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决策成功或失败的案例

chenologin2分享 时间:

但是,2000年下半年开始,国内外的小麦价格大幅度上涨,一年内涨幅接近30%,而由于市场竞争激烈,面粉产品的价格不能够同步提高,为了维持经营和市场的占有率,该厂不得不一边买较高价的原料,另一边生产销售相对低价的产品,产销越多,亏损也厉害,结果当年严重亏损。

案例二:佛山市白燕粮油实业公司的原料库存管理

同是粮食行业的“白燕”面粉厂,也非常重视原料的采购库存管理,但他们没有生硬地按照ERP的原理去做。他们也有类似的月度联席会议,讨论销-产-购计划,但会议最重要的内容是分析小麦原料价格走势,并根据分析结论做出采购决策(请注意:白燕公司不是根据生产计划来做采购计划!)。当判断原料要涨价,他们就会加大采购量,增加库存;相反,就逐渐减少库存。

该公司有3万吨的原料仓库容量,满仓可以满足6个月的生产用量,在1994、2000年等几个小麦大涨价的年份,白燕都是超满仓库存,仓库不够用,就想方设法在仓库之间和车间过道设临时的“帐篷仓”,有时侯还让几十艘运粮船长时间在码头附近排队等侯卸货,无形中充当了临时仓库。

正是通过这种“低价吸纳,待价而沽”的原料管理绝招,白燕公司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不但能够平安度过原料波动所带来的冲击,而且从中获得了丰厚的价差利润。

这是白燕基于经营战略的ERP管理的胜利,这肯定是单纯实施ERP管理所不能够做到的。

案例解析:

这两个案例都是基于经营战略的ERP管理的,它们的成败告诉我们:ERP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神丹妙药,ERP仅仅是一种基于统计技术之上的管理思路和方法而已,通过准确、及时地将企业实际运作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数据录入系统,得到企业运转过程中的各项统计报告;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这些数据、报告进行分析,为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这是ERP的价值和使命所在。

两个案例中,管理者都运用ERP做到了原料库存的管理,我认为1的失败在于在管理过程中过分依赖于ERP,而忽略了决策的重要。任何ERP软件、包括ERP管理理论本身都不会直观地告诉企业该做什么样的决策,它唯一能做的就是为企业奉献数据——那些记录和显示着内外部环境变化的数据。至于怎样读懂这些数据、怎样应对这些变化,那是管理的范畴,是决策者的能力和智慧应当去掌握和控制的。

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工作的成败,首先取决于决策的正确。决策错了,再好的管理、再好的系统也无济于事,而决策的质量则取决于信息的质和量。正确、及时、适量的信息是减少不确定因素的根本所在,信息系统则是提供、处理和传播信息的载体,所以可以这么说,信息系统对管理职能的支持,归根到底是对决策的支持。

案例1中得出了原材料30%涨幅的结论,却没有围绕这个结论更好地进行系统的决策,以应对这个变化。而案例2则“分析小麦原料价格走势,并根据分析结论做出采购决策”。当原料的价格走势得出之后,将囤积原料所增加的成本与材料涨价增加的成本做一个比较,于是——“当判断原料要涨价,他们就会加大采购量,增加库存;相反,就逐渐减少库存”,“不但能够平安度过原料波动所带来的冲击,而且从中获得了丰厚的价差利润”。

其实就两个案例作出比较得到答案:基于经营战略的ERP管理的胜利,肯定是单纯实施ERP管理所不能够做到的。遗憾的是,许多实施ERP的企业领导不理解这一点,他们片面地以为用了ERP了就一切OK了,如果没有OK的话肯定就是ERP没有实施好的问题或者软件的问题。孰不知“领导作用”不仅在ERP实施中,在企业的各项管理中都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不具备决策智慧和魄力的领导群体,其ERP实施成功的路途上一定会布满荆棘、艰难无比。

企业管理失败案例

胜利公司是一家全国有名的民营钢铁企业,在我国钢铁产业蓬勃发展的大好环境下,经过短短几年内发展已经从原来的一家小型炼铁厂发展成为一家在业界颇有声望的中型钢铁企业,并带动了当地焦化、轧钢、建材、矿产以及服务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解决了当地4000余名职工的就业与再就业问题,为当地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公司管理层也是踌躇满志,希望把握住钢铁产业良好的发展机会,争做我国民营钢铁企业的领先者。 

  但是,胜利公司最近连续发生了好几起骨干员工跳槽事件,让公司的管理层感到坐立不安。随着钢铁产品市场形势持续看涨,钢铁投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一边是新建的钢铁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一边是原有的钢铁企业纷纷扩建,这些新建的钢铁企业为了尽快达产,纷纷采取挖墙角的方法来获取企业所需的人才。一时间,钢铁行业的技术人员和熟练技术工人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身价不断攀升,很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禁不住外部高薪的诱惑,纷纷跳槽。胜利公司也不例外,仅一季度离职的骨干员工达到十几人。刚开始,管理层还算是比较镇定,觉得几千人的企业走十几个人很正常,对公司的正常经营生产不会有什么大的影响。但是,跳槽风波越演越烈,前两天公司下属的炼钢厂的两名技术非常出色的炼钢工被竞争对手给挖走了,更为严重的是去了之后又陆续带走了一些工人。 

  管理层知道这件事情之后感到异常恼火,责令人力资源部尽快采取措施来改变当前被动的局面。公司人力资源部在经过一番调查和研究之后,向公司领导递交了一个报告,报告要求公司把那些跳槽员工的还在公司工作的家人和亲戚全部开除,以防止事态的蔓延。公司管理层很快就批准了人力资源部的报告,一星期之内,就有数十名员工因为与跳槽员工有亲属或者朋友关系被公司单方面解除了劳动合同。 

  但是,事情并没有管理层想象得这么简单,后来发生的一连串连锁反应令管理层始料未及:被开除的员工都为自己叫冤,纷纷进行抗议,并向当地的劳动主管部门上诉,要求维护自己的权利……当地劳动主管部门在经过现场调查之后,认定这样的“诛连政策”是严重的侵权行为,责令胜利公司尽快恢复这些员工的劳动关系……当地媒体也为这些被无辜解雇的工人声援,纷纷谴责胜利公司……公司内部的员工一方面觉得公司的诛连政策很不近人情,同时也担心自己会不会受到牵连……公司管理人员对此也纷纷发表意见认为“诛连政策”很不人性,对于那些被解雇的“家人和亲戚”是非常不公平的…… 

  胜利公司的“跳槽风波”迅速就上升为公司的重大危机,管理层无奈之下只好撤销已经发布的诛连政策,恢复那些被开除员工的劳动关系,并且花了很大力气做劳动主管部门和媒体的工作才化解了这次危机,但是,“诛连政策”的负面影响却很难消除,员工关系变得非常脆弱…… 

  警惕:被忽略的员工关系管理 

  我国民营企业是伴随市场经济发展而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民营企业的迅速崛起。据统计,自1980年以来,中国民营经济产值以每年71%的速度增长,民营企业的就业人数每年以41%的速度增长,民营企业在gdp中的贡献超过了50%以上。但是,民营企业的主要优势还是体现在机制方面,管理状况却令人担忧。随着公司的业务量扩大和公司人员增加,企业的各种管理问题也随之出现,而创业者管理意思淡薄、家庭成员对正规化管理进行抵触都妨碍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随即引发响应的危机,要么停滞不前,要么濒临倒闭或是申请破产。据统计,中国小型民营企业平均寿命仅为三年,大中型民营企业平均寿命为七年。 

  我国民营企业不能实现长期持续发展固然有很多原因,但是急于求成好高骛远不注意基础建设是很多民营企业共有的痼疾,员工关系是也成为很多民营企业一个共有的管理盲点。民营企业在参照西方产权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现代企业经营机制的时候,也照搬了西方经营管理模式来管理中国的员工,大大简化了员工关系,认为企业与员工只是一种各取其利的金钱雇佣关系,以为员工拿到了应该拿的钱,别的事就不用管了。而且,民营企业的组织结构通常比国有企业和国外企业还要简单,缺乏一些专门的机构来协调和维护员工关系,大部分企业都没有工会,成立工会也往往是有名无实。 

  由于上述原因的存在,很多民营企业都面临着的员工关系紧张的局面,轻微的表现为员工工作责任心低、工作积极性不够、企业生产效率低下,严重的表形为员工和管理层冲突不断,甚至引发企业产生重大的经营管理危机。国外曾经做个一项持续3年的员工离职情况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员工离职的原因跟钱的关系并不大,反而是跟中层领导的不和成为了导致他们离职的第一位原因,其中就包括了管理者说话技巧不好等因素,造成员工离职的第二个主要原因是他们工作做好了也没人表扬、没人关注。这两个原因实际上都是属于员工关系管理的范畴,但是类似的问题还没有被国内民营企业所重视和关注。 

  透视:民营企业员工关系管理的误区 

  笔者在长期的管理咨询过程中发现:我国很多民营由于对员工关系管理缺乏系统的认识,在处理员工关系过程中存在一些明显的误区。 

  误区(一):员工离职就是背叛公司 

  在现代劳动用工市场化的环境下,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合适的员工,员工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特长和职业偏好选择自己合适的公司,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优化,所以员工离职是一种正常行为。但是很多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对此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员工离职就是背叛公司,不管什么原因,而很少反思企业本身存在的问题。在他们看来,企业辞退员工是合理的,但是员工在合同期内如果要离职,肯定会遭到管理者的不理解和拒绝,甚至会引起相应的纠纷。 

  误区(二):员工关系管理就是防止员工流失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下“员工关系管理”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实现人员与岗位匹配、员工发展、员工激励和有效沟通等工作。但是“员工关系管理”在很多民营企业管理者眼里还是一个陌生的字眼,远远没有“工作计划”、“绩效考核”等工作那样被受到重视,甚至极端地理解为员工关系管理就是防止员工流失。在企业发展良好员工队伍比较稳定时,根本就不会想到还要做什么员工关系管理工作,等到发现下属员工积怨较多甚至纷纷离职的时候,才想起平时怎么没有重视员工关系管理工作。

国内外工程项目决策失败的案例

模仿风气的浓烈,没有自主创新的能力.例子太多,就拿鸟巢来说,自从奥运之后好多地级都趋之若鹜建造小鸟巢~一来成本高技术能力跟不上,容易出现豆腐渣工程;二来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永远走在别人的后面

家族企业失败案例

  不久前,原位于中关村海淀新技术产业大厦一、二层的“赛博数码广场”,撤出了风水宝地中关村,整体搬迁至亚运村小营。而大厦北侧,与赛博仅一墙之隔的硅谷电脑城依旧人来人往。去年9月才开业的赛博为何撤出中关村呢?据了解,赛博自选址中关村以来,一直处于亏损的状态,出租率与客流量远不能与海龙、太平洋、硅谷相比。业内对赛博的普遍看法是:运营成本为致命因素;其二,赛博“百货化”的IT卖场理念与中关村商圈独特的经营方式和理念,即所谓“中关村生态”难以融合。赛博高层已坦承:当初选址失误,水土不服。

  位于东三环的太平洋百货一直处于搁浅状态,也被业内认为是典型的选址失误。“先烈”:赛博数码广场,东三环的太平洋百货“死穴”之四扩张无度

  在国际市场压力下,我国企业一直有“做大”情结,为做大而做大。于是圈地、加盟、连锁。拿医药行业来说,不止一家商业企业宣称:5年内做到万家连锁,也就是说,每天开店5.5家;按照一家药店最低投入50万元计算,每年需要投入资金10亿元。而最多的也不过开了千余家。

  “烧鹅仔”的没落是典型的因盲目扩张而招致失败的案例。“烧鹅仔”曾经辉煌一时,在一度全国有30多家连锁酒楼,北京多达7家,而目前只有几家还在经营。“烧鹅仔”创始人林伟成在谈到一败涂地的原因时直言不讳:“当时,来谈合作的人一多,就有点头脑发热。现在想想,其实当时不具备大规模扩张的基础,因此导致特许经营失败。”1995年,名声大噪的“红高粱”烩面,由郑州到北京,在全国20个城市铺开。在“复制、复制、尽快复制”的口号声中,相继倒闭,终于1998年破产,负债总额高达3600万元。“先烈”:“烧鹅仔”,“红高粱”烩面“死穴”之五四面出击

  “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还是“把所有鸡蛋都装一个篮子里,然后看好这个篮子”?显然,中国企业更青睐前者。企业是否应该多元化经营,一直难有定论,但有一点:操作不当就会失去“集中兵力”优势,变成“四面出击”。

  多头并进的企业比比皆是,但因获益的企业却不多。目前来看,涉足多元经营的多为一些实力强,且有核心业务的企业。但行业跨度过大,仍然不为人看好。如五粮液投资百亿元杀入电脑芯片业,这就意味着其原有的人才资源、渠道资源、管理经验、企业文化等不能共享,一切从零开始。这种不相关多元化遭到了多方质疑。此前,其制药、威士忌、塑胶等项目已经屡遭失败。

  因盲目多元而失败的案例应该值得参考:巨人、太阳神、活力28,都是“把鸡蛋放在多个篮子”的时候,碎了。“活力28”洗衣粉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后,沙市日化在短短几年之内涉足洗衣机、制药、啤酒等行业,之后各项目都被拖住,一个好端端的企业现在日显疲态。“先烈”:巨人、太阳神、活力28“死穴”之六忽视品牌

  2002年,曾经在北京、西安、济南等地火爆一时的“馋嘴鸭”,现在早已经所剩无几。业内人士认为,忽视知识产权和品牌保护是其折翅的主要原因。

  馋嘴鸭最早由重庆风光实业公司创立,2002年初,馋嘴鸭以连锁店的形式登陆全国各地,火爆一时。但“馋嘴鸭”一词并没有被注册保护,而是在多次传播之后演变为一个通用名称,一时十数个品牌的馋嘴鸭相继涌现,品牌失去了独占性,导致整个市场被多头控制,由于手艺参差不齐,市场变得鱼龙混杂。有的经营者甚至在利益驱使下,以病鸭为原料加工生产。这种混乱无序的竞争终于影响了消费者对“馋嘴鸭”整体品牌的认同和好感,品牌遭到严重损害。

  市场上,关于商标、品牌的经济纠纷并不鲜见,很多知名企业为了避免丢失品牌,都进行了严密防范,例如海尔围绕着自己的品牌注册了500多个专利。专家表示,有好产品,但品牌运作跟不上,这个产品不可能健康发展。国内企业的品牌意识不断加强,但在技巧上仍显不足。“先烈”:“馋嘴鸭”榜样:海尔“死穴”之七逃税漏税

  西方有一句格言:世界上只有两件事不可避免,税收和死亡。

  对于逃税、漏税在我国屡禁不止这一现象,一些客观的学术观点认为:这种企业行为背后有着复杂原因,其实是企业综合内外环境做出的一项决策。其实,企业可以合理避税或节税,但前提是不能违反法律。由于逃漏税,不少的富豪沦为阶下囚,他们旗下的企业也因此而陷入危局。

  今年年初,广州市普耀通讯器材有限公司因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涉嫌偷税,其负责人施争辉被捕,这是迄今最大的偷税案件,犯罪嫌疑人偷逃税金额近2亿元。普耀名下的广州、北京、上海等地的数家公司,都采用账外经营、设立内外两套账、销售不开具发票或以收据代替发票等方式,大量偷逃税款。目前,公司的财产已冻结,检察机关将对施争辉等人提起公诉。

  业内人士认为:我国税收环境正在发生质的变化,如果再用旧思维来看待税收,教训可能会很惨重,企业应该抛弃做假账的思想,尽量利用税收筹划,合法经营企业。“先烈”:广州市普耀通讯器材有限公司“死穴”之八用人不当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第十届企业家成长与发展调查,对3539位企业经营者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企业经营者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中,“用人不当”仅次于排在第一位的“决策失误”。用人不当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用人不当有多种形式,不任人唯贤而任人唯亲,缺乏信任而疏于选人,激励机制落后导致人才流失。后果只有一个:企业缺乏人才,不能形成核心人力资本。一位专家曾经说过:技术、资本、产品、服务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力的竞争。

  辉煌一时的百信鞋业,5年间曾在全国发展了100多家连锁百信鞋城,号称拥有30多亿资产。如今仅存几家门店,也已经卖给了别人,但仍然难抵“巨额债务”。据了解百信内幕的经理人介绍,“严重的家族管理”是导致百信倒闭的重要原因。“创始人李忠文几乎把所有核心和重要部门的权力都交给了他的亲戚朋友,但相互又无制衡。”例如,百信配货中心由几位“亲戚”负责,有人大吃回扣。李忠文失败了,但他的许多亲戚朋友却成了百万富翁。”“先烈”:百信鞋业“死穴”之九政企粘连

  政府对任何一个企业的成长都十分重要,国企与政府的关系更密切一些,但是民企也有这种现象。企业往往是当地税收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政府的政绩、形象工程;而企业则在贷款融资等方面比其他企业享有更优惠政策,政府也往往是企业的大供应商和大客户。

  曾经上了富豪排行榜的山西民营企业海鑫集团(我们且不论这个案子中详细的是非)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曾拥有20几个亿的资产,但据估测其负债也高达20几个亿,这家企业有可能是零资产,外界对其贷款多有猜测。海鑫是当地惟一一家全国有名的大企业,其占财政收入的50%,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但是很多跟政府关系密切的企业还是垮掉了,其原因就是“碰到了一个糊涂妈”。这个“糊涂妈”能够干涉企业的经营,而企业为了满足政府的偏好“做大做强”,涉足不擅长的行业、盲目追加投资。弄的家底耗尽,苟延残喘。政府支持对企业很重要,但是支持和依赖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先烈”:海鑫集团“死穴”之十祸起萧墙

  以梁山好汉一般以“聚义”方式组建的企业数不胜数,这在具有显著的高科技成分的IT产业中,也是一种常见模式。

  创业之初,江湖义气第一桩,大家同甘共苦,同心同德。然而,创业者之间这种模糊的产权关系,以及模糊的分配关系却往往为企业管理者的内讧埋下伏笔,这两种关系引发的不良后果发展到极端,就出现这样的场面:创业成功之际,几个创业者开始计较功过、权衡得失;企业壮大之时,企业的管理者们对于企业未来的归宿产生分歧;企业初具规模,准备进一步扩张之时,企业的高层们开始形成派系,相互排挤。

  专家分析原因时指出,创业之初,创业者期望的是共同利益而不是共同理想;其次,即便有了共同理想,但无法运用现代企业制度,协调资本与人力,产权与利益分配相互之间的关系。因此,企业内讧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实际上埋藏于企业创立之初。内耗可能使企业停滞不前,甚至四分五裂。“先烈”:中关村的部分IT企业为代表“死穴”之十一好勇斗狠

  至今人们仍然无法忘记1996年那条举国震惊的新闻:继上年6666万元人民币夺得央视“标王”之后,秦池酒厂又以3.2亿元的“天价”连任。

  尽管当时的秦池声称,3.2亿的广告投入是经过严格的分析测算得出的,残酷的事实却直接证明了秦池巨额广告投入行为的非理性,秦池从此淡出江湖,至今难以东山再起。企业家应该有气节和激情,然而创办和经营企业,终究不是为了显示“人为一口气”的匹夫之勇。

  企业家血液中确实有冒险成分,但是赌性太重,往往会失去理智,以至于事情的发展偏离了初衷。企业经营中,非理性的、好勇斗狠的例子屡见不鲜:连锁店狂热扩张,扬言5年万家;竞争对手开了20家店,我就一定要30家,竞争对手年薪50万聘贤,我就月薪5万招募顾问;甚至出现你鸡蛋每斤一角,我鲜鱼一角两斤的降价闹剧。最终的结果是双方疲于应付,企业从“外伤”到“内伤”,伤了元气,资产、资本结构严重失衡直至企业最终倒闭。“先烈”:秦池“死穴”之十二跟风上市

  上市圈钱融资对任何企业来说都具有很大的诱惑力,但是不计成本,盲目跟风的上市实在要不得。

  上市前,企业只要按规定缴税,就没人干涉企业内部经营;上市以后,公司就成为“公众公司”,所有的事情都需要透明操作,要定期公布财务状况,公司的营业收入、毛利润、盈利状况、投资计划等商业秘密也因此公开,不但股东知道了这些商业秘密,竞争对手也会知道,就会带来诸多不利因素。沈阳飞龙药业在付出了3000万元的评估等各项费用之后,其上市计划最终泡汤。同时,政府对证券市场的监管力度越来越大,抱着投机心理上市圈钱越来越困难。“先烈”:沈阳飞龙“死穴”之十三缺乏诚信

  很多假冒伪劣产品:黑心棉花、工业油盐、发霉米面、漂白蔬菜、纸壳“皮鞋”、夺命药物,似乎都或远或近跟民营企业有一些瓜葛。为了追求利润,有的企业不计后果,最终在政府的严打中受到“致命打击”,企业也就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某些企业的产品虽然不属于“黑心”系列,但是品质平平,企业却大吹牛皮,广告词做的漫无边际,其产品俨然无所不能。这种“速成”营销策略可以理解,但是芝麻究竟不是西瓜,当公众“上一当”之后,就一传十、十传百,不久大家不再跟你玩了,产品基本也就完了。保健品、保健器械市场“各领风骚三两年”的现象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证。

  编造经营业绩、伪造企业数据、上市圈钱、操纵基金、欺骗股民等经营手段也时有发生。但纸里包火究竟是不安全的,一旦失控,必将引火烧身。缺乏诚信的企业和企业家不会得到民众的承认,最终就会被淘汰出局。

  “先烈”:部分保健品及保健器械企业,做假账的上市公司。

管理者放弃作出决策造成失误的案例

在残酷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许多企业因为没有决策型的领导者而陷入危机,江河日下。问题在于,即使占据着领导者的位置,也不一定就能成为名副其实的领导者,因为领导者的伟大在于关键时刻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决策关系重大,决策是领导工作的关键环节,决策能力体现的是领导者的基本功,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领导者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一位著名的管理学专家认为,作为领导者,在其综合素质上,有三方面是属于核心能力的,即决策、用人、专业。而这三方面侧重点又各不相同:对于领导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决策,占47%;其次是用人,占35%,专业只占18%,市场就如同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同行业之间的竞争已经发展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谁在经营管理决策上善于筹谋、具有前瞻性,谁就有可能在市场上领先一步,抢占到制高点,并保持永不落后市场的结局。而相反,如果目光短浅,只顾眼前,缺乏长远思想和深谋远虑,其结果只能是永远当“追随者”,永远在别人后面当“跟屁虫”。

在紧急时刻,我们往往缺少力挽狂澜的气魄与机智的决策,糊里糊涂地踏上一条离目标越来越远的路,仍沾沾自喜地认为这是脱离困境的正确选择。我们被纷繁复杂的世界搞晕了,看不清最本质的问题,只去抓一些无关痛痒的细枝末节,结果当然很糟糕。只有抓住最核心的问题,才能对症下药,使个人、团队、组织与企业赢得成功。决策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一个人的决策能力不是在偶然中进发的,也不是从别人那里得到的。它需要从我们成长的环境中培育:家庭、学校和职场。

每个人都是个决策者,日常生活的各个面向都需要做决策。尤其对身为主管的人来说,做决策的目的,就是要能够把事情做好──透过别人来完成某些事情,产出想要的结果。如果我们想要有更好的结果,就需要做出更好的决策;而想要做出更佳的决策,就需要做更多的思考。生活中,人们经常面临许多决策,作为一个管理者,更是如此。管理者的级别越高,做的决策越重大。决策越重大,其影响就越深远。如果重大决策出现失误,那无疑会使员工的努力付之东流,使企业的财力、物力都遭到损失。管理学上有一句名言:100个行动也无法挽救1个错误的决策。

决策、决策、决策……为什么总也找不到最佳的答案?玩扑克牌时,什么时候应该弃牌,什么时候应该追加?为什么多数人会为了10英镑而拒绝下注,但同时很多人不惜倾家荡产也要创建自己的公司?为什么有些人迟迟不愿放弃每况愈下的经营项目?到底扑克牌游戏与商业决策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管理者如何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制定决策呢?制定决策时我们经常抱有哪些偏见、犯哪些错误?了解这些后,我们如何将其运用到实际当中,更好地制定决策?

诺贝尔奖获得者罗伯特西蒙教授说:“管理就是决策”。拿破仑说:“做决定的能力最难获得,因此也最宝贵。”企业经营管理者每天都必须对企业面临的各种问题做出决策——在环境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管理者必须在信息不充分、情况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出影响个人和企业命运的决策。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和群体的决策心理和行为方式对决策起着无形而巨大的影响,识别决策的心理效应、跳出决策的心理陷阱、改善决策的心理过程是提高不确定性决策效果的关键。

企业中执行无疑是很重要的,但决策更加重要。没有正确的决策就没有优秀的执行。人生中也是处处充满决策。每个人都是决策者,在工作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决策。然而,“正常”的决策者却常常会做出“傻瓜式”的决策。比如有人说国内中小企业:“管理者的决策是这样形成的:听大数人的意见,和少数人商量,自己做最终决定。”所以,无论是高层还是中层经理人,每天都在参与、制定和执行着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各类决策,因此,掌握决策的程序和方法,把握决策的关键环节很有必要。

西方决策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赫伯特?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决策是管理的核心。它对企业决策者的能力要求是快速判断、快速反应、快速决策、快速行动及快速修正。决策能力是领导者为维持企业生存必须具备的、最起码素质。科学决策是领导者知识素质的综合体现,也是他们的主要工作。决策水平的高低对企业的成败影响十分巨大,据美国兰德公司估计,世界上破产倒闭的大企业,85%是因领导者决策失误所造成的。

从一家跨国公司经营的视角来看,谷歌玩弄了几个月的“退出中国市场”游戏是玩砸了。从事件全程来看,这家公司决策者对东道国法规缺乏尊重,高估了本公司的市场影响力,高估了母国政府支持其叫板中国政府的决心和能力,还错误高估了其中国粉丝的能量。可是,无论是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还是CEO埃里克?施密特,谷歌决策者本来都绝不缺乏聪明才智,他们为何会作出如此错误的判断和决策?答案也许就在他们头顶的众多光环之中:被美国《计算机世界》杂志列在“全球50大互联网最重要人物”榜单首位;是《探索》杂志“科学界最具影响力十大人物”第一名;被哈里斯网上评估公司评为美国十大好评公司第三名……

市场占有率不过百度一半的谷歌退出,对中国网络搜索市场并无实际影响,更何况我们看到搜狗等搜索引擎已在积极行动填补谷歌留下的市场空间,但包括谷歌在内别国企业决策的失误及其根源,值得我们细加体味思索。与美国社会类似,近些年来中国社会对领导者的崇拜也颇为过度,虽然没有出现《上帝与拉里?埃里森的不同》这样为吹捧领导者个人而亵渎社会基本信仰的书名,但对领导者无原则的一味吹捧已经司空见惯。可是,这样的环境果真有利于他们成长?

根据实践分析,决策失误大都是决策制定人过于情感化,制定决策没有科学分析,没有程序限制,仅仅凭拍脑袋发掘灵感进行决策所致。尽管可能有人会说,他的决策都是根据他自己的不同时刻的性情和情绪,莫名其状地产生的灵感进行的,但也有好多次歪打正着,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话也可能是真的。相对于一次、两次的决策,拍脑袋拍中了,也不是完全不可能。一个赌徒,一次、两次,甚至十次、八次都碰上了,这也是有可能的。但不可能保证永远都不错。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不能说凭直觉灵感进行决策,曾取得一定效果,就夸大通过这种方式制定决策的价值和意义。这种凭直觉灵感进行的赌徒式决策,最终败北却一定不可避免,近段时间,我就有如下关于决策的思考:

1、我们决策时要考虑后果。在市场环境下,企业或组织的决策往往会带来一连串的社会影响和经济后果。管理者的决策会对其组织成员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管理者的决策正确与否,往往决定着企业或组织的兴衰存亡。2、多数情况下,处于市场中的企业或组织会受到“关联方”的影响。例如,母、子公司之间存在无法摆脱的裙带关系;总、分公司之间存在着连带责任,属于关联方;企业与客户之间也存在密切的关联方关系……在市场中你会发现许多关联方。请当心,你的“关联方”有时也会在有意无意之中把你“拖下水”。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在决策时也正是这样做的。有人做过这样的比喻,即同样是苹果,其实种类是很多的:有的酸,有的甜;有的脆,有的面;有红的,有青的。如果一个人本来爱吃又甜又脆的“红富士”,却偏偏拿起了又面又酸的“黄香蕉”,且一吃就吃了一辈子,对这个人来说是不公平的。对婚姻来讲,就像有些人所说的,选择了一棵树,就要放弃整片森林。

联想控股总裁柳传志在2000年网络最火爆的时候,投资FM365网站超过1亿元人民币,决定运营门户网站,TCL董事长李东生2005年投资法国汤姆逊,顺驰地产董事长孙宏斌2005年决定百亿规模扩张,后来都证明这些决策都是错误的,惠普前总裁卡莉坚持收购康柏,让“惠普之道”转型,今天看来不失远见和正确。由此进一步说明,一个成功领导者,必须有决策的勇气和魄力,必须有承担决策失败的勇气和魄力,必须有正确决策的能力和素质。

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就象一棵树,树杈长在树干上,树枝长在树杈上,树叶长在树枝上。树干问题是树的基本性问题,树干长歪了树杈、树枝、树叶都跟着歪,树干长正了树杈、树枝、树叶都跟着正。对企业发展中的树杈、树枝、树叶性问题决策错一点不会出现大问题,对企业发展中的树干性问题决策错了就会蒙受重大损失。

许多领导事无巨细都要谋划一番,这种工作精神可佳,这种方法却是不科学的,实际上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受精力限制根本谋划不过来。这跟我们受古人一句话的影响较深有关。古人说:“凡事谋定而后动”。这句话就不科学,因为它没有区分大事、中事和小事一律让人谋划。在一个企业,树叶性的问题数以万计,树枝性的问题数以千计,树杈性的问题数以百计,树干性的问题可就不多了。上面已经说到,树干性的问题虽然不多却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应该对古人的这句话做一下修正,即修正为“凡大事谋定而后动”较好,修正为“凡大事谋好而后动”就更好了。谋好就是要做到科学。好决策是艺术和科学的结合。

领导者或经理人在工作中经常需要对一些事物做出分析、判断和决策,不少经理人比较注中效率,希望能够以雷厉风行的风格帮助企业尽快拿出方案或者计划。在作者的咨询生涯中遇到过不少因为计划制作的不够周详而导致企业受到损失的案例,也遇到过不少因为太过谨慎而失去了市场机会的实例;经过总结,这些朋友基本有这么两个特点:一是一有什么想法就立即付诸实施,但在还未经过对所考虑事情周密考虑,俗话说冲动是魔鬼;第二种就是悠悠哉哉推迟或者根本就不做出决策,都是不好的现象。

美国管理大师杜拉克说过:“战略家要在索取信息的广度和深度之间做出某种权衡,他就像一只在捉兔子的鹰,鹰必须飞得足够高,才能以广阔的视野发现猎物,同时它又必须飞得足够低,以便看清细节,瞄准目标进行进攻。不断地进行这种权衡正是战略家的任务,一种不可由他人代替的任务。”鉴于此,决策者必须具备“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能力,并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抉择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在市场面前立于不败之地。那么,如何提高市场决策准确度呢?市场决策准确度的提高,要看四件事:

1、决策者的市场走访:决策者必须经常走出办公室去了解一手资料,了解大家为什么不执行,是员工的问题还是命令本身有问题,市场上遇到了什么困难?

2、信息收集和上传通道:仅仅靠走访了解市场一线情况虽然直观,但不全面,还要建立更多的信息通道:下策是设立一些可能会流于形式的市场信息日报表,中策是建立信息平台,上策是专业信息岗位的设置。

3、决策的产生:根据多方信息的反馈,加上领导的专业研判,也许还要再配合专业的数据分析模型,下一步的市场或管理方案就产生了。

4、决策的校准。科学的校准有三个步骤:权限控制、议会控制、实践验证。

总之,光是了解制定决策的流程还不够,还要持续而坚定地应用自己获得的经验,才能真正有所获益。能够持续应用,未来自己作的每项决策,才都会是成功的决策。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决策之难有时难于上青天。很多东西,总也无法完全掌握,无论思考多细,布置多周,总有想不透的一环,总有意外在等着你。但科学细致的思考会让你事半功倍,马到成功!

求:各种知名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的失败案例

四大知名企业ERP失败案例 三露联想“婚变” 北京市三露厂在1998年3月20日与联想集成(后来划归到神州数码)签订了ERP实施合同。合同中联想集成承诺6个月内完成实施,如不能按规定时间交工,违约金按千分之五来赔偿。ERP软件是联想集成独家代理瑞典Intentia公司的MOVEX。 点击会看到更多的新闻 粉红女郎紧急招募! 中国网络通俗歌手大赛 用搜索登陆一个城市 合作的双方,一方是化妆品行业的著名企业,1998年销售额超过7亿,有职工1200多人。一方是国内IT业领头羊的直属子公司。这场本应美满的“婚姻”,因为Intentia软件产品汉化不彻底,造成了一些表单无法正确生成等问题出现了“婚变”。后虽经再次的实施、修改和汉化,包括软件产品提供商Intentia公司也派人来三露厂解决了一些技术问题。但是由于汉化、报表生成等关键问题仍旧无法彻底解决,最终导致项目的失败。 合作的结果是不欢而散,双方只得诉诸法律,在经历了15个月的ERP官司之后,经过庭内调解,结果三露厂退还MOVEX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软硬件和获得200万元的赔偿。 哈药“城门失火” 2000年,哈尔滨医药集团决定上ERP项目,参与软件争夺的两个主要对手是Oracle与利玛。一开始,两家在ERP软件上打得难解难分,一年之后,Oracle击败利玛,哈药决定选择Oracle的ERP软件。然而事情发展极具戏剧性的是,尽管软件选型已经确定,但是,为了争夺哈药实施ERP项目的“另一半”,2001年10月,利玛联手哈尔滨凯纳击败哈尔滨本地的一家公司华旭,成为哈药ERP项目实施服务的“总包头”。 但是,始料不及的是,到了2002年3月份,哈药ERP实施出现了更加戏剧性的变化。利玛在哈药ERP项目的实施团队全部离职。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整个哈药项目也被迫终止。而最近又有消息说哈药ERP项目又重新上马,真是一波三折。 标致巨额投入搁浅 广州标致汽车公司于成立不久,开始着手MRPII项目的设备,目标是实现全公司订单、生产、库存、销售、人事、财务等的统一管理,以提高公司运行效益,增进企业经济效益。 1988年公司开始投资计划。由于中法合资的性质,法方总经理和专家在决策层中起决定作用。他们照搬法国标致的模式,决定搞MRPII,设计网络使用20年。1989年企业已经组建了自己的企业信息网,1992年又实施了比利时MSG公司的MACH7财务系统,1993年开始实施零配件销售管理系统SMS。总投入在2000多万法郎。 假如路子走对了,网络应该发展得很成熟。令人遗憾的是,广州标致汽车公司的企业信息网事实上已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主系统十几个功能模块,已经启用的仅有非生产件的库存管理模块MHF,不到该软件内涵的十分之一,1993年后就没有多大进展;MACH7财务系统仅完成凭证录入、过帐、对帐、关帐等功能,报表只能用微机处理;PMS人事系统准确地说只是一个数据库,只有输入、修改、删除功能(没有查询),报表及各种统计均靠微机进行。整个来看,投下巨额资金,网络的效益却与当初的宏图大略相去甚远。 许继项目被迫暂停 1998年初,河南许继集团采用Symix公司(现更名Frontstep公司)的产品来实施ERP。从1998年初签单,到同年7月份,许继实施ERP的进展都很顺利。包括数据整理、业务流程重组,以及物料清单的建立都很顺利。厂商的售后服务工作也还算到位,基本完成了产品的知识转移。另外,在培养许继自己的二次开发队伍方面也做了一定的工作。如果这样发展下去,或许许继会成为国内成功实施ERP企业的典范。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到了1998年8月份,许继内部为了适应市场变化,开始发生重大的机构调整。但是许继高层在调整的过程中,更多地是关注企业的生存,企业经营的合理化和利润最大化,显然没有认真考虑结构调整对ERP项目的影响。企业经营结构变了,而当时所用的ERP软件流程却已经定死了,Symix厂商也似乎无能为力,想不出很好的解决方案。于是许继不得不与Symix公司友好协商,项目暂停,虽然已经运行了5个月,但是继续运行显然已经失去了意义。Symix的ERP现在只是在许继一些分公司的某一些功能上还在运行。

11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