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理财投资平台哪家好

chenologin2分享 时间:

从综合了实力角度来看,大众理财应该选择收益较高且实力较强的平台,那样更有安全感。数字产权交易平台,它是由移动互联网代表企业湖南创无限与国有企业内蒙古文交所联合成立的,一有交易所挂牌交易的成熟调教,二有移动互联网的渠道、用户资源,三有顶尖国内外IP,在业界的影响力也足够强。对于大众来说,还是值得信赖的平台。

3

从技术安全的角度来看,很多金融平台之所很快没落,除了风险控制能力差之外,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技术安全能力相对脆弱。余额宝通过依托于支付宝作为入口,技术优势就不用说了。据了解,数字产权交易平台的系统是自己研发的,团队核心成员均是来自国内各大知名互联网企业精英,技术安全性非常高,也非常方便给其他平台提供技术支持开发相关业务。

百度和360大战的起因是什么??

腾讯科技讯 8月31日消息,百度360大战仍在继续,前搜狗网页搜索效果负责人郭昂发表博文就这场大战背后原因展开论述,指出导致3B大战的真正起因:两年前百度停止同奇虎的合作。

  以下是郭昂文章全文:

  我们先看看这两条2010年的新闻:

  百度将全面终止与网址导航站合作 寻求控股模式

  奇虎360起诉百度拒付搜索分成 索赔5400万

  两年前到底发生了什么?在2010年时,百度停止了与很多导航站的合作,即不再根据导航站为其提供的流量给其分成。这个决策的主要原因是,百度通过分成方式,为这些导航站提供了资金,而这些导航站又在不断的用百度提供的炮弹去推广,去蚕食百度自己的导航站hao123的流量,百度不愿意用自己的钱养大竞争对手。Hao123一直是导航站的绝对领导者,为百度提供的流量甚至胜过任何一家其他搜索引擎的所有流量。

  这个决策从逻辑上看似是没有问题的,但是问题在,百度不为这些导航站分成,它们不可能就不做了,于是,这批流量就都转移到了搜狗、搜搜等其他搜索引擎,并通过其获得更好的变现。但是它们的量一般都不大,很难成气候,而绝对垄断对百度也没有太大好处,所以百度也就没有在意。然而,其中有一块巨大的流量,却在很长时间内无法获得很好的变现,这就是360导航。

  360因为安全卫士和浏览器的成功,手里一直握有非常巨大的流量,这些流量大到足以将搜索引擎市场整个洗牌。正因为有如此巨大的资本,周鸿祎(微博)一直非常觊觎着能够在搜索引擎市场中干出一番天地,甚至还拥有着一些杀手锏策略。他找过马化腾(微博)希望腾讯投资,被拒绝了,后来也爆发了3Q大战。他曾经试图投资搜狗,由于王小川不同意而未遂,并且也因3Q大战两家公司进一步交恶。而在这次百度停止合作事件中,360也成了“受害者”。由于与三家均交恶,360能选择的只有谷歌(微博)、有道甚至人民搜索。然而谷歌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经常无法正常访问,其他又难成气候,360所拥有的流量无法被充分变现,加上老周的梦想,所以自己做搜索也成了顺理成章。

  再回想当初百度的选择,有两种选择:

  1、养虎为患。即一直给360付钱,甚至比给其他导航站更多的钱,让360乐不思蜀,从收益的角度上完全没有动力去做自己的搜索引擎。

  2、放虎归山。不给360钱,断了360此处的收益,但同时360手里掌控着的巨大的流量是一个非常大的雷,随时有可能爆炸,大量侵占百度的市场份额。

  可以说360就像吕布一样,收为帐下但很难完全为己所用,甚至有可能反过来砍你一刀,而放出去有可能举兵侵犯你的地盘。最后百度选择了第二种,这是一招非常大的险棋,因为来自于360浏览器的百度流量随时有可能会失去。甚至还有一个更大隐患,如果360和搜狗合作的话,两家将拥有接近25%的流量,会直接侵犯到百度的地盘。最坏情况并未发生,360的流量寻租路走的也并不顺利,在很长时间里,只能给百度带去大量的“免费流量”,最终也选择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而百度方面,明显感到对整个事情准备不够充分,在享受着360带来的免费流量时,并未做好这一天到来的准备,任由360的浏览器继续高速成长,还挖了不少自己的人。360推出搜索后,百度有效流量的损失巅峰时达到了12%,对百度的破坏力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而百度震惊之余仓促应战,一边指责360做法不道德,一边用自己的社区产品抵御360的进攻,但这些流量要的回来吗?

  我打个比方,360占领了渠道,就像开了一个商场,而百度是一个品牌商,hao123充其量就是个大代理商。360商场的规模非常庞大,但是却找不到合适的商家入驻,谷歌无法提供完整服务,搜狗搜搜无法达成协议,没办法商场总不能空着吧,只好让百度入驻,而百度还不给钱。360为了获得更好的收益,做了自己的品牌,并摆在了商场最好的位置,还把百度挤到了边角上,对百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其在过程中走了很多捷径,也有很多令人诟病的地方,百度针对这些并利用自己的品牌优势进行了强力的反击。但即使百度取得了短暂的收获,毕竟还是在人家的地盘上,对于360,只要商场还在,最佳位置肯定会留给自己品牌,并且有充足的时间留给其去完善自己的服务和产品。

  所以,只要360浏览器的份额还在,导航站的份额还在,入口就把控在其手里。而留给其去完善搜索技术和产品的时间,可以说是无限长。对于百度,即使暂时抢回了一部分份额,但是巨大的损失仍然不可避免,并且随着360不断的完善产品和技术,这些抢回的份额还有可能还回去。所以,除非打掉360浏览器的份额,否则百度将很难回到过去的“好日子”。

腾讯QQ和360大战的事情经过?

近日360与腾讯之争在网上炒的沸沸扬扬的,但广大网友可能不明白,这其实不是360与腾讯之争,而是中国全体IT界在与腾讯干的一场反垄断、反山寨、反掠夺的战争。360以及多数网站,包括腾讯,其实走的都是免费+增值服务或广告费的盈利模式,不同的是,大多数网站是术有专攻,做杀毒的就做杀毒(360、金山。。。)、做影视的就做影视(PPLIVE、PPS、迅雷。。)、做棋牌的就做棋牌(联众。。),而腾讯不同,它利用自己在QQ客户端高安装率的垄断地位,什么都做,更恶劣的是,它没有创新,从始至终都是山寨。当一个项目别人从创意到实施到培养用户习惯都做到位了以后,腾讯就开始山寨,将别人的劳动果实据为己有,使别人付出的心血及投资化为乌有,这是最恶劣的行为,是也最受广大IT界人士所诟病的。大家想想,现在在腾讯玩棋牌游戏的,是不是多数都是从联众过来的?看QQ直播的,是不是都是从PPS、PPLIVE过来的?种菜偷菜的是不是都是从人人、开心过来的?大家回头再看看,当初给你们带来惊喜、欢乐的这些网站,要么不存在了,要么没有进一步的投入而残喘。这就是腾讯的山寨文化,它山寨别人,确实给Q友们带来了方便,直接在QQ面板上就能启动相应服务,再不用输网址、登陆等等操作,但给广大Q有带来方便的同时,它也在扼杀别人的创新、创意和创业精神。

互联网本应是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但如果这样让腾讯干下去,以后互联网的创新意识将逐渐被腾讯扼杀,将没有人或者机构给中小IT公司提供资金助其发展,多彩的互联网将变为黑白,以后大家只能用QQ提供的收费服务了。也许大家会说,腾讯实力那么强,他也可以搞创新啊?呵呵,腾讯从骨子里就是山寨文化,从它诞生开始就是,靠他们的山寨脑袋能有创新,简直是笑话,他们只有收费手段的创新而已。

看了网上网友对该事件的评论,对双方评价基本上是对半开,但在IT界,我想应该基本上是一边倒的,没有几个会支持腾讯,也就是说马化腾在IT界基本上是孤家寡人,前面有网友说“怎么各大网站都是腾讯的负面新闻”就说明了问题。现在搜狐的张朝阳已经站出来公开支持360了,其他的IT界大佬暂时还没露面,但可以看出来都在背后以行动默默的支持360。腾讯在中国的IT界是一大鳄,无论是资金、用户资源还是政府关系方面,暂时没有一家IT公司能够直接对抗,所以多数IT界精英都选择是沉默,最多是暗中支持360,只有360的周鸿祎是个真汉子,敢于直面腾讯,我想这也是被腾讯逼急了,他不愿再沉默中灭亡,而是选择是反抗。

目前腾讯所拥有的业务中,除了搜索和网购业务无法和BAIDU和淘宝(阿里巴巴)抗衡外,其他业务对手基本上都被腾讯绞杀了,而百度和淘宝能够对抗腾讯的进攻,除了他们的实力不俗的原因外,有没有其他原因呢?我们从百度、淘宝和腾讯这三家公司的股份结构可以看出,这三家公司都有IDG、高盛等国外风投的影子,也就是说,这三家公司基本上都有共同的股东,这也说明了为什么这三家公司能相安无事了,所以腾讯其实一直在干着绞杀国内IT创业人士的勾当,是一个十足地汉奸公司。现在的国内IT界,成了这种现象,有了创意也不敢创业,创业本身就有风险,做不好是死,做好了呢?呵呵,如果被腾讯盯上,也是死,而且死的更冤。当初联众的创始人说过,他今后只投资腾讯不能干的项目,他也算是一个在IT界成功创业的典范,如今确躲着腾讯走,真是悲哀啊。是啊,现在的有钱人宁可去炒房、炒绿豆、炒大蒜,也没人敢给IT创业人士投资,长此以往,中国互联网必死。

前段时间胡总到腾讯总部视察,对腾讯评价很高,讲话内容别的我没记住,只记住了一个词“创新的企业”,听到这个词我笑了,呵呵,英明的胡总啊,你赶快把给您写发言稿的家伙拉出去枪毙吧,这不是让您老人家在全国人民面前闹笑话吗,哎。

其实腾讯完全可以做的更好,完全可以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公司,完全可以采用收购、入股、接入合作的方式,做到双方共赢,即发挥了自己的优势,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同时也能保持互联网的创新和创业积极性,使更多资金投入中小IT创业公司,这样,不但能够保持互联网的多样性,而且能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更大的社会效益。但是腾讯很令人失望,这里面也许有国外风投为了利益对其的施压原因,使他不顾民族大义,毅然走上了为帮主子实现利益最大化而绞杀国内IT同行的不归路。

那些为腾讯摇旗呐喊的网友们,殊不知,你们其实是在培养下一个中石油、中石化、中移动。但中石油、中石化起码还是中国的公司,起码能保证我们的石油和通讯需求,但当腾讯真的垄断了互联网,当互联网没有了创新,广大网友还能这么滋润吗?IT界还能提供那么多的工作岗位吗?资本都是血腥的,当国外投资机构在腾讯身上赚的盆满钵溢的时候,才不管你中国的互联网是生是死,才不管你中国的IT界有多少人失业。

难道腾讯你就甘愿为了主子的最大利益,不顾民族大义,将中国的IT业绞杀到底吗?

做 网络“水军”违法吗?

2017年10月1日,《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将正式施行。

按此规定,不论发帖、跟帖、评论、回复,哪怕是发弹幕、表情和标点符号,统统要求实名认证。

这被认为是干掉水军的“终极大招”,全行业有可能在劫难逃。

国家网信办有关负责人表示,跟帖评论服务已成为各类传播平台的“标配”,是广大网民互动交流、表达意见、舆论监督的重要方式,但同时也出现了传播网络谣言、散布污言秽语、发布违法违规信息等不良现象,扰乱信息传播秩序,破坏网络舆论生态,需要依法加强治理,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

维基百科中,网络水军被定义为一群在网络中针对特定内容发布特定信息的、被雇佣的网络写手。网络水军通常简称水军,又名网络枪手,他们通常活跃在电子商务网站、论坛、微博等社交网络平台中。他们通过伪装成普通网民或消费者,通过发布、回复和传播博文等对正常用户产生影响。

一直以来,充斥网络上的各路“水军”,已经形成一个兴盛的地下行业。只要有钱,网络“水军”既可以通过铺天盖地的虚假点评,帮助商家赚得盆满钵满,也可以通过恶意差评,使对手声名狼藉,甚至在一些热点舆论事件中,直接引导舆论导向。

水军是一台强大的舆论机器,也是一台非法牟利的机器

水军,是“网络水军”的简称。网络水军,顾名思义,是指在网上灌水的人。

这些年,伴随着互联网对人们生活影响的加深,水军对互联网的影响也日渐加深。在论坛、博客、QQ群、微博、微信,从“封杀王老吉”到“3Q大战”,从抹黑到诽谤,他们简直无处不在,无所不能。见不得光的“水军营销”,就这样堂而皇之地暴露在公众面前。

互联网上的好多事,背后都有水军的影子。甚至,事情就是他们自己搞出来的。

大家来谈谈未来两年互联网的发展方向。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未来互联网会朝移动和即时发展,移动互联网,即时信息和物联网将会慢慢普及。

马上的2011也是互联网大战的火热阶段,尤其以电子商务为甚,2010年仅在电子商务领域内的投资大概在20亿美金,各种资本都在追着电子商务领域,2011年就是电子商务的烧钱和淘汰阶段。

现在的互联网与云计算中心的区别

云计算、社交网络和移动互联网

 什么是云计算

  首先是云计算。时至今日,我的身边还常有朋友问起,这个喊得震天响的云计算,到底是什么东西?开始时我也会解释一大堆话,后来发现,简单记得住最管用。于是概括为一句:云计算就是互联网,互联网就是云计算。而云计算的用处,或者说目的,是要将个人电脑(台式机也好笔记本也好)放到互联网中。

  什么叫个人电脑放到互联网中?举例来说,你能直接在网络上看电视剧,并且可以在任何能上网的地方接着看同一部电视剧。而在几年前,你可能得先把电视剧一集集下载到你的个人电脑里,还得先安装好暴风影音这样的播放软件。换句话说,原本属于个人电脑的功能,现在被互联网替代了。

  云计算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取代个人电脑的全部功能,这就叫把个人电脑放到网络里。云计算将最终让你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做任何与电脑相关的事,还不用随身带着笔记本或者U盘,因为你需要的所有数据、软件都在云中,在你的网络账户里。

  对IT圈外的朋友来说,“把个人电脑放到网络里”这句话听起来可能还不够刺激。充其量,它不过能让我们的信息生活更方便而已。但如果我告诉你这一变化将造成曾经只手遮天的微软帝国的消失,那么你可能精神为之一振。有那么厉害吗?不过细想想也不奇怪,如果个人电脑都消失了,那么Windows还有什么用呢?

  回顾一下我们如今的电脑操作,那种软件使用的最为频繁?没错,是浏览器。当云计算的终极目的成真,我们将只需要在本地电脑中留下一个浏览器,而不再需要Windows的其它复杂功能。到那时,我们甚至希望开机就直接看到一个运行之中的浏览器,而不再需要Windows本身(这正是Google的chrome os项目的目标)。

  对于IT从业人士来说,个人电脑向互联网的迁移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机会和可能。以往我们熟悉的各种桌面软件,大到Office,小到记事本,在云时代都需要改写为互联网中的网页。仅这一条就意味着数以亿计的潜在财富价值。更不用说个人电脑向互联网迁移过程所伴随的另一个实质性变化——社交。

  社交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个人电脑向互联网的迁移正好将为社交舞台提供远远超过今天的空前庞大的用户群体基础。我们知道,即使是在Windows和互联网共存的今天,社交网络服务都已经产生了如Facebook般市值估价超过千亿的超级大公司。换句话说,云计算孕育的不仅是再造一个微软帝国的潜力,更意味着一个史无前例的巨大影响力的信息时代的真正来临。

  云计算分析与预测

  对于业内人士来说,即使所有人都知道云计算的好处,也不见得有多少人能真真切切地将它落到实处。表面轰轰烈烈的云计算产业建设,到如今看来也不过是为多搞一些机房拉资金的噱头。落到实处的云计算就只是铺宽带、上机器?前车之鉴是,电信运营商们投入大笔资金砸向3G,等到管道铺好才最终发现自己更像是在为互联网公司们做嫁裳。

  硬件投资是必须的也是赚钱的,但它只是行业生态系统中最低端的部分。这种技术门槛极低的基础建设就不要再拉上云计算的幌子了。

  云计算的真正精彩在于软件行业。虽然以“互联网即云计算”的角度来讲,所有互联网公司都与云计算相关,但却并非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在真实地参与云计算的发展进程。不是不想参与,是不知如何参与。

  应该怎样将云计算落到实处?紧紧把握“个人电脑向互联网迁移”这一本质正是关键。遵循这一思路,网络操作系统,或者说online windows,也许正是云计算领域的头等发展大事。如果做不了OS,那么退而求其次,发展云时代的应用软件,或者说互联网服务,也是正解。

  先来看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将是什么样的?有人认为浏览器即使未来云时代的操作系统。不对!请记住,云时代的特点是“一切皆在云中”。因此,浏览器这种本地软件注定了它与云无缘。在它身上下功夫,势必走本地化的老路,离云越来越远。归根结底,浏览器只是一个客户端,一个云的终端显示驱动,不可能成为网络操作系统。浏览器在当下仍是各大公司们抢得死去活来的网络入口,但那只是云中的世界还不够成熟时的假象。随着更多个人电脑功能迁移至云中,浏览器将最终成为一个不需要附加功能的躯壳,使用哪种浏览器接入云中将变得不再重要。

  也有一些聪明的公司看懂了云的未来。就国内而言,腾讯在这方面的动作可谓领先一步。打开web2.qq.com,呈现在眼前的与其说是网页,不如说是在线的windows桌面。这种数据、软件、操作皆在云中的网络桌面,正是网络操作系统的雏形。随着越来越丰富的第三方应用被加入其中,企鹅帝国的野心也昭然若揭。

  辛运的是,云计算并非复制一个online windows那么简单。这才使云计算不至于被大公司们垄断,从而给我们留下了参与的机会。问题在于,即使腾讯们把页面做得再像Windows,互联网的生态也不会遭到个人电脑时代的垄断之灾。门户主页、电子邮箱还是可以照常打开,丝毫不受所谓网络操作系统的约束。要知道,在个人电脑时代,任何软件没有Windows都是不可能存在的。这种截然不同的本质区别表明:看起来很像Windows的网络桌面只是一个桌面。你甚至可以将它理解为网络硬盘。无论如何,它绝对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操作系统。

  尽管如此,网络桌面仍然是云时代生态系统中最接近操作系统的一环。只是,当年Windows的荣光再也无法复制,绝对垄断的可能也将连同这种并不光彩的荣耀一同褪去。某个优秀的网络桌面(比如Facebook)可能长期被大多数人设为主页,但这并不妨碍长尾用户群中的少数人按照自己的偏好选择其它网络桌面。不同公司的网络桌面产品将共存于云中,而所有互联网服务都可以很好地在它们中运行,不受兼容性的困扰。因为,云时代的决定性标准不是由某一家制定,而是植根于已经深入人心的公共网络协议。

  换句话说,云时代将不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操作系统。网络桌面与其说是操作系统,不如说是另一种云中的应用软件。也可以认为,云时代的操作系统,由互联网中的所有服务共同组成。

  因此,落实云时代的关键,最终归结为开发互联网服务。但是,互联网服务并不等于传统的互联网网站。最大区别,在于互联网服务于用户及其它服务交互的软件特性,而传统网站只是一段段静止的文字和图片,只相当于个人电脑中的一个个数据文件。

  这就是为什么互联网中为数众多的网站中,只有少数算是真正参与到了云计算的进程之中。即使是Web2.0的兴起让许多网站开始重视与用户的互动,也很少有网站能够像Windows时代的软件一样,与外部数据一起与系统共生。换到互联网语境之中,这也可以理解为网站的开放性。在这方面,不仅需要胆略,更需要想象力。Facebook与Myspace的不同,正是因为前者将自己的社交资源向外界开放,才获得了决定性的质的飞跃。

  简而言之,喧嚣的云计算其实很简单。无需长篇累牍的论文,无需盲目的政府投资。未来和机遇在于互联网服务的创新和细化。中小互联网内容提供商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平台和系统将不再重要,绝对性的垄断将分流到一些优秀的互联网服务之中。随着云计算的深入,优秀的互联网服务将越来越多,信息世界的秩序则将最终趋于平等和自由。

  社交网络

  相较于云计算,社交网络的概念容易理解一些。毕竟,人们对社交并不陌生。社交网络嘛,就是在网络上社交呗。用更广义也更简单的话来概括,社交网络就是多用户参与的网络。

  从这个意义上讲,Web2.0热潮的核心概念社交网络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为人熟知的即时通讯软件如QQ,多人网络游戏如传奇,都是早在Web2.0之前就已经大获成功的社交网络服务。

  今天,我们已经有了Facebook、腾讯等巨无霸级的大型社交网站。这是否意味着社交网站已经发展到了熟透的阶段?是否意味着后人已经没有进入该领域的机会?

  结论恰恰相反。随着以“个人电脑向互联网迁移”为核心的云计算进程的深入,使用网络的人群基数将远远超过今天的数量。同时,未来人们的每一次电脑操作都将与网络相关。云计算的模式结构与其用户总量的叠加结果,将是前所未有的新的社交需求。我们所需要的,只是更多的想象力,去挖掘这些潜在的可能性,而完全无须担心今天看起来庞大的Facebook们。社交,依然前景无限。

  第三方登录的深意

  更令人欣喜的是,大多数大型社交网站都已经陆续开放了第三方登录功能。今天,我们已经可以在很多中小网站中见到“用QQ账号登录”的选项。用户可以直接通过已有的QQ账户登录,而无需另外注册。这既是所谓的第三方登录。对中小网站来说,这绝对是有效吸引用户流量的天大喜事。

  为什么社交网站巨头们要做这样的慈善事业?要知道,今天名不见经传的小网站,明天就可能成长为可怕的竞争对手?究竟其中有何玄机?

  这个问题有很多不同的解答,但深层的答案还是要从云计算之中寻找。我们之前讲过,云计算的生态将最终由许多互联网服务共同构成,这些互联网服务将呈现出一种开放可交互的状态,就如同个人电脑中软件与软件,软件与数据文件的关系一般。云中的“个人电脑”要求云中的“软件”们互通而不是各自为政,而互通的关键则是统一的用户身份认证。

  换句话说,用一个账户通行互联网是云计算的天然需求,而现行互联网中一个网站一套用户账户的格局已然成为了云计算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破除它势在必行。

  这种技术发展所蕴含的自发动力才是巨头们开放用户资料行为的幕后推手。早在Facebook率先开放用户资料之前,用于账户互通目的的网络通行证技术OpenID就已经如暗流涌动,随时可能破冰而出。即使Facebook自己不开放,迟早也会有别的网站这么做。与其守住既得利益等到人老珠黄,不如顺势而为与世界共同前进。这也正是一流公司是否能够持续优秀的基因所在。

  从长远看来,开放账户资料的确会逐渐削弱Facebook这样的巨头原先拥有的平台垄断优势,甚至有沦为账号提供商的风险。但这是大势所趋。互联网从诞生之日其就担负着自由与平等的使命,任谁也改变不了。顺势而为,秉持开放的态度,反而能够在现有的优势基础上,集中精力做强做深具体的内容服务,从而在新的阶段持续保持优势。例如,在社交空间这项服务上,相信Facebook将长期保有优势(所谓社交空间,即用户进行经常性社交活动的场合。并非所有的社交活动都在社交空间完成,但社交空间却是社交活动最多的场合)。

  对于广大IT从业人员来说,开放的互联网当然更意味着福音,这是一个多赢的局面。伴随着云时代的深入,社交这块大蛋糕将愈发显露出活力。

  移动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也许是时下最热的IT领域,连圈外的朋友们也很乐意将它作为时髦词挂在嘴边。毕竟,不懂云计算,不懂SNS,还不懂天天把玩的小手机吗?

  然而,笔者要说的是,移动互联网恰恰是笔者最不看好的方向。一旦IT再次出现泡沫(但愿不会),其源头必然是今天投资人竞相追捧的所谓移动互联网。

  手机≠移动互联网

  最大的问题也是最容易搞错的一点是:手机不等于移动互联网!如果你仔细读过本系列文章之前的部分,你应该明白,未来的互联网将成为每个人的“个人电脑”,而任何一种具备显示屏的终端,无论是台式机、笔记本、手机、腕表、相机,又或是公共查询机甚至是ATM机,都将成为云中“个人电脑”的显示终端。换句话说,互联网的未来形态天生就是移动的,而与是否使用手机无关。我们将会在不同的地方以不同的设备接入云中的“个人电脑”,这才是移动的真实含义。

  那么手机将会是移动互联网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吗?是,又不是。我们的确将经常使用手机来接入互联网,但同时大部分的工作仍然是通过其它设备,尤其是传统的配备有大屏幕的台式机或者笔记本来完成。

  原因在于,手机归根结底受制于屏幕大小和输入的流畅性,因而不可能成为大部分电脑操作的适用设备。你可以用手机编短信发微博,但你不会用它来编辑word或excel,甚至长一点的email也不会用它。同样的,你用手机来弹小鸟打僵尸,但你会长时间用它来玩魔兽或是使命召唤吗?甚至赛车游戏你也会觉得还是台式机来的爽快。

  把手机屏幕做大点能不能有所帮助?君不见今天清一色苹果长相的智能手机们比拼的正是面子大小。只是实在怀疑,这种令广大MM们不爽的砖头风到底能持续多久?莫非我们真的想要吧笔记本揣到裤兜里逛街?NO!那还是手机吗?

  手机的定义决定了它的体积不可能无限增长。它的输入方式从键盘、触摸再到语音、图像识别也就达到了想象力的上限。最顶级的设备也无法改变手机不利于阅读和输入的特性,因此已经和正在烧钱的朋友们请接受这个现实:手机≠移动互联网,手机只适合简单应用,最多是正常应用的简化版。

  给手机设计开发者如下建议。你们开发的应用应该:

  1.不需要总是看屏幕

  2.不需要仔细看屏幕

  3.如果你的应用必须随时看屏幕,仔细看屏幕,那就不用煞费苦心在手机上牵强附会了。配备有鼠标键盘和正常尺寸屏幕的传统电脑才是你应该考虑的目标。手机取代不了传统电脑。

  第二个问题

  笔者不看好移动互联网的第二个根本原因在于基础设施的不成熟。即使已经到了3G审美疲劳4G才是王道的21世纪,我们最缺的依然是基础设施建设。今天的移动互联网硬件环境,和我们刚跨入新世纪互联网刚抬起全民普及苗头时的那个年代极其相似。从业者一片热血沸腾,用户们却还在盘算30块钱包20小时还是80块钱包60小时划算。

  历史的惊人相似实在无法不让人联想到曾经的泡沫危机。君不见,上一次的互联网喧嚣散尽之后,多少互联网先驱们被拍在岸边,死在明天。足足七八年之后互联网才盼到了复苏,结果是毛头小子开心网们捡了大便宜,而从之前的阴影中活下来的就只有利用互联网却不采用互联网思路的QQ而已。

  除非基础设施足够成熟,否则进入移动互联网就是一种先烈式的冒险。笔者的建议是,五年之后再作打算也不晚。

  智能手机误入歧途

  最后一个问题,让我们再来凑凑手机的热闹。乔帮主引领的智能手机革命成功击破了中国山寨头头们冒起的泡泡,搞得大大小小的手机店不换上清一色的苹果状砖头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卖手机,也搞得稍懂一点时髦的年轻人不揣上一块砖头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带了手机。但事实是,智能手机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

  笔者升级过一次Android系统。从上网查资料下载升级包再到最后安装成功,总共花费两个小时。据说这已经算是好成绩。普通用户大概不会和系统较劲,但如果想要尝试某款新软件功能,也必须要经历先下载再安装后使用的过程。至于应对安装冲突、升级失败、运行异常,以及控制情绪避免系统设置查找抓狂症,乃至学习新型杀毒软件和防火墙的用法,也是每个智能手机用户必须具备的常规素质。

  这一切多像那令人怀念的Windows 95年代!可是拜托,我们里那个岁月已经不折不扣的过去了十六年的光阴。云计算都已经过喊得耳朵起了茧,微软都已经不再是历史舞台的主角,为什么手机开发者们还试图让我们重复那当年的往事?

  不要下载!不要安装!手机软件应该直接做成网页应用,在浏览器中打开就OK!你说本地软件才能跑的顺畅,难道你不知道现如今连网络游戏都在转型网页版免安装?你说放在桌面的快捷方式才能吸引用户,难道你不知道网页图标也可以放到桌面上?顺便说一句,浏览器的开发者们应该好好学学UC,把浏览器的入口界面做得像桌面一点很难吗?

  只有将你的手机软件变成即打开即用的云中应用,你的开发成果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尝试。也只有这样,用户在丢手机/换手机/换操作系统之后,你的开发成果才有更大的几率不被用户抛弃。

  可以预言,手机操作系统的升级大战在一段时间之后将趋于平静。苹果的封闭还是安卓的开放,又或是Nokia的落伍都将成为不重要的过去式。在任何一部智能或非智能手机上所必须的,将只是一部功能完善的浏览器,而更多的热闹看点则将进入互联网,进入云计算的大舞台。

122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