移动通信、卫星应用、生物和健康、节能环保以及轨道交通等六大优势产业集群以及集成电路、新材料、高端装备与通用航空、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等四大潜力产业集群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高端发展的现代服务业。

中关村“一区多园”的空间格局包括东城园、西城园、朝阳园、海淀园、丰台园、石景山园、门头沟园、房山园、通州园、顺义园、大兴-亦庄园、昌平园、平谷园、怀柔园、密云园、延庆园等十六个园区。“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有关创新是一个国家前进的动力的故事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为全国人民描绘出一幅跨世纪的宏伟蓝图。如何实现这个目标,五中全会的《建议》中明确指出,关键在于实现两个转变:即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这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至关重要的就是加快技术创新步伐,促进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这是今后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贯彻的重要方针。

  一、技术创新的含义及其重要意义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何谓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的理论观点,首先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1912年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的,至今已有近80年的历史。不过,熊彼特当时还没有明确界定“技术创新”。他们把发明看作是新产品、新工具、新工艺的开端,创新则是结尾;发明只停留在发现阶段,而创新则与应用相联系。我们认为,所谓技术创新,就是以技术为载体,以技术活动为手段,把知识形态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现实生产力,进而产生现实的经济价值的过程。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美日等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掌握和运用高新技术并不断创新,抢占国际市场,仅用了短短几十年时间就跨入了世界领先行列。其工业科技水平、产品技术含量、创新有效率及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均卓然雄踞于世界之首。一些专家预料,世界各国高新技术研究与技术创新计划的实施,将改变各国实力的对比,引起各种政治势力的分化和组合,进而形成新的世界格局。因此,技术创新已成为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一个国际性的热门研究课题。世界上不少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一些有影响的国际组织,都纷纷开展了对技术创新的研究,成立了许多促进技术创新的组织机构,形成了针对不同类型技术创新的政治措施和组织措施。实践证明,以技术创新为内在机制的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不仅适用于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也适合于具有一定经济基础和科技实力的发展中国家。

  1.技术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马克思主义者历来认为,科技进步对社会进步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历史上蒸汽机的发明,电力使用的出现,原子能、电子的开发利用,导致了整个世界的三次产业革命,促进了世界经济的飞跃发展,改变了人类过去简单、重复、繁重的生产方式。当今,以微电子、生物、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高技术的蓬勃兴起、迅速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发展。

  2.技术创新是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各类生产要素,尤其是资金要素流动的市场化,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以及相应的法规、政策制订和完善,使得竞争规律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大大加强,企业之间、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竞争势必加剧。这就要求加快技术创新步伐,以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推动产业高级化,发挥区域优势和国际比较优势,以提高民族工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3.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根本源泉。在发达国家,技术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一般都大于50%,而技术创新对于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在各地各行业几乎都小于30%。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着诸多矛盾和困难。传统的发展道路和经济增长方式已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矛盾,经济运行中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低、单位产值能耗高、产品质量和技术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等问题。产业结构中,技术水平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大,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很小。在农业中,粮食增长压力很大,在我国人均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条件下,2000年粮食产量还要再上一个新台阶。在下世纪我国人口达到高峰时期还要继续保证粮食供应,任务十分艰巨。面对这些矛盾和困难,我们一方面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另一方面,要加快技术创新步伐,促进经济的加速发展。

  4.技术创新是对外开放的关键所在。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提高产品水平,增强国际竞争能力。我们面临着激烈竞争的国际经济环境,不存在不通过竞争就能占领市场的情况。因此,我们要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争取在国际上居有一席之地,非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不可。一个没有旺盛的技术创新活力的社会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也不可能真正实现对外开放的。

  二、我国技术创新的发展现状随着我国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兴起,政策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我国技术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强劲势头发展。火炬计划项目的新增产值,连续几年都以高于50%的速度增长,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家科委实施的863计划五个领域中,已签定的成果有550项,其中300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有约百余部成果获国家和部委的奖励,取得专利近百项,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技术创新的投入已达到相当可观的程度,仅以江苏省为例,近十年间,技术创新项目的总投资额约为258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为4.3%,且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人们对技术创新的问题已从不认识向认识转变,正在从自发阶段向自觉阶段发展。可以这样说,我国技术创新这项工作已渡过了初创阶段,开始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但由于起步晚,特别是在市场经济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情况下,仍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推进我国技术创新的基本思路和对策措施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正处在进入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关键时期。技术创新必须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一中心任务,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树立“国内一流,世界先进”的产品的开发目标。一方面,依靠国内技术的发展、创新和超越,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产品;另一方面,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在改进和组合上下功夫,形成有自己特色和优势的新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同时要提高技术创新的有效率,不断更新产品,促使技术和产品国际化,实现产品的高附加值,不断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克服一些部门和领导对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的倾向,加快推进技术创新的进程。

  1.尽快制定技术创新的发展规划。技术创新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经济问题,不仅涉及到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配置,还涉及到资金、物资的投入以及有关的经济体制、经济政策和科技工作方针等问题。要使这些问题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得到合理安排,处于最佳状态,就必须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科学规划。国家应根据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向和经济技术适应程度,从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总体规划出发,在农业、水利、能源、交通、信息、基础原材料、支柱产业、国防工业等方面,选择一批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能够增强我国综合实力的项目,进行总体规划,分级制定,分阶段有重点的攻关,使之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省、市、县要各有侧重,各有分工,这样形成上下左右相互联系,协调一致,构成完整科学的规划体系。

  2.改善技术创新宏观环境。技术创新具有高难度、高风险、高竞争等特点。在中国搞技术创新,既要面对传统行为、传统产品,以新技术、高质量、可靠性战胜旧有产品,又要抵住来自国际市场的冲击与压力,的确是很不容易的。特别是在初创时期,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强有力的政策导向,以及宽松的环境,是其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日本电子计算机工业的发展就很能说明产业政策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60年代初,日本的计算机工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而到了80年代初,该工业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并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主导产业。电子计算机工业发展速度之快,效益之显著,关键在于日本产业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1986年日本电子工业审议会向政府提交了《为加强电子计算机工业国际竞争力的政策》的咨询报告。日本政府根据这一报告设立了发展电子计算机工业大型项目资助制度,并且在1971年拟定了《特定电子工业和特定机械工业振兴临时措施法》,从此开始了对电子计算机发展的大规模扶植。这些扶持措施大体分为三种:一是政府资助和协助民间企业进行技术开发。政府在1963年和1983年间为电子计算机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了1932亿日元的赞助经费;二是采取措施减少电子计算机市场开发的风险。如60年代末大规模增加对日本电子计算机股份公司的贷款。该公司成立于1961年,专门负责筹资收购国产电子计算机并以卖方信贷方式直接提供给用户。又如日本政府规定,凡是下放机构在选购电子计算机时,必须优先采用国产电子计算机;三是政府通过优惠贷款以及特别税制等措施来援助先进的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产业化。因此,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宏观指导与调控的职能。目前,我国正处在体制转换阶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工作尚未完成。在许多方面不利于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迫切需要政府和部门排忧解难,多做促进工作。在资金投入上要采取倾斜政策,鼓励和扶持技术创新的部门和企业。对象农业这些社会效益高的产业,国家要划拨专项无息或低息贷款,以支持它们的技术进步,在税收政策上根据不同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如对过去企业享有的新产品开发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要继续实行,以调动企业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的积极性。同时,要加强法制和保护知识产权工作,保护从事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以及产业和国际化各阶段过程中个人、单位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坚决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逐步创立适应技术创新发展的市场运行环境。

  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目前,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积极引进国外高新技术,博采众长,进行创新,可以缩短一些差距。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世界上有些最先进的技术,特别是涉及国防建设和重大商业利益的高新技术是买不来的,一味依赖引进,不在引进的基础上自主创新,就会造成“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因此,我们要把立足点放在自主创新上。一是企业界、科技界要密切结合,广泛收集信息,进行市场调研,研究同类产品,创造出适合时宜的新产品。二是学会从引进技术的高起点起步,在吸收国外先进成果的基础上创新,研究开发出自己的新技术、新产品,创造和掌握更多的属于我们自己的工业知识产权的项目。三是创新产品要走向国际化。世界经济发展正从一国经济向多国经济转变,企业搞技术创新必须走国际化道路。一方面,在技术上走综合引进的路子,使技术国际化,另一方面,将高科技产品的“触角”伸向世界各地。四是开发边缘科学技术。技术创新向深层辐射和扩散还要依赖边缘科学技术的开发。这种开发具有选择面广,技术配置独特及竞争优势明显等特点,是对原有技术潜力的挖掘,比较易于向高新技术领域迈进。

  4.加快科研机构改革的步伐。美国、日本和西欧国家发展新技术的历史证明,只有将各方  面的科学技术力量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取得最大的成果。这些国家经常采用“官民联合体”的组织形式,由政府、科研、企业分工合作,携手进行研究开发。美国为加强统筹联邦各机构的研究开发活动,成立国家科学委员会,由克林顿总统任主任,副总统任副主任。德国联邦政府为抢占科技制高点,实行经济界、科技界和国家三结合,既分工又合作。国家的职责主要集中于战略领域,在宏观上驾驭国际高技术市场的竞争;科技界是基础研究的主体;经济界则承担着研究、开发和生产的任务。目前我国在技术创新这个问题上主要存在着三个层次的脱节,即经济与技术、教育的分割;科研与生产、市场的分割;经济发展战略与技术进步、世界竞争市场的分割。在力量上,一方面约有50%以上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智力和技术能量尚未充分发挥。另一方面,企业科研力量薄弱,科研单位的新项目苦于无资金转化为产品。企业苦于无新项目开发。因此,要加快科研机构的改革步伐。企业要从过去只抓生产转移到既抓生产,又搞科研上来,改变过去科研与生产相分离的状况。现在不少企业到高新技术开发区开发项目,就是技术创新的一种成功尝试,也是科研与生产结合的有效形式,必须大力推广。科研机构要摒弃为科研而科研的观念,树立为市场、为需要、为应用、为产业化而科研的新观念,特别要在“产业化”三个字上下功夫。要真正做到为产业化而科研,就必须加快改革现行的科研体制,促进科研与生产的密切结合。要鼓励科研院所以各种形式进入企业和企业集团,一部分有条件的科研机构也可以自办企业或企业集团。政府要做好协调服务,推动产、学、研结合,把三者的优势用多种形式紧密结合起来,实现高新技术的产业化、企业化。对有市场需求的新产品,要支持其发展规模经济,向集团化方向发展。

  5.培养、开发和使用技术创新人才。企业技术创新始于人们思想观念上的突破,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人。这是实现技术创新的基本保证。一个国家、地区或企业,如果没有一大批优秀的技术创新人员去研究与创造,就不可能有第一流的优质产品,也不可能在国内国际上有竞争力。为此,大搞技术创新,不仅需要一大批能为经济发展和市场需要而从事技术创新人员,而且要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既懂科技又懂经济、会经营、善管理、富有事业心的企业家。各地在继续重视发挥中老科技人员作用的同时,要有计划地加快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支跨世纪的技术创新队伍。要发挥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和科研方面的优势和积极作用,鼓励那些有志于技术创新人员投身于技术创新的研究和创业中,要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优厚的待遇,吸引国外专家和留居海外的科技人员回国从事高新技术产业。要大胆使用中青年专家,让他们在技术创新中担当重任,在工作上、生活上关心他们,改善他们的住房等生活条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使他们无后顾之忧。同时要制订有关奖励政策,对技术创新有突出贡献的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重奖;并鼓励他们不断进行技术创新,艰苦创业,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浦玉生 周富春 1996。)

参考资料:http://www.luncx.com/dispbbs.asp?boardID=24&ID=958&page=1

写一篇关于工厂考核改革的文章,希望懂财务的人指教

提几条意见供参考:1。制造类工厂中层一般包括生产计划部,技术部,车间主任,财务部,(市场部)销售部,品质部等,如果把成本指标统一固化量化是不现实的,你让管理部门去负责原材料,低耗备件,电力等指标无法执行考核,这些指标是针对车间一层的;2。你想写“绩效考核改革”,那么说现存的考核体系不健全或有不足之处,所以你要先阐明原来的考核存在的问题再谈改革的必要性,进而说明改革的思路和方法,3。根据部门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考核,比如说对生产计划部门重点考核计划排产的科学性,有无因排产错误耽误交货期或造成库存积压,生产计划执行情况做为重点考核;对车间重点对原材料实行定额考核(标准由技术部出),看超降情况,财务执行考核;对设备部重点考核备件,设备完好率,嫁动率等指标考核;对财务部对盘点精度进行考核,报表的及时和有用性作为重点考核4。你所讲的节省部分贴补到别的项目,我不赞成此办法,节省要说明原因,是指标定得低还是真的有实质性办法,节奖超罚,不要讲以人为本什么的,这才是真正的考核。

119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