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采取的对外贸易保护政策

chenologin2分享 时间:

印度作为一个拥有世界第四大军队,第八大制造业和仅次于美国的高科技人才资源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正在创造“印度崛起”的神话。印度政府在“十五计划”中,将2002年-2007年的经济增长率定为8%,但基于印度沉重的人口负担、不平衡的产业结构、巨额的财政赤字、悬殊的贫富差距、落后的基础设施、居高不下的银行不良资产以及国内种姓制度和宗教矛盾长存等现实情况分析,这一目标的实现颇为不易。

1.印度国内经济发展现状总述

印度经济自独立以来到上世纪80年代,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3.5%,80年代提升为5.6%,90年代中期为7%,2003年第四季度的增长率更是超过了中国,达到了创纪录的10.4%。2004-2005财年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长率为6.6%,其中建筑业增长率为5.2%,工业增长率为9.3%,第三产业增长率为8.25%。第二季度的商品贸易增长53.5%,较第一季度的24.6%增长了一倍多,外国直接投资则增长26.8%,印度经济进入了“黄金时代”。

(1)第一产业现状:“绿色革命”使农业增产增收但科技兴农仍然任重道远。

今日的印度已彻底改变了“带着讨饭篮子”的形象,粮食产量从独立之初的1500万吨增至2003年的2.2亿吨,2004-2005年度(7月到次年6月)的粮食产量目标为2.251亿吨但由于降雨量下降,产量预计会减少到2.06亿吨。现在印度的许多农产品如大米、小麦、豆类、棉花、甘蔗、茶叶、烟草和黄麻的产量均位居世界前列。这主要归功于1964年-1970年印度开展的“绿色革命”, 90年代后印度又开展的“白色革命”和“蓝色革命”促进了畜牧业和渔业的发展。现在印度正朝着2010年粮食产量翻番的目标前进,预期届时粮食市场将超过25,000亿卢布。但是客观来讲,印度农业生产率仍然很低,每公顷1.7吨的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与2.6吨的世界水平和5吨多的发达国家水平还相差甚远。所以2005印度政府在预算报告中特别强调了要改善农业领域的投资环境,其中包括允许国内农产品出口商免税进口种子和农用物资等。印度农业发展的关键是开垦荒地、选育良种、改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利设施网增加灌溉面积、保证电力供给、提高粮食加工储藏能力、完善粮食市场流通环节,使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第二产业现状:新兴工业实力渐强,但协调发展不容忽视。

印度现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其中制药、汽车等领域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雄厚。印度的能源工业(包括煤炭、石油和电力)发展也较迅速,煤炭是印度的第一能源, 占全国商品能源消费的40%以上。但是电力供应仍然很紧张,目前印度正在寻求开发以甘蔗渣为原料发电,进一步补充传统煤炭发电的供不应求。轻工业在印度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0%以上, 主要为纺织工业和食品工业, 其中食糖, 茶叶和纺织产量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整个工业的发展, 棉麻纺织、制糖、榨油和制烟等传统工业的优势地位正在不断地让位于化学、能源、机械和电子等新兴工业。

①能源和基础工业——产量大幅增长,但石油、天然气仍严重短缺。

从总体上看,印度的矿产资源较为丰富,门类比较齐全,煤储量近2000亿吨,是世界重要产煤国之一。近年来能源工业发展较快,可由于缺少现代工业的“血液”——石油,因此总是摘不掉“能源短缺”的帽子。有调查显示,印度石油资源匮乏,可开采量不足8亿吨,按目前开采速度,仅可再开采20年。天然气储量不到7000亿立方米,也只能维系20多年的开采量,而且天然气生产中喷发浪费严重,效率不高。

②医药工业和纺织业——印度制造业的两个亮点。

印度是非专利药品生产和出口大国:印度的药品占全球药品销售量的8%,排第四名,是世界第五大散装药生产国。印度的医药工业有2万个实验室,医药市场规模为53亿欧元,其中最大的医药企业Glaxo SKB 占有5.7%的市场份额。

纺织业是印度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行业,其产出占GDP的6%左右,吸收了3500万人就业。

③耐用消费品市场、机械及部件市场——现状不乐观但发展潜力大。

虽然印度国内拥有一个由3亿中产阶级构成的稳定的消费市场,但消费热潮并没有启动,大多数耐用消费品构成买方市场,供大于求。印度的机械产品多为低端产品,重载设备、食品加工、塑料加工纺织和珠宝加工的机械长期依赖进口。但是消费信贷的进一步完善可以促进消费市场的繁荣,政府对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加大,可以推动以建筑机械为主的机械及部件市场的发展。

(3)第三产业现状:印度经济增长的最大亮点和推动力。

行的是“进口替代型”政策,和发展民族产业,与外界的联系不密切。印度凭借良好教育的工人、信息技术和英语语言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先行带来了印度软件、商务处理外包等IT服务业的兴旺,促进了印度资本金融市场的发达和旅游业的繁荣。

① 计,中国输待外资的开放态度已经取得了突破。信息服务部门——软件业异军突起,实力雄厚。

80年代中期,印度政府就颁布了扶持计算机软件发展的政策,1991/92年度至2001/02年度的关键十一年之间,印度软件业的年均增长率达45%,2004年这一数字达到了50%。印度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软件超级大国”,目前有软件及服务企业近3000家,从业者超过50万人,其前十家软件及服务企业的人员规模多在万人以上,最大的企业已逼近4万人。企业盈利均在20%以上。班加罗尔、海得拉巴和马得拉斯市形成了印度软件基地的“金三角”。

②资本金融服务部门——开放的金融环境形成了较发达的资本市场。

印度拥有发展中国家最大的资本市场,其股票交易种类也是发展中国家中最多的。全国共有78家商业银行和196家地区农业银行,分支行6100家;有证券交易所23家,上市公司超过900家,年新发行股票可筹措650亿至700亿卢比资金。

③旅游服务部门——有望成为世界旅游市场的中心。

印度旅游业在2004年接待外国游客达337万人,比2003年增长23.5%,旅游外汇收入为48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1%。虽然印度受到印度洋海啸影响但并没有影响到印度的“旅游热”,预测到2025年印度有望成为世界旅游市场的中心。

④公共服务部门——基础设施和文教卫生: “硬件”、“软件”一齐抓。

为弥补基础设施滞后的缺憾,印度政府制定了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方针。2010年,至少投入170亿美元用于提高国内道路、机场和港口水平,鼓励外资或私人财团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工程。为了解决印度能源危机,政府积极寻求与沙特、伊朗、俄罗斯等国的能源项目合作,计划在2015年前每年投资10亿美元用于中东、中亚、北非、东南亚和拉美等地区的油气项目。

教育方面加大经费投入,普及八年初等教育,重视培养和保护高素质科技人才,鼓励外流人才回归。医疗卫生方面,通过建立三级医保网络(保健站-初级保健中心-社区保健中心)改善饮水供应等措施,促进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

(二)印度对外经济状况

1.对外贸易和外商投资情况——贸易逆差、外资利用率低

(1)对外贸易方面

尽管印度卢比对美元持续升值, 2004-2005财年前9个月印度出口530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长23%。印度本财年的出口目标是比去年增长16%。印度对外贸易中,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为美国、阿拉伯、中国、中国香港、英国、新加坡、德国、比利时、意大利、法国,主要进口国家为中国、美国、比利时、瑞士、澳大利亚、阿拉伯、英国、德国、日本等。主要出口产品有纺织品、宝石及珠宝、化工产品、石化产品、农渔产品、皮质品、电子产品及地毯等,主要进口产品则有原油、黄金、宝石、钢铁、化学产品、机械及电子产品。

(2)外商投资方面

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方面,自1992年至2004年1月止,印度政府核准的外商投资金额近783亿美元,主要投资国家为美国、瑞士、英国、日本、德国、荷兰和阿曼等,主要投资领域有石油、电力、冶金、食品加工、电讯和饭店旅游业等。但是资金实际利用率只有40%。日前,印度政府进一步提高海外企业对印度本地移动电话公司的投资上限,从49%突破到了74%,表明印度政府对待外资的开放态度已经取得了突破。印度是一个经济发展迅猛的国家,国内许多领域,尤其是在大多数基础设施领域面临投资不足问题,预计下一步印度会有更广阔的领域进一步放开。

对外投资方面,按照印度储备银行公布的数字,印度2003-2004财年对外投资增加了15亿美元,总投资额达到66亿美元。

2 中印贸易情况——中方逆差,但经贸合作的潜力巨大。

近10年来,中印贸易发展较快,印度已成为中国在南亚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对印度主要出口商品有石油、化工产品和机电产品等。从印度进口商品主要有铁矿砂、铬矿石等。1992年中印边境贸易恢复,以易货为主,每年边贸额约500万元人民币。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03年中国同印度贸易总额为75.95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53.6%,其中中方出口额为33.44亿美元,进口额为45.51亿美元。2004年,中印贸易额达到136亿美元。据印方统计,中国出口到印度的商品总额在2002—2003年度印度进口额中,已跃居第3位,仅次于美国及比利时。同期印度出口到中国的商品总额也已位于第6位,仅在美国、阿联酋、英国、中国香港和德国之后。从中印双方经贸地位的提升可以预测两国合作的潜力是巨大的。

二、中国与印度经济比较

同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与印度,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很多相似与相异之处。50年前,两国都是比较的落后的农业国家,进入21世纪初,两国都取了长足进步,都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在世界上的地位也有了根本的变化。

(一)经济发展模式:“世界工厂”与“世界办公室”

中国当年学的是东亚“四小”模式,通过引进外资,建立强大的、能给为数众多的农业人口提供工作的工业部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粗放式增长。因此,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中,工业在GDP中的比重逐年上升。中国正成为“世界的工厂”。

而印度则相反,它重视的是服务业。印度的服务行业在GDP占50%以上,而工业和农业则分别只占26%和22.8%。印度想成为“世界办公室”。印度是世界上第一个通过劳动起家的发展中国家,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的全球化是以制造业打头阵的全球化“第一波”,那么,21世纪初期将迎来以服务业打头阵的全球化的“第二波”。中国在“第一波”中占尽优势,印度则在“第二波”中显示出对中国的压倒优势。例如,2003年有2万美国人的税表财会统计是在印度完成的。2004年有20万个税表被送到印度作财会统计。

印度之所以走了一条与中国不同的道路,主要有以下原因:

1. 印度对外开放时间较晚,直到1991年才真正开放,而此时与开放初的中国大不一样了,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初露端倪。

2. 印度精英教育为印度培养大量的科技人才。印度虽然文盲的比例较高,但它却是一个人才大国。印度政府对高等教育非常重视,从而确立了它世界第二人才大国的地位。印度的大学为印度培养了数量仅次于美国的讲英语的科技人才库。依靠这些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印度的高科技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美、英等国科技人才中印度人的比例相当高。

3. 印度糟糕的基础设施对发展工业起了阻碍作用。印度公路、铁路、港口、航空、通讯发展滞后,问题重重;印度的电力供应不足,国内能源分布不均,印度贮藏的石油主要分布在西部、北部,煤大多分布在东南部,运输压力大。

4.印度可耕地面积世界第二,灌溉面积则高居世界之首。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如中国紧迫。

(二)对外经济战略:

在对外贸易政策上,印度从独立至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的是“进口替代型”政策以保护和发展民族产业,与外界的联系不密切;至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进口替代”与“出口促进”并重的贸易政策;从90年代开始,特别是在加入WTO之后,印度开始实行“出口导向型”的对外贸易政策。由于印度长期实行保护国内市场的内向型进口替代经济发展战略,对国内市场实行高度保护(由于频繁实施反倾销调查,2001年印度被世界银行认定为贸易壁垒最严重的国家),导致印度进出口贸易发展缓慢,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状态,外贸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也很低,最终影响了印度经济发展速度。中国则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就致力于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在东南沿海实行了外向型经济。

2004年,印度的双向贸易总额只有1500亿美元,在全球贸易总额中年份额不到1%,而到2003年,中国在世界出口中所占份额是5.8%,在世界进口中所占份额是5.3%。2004年,双向贸易增长36%,中国超过日本成为第三大贸易国,仅次于美国与德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贸易额与GDP之增长70%以上。而印度的贸易额与GDP之比只增长23%。

在吸引外资方面,与印度相比,中国在股权、投资领域、税收等方面政策优惠得多。我国对外资的吸引力比印度相对要大一些。印度由于民族、教派矛盾复杂、政局动荡、议会反对党力量强大、非政府组织影响大,制约了政府的利用外资政策。目前,印度的外资政策发生了一些变化。20世纪90年代,印度曾严格限制外资进入,而现在,印度政府加大了吸引外商投资的力度。印度仿照中国,采取一系列优惠措施,在全国范围内设立约20个经济特区,招商引资。

近年来,有一些跨国企业工厂转移到了印度,印度成为了不少大公司的研发中心。印度的优势得到了凸现。

1. 人才优势。不仅是大量的讲英语的科技人才,而且包括大量的管理人才。

2. 法律制度优势。印度的国家机器和法律体系在发展中国家显得相对比较健全、稳定,法律制度比较完善。

在与世界主要大国、国际经济组织以及区域经济组织的联系上,1997年,印度对APEC21国的出口占其总出口额的48.0%,依次为欧盟15国(24.7%),北美自由贸易区(20.3%),环印度洋地区合作组织18国(18.9%),海湾合作委员会(7.1%),东盟10国(6.8%),孟加拉国、缅甸、斯里兰卡、印度、泰国合作组织,即BIMSTEC-4(4.5%),南亚地区合作组织(4.1%),其中与海湾合作委员会的贸易就要是能源。

三、涅磐重生--“印度模式”?

(一)“印度模式”的特点

在《迈向2050年》报告中,高盛公司预测印度在未来50年里,有望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许多学者看好印度未来的发展,他们认为印度的经济制度与市场结构更能保证长期的发展潜力。

圣雄甘地、建国之父尼赫鲁等印度政治家们一直在探索符合印度现代化的道路。这条道路走得好曲折,但是日益显示出它的端晲。部分学者认为印度选择了一条比中国更健康、更持续性的发展路径。如果说以“硬”为特色的“中国模式”,即中国经济的增长是由物质基础设施和制造业的扩张推动的,属于汗水(inspiration)驱动型;那么,所谓“印度模式”,就是以“软”为特色,由它的制度基础设施与企业家精神(aspiration)来塑造的。中国的经济实力更多地物化在了建筑物(包括厂房)上面,是硬的,看得见的,而印度的经济实力则由它的潜力决定,是软的。 这里的“软”既包括技术,也包括广义的制度,包括文化。

在印度引以为豪的服务业中,增长最快的是软件业。 印度是世界上五大计算机软件供应国之一,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计算机软件出口大国,软件出口额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0%,美国客户购买的软件产品有60%是印度制造的。世界经济论坛2004年3月9日发布的2004至2005年度《全球信息技术报告》显示印度由去年的第45位升至第39位。在发展中国家居于前列。

(二)“印度模式”形成的原因

如果说“软”只是印度经济发展的一个象征,那么,它的深层次的力量来自于内生体制性因素。

印度所具备的体制演进比较优势(institutional evolving perspectives)。从甘地开始,印度经济上实行的是与前苏联不一样的社会主义,更偏向于像欧洲的那种议会社会主义。拉奥总理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上说,印度的经济发展要走“中间道路”,印度要“均衡地实行自己的经济模式”。

印度的金融体系延续了英国人留下来的金融制度,它的银行体系有130年历史,印度银行多数都是民营银行,运转良好,坏帐率很低,整个银行体制比较健全,具有较佳的国际信誉。股票市场也有百年以上历史。 孟买的证券交易所世界闻名。23家交易所上市的企业超过6000家。

印度的市场秩序较好、资源配置以市场为主,支持了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崭新的企业家精神。国际投资者认为,与中国相比,印度拥有更完善的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更有力的产权保护措施和对投资者更友好的竞争体制。如塔伦??凯纳(Tarun Khanna,麻省理工学院)和黄亚声(Yasheng Huang,哈佛商学院) 在2003年七八月号的《外交政策》上发表文章——《印度能否超过中国?》。他们在文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一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最终还是取决于本国资源的调动。由于印度私营企业发展较快,而且注重自身内部的有机增长,这使得印度对资源的利用更加充分。

印度拥有发展中国国家独特的优势――良好的英语教育、符合国际化的管理等。英语为通用语言,受殖民地文化的影响,印度精英教育中国际化人才更容易接受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拥有一大批国际化的人才、一大批能够与欧美国际竞争的跨国公司,印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步伐更为坚实。

有学者们认为,经过90年代以来的改革,印度经济、政治模式开始糅合东亚的特性。正如保罗??克鲁格曼指出,中国等东亚国家经济奇迹得力于资本的极大驱动。最近,印度在这方面也显示出强劲的势头。《金融快报》发表文章称,印度不仅要大力发展“软件模式”,同样也要在吸引外资方面胜出中国。英国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公布的一项2004年度报告显示,印度已成为仅次于中国、美国之后全球第三大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

四、印度经济展望:机遇与挑战并存

对于2005—25年印度年均GDP增长率有不同的预测,分别是7.0%、8.0%、9.0%、10.0%(参见附表),其实现程度受国内经济条件(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供应情况等)与国际经济环境(国际油价等)影响。在未来20年,印度将加大对这方面的投入(参见附表)。印度将会在世界技术进口市场占据重要地位,到2025年,其软件出口将占全球软件出口的15.%。除此之外,有发展潜力的产业还包括:1)旅游业;2)信息服务业;3)咨询管理业;4)瑜珈等缓解压力的教育与培训;5)中等技术劳动力出口;6)高技术人员出口等。与世界大国、区域组织的关系方面,主要是“向东看”战略,将重点加强与东盟等地区组织与大国的经贸关系

印度有我们中国发达吗?

印度人口基数大,比我们大约少三亿,GDP少我们3万亿美元,人均就比我们更少了,当然就不用说比我们发达了,

印度最发达的城市大概也跟太原,兰州等中西部城市差不多,印度人老鼓吹孟买再不努力,20年后将被上海超过,殊不知,孟买连中国东部最落后的城市都不如,还妄想已经超过上海!

今日印度经济实力究竟如何,会有一天超越中国吗

今日印度经济实力究竟如何,会有一天超越中国吗?

印度

已非吴下阿蒙

很少叫嚣中国应马上开火的人少有功夫去认真思考印度国防部长那句“今日印度已不是1962年的印度”的真正含义。不少人喜欢把中印关系描绘为“龙象之争”,中国龙早已腾飞,但大象其实也正在起舞。

1.

>>>经济增速世界领先

全球自07年底爆发次贷危机经济滑坡以来,复苏一直缓慢,而中国与印度的GDP增长率远高于美欧的增长率。而印度的经济增速,虽然在去年第三季度后有所回落,但从趋势上来看,自2015年起已经追上中国。

2.

>>>外资加速流入印度

据世界银行数据,近年印度的外商直接投资净流入已展现出迅速增长的势头。近年来的税改将解决过去令外商十分头痛的错综复杂的税制,更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提升外资投资印度的热情。

3.

>>>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

莫迪政府上台后大力加大基础建设支出,主要投入到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机场港口、光纤网络等领域。印度财政支出中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占比大幅提升。印度2016年财政支出预算中,基建支出占比将提升至 39.64%。落后的基础设施一直是印度发展路上的绊脚石,如果清扫了这个障碍,将能创造一个人人渴望的投资环境。

4.

>>>推动制造业全面崛起

印度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工业较为落后。但在全球制造业成本上升的背景下,印度受益于劳动力供给充分,工资低廉等条件,具有成本优势。

联合国《2017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认为,今年世界经济仍将保持低速增长,预测增速为2.7%。对美国的经济增长预测为1.9%,欧洲为1.8%,中国为6.5%,而对印度经济增速的预测为7.7%,而且,印度这个经济增速,大概率能维持多年,甚至加速。

飞速增长

内外因素双重作用

当前印度经济表现“靓丽”,既有锐意改革的内部因素影响,也有国际经济环境的外部作用。

一、政府积极推进改革、努力改善营商环境。印政府撤销计划委员会,成立更为灵活的“国家转型委员会”,吸收各邦首席部长加入,加强中央与地方政府沟通,调动地方积极性,利于改革推行。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放宽对国防、铁路、零售、保险、建筑、传媒、民航、种植业等领域外国直接投资限制。印政府积极推动商品和服务税法案,统一全国税制,改善目前各自为政的局面。总理莫迪还借出访大力推介“印度制造”,吸引对印投资。

二、国际油价低迷使印度经济从中受益。与俄罗斯、巴西等国家不同,印度为石油进口大国,国内七成以上原油依赖进口。随着国际油价走低,印度进口支出减少,经常项目赤字缩小。但这是一种一次性的获益,它给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难以长久。

超过中国?

玩弄数字的“GDP”戏法

虽然近年印度发展迅速,但短期内实在难以追平中国三十多年领先积累的发展成果。去年,印度报道第四季度GDP增长率为7%,这让西方媒体为找到了下一个世界经济引擎而弹冠相庆。从数字上看印度的增长率超过了中国,但这与其说是印度经济增长领跑全球,不如说是一场玩弄数字的GDP戏法。

GDP对应的是一国或者地区所有有效经济活动的总和,统计起来难免有错漏,一点统计误差就会被放大。2015年初,印度政府曾直接调整统计方法,将2014财年的增长率从4.7%上调至6.9%。印度GDP总量只相当于中国1/5,按总量没法跟中国相提并论,只有在增长率上还能想点办法——只要加点小调整,把6%调整成7%,就能说经济增长率超过中国,宣称在世界主要经济体里增速最高,前景一片大好!

中国和印度,自1980年以来的实际GDP增长历史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1.4万亿美元(201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为2.25万亿美元(201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两个经济体完全没有可比性。中国经济是印度的5倍还多,按人均来算,中国的富裕程度也是印度的5倍。

如果印度的经济增速为7.5%,那么其人均经济产出会增加129美元。相应地,如果中国经济增速为6.3%,其人均经济产出会增加520美元。按人均绝对价值计算,印度要想超过中国其经济增速需要超过30%。我们假设印度的经济能以7.5%的速率持续增长,中国以6.3%的速度持续增长,那么从现在算起,印度需要127年的时间才能在人均经济产出增长上开始超过中国。

印度

是下一个超级大国吗?

在很多西方媒体眼里,印度已然是下一个中国了。

优势

与中国相比,印度确有一些发展优势:一是印度有大量讲英语的技术人才。印度科学技术人才库位居世界前列,且薪酬明显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为印度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的发展奠定优良基础。二是印度经济增长将受益于“人口红利”。与中国社会的老龄化不同,印度人口构成较为年轻,约33%人口低于14岁,只有5%在65岁以上。印度的赡养比率逐年降低,有望从2005年的50%降至2020年的47%,进而降至2025年的44%。每年有大量劳动力进入市场,使印度发展从中受益。此外,与中国公司相比,印度的公司治理模式国际化水平高、资本回报率高,而且印度资本市场较透明,运作状况良好。比较强大的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也为印度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印度有1200万净人口加入劳动力大军

制约

以此预言印度将成为下一个超级大国则为时过早。在经历了数年高速增长后,印经济发展面临供给瓶颈,基础设施落后,劳动法过于苛刻,税收混乱等问题掣肘国内外投资。根据来自“经济学人智库”的数据,印度2012/2013-2015/2016年均固定资本形成率(投资率)仅为3.3%,明显低于2003/2004-2011/2012财年的12.6%。

1.

>>>民主制度or民粹主义?

西方世界及其机构比起中国更加青睐于印度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印度追寻的是西方民主。然而印度选民缺乏经济方面的教育,这就使得印度领导人易于推行民粹主义的经济政策,进而扰乱了印度的自由化进程。国家利益常常让位于某些利益集团的特殊利益,很多急需的改革因利益集团的反对而陷入停滞。民粹主义的氛围下尤其盛行特殊利益。在过去20 年间,印度实行了多种政策以提供价格低廉的食品、免费的电力以及补贴贷款……它们给整个经济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2.

>>>腐败的官僚制度

人们经常会强调印度的的制度机构,认为这是印度优于中国的原因。现实是,在过去的70年中,印度已经系统化地破坏了英国留下来的制度机构。今天印度的司法、立法和行政机构与过去比起来已经不具可比性了。由于印度的部落制度和集权主义的趋势,这些机构已经变异了。中印两国都饱受腐败问题的困扰,但印度官僚主义的繁文缛节比中国更严重,对效率的削弱性更强。错综复杂的规章制度,严重的官僚主义,令人感觉如坠雾中。

3.

>>>人口红利or人口负担?

从人口年龄组成情况来看,印度看起来似乎处在了一个很有利的位置上。但是这却可能会成为一个负担,因为印度大部分年轻人不具备技能,无法参与进现代经济。每年,印度有1200万净人口加入劳动力大军,但是印度的失业率仍在增长。多数人缺乏产生财富的能力,这带来的结果是犯罪率在上升。

4.

>>>国内政治因素

目前,印度亟需推进经济改革,改善营商环境。但由于总理莫迪所在的印度人民党在联邦院不占多数席位,最受投资者关注的商品和服务税法案、土地征用法修正案停滞不前,新近推出的《破产法》法案正接受议会委员会审查、前途未卜。为增加席位数,印度人民党努力筹划邦议会选举,却在2015年的德里和比哈尔邦议会选举中接连失败。短期内,印度人民党难在联邦院占据多数席位,为改革蒙上阴影。

虽然目前“印度威胁论”过于危言耸听,但我们也不能被铺天盖地矮化印度的消息洗脑。印度虽穷但不弱,它的地理位置,它的面积人口,它的大国雄心,决定了它的一举一动必将对我们产生重要影响。如果我们一直用居高临下的俯视态度看待印度,一定会失去了解我们这个并不友好的庞大邻居的机会。望采纳

中国经济和印度相差多少年?

按2014GDP看

中国 10.3万亿美元

印度 1.88万亿美元

相差多少年这个概念很难说 因为两者都在变化 且速度不同,且速度也在变化

按照中国之前在1.88万亿美元左右的时候,是2001年(11万亿人民币) 那就是相差14年

不过中国在2001~2010年的GDP增长速度平均要超过10% 印度14年改了激进算法也才达到7.4 14年后能不能到中国现在的名义数量还很难讲

关于印度GDP计算,2013/2014财年GDP增速一开始计算是4.7% 调整算法后突变成6.9%,可以作一个大概参考 我国今年GDP计算比较收紧了,2014是历史最低,7.4% 印度奔放算法后2014年历史最高,正好也是7.4%

事实上 经济不能完全看GDP 这个只是一个方面的指标 不过即使片面地按GDP看 印度与中国至少相差14年 算上增速差异,可能会超过20年

或者你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 美国GDP达到10万亿美元是1970年 那么按照这个简单推论:中国比美国落后45年

个人感觉

2015年,金发科技发生了哪些事

  015年2月 :金发科技美国设立全资子公司

  金发科技宣布已经在美国密歇根州完成注册一家全资子公司的手续。密歇根州政府提供的信息显示,这家名为金发科技(美国)公司的企业在2月3日正式成立,目前有1000股股份。

  该公司的注册地址在安娜堡,当地律师MarkHeusel担任注册代理。安娜堡距离全球汽车中心底特律仅一小时车程。

  金发表示,该子公司旨在积极推进公司国际化和全球化战略,进一步完善公司全球产业布局,提高公司产品在北美市场的占有率,提升公司对全球化客户的服务效率;通过充分利用美国的政策、技术和资源等优势,提高公司在新材料行业的管理、技术水平和品牌影响力。

  2015年3月:金发科技宣布吸收合并全资子公司德美化工

  金发科技3月宣布,为整合公司资源,规范内部管理,降低运营成本,拟吸收合并全资子公司广州德美化工材料有限公司。

  德美化工位于广州科学城,注册资本为人民币3,100万元;属于法人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法定代表人为金发董事长袁志敏。

  其经营范围被定义为:研究、开发、销售:化工原料和化工产品;电子产品的研究和开发、生产、销售。该企业在2013财年实现净资产1,695万元,但净亏879万元。2014财年实现了扭亏为盈,但净利润仅为19万元。

  金发科技通过吸收合并的方式合并德美化工全部资产、负债和业务,合并完成后金发科技存续经营,德美化工独立法人资格注销。

  2015年3月:金发科技出资1亿元设供应链子公司

  3月19日金发科技盘后公告称,近日,公司在珠海横琴新区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珠海金发大商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1亿元。

  公司表示,此次对外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和整合行业供应链资源,扩大公司原材料采购和贸易渠道,降低公司原材料采购成本;同时通过借助当地经济政策优势,积极开展供应链服务,拓展经营渠道和业务范围,整合市场优质资源,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2015年3月:生物塑料企业陷亏损 金发科技逆市买断股权

  金发科技3月动作频频,刚宣布吸收合并广州资公司德美化工,又宣布买断旗下生物塑料子公司的股权,另外设立供应链子公司。

  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的全资子公司上海金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宣布收购胥邦君、罗毅两位自然人股东所持珠海万通化工有限公司48.78%的股权,收购总价合计人民币2.9亿元。

  收购完成后,上海金发成为珠海万通100%持股股东,金发科技为最终控制方。珠海万通主要从事完全生物降解塑料、特种工程塑料等新材料的研发、生产。

  由于生物塑料的整体市场拓展缓慢,珠海万通一直没有实现盈利。2013财年净亏1637万,2014财年净亏1423万元。

  2015年5月:金发50亿元建厂武汉,一期12月可投产

  5月7日,金发科技华中新材料园区开工建设。园区由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投资50亿元兴建,主要从事高性能新材料(以改性塑料、碳纤维复合材料为主体)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应用于汽车、电子电器、航空航天等领域。

  据悉,项目全部投产后,预计实现年产能52万吨高性能新材料,年产值150亿元人民币。

  2015年12月,一期工厂将投产运营,预计年产10万吨,基本满足华中地区的产品供应。

  2016年公司将推进项目二期建设,整个项目预计在2018年完成。

  2015年5月:金发科技欲与天业集团打造全国降解膜示范区

  2015年5月,新疆天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吴彬,副总经理刘中海、陈林一行六人到金发科技公司考察。金发公司董事长袁志敏、总裁夏世勇等陪同参观考察。

  参观考察了金发科技公司科技馆、塑料改性与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认可实验室、广东省特种工程塑料实验室及生产改性塑料的生产车间、PBSA中试工厂。

  双方就这两年生产900余吨全生物降解地膜的生产工艺配方及大田应用情况进行了充分的交流。

  双方表示,将发挥各自优势,在兵团继续推广生物降解地膜和开展地膜技术攻关,采用水肥一体化加生物降解地膜的方式,在兵团做成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大、最好的示范区。

  2015年6月:金发玩“跨界”,拟出资15亿发起设立花城银行

  广州首家民营银行呼之欲出。牵头申报花城银行一年多后,6月3日,金发科技晚间公告称,公司拟与御银股份及广州市其他民营企业尝试联合设立花城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花城银行”),拟定注册资本50亿元,其中金发科技拟出资15亿元,认购花城银行30%股份。

  金发科技、御银股份均表示,花城银行的成立有助于建立公司立体金融服务生态体系,有针对性的提供多种渠道的金融配套服务。通过推动金融资本与实业资本融合发展,拓宽公司融资渠道,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

  2015年6月:学习京东?金发布局全国第8个生产基地(成都)

  金发科技6月8日晚间公告,公司拟在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投资兴建新材料生产研发基地,并设立成都金发科技有限公司,拟定注册资本5亿元。

  公司表示,此次对外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有利于加大对华西市场的辐射力度,拓宽公司营业收入来源。

  金发科技已在全国已布局了广州、珠海、上海、昆山、天津、武汉、绵阳7个基地,再加上筹建中的成都基地,金发科技在全国布局8个基地。其中珠三角2个(广州、珠海)、长三角2个(上海、昆山)、环渤海1个(天津)、中部1个(武汉)、西部2个(成都、绵阳)。金发科技基本上形成了以武汉为中心的1000公里内运输圈。

  2015年6月:金发获NatureWorks推荐,成为3D打印料供应商

  金发科技获得全球领先聚乳酸生产厂商NatureWorks官方推荐为亚太唯一3D打印专用料供应商。

  金发科技作为全球领先的新材料企业,从2013年开始投入3D打印专用料研发,目前基于NatureWorks IngeoTM开发出数十种牌号的ECOPOND®3D打印专用料。使用该系列产品生产的3D打印线材,无臭无味,线径稳定,在市面主流3D打印设备上打印连续稳定,打印制件综合性能优异,与ABS,PA,PET相比具有低碳足迹的特点。

  2015年7月:股灾影响金发科技应收账款

  在7月20日“粤创粤新”广东创新驱动发展主题活动中,金发科技创始人兼董事长袁志敏透露,受近期股灾影响,近两月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有所降低,目前已动员员工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

  “有些客户可能拿现金去买股票了,虽然还没有恶化到(应收账款)收不回的境地,但很多小企业会很难熬。”袁志敏说。

  袁志敏还表示,将在今年下半年增持共计1%的公司股票。金发科技公告显示,7 月 8 日,袁志敏已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系统增持公司 股票104.29万 股,占公司总股本的 0.04%。

  2015年8月:金发科技上半年净利超4亿 增长34%

  金发科技晚间公布2015年半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6.4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5%;实现营业利润4.0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1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2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17%。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基本每股收益0.17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基本每股收益0.14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5.15%。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5.66亿元。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资产总额为140.03亿元,负债总额为58.03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总计81.69亿元,资产负债率(母公司数据)为42.68%。

  2015年9月:金发科技拟2837万元收购金发小贷13.50%股份

  金发科技9月23日晚间公告称,公司拟以每股1.0509元的价格,收购熊海涛所持广州萝岗金发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13.50%的股份(2700万股),收购金额为2837.43万元。本次收购完成后,金发科技对金发小贷的持股比例将变更为73.25%。

  金发科技本次收购金发小贷部分股权实现控股后,有利于金发小贷长期稳定的发展,有利于拓宽金发科技的盈利渠道,优化产业结构,增强持续盈利能力,符合金发科技的发展需要和长远规划,对金发科技未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将产生积极影响。

  2015年10月:金发科技拟在印度建设大型基地

  据人民日报报道,改性塑料龙头企业金发科技正计划在印度浦那建设年产20万吨改性塑料的大型基地。

  该公司印度分公司总经理柏金根表示,金发科技在金奈、浦那、新德里都设有工厂,眼下正计划在浦那建设年产20万吨的大型基地。他还表示,中国企业在印度市场上具有技术和资本上的明显优势。

  “从我们这一行来看,印度的发展规模还不够。改性塑料应用领域广泛,但印度将60%--70%的改性塑料都用在汽车行业,其他行业的潜能还没有完全激发出来。以电动工具材料为例,中国年产2万多吨,印度只有300吨。这就是市场机会,我对印度市场有信心。”柏金根说。

  2015年11月:废旧塑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金发

  近日,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第三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金发科技“废旧塑料资源高效开发及高质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入选。

  “废旧塑料资源高效开发及高质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是金发科技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任务是针对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开展废旧塑料应用基础研究和前瞻共性技术研究,突破废旧塑料高效回收技术、自动化回收技术、废旧塑料合金化技术和废旧塑料复合化技术,开发出物理与力学性能达到原树脂水平的再生塑料专用料,为高效利用废旧塑料资源、发展高质塑料再生利用产业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同时研究制定再生塑料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聚集和培养优秀人才,引领和带动行业技术进步。

  2015年11月:金发科技荣获“最佳环境贡献上市公司”奖

  在“2015中国上市公司口碑榜”评选中,金发科技荣获“最佳环境贡献上市公司”奖项。

  “2015中国上市公司口碑榜”于2015年8月10日正式拉开帷幕,截至8月31日提名阶段结束。口碑榜组委会收到逾800家企业的提名,经过精心甄选、优中选优,最终候选出“2015中国上市公司口碑榜”的400家上市公司名单。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5中国上市公司口碑榜”候选提名环节中,投资者将注意力更多的投注在上市公司于环境贡献上是否拥有新技术,在主业上是否涉足新能源。

  2015年11月:金发科技22周年庆,向员工发放土豪金RMB

  成立于1993年年底的金发科技,于近日迎来了公司22周年庆。这家全中国最大的改性塑料企业、国内一流的新材料企业,向所有员工发放了最新出版的100元纪念币。据了解,金发科技员工总人数超过5000人。

  2015年12月:金发成立特种工程塑料子公司,原金发高管任要职

  12月16日上午,珠海万通特种工程塑料有限公司举行成立揭牌仪式,金发科技总经理李南京,首席战略官李建军,副总经理、珠海万通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蔡彤旻,珠海万通特种工程塑料有限公司总经理蔡立志共同为新公司成立揭牌。

  李南京总经理随后还带队参观了万通特塑公司厂区,在现场进行了工作指导与交流。珠海万通化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曾祥斌、副总经理张秋汉随同出席了揭牌仪式。

  据了解,珠海万通化工有限公司为上海金发科技旗下的控股子公司,珠海万通主要从事完全生物降解塑料、特种工程塑料等新材料的研发、生产。

  由于生物塑料的整体市场拓展缓慢,珠海万通一直没有实现盈利。2013财年净亏1637万,2014财年净亏1423万元,但金发科技对珠海万通前景持乐观态度。

  2015年12月:新能源汽车引爆轻量化 金发科技加速国际化

  在日前刚结束的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表示,中国将于2030年左右实现CO2排放达到峰值。在碳排放总量的目标下,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将迎来放量。

  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在即,国内最大的高性能汽车材料供应商金发科技在新能源汽车材料领域的发展与规划也备受投资者关注。

  对此,金发科技车用材料事业本部总经理王大中表示,目前公司已经成为比亚迪核心一级供应商,特斯拉指定二级供应商。在国内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中,金发科技的新能源汽车材料市场份额超过50%。

  未来,金发科技将通过加深与国内外新能源汽车主机厂和一级供应商的合作,扩大市场份额,布局国际化。

  2015年12月:瞄准行业痛点:金发科技搭建“电商+金融”平台

  12月8日,在金发科技2015年度供应商大会上,金发大商总经理熊伟宣布金发大商旗下易塑金融服务平台正式上线。

  易塑金融依托金发科技集团在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领域的优势,专注为塑料行业中小微企业提供预付款融资、动产质押融资、点价服务、期权服务、保理服务、信用证融资服务。上半年客户积累阶段,并且贡献了数亿元的营收。

  “易塑金融”由金发科技全资子公司金发大商打造,旗下的电商平台“易塑家”也预计在明年推出上线。易塑家将集“自营 、 撮合、代销 、 仓储 、 物流、结算”等业务为一体,打造能化交易一站式电商服务平台,与“易塑金融”共同打造能化领域电商+金融平台。

印度未来会是中国的威胁吗

前不久的中印对峙已经平息了,但余波却还在扩散。此事刺激起一些中国人认真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未来印度真的会成为中国的一个威胁吗?

如果中国会被另一个新崛起的工业文明超越,这个潜在的替代者是谁?一个最可能想到的当然就是印度。所以,这个忧思其实已经萦绕了我很多年,最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越来越深入。有些问题慢慢释怀,但有些疑虑却越来越重。真正的问题是,由于中国人对印度了解普遍的缺乏,绝大多数人还是陷入在愤青式的思考上。所谓愤青式的思考就是遇到一切问题都是一个套路:

分析问题套路:亡我之心不死。美国——亡我之心不死;日本——亡我之心死;印度——亡我之心不死;越南——亡我之心不死。甚至俄罗斯——亡我之心不死......

战略分析套路: 必有一战。中美——必有一战;中日——必有一战;中印——必有一战......

机会把握套路:中国需要一战,为中华崛起祭旗。

制定策略套路:经济制裁。不与他做生意,不帮他搞建设,像美国那样很牛气地限制出口......

如果这样简单地分析解决问题,中国早被害死了。如果我们不能用真正科学的方法找到表面问题背后的真正原因,就不可能知道该如何有效地解决问题。

工业文明波浪模型带来的忧思

即使没有外界利用印度来制衡中国带来的风波,这个疑虑也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工业文明和科学文明从地中海东部发育成熟后,沿着地中海由东向西,像波浪一样依次传递,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现在其中心传到中国,那的确是天意。这个波浪模型如果一直成立的话,未来总有一天它将离开中国,继续向西传递。是否会有下一个崛起的国家最终从中国接过工业文明引领者的火炬?

如果客观规律真的是不可抗拒的,我们也不必杞人忧天,但有一些可以有所作为的事情是:我们怎么样做才能更充分地享受这个千年难遇的历史机遇?当工业文明的波峰已经处在中国时,我们可以做到如下这些:

成就更加辉煌一些。

波峰在中国停留的时间更长一些。长到多少呢?当然是接近永远最好。

就算未来波峰离开中国,中国也不能像“欧猪国家”那样衰落到近乎要饭的程度。

可能中国人没想到的是:复兴和崛起大业还没真正完成呢,怎么这样的事情和问题就开始出现了。其实,今天我们真正要解决的问题已经不再是“能否崛起?是否会复兴?中国梦能否实现?”尽管还需要很多努力,但这些已经都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并且也是任何力量都不可能阻挡的事情。真正的问题是:我们崛起以后,复兴以后,中国梦实现后该怎么办?很显然:难道中国梦实现以后,就可以放心地睡大觉了吗?当然不是。

美国只是当前的威胁,很快将成过去时

所以,我们今天看起来老是与美国吵架吵得天翻地覆,其实,如果真正精通历史的话,就应该以同情的心态看待一个即将离任的人类文明总统,在其任上作最后一番表演。我们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是从过去所有的工业文明波峰承载者身上认真地总结经验教训——他们有哪些是可以学习的,有哪些是不该学,需要作为教训记取的。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这个即将上任的人类文明新总统,在任上做得更好一些,任期更长一些,成就更大一些。

制造业能力是核心——其他工业文明中心是怎么衰落的?

工业文明最重要的核心是工业研发和生产能力,尤其是制造业能力。有新的国家在经济上崛起并不是问题,例如,中东富豪们仅靠石油资源就可挤入全球人均GDP排名前几位,但无人认为他们有资格成为人类工业文明的中心。回顾所有曾经崛起的大国,它们的成就的辉煌程度,以及崛起时间的长短,是与其工业能力成正比的。其文明的衰落,也是从其工业研发和生产能力衰落开始的。如果紧紧抓住自己的工业能力,即使工业文明的中心转移走了,依然可以拥有很强的内在能量和国际地位。例如,欧洲早已不再是工业文明的中心,但德国等国家依然拥有很强的工业制造能力,所以在今天依然有很强的内在经济和科技动能。而欧猪国家无一不是在崛起的时期就过度依赖贸易和金融等非工业领域的收入。今日美国的衰落,同样是没有重视紧紧抓住工业制造能力,经济越来越泡沫化造成。特朗普高度重视制造业,极尽全力拉一些大企业在美国投资,可以说是非常明智之举,可惜已经太晚了。

经济泡沫化的诱惑是很难抗拒的。当你可以用收美元铸币税的各种套路轻易地剪全球羊毛,赚取巨额暴利的时候,很难再把做苦力发展工业放在眼里。尤其是掌握话语权的资本力量被泡沫化的逐利动机吸引,本身就有意将工业能力转移到国外时,泡沫化进程就更难阻止了。如果一间房子放在那里不动,一年涨价的收入都比做一个工厂的收入还多,谁还愿意辛辛苦苦地去做工厂?

因此,要实现我们前面所述的目标,就得从三个方面入手:

坚决阻止中国的经济未来走向泡沫化。战胜人类自身对经济泡沫化的贪婪是很难的——真的很难、很难。战天斗地都很容易,但战胜自己天性的弱点,战胜自己的房子坐着不动就能赚大钱的极度诱惑却很困难很困难。等中国军力强大了,要战胜自我通过美式的强力诱发金融危机打劫赚取暴利的诱惑更加困难。

永远将制造业放在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

阻止其他国家制造业超越中国。

第1个工作现在已经在做了,习大大说房子是用来住的,这句话真的很伟大。为什么说雄安新城是千年大计?想在工业文明波峰的位置上待1千年,就得抑制房地产泡沫1千年。这是涉及到中华文明复兴时间长短的问题。

第2个现在也在做了,不再详述。

关键问题是第3个。这个问题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会不会有其他国家的工业能力未来超过中国?另一个是与上面第2个有关的,中国自己能否比其他国家工业能力发展得更好。只要自己做得更好了,就不会被其他人超过。

印度制造业能力有可能超越中国吗?

最近我之所慢慢释怀了,是因为对印度制造业能力发展最核心的一些问题想明白了。也通过大量数据验证了我的判断。印度近20年前开始经济改革,软件业、医药、电信等行业发展得不错。他们很早就想发展制造业,2005年出台了制造业振兴计划。但时至今日,不能说一点成绩没有,但相比中国改革开放后制造业一日千里的发展速度,印度的制造业发展可谓一波三折,缓慢如牛。

1948-2016印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率。 数据来自印度经济分析局(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

从图1数据可看到,印度制造业在其启动经济改革,经济发展算是不错的近20年来,增长率极少能够勉强超过5%,而且还有很多0到-5%负增长。对比一下1990年以前还有很多年份两位数的增长率数据,印度经济改革之后制造业不仅没有改善,看起来反而是变得更差了。与此相对应,其制造业创造的GDP在整个GDP中的占比,从1990年的17.3%持续下降到2016年的只有11.7%。如果单看这个比例,这已经是高度发达国家的内部经济结构了。

1948-2016中国工业增加值增长率。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

从图2可见,中国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长期维持在10%以上,甚至20%-40%这种需要用“狂暴”等词汇来形容的增长速度区间,只是近几年的确有所下降,但也从未低于过零,低于5%的时侯也比印度低于零的机会还少。印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的上限,是中国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的下限。两者之间显然属于是“天壤之别”。

中国工业增加值在GDP构成中的占比,从1979年的43.6%到2015年的34.3%,长期在40%左右波动,只是近期在缓慢而稳步地下降。中国现在GDP总量是印度的5倍以上,工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是印度的3倍。因此,中国经济增长不仅速度高,而且是比较扎实的。这体现了中国经济增长是真正的工业过程,而印度最近几十年的较快经济增长速度,并不是一个显著工业化的过程。

当然,印度的“制造业”统计口径,与中的“工业”之间并不完全一致,但丝毫不影响总体分析的结果。

印度制造业为什么不行?

以上印度数据分析带来了两个需要解释的问题:

一是为什么印度在发展制造业上困难重重?

二是为什么在经济改革之后这个问题居然更加严重了?1990年之前,印度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还多数年份保持在5%以上,而改革之后就很难超过5%了。需要注意的是,这是在印度政府不断地大力推动,整个印度社会也在大力宣传“Made in India”的过程之中发生的。

只有对印度深入了解后才会明白,其原因就在于不可思议的“印度价格”和“印度时间”。

正常情况下,工业文明的之所以呈现波浪模型,是因为前一个工业文明的波峰不断发展之后,包括劳动力等在内的生产要素成本就会不断上升。当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与下一个潜在发展国家之间形成过于巨大的差异。这相当于制造了一个“堰塞湖”,随着生产成本的水位落差越来越大,聚集的发展势能也越来越大。当到了某一个时点,作为后继的国家通过改革等措施打开堰塞湖之后,上一个波峰国家的生产能力就会不可遏制地向后继的国家转移,引发后继国家的工业革命。

但这有一个潜在的前提,后继国家的生产成本虽然很低,销售的产品价值也会较低,从而才会有竞争力。另一方面,以很低的价格销售也得有利润,这样其自身的工业发展才会不断获得积累。但是,设想一下出现这样一种情况:虽然后继国家的生产成本很低,可是销售价格更低,低到根本无法产生利润。同时,上一个工业化国家虽然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可是产品价格依然可以通过规模效应、产业聚集等因素还是维持在较低的产品价格,这种情况下潜在后继国家就没法承接上一个国家的工业生产能力转移。中国和印度之间形成的正是这种情况。

特殊的印度价格使印度工厂极其难以获得足够长期持续的利润,这使从事工业生产很难有积累性。一方面,因为“印度时间”导致的生产投资从开工到投产的周期过长,这使时间和市场风险的因素极大。另一方面,因为印度价格的存在使得工厂生产的产品价格极低,难以在投资回收期内获得合理的利润。这是为什么印度经济改革之后,对外贸易更加开放了,印度制造业的日子反而更难过了。因为不仅中国价廉物美的产品进入印度抢占了市场,更重要的是中国价格给了印度市场工厂产品的价格标杆,印度制造的产品必须比已经是低到让欧美公司发疯的低价还要显著更低的时候,印度制造的产品才能卖出去。这种情况就使印度制造的空间被极大地压缩了。这是1990年印度经济改革之后为什么问题反而更严重的关键原因所在。

123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