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索罗斯的投资生涯

chenologin2分享 时间:

市场不稳定状态就是指当市场参与者的预期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偏差达到极端状态,在反作用力使市场自我推进到一定程度后,难以维持和自我修正,使市场的不平衡发展到相当严重程度,此时则为市场不稳定状态。

不平衡的市场状态源于市场预期所形成的主流偏向受到客观现实的强烈对比,市场中的清醒的投资者开始对这种偏差进行反省,对主流偏向进行挑战而使市场原有的主导因素变得脆弱,但市场的惯性使原有走势狂热。盛极而衰,物极必反,索罗斯投资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善于发现市场的不稳定状态,捕捉盛衰现象发生的时机。

例如,发生在80年代中期的一个案例,投标竞买公司的出价使公司的资产被重新评估,于是银行给予其他竞买者更多的贷款,使得他们的出价越来越高。终于,投标价格一路飚升,市场因价值被高估而变得摇摇欲坠。根据索罗斯的理论,崩溃将不可避免。盛衰出现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不稳定的市场状态为投资者提供机遇。

在我们的身边也不乏盛衰之例,美国大豆涨到1000时市场预测将达1400、1600,牛市到了后期价格发展到出乎人们的预期,便有了牛势不言顶的市场心理,这时大豆库存被极度低估,大豆价格虚值成份被大大夸大。最终盛衰现象发生,大豆价格暴跌,国内进口商纷纷违约,因高价进口大豆使油脂企业重新洗牌。

把握盛衰发生的时机也非常关键,因为这时往往是市场主流偏向强烈之时,杀伤力也是比较强的,只有采取恰当的投资策略,有计划建仓,才能充分利用这种不稳定的市场状态所带给我们的投资机遇。

突破被扭曲的观念

索罗斯是大师级的金融理论家,他总是静若止水,心气平和,既不纵情狂笑,也不愁眉紧锁,他拥有参与投资游戏的独特方法,拥有认识金融市场所必需的特殊风格,具有独特的洞察市场的能力。而使其成功的首要秘诀,则是他的哲学观。

早年,他一心想当一名哲学家,试图解决人类最基本的命题——存在。然而他很快得出一个戏剧性的结论,要了解人生的神秘领域的可能性几乎不能存在,因为首先人们必须能够客观地看待自身,而问题在于人们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于是他得出结论:人们对于被考虑的对象,总是无法摆脱自己的观点的羁绊,这样,人们的思维过程不可能获得独立的观点用以提供判断依据或对存在给予理解。这个结论既对他的哲学观也对他观察金融市场的角度影响深远。

不能得出独立的观点的结果就是,人们无法穿透事理的皮毛,毫无偏颇地抵达真理。也就是说,绝对完美的可知性相当值得怀疑。如索罗斯所言,当一个人试图去探究他本人所在的环境时,他的所知不能成其为认识。

索罗斯演绎出这样一个逻辑:因为人类的认识存在缺陷,那么他能做的最实际的事就是关注人类对所有事物的那些存有缺漏和扭曲的认识——这个逻辑后来构成了他的金融战略的核心。

人非神,对于市场走势的不可理解应是正常现象,然而当市场中绝大多数投资者对基本面因素的影响达成共识,并有继续炒作之意时,这种认知也就处于危险的边缘了。市场中为什么会出现失败的第五浪以及第五浪延长后往往出现V型反转,以索罗斯的哲学观,我们就很容易可以找出答案了。

在此,我们暂且不对索罗斯的哲学观作评论,旨在探讨一个成功的投资者首要应该解决的问题,那就是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将会使其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上,以更广阔的视野,辩证的思维去看待市场,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处惊不乱,从容应对,最终获得成功。

其他观点

投资策略及理论:以“反射性”和“大起大落理论”为理论基础,在市场转折处进出,利用“羊群效应”逆市主动操控市场进行市场投机。看重的是市场趋势。

羊群效应是指人们经常受到多数人影响,而跟从大众的思想或行为,也被称为“从众效应”。人们会追随大众所同意的,自己并不会思考事件的意义。羊群效应是诉诸群众谬误的基础。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理论阐述:索罗斯的核心投资理论就是“反射性”,简单说是指投资者与市场之间的一个互动影响。理论依据是人正确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投资者都是持“偏见”进入市场的,而“偏见”正是了解金融市场动力的关键所在。当“流行偏见”只属于小众时,影响力尚小,但不同投资者的偏见在互动中产生群体影响力,将会演变成具主导地位的观念。就是“羊群效应”。

具体做法:在将要“大起”的市场中投入巨额资本引诱投资者一并狂热买进,从而进一步带动市场价格上扬,直至价格走向疯狂。在市场行情将崩溃之时,率先带头抛售做空,基于市场已在顶峰,脆弱而不堪一击,故任何风吹草动都可以引起恐慌性抛售从而又进一步加剧下跌幅度,直至崩盘。在涨跌的转折处进出赚取投机差价。

遵守的规则与禁忌:没有严格的原则或规律可循,只凭直觉及进攻策略执行一举致胜的“森林法则”。

森林法则即:1、耐心等待时机出现;2、专挑弱者攻击;3、进攻时须狠,而且须全力而为;4、若事情不如意料时,保命是第一考虑。

对大势与个股关系的看法:注重市场气氛,看重大势轻个股。认为市场短期走势只是一种“羊群效应”,与个股品质无关。

对股市预测的看法:不预测。在市场机会临近时,主动出击引导市场。

对投资工具的看法:没有特定的投资风格,不按照既定的原则行事。但却留意游戏规则的改变。“对冲基金”这种循环抵押的借贷方式不断放大杠杆效应,应用这支杠杆,只要找好支点,它甚至可以撬动整个国际货币体系。

名言及观念:“炒股就像动物世界的森林法则,专门攻击弱者,这种做法往往能够百发百中。”“任何人都有弱点,同样,任何经济体系也都有弱点,那常常是最坚不可催的一点。”“羊群效应是我们每一次投机能够成功的关键,如果这种效应不存在或相当微弱,几乎可能肯定我们难以成功。”

其它及成就:1930年出生于匈牙利,犹太人,1968年创立“第一老鹰基金”,1993年登上华尔街百大富豪榜首,1992年狙击英镑净赚20亿美元,1997年狙击泰铢,掀起亚洲金融风暴。 过往的经验告诉人们,既不能听股评家也不能听经济家的,而是要看一看股神、投资大师和首富的钱往什么地方去。因为,只有他们是拿真金白银在运作,不是纸上谈兵。同时,N次投资实践已证明,他们还是下一波牛市的领先者。索罗斯说过:金融市场天生就不稳定,国际金融市场更是如此,国际资金流动皆是有荣有枯,有多头也有空头。市场哪里乱哪里就可以赚到钱。辨识混乱,你就可能致富;越乱的局面,越是胆大心细的投资者有所表现的时候。

索罗斯不管赚钱也好,亏钱也罢,一切的结局都是荣辱不惊,在他的人生里,钱已经不是这么重要,赚钱是他的工作,不是他的目的。这样的修为值得每一个投资人努力培养与学习。 1、市场总是错的。

2、重要的不是你的判断是错还是对,而是在你正确的时候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你的力量来!

3、我生来一贫如洗,但决不能死时仍旧贫困潦倒。”——挂在办公室的墙壁上。

4、如果你经营状况欠佳,那么,第一步你要减少投入,但不要收回资金。当你重新投入的时候,一开始投入数量要小。

5、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如果发生什么就该如何应对。

6、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要有充足的自由时间。

7、在股票市场上,寻求别人还没有意识到的突变。

8、股市通常是不可信赖的,因而,如果在华尔街地区你跟曾别人赶时髦,那么,你的股票经营注定是十分惨淡的。

9、身在市场,你就得准备忍受痛苦。

10、如果你的投资运行良好,那么,跟着感觉走,并且把你所有的资产投入进去。

11、人们认为我不会出错,这完全是一种误解。我坦率地说,对任何事情,我和其他人犯同样多的错误。不过,我的超人之处在于我能认识自己的错误。这便是成功的秘密。我的洞察力关键是在于,认识到了人类思想内在的错误。

12、我不愿意花很多时间和股票市场的人们在一起,我觉得他们讨厌,和知识分子在一起比和商人在一起感觉要舒服得多。

13、很多年我都拒绝把它(投资)作为我的职业。它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我很乐意去接受——事实上,这就是我一辈子的事业。

14、我已经和公司打成一片。它以我为生,我也和它生活在一起,日夜形影不离……它是我的情人。我害怕失去它也担心做失败,并尽量避免失误。这是一种悲惨的生活。

15、我完全投入这一工作,但这确实是非常痛苦的经历。一方面,无论什么时候我在市场中如果作出了错误决策,我得忍受非常巨大的精神折磨。另一方面,我确实不愿意为了成功而把赚钱作为必需的手段。为了找出支配我进行金融决策的规则,我否认我已经成功。

16、世界经济史是一部基于假象和谎言的连续剧。要获得财富,做法就是认清其假象,投入其中,然后在假象被公众认识之前退出游戏。

17、我认为我不是一名商人,我投资别人经营的商业,因此我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评论家,在某种程度上你们可称我为世界上薪水最高的评论家。

18、人对事物的认识并不完整,并由此影响事物本身的完整,得出与流行观点相反的看法。流行的偏见和主导的潮流互相强化,直至两者之间距离大到非引起一场大灾难不可,这才是你要特别留意的,也正是这时才极可能发生暴涨暴跌现象。

19、我必须改变人们对我的看法,因为我不想仅仅是一名富翁,我有东西要说,我想让政府听到我的声音。

20、金融世界是动荡的、混乱的、无序可循。只有辨明事理,才能无往不利。如果金融市场的一举一动当作是某个数学公式中的一部分来把握,是不会奏效的。数学不能控制金融市场,而心里因素才是控制市场的关键。更确切的说,只有掌握住群众的本能才能控制市场,即必须了解群众将在何时、以何种方式聚在某一种股票、货币或商品周围,投资者才有成功的可能。

上一篇: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到底什么意思

索罗斯的“反身性”哲学到底什么意思?

作者:拈花成佛

索罗斯的投资思想很庞杂,晦涩难懂,很容易产生歧义。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索罗斯从来没有对外透露过他的具体投资方法。索罗斯在哈佛大学演讲时说幽默的说,凡是读过他书的人绝对赚不到钱,因为没有人能够知道真实的他。

一位观众举手问他:“你能告诉我们真实的你是什么样的吗?”索罗斯笑答:“不能,说出了就没有索罗斯了。”

所以,外界只能是从他的哲学和投资案例来了解他,我也不例外。

我读过索罗斯写的所有书,也读过很多研究索罗斯投资思想的博士硕士论文,我对索罗斯的投资思想有自己的看法。我认为,索罗斯的投资思想是建立在一个基石上,这个基石是错误、可错性、彻底的可错性。市场会犯错误,人会犯错误,一切貌似正确的投资理论也只不过是等待接受检验的错误而已,说得更极端点-----塑造了历史面貌的思想无非是一些内涵丰富的谬论。

一套富于衍生性的谬论往往最初被人们视为真知灼见,只有在它被解释为现实之后,它的缺陷才开始暴露出来,然后将会出现另一套同样内涵丰富的但与之正相反的新谬论,并且这一过程仍将不断地进行下去。这种观点在正统那里可以说是“异端邪说”,但索罗斯靠着这个思想衍生出来的投资方法获得惊人的成就。

可错性与索罗斯的哲学信仰一脉相承。

索罗斯的哲学根基主要是来源于卡尔﹒波普的证伪主义,还有部分是来源于哈耶克的《感觉的秩序》和《科学的反革命》。证伪主义可以说是认识论上的一次革命,它震耳发聩地提出了新的观点。它认为所有的科学知识都是暂时的,都是等待被证伪的,一些今天看来颠簸不破的真理,很可能只是明天的谬论而已。科学命题不能被证实,只可以被证伪,可证伪性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划分标准。人类科学知识的增长不是累积式的前进,而是排除错误式的前进,先提出假说,然后予以反驳。

由此,索罗斯提出两个反对,一是反对归纳法,二是反对科学主义。

索罗斯认为,不可能经由归纳法则概括出赢取超额利润的一般方法,假如存在,那么投资者理论上就可以通吃市场,而市场将不复存在。归纳法是典型的累积式的认识论,它违反了从猜想到反驳的证伪原则。用黑天鹅理论来说,即使发现了99只白天鹅,也不能用归纳法说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也许第100只是黑的。所以,索罗斯认为,试图照搬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来归纳出金融市场的历史过程、或者从历史过程中总结出一般性的盈利方法,都犯了投资大忌。

与此同时,索罗斯还极力反对科学主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巨大的差异,前者研究的对象是独立的事实,无论研究者抱着什么样的态度都改变不了事实,而后者参杂了观察者的偏见,研究者的信仰、价值观、立场、思维方式的差异都可以重塑事实。金融市场属于后者,股价怎么走不仅取决于事实即基本面,也取决于人们的偏见即怎么看待基本面,由此金融市场就充满巨大的不确定性。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索罗斯引用量子力学的理论。海森堡的量子力学认为,量子粒子的质量和速度不可能同时得到精确的测量,其原因在于测量行为干扰了测量对象,在这种情况下,不确定因素是由外部观察者引入的。

索罗斯认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和量子力学原理一样,参与者的思维会影响金融市场本身,从而让股价的走势不再是独立的,它总是与参与思维发生反复的共振,这也就是反身性。既然是这样,金融市场就不可能用简单的科学方法来计算。而科学主义者却机械地、毫无批判地将科学方法加诸其研究之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科学主义恰恰是对科学精神的背叛。

索罗斯赞哈耶克的观点,科学主义是我们的现代科学文明中自我毁灭的力量,是滥用理性的极端表现。他反对任何人假借科学的名义而妄称掌握终极真理的理性狂妄。这也就是为什么投资大师反对过度数学化、工程化倾向,索罗斯甚至不无讽刺的说,他的数学符号从来不比ɑ、? 更多。

而另一个大师巴菲特也说,他用到的数学知识不超过小学水平。索罗斯很反对一些主流经济学家所谓的数量分析,他认同凯恩斯的观点:经济现实中的变量往往是互相依赖的,而某些传统的学者却假设它们是独立存在的,从而用偏微分的方法得出一定的结论,而当他们把结论用于现实时,却又忘记了这些结论赖以存在的假设条件……这是典型的伪数学方法……假设条件使那些作者们能在矫揉造作和毫无用处的数学符号中,忘记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互相依赖的性质。

对归纳法和科学主义的深恶痛疾让索罗斯不得不另辟蹊径,由此索罗斯进入了反身性的世界,并最终得出炼金术的观点。

什么是反身性?

这个概念很晦涩,我们来一层一层的认识它。我们先来看一个命题:一个罗马人说,所有罗马人都撒谎。请问这个罗马人的话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如果相信他,那么就面临一个逻辑悖论:承认了至少有一个罗马人说真话,从而又否定了他。这就是著名的“说谎者悖论”。大哲学家罗素面对这个悖论的时候说,我们应该把命题分为涉及自身的陈述和不涉及自身的陈述,如此就可以解决说谎者悖论。这里就引出一个重要的因素:涉及自身。

索罗斯由此出发来导出反身性概念,索罗斯认为,凡是涉及命题者自身、在内容上“或真”的命题,都是反身性命题。

进一步说,研究对象受到研究者自身的影响就叫反身性。如此一来,股票市场天然就是反身性了,因为股票参与者的观点必然影响到股价,进而让股价不再独立。为了说明这个问题,索罗斯又引出两个函数:

y=f(x) 认知函数

x=F(y) 参与函数

人的行为是y,人的认识是x,行为是认识的函数,表述为认知函数。

其含义是:有什么样的知识就有什么样的行为。而人的行为对人的认识有反作用,认识是行为的函数,表述为参与函数,其含义是:有某一类行为就会有某一类知识。“两个函数同时发挥作用,互相干扰。函数以自变量为前提产生确定的结果,但在这种情境下,一个函数的自变量是另外一个函数的因变量。

确定的结果不再出现,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相互作用,其中情景和参与者的观点两者均为因变量,以致一个初始变化会突然同时引起情景和参与者观点的进一步变化,我称之为反身性。”上述函数又会产生递归性,它们不会产生均衡,而只有一个永无止境的变化过程。用函数表达其变化为:

y=f(F(y))

x=F(f(x))

这就是说,x和y都是它自身变化的函数——认识是认识变化的的函数,行为是行为变化的函数。它实际上也是一种“自回归系统”。索罗斯用这这个函数是想说明,金融市场根本区别于自然科学研究的过程,在那里,一组事件跟随另一组事件,不受思维和认知的干扰。而金融市场是思维参与其中,因果关系不再是一组事件直接导向下一组事件,相反,它以一种类似鞋襻的模式将事实联结与认知,认知复联结于事实。

如此,反身性理论构建完毕,用通俗的话来解释,就是参与者的认知和被认知对象互相影响,基本面影响观点,观点反过来也影响基本面,它们永不均衡,互动变化,以致无穷。

美国学者约翰﹒特雷恩在《大师的投资习惯》中对此有过精彩解读:“‘反身性原理’的本质是指认知可以改变事件,而事件反过来又改变认知。这种效应通常被称为‘反馈’。这就好比,如果你拴住一条脾气好的狗并踢他,骂它‘坏狗’,那么这条狗会真的变得很凶,并扑过来咬你,而这又会引来更多的踢打、更多的撕咬。”

再举个更直白的例子,如果投资者相信美元升值,那么他们的购买行为讲会让美元上涨,这反过来又会使利率降低,刺激经济增长,从而推动美元再次升值。这也就回到前面的那个说谎者的悖论,凡是涉及自我的命题,自我都难逃脱干系。在这个过程中,任何简单的只研究股价本身而不顾参与者偏见的科学主义都是错的。

说得更极端些,那些即使是认识错误的命题,只要有足够强大的影响力,它依然能在股市获利,这就是为什么股价有时候看起来泡沫很大但买的人很多,有时候看起来又低得可怜但无人问津。因为金融市场是个“炼金术”,投资者的决策意意识和决策行为具有像“炼金师”那么改变“事实结构”的“意志力”。在科学家看来,改变“物质结构”的“意念”是伪科学的,但在金融世界里,“改变市场结构”的“主流偏见”却是真是的,却是可以赚大钱的。所以,金融市场拒绝了科学主义,却接纳了金融炼金术。

整理一下刚才的逻辑,索罗斯认为,很多认知貌似真理,其实是错的、不确定的,它们所谓的正确只是暂时的、等待证伪的。无论它们是通过归纳法还是科学主义得到的认识,都不足以垄断真理和科学,在自然科学领域如此,在社会科学领域更是如此。更荒谬的是,很多人把自然科学的方法和结论强加在社会现象的研究中,这如同把魔术方法应用到自然科学领域的炼金术一样,只能使炼金术身败名裂。

社会科学是特殊的领域,研究者可以对研究对象施加自己的影响,在社会、政治、经济事物中,理论即使没有确凿的证据也可以是有效的,因为社会科学充满反身性,只要主流偏见足够强大,谬论也会在某些情况下变成“真理”,所以金融炼金术可以大行其道。

金融市场是反身性市场,它的决策不可能成为一个科学研究的命题,相反,它更像一个“非科学”的“炼金术”,因为金融市场中的决策评价取决于参与者们歪曲了的见解。正是因为参与者的决策并非基于客观的条件,而是对条件的解释,所以金融市场的根子是不确定的、是可错的。

没有人能完全正确认识市场,任何所谓正确的认识都只能是猜测,它还须接受反驳和证伪。投资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出猜想并让市场验证和反驳的过程,而不是用科学命题去决策的过程。在索罗斯眼里,金融市场是不确定的,这种不确定是根本性的、是绝对的,任何看法都可能错,任何错误都可能发生,它们本质上也就是风险。索罗斯思想的底色就是可错性、不确定性、认知的不完备性,也就是风险性。

索罗斯的哲学认知论让他怀疑一切,包括他自己。索罗斯谈到他为什么和罗杰斯分道扬镳时说,罗杰斯有个重大缺陷:“他极为藐视华尔街专业人才的精明”----尽管在这一点上索罗斯认为自己和罗杰斯看法相同----但是“罗杰斯却极为自信,从来不承认自己也可能犯错”,而“我却时刻相信自己也会犯错误”。这道出了索罗斯内心的哲学根基:证伪主义。市场总是错的,我也总会犯错。这就形成了索罗斯对股市的根本判断:股市风险第一,不确定第一,所以要想在股市生存必须时刻学会逃跑,因为投资本质上是在冒险。

打赏



转发赞收藏

105 转发 ·74 评论举报

评论...

同时转发

精彩评论(3)

tiger20152015-11-08 10:10

看到楼主的论述,我也说说我对索罗斯的理解吧。

1. 人们之所以对索罗斯的哲学感兴趣,是因为索罗斯在金融市场的巨大成功。但我个人认为,事实上索罗斯的哲学思想和他在金融市场的成功并没有本质上的必然关系。那些热衷于从研究索罗斯哲学思想里面找到金融市场炼金术的人们,有极大可能是误入歧途浪费生命。

2. 纯粹从哲学角度而言,索罗斯连个蹩脚的哲学家都算不上。他极其崇拜的卡尔波普和索罗斯简单聊了几句就没有任何兴趣和他进行哲学上的探讨,只是在卡尔波普听到索罗斯是成功的对冲基金经理,手里有的是花不完的钱的时候才多看了索罗斯一眼陪他寒暄几句争取拉点赞助出版学术著作,仅此而已。在金融市场获得的任何成功都比不上在哲学领域有所建树更能让索罗斯心动。但可惜,上帝造人是公平的。

3.要真正的理解索罗斯,不能光看他自己怎么说以及别人怎么说他,而应该深入研究他的成长背景和经历。从他人生经历的种种里程碑事件所做出的反应和动作,来分析他真正的思路和独到之处。怎么做,永远比怎么说怎么想更具有说服力,也更接近真实。

4. 索罗斯对金融市场的操作,更多的是从人性博弈的角度。楼主文中提到索罗斯对各种计量工具的不屑,这也明显反应出索罗斯的局限性----他对于金融市场的观点并不都是正确的,虽然他是当代最成功的交易员。以西蒙斯为代表的数理模型派一样在市场取得了长期的惊人的成功。条条大路都通罗马,索罗斯对数理模型的不屑与数理模型派对其他派别的不屑一样,都是有失偏颇的。

5. 顶尖的交易员,不光是技术,历练,思考,自律,还一定要有运气。不光是索罗斯依靠他背部的疼痛程度来决策要不要清仓逃命,即便是当年的股神李佛魔,也多次提到过不同时期没有发出任何技术信号的情况下完全依赖直觉逃过市场灾难的事实。想不明白这一点,一直把自己限定在某项技术或某个模型里而缺乏弹性,都容易被市场鳄鱼所吞噬。交易,本质是概率的游戏,小概率事件很少发生,但长期一定会发生,这就是市场的真实。

6. 有时候还必须考虑到遗传。就如很多人努力一辈子的成果也达不到某些人一生下来就拥有的财富。人和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一定要明白这一点。索罗斯屡屡在金融市场成功逃命的本能,我个人认为或许更多的是因为来自他老爸的遗传和身教。在被俘后流放到西伯利亚数年,所有亲友都认为他早已死去的情况下,索老爸居然能从西伯利亚的累累白骨中独自逃回德国与家人团聚,这绝对是万里挑一的。犹太人上个世纪的惨痛遭遇,天生的赋予索罗斯对潜在危险的警觉。

最后再说一遍,我还是认为索罗斯在市场交易的成功,更多的是他的自律和本能反射,而不是所谓的索罗斯哲学。。。

---------------

评论

青尘之光20112015-11-08 11:13

很多人都聚焦于作为哲学层面的索罗斯,而很少思考交易层面的索罗斯,反身性的逻辑不难理解,简化的说就是金融市场因为参与人员的存在而相互影响,大家的悲观或乐观偏见会通过交易在市场得到加强而很可能走向一个极端,然后因为其不可持续而走向反转,但有时候我很好奇索罗斯在证券交易上的成功和他所提出的这种反身性有关系吗,或者在多大程度上索罗斯是依靠了这种反身性才赢得了巨大的财富?可惜貌似他一直没有透露过其真实的投资方法,不过从他典型的几次出击来看无疑是看到了市场的明显漏洞而主动加以猛烈攻击并获取利润,从这个角度索罗斯更像是一个市场上极其精明的猎手,寻找市场犯错的机会(谁说市场一直是对的来着?),然后在其不可持续的前景下利用雄厚的资本实力进行引爆,借势摧枯拉朽而功成名就。这种对市场的敏锐把握能力我想绝大部分人都没法望其项背,更别说他依靠资本实力主动搏击,成则顺势而为,一击不成,则会立即收手,果断回退,这种手法更像是如豺狼虎豹般的投机,所能学者估计也会是寥寥无几。所以如果说要从老索身上去学习什么东西,我想其不拘一隅而是对市场全局的分析能力以及行动的严格纪律性真的是值得我们好好去借鉴和参考的。

Tigerfund20172015-11-09 04:25

金融市场是反身性市场,它的决策不可能成为一个科学研究的命题,相反,它更像一个“非科学”的“炼金术”,因为金融市场中的决策评价取决于参与者们歪曲了的见解。正是因为参与者的决策并非基于客观的条件,而是对条件的解释,所以金融市场的根子是不确定的、是可错的。

天行健0912016-07-07 00:03

@tiger2015:

看到楼主的论述,我也说说我对索罗斯的理解吧。

1. 人们之所以对索罗斯的哲学感兴趣,是因为索罗斯在金融市场的巨大成功。但我个人认为,事实上索罗斯的哲学思想和他在金融市场的成功并没有本质上的必然关系。那些热衷于从研究索罗斯哲学思想里面找到金融市场炼金术的人们,有极大可能是误入歧途浪费生命。

2. 纯粹从哲学角度而言,索罗斯连个蹩脚的哲学家都算不上。他极其崇拜的卡尔波普和索罗斯简单聊了几句就没有任何兴趣和他进行哲学上的探讨,只是在卡尔波普听到索罗斯是成功的对冲基金经理,手里有的是花不完的钱的时候才多看了索罗斯一眼陪他寒暄几句争取拉点赞助出版学术著作,仅此而已。在金融市场获得的任何成功都比不上在哲学领域有所建树更能让索罗斯心动。但可惜,上帝造人是公平的。

3.要真正的理解索罗斯,不能光看他自己怎么说以及别人怎么说他,而应该深入研究他的成长背景和经历。从他人生经历的种种里程碑事件所做出的反应和动作,来分析他真正的思路和独到之处。怎么做,永远比怎么说怎么想更具有说服力,也更接近真实。

4. 索罗斯对金融市场的操作,更多的是从人性博弈的角度。楼主文中提到索罗斯对各种计量工具的不屑,这也明显反应出索罗斯的局限性----他对于金融市场的观点并不都是正确的,虽然他是当代最成功的交易员。以西蒙斯为代表的数理模型派一样在市场取得了长期的惊人的成功。条条大路都通罗马,索罗斯对数理模型的不屑与数理模型派对其他派别的不屑一样,都是有失偏颇的。

5. 顶尖的交易员,不光是技术,历练,思考,自律,还一定要有运气。不光是索罗斯依靠他背部的疼痛程度来决策要不要清仓逃命,即便是当年的股神李佛魔,也多次提到过不同时期没有发出任何技术信号的情况下完全依赖直觉逃过市场灾难的事实。想不明白这一点,一直把自己限定在某项技术或某个模型里而缺乏弹性,都容易被市场鳄鱼所吞噬。交易,本质是概率的游戏,小概率事件很少发生,但长期一定会发生,这就是市场的真实。

6. 有时候还必须考虑到遗传。就如很多人努力一辈子的成果也达不到某些人一生下来就拥有的财富。人和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一定要明白这一点。索罗斯屡屡在金融市场成功逃命的本能,我个人认为或许更多的是因为来自他老爸的遗传和身教。在被俘后流放到西伯利亚数年,所有亲友都认为他早已死去的情况下,索老爸居然能从西伯利亚的累累白骨中独自逃回德国与家人团聚,这绝对是万里挑一的。犹太人上个世纪的惨痛遭遇,天生的赋予索罗斯对潜在危险的警觉。

最后再说一遍,我还是认为索罗斯在市场交易的成功,更多的是他的自律和本能反射,而不是所谓的索罗斯哲学。。。

我倒认为工夫在诗外,很有可能索罗斯在哲学中领悟到了一些东西,用在了市场上。。。

怎样用事例来理解索罗斯的反身性

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摘自《金融炼金术》大致上,有关理论可以归入两个类型:基础性的和技术性的。最近,随机漫步理论开始流行起来,这个理论坚持认为市场将一切未来的发展充分地作了贴现,以至于个别参与者超越或低于市场(平均获利能力)的机会是均等的。这一观点为日益增多的投资于指数基金的机构作了理论证明,它的错误甚至不值一提——我本人在十二年的时间里持续取得超出市场平均水平的业绩,仅此一端即足以证明其荒谬。投资机构可能是经过慎重考虑后才投资于指数基金的,这样可以避免具体的投资决策,但他们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自己的业绩表现不佳,不能以此证明市场平均水平是无法超越的。技术分析派研究市场变化和股票的需求与供给的模式。它的长处在于判断事件的概率而不是作出实际的预言,就本书讨论的主题而言,它并没有特别的价值。这一派谈不上有什么理论,无非是股票价格由供求决定、过去的经验同未来的市场表现具有相关性之类的老生常谈。相比之下,基础性分析要有趣得多,它是均衡理论的产物。股票被假定为具有真实的基本的价值,这一价值不一定等于其市场价格。股票的基本价值或者决定于其基本资产的赢利能力,或者决定于同其他同质股票的比价,在任何一种情况下,都假定股票的价格在一个时段里趋向于基本价值,从而为基本价值的分析提供一个有用的投资决策的指标。值得重视的是该方法中的假设,股票价格和该公司的经营状况之间的联系是正相关的。公司的经营状况决定了——尽管可能存在滞后——在股票市场上交易的各种股票的相对价值,而股票市场的行情变化左右公司经营状况的可能在这一方法中却未予以考虑。这一点同价格理论很相近,无差别曲线形状确定了消费的相对总量,市场影响无差别曲线形状的可能却被忽略了。这种相似当然不是偶然的,基础性分析是以价格理论为基础的。这一遗漏在股票市场中的影响比在其他市场中要大得多,股票市场上的估价是影响股票潜在价值的直接方法:股票、期权的发行和回购,各种公司交易——兼并、收购、上市、私有化等等。股票价格可以影响一家公司的地位,更微妙的方式还有信用评级、消费者接受程度、管理者信誉等等,这些因素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当然得到场内人士的充分承认,奇怪的是,股票价格对这些因素的影响却为基础性的方法所忽略。交易价格和基本价值之间的差别,可以归因于尚未认清的、但已经为股票市场所正确预见了的该公司的未来变化。基础分析派认为,股票价格的变动准确地预报了公司未来经营状况的变化。关于如何利用这一点对公司(市场、股票价格等等)的未来的发展进行贴现的问题,目前尚在争论中,尽管理论上还有待于证明,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假定市场可以准确地作出这类预报,我们可以将这种想法简化为一个口号:市场永远是正确的。这个主张深入人心,连反对基础分析的人士也点头称是。对于上述问题,我的观点刚好相反。我不相信股票价格是潜在价值的被动反映,更不相信这种反映倾向于符合潜在的价值。我坚决主张市场的估价总是失真的,不仅如此——这是对均衡理论的决定性背离——这种失真具有左右潜在价值的力量。股票价格不是单纯的被动的反应,它在一个同时决定股票价格和公司经营状况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换言之,我将股票价格的变化看成是一个历史过程的一部分,并且我着重于考察参与者的期望和事件过程的相互影响,以及这种影响作为因果因素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为了解释这一过程,我将以上述的相互影响所造成的差异作为出发点。我不排除事件实际上存在着与人们的预期取得一致的可能,但却将此视为特例。用市场术语来说,我认为市场参与者总是表现为这样或那样的偏向性。我不否认市场时常显示出神奇的预示或预期功能,但这可以解释为参与者的偏向对事件过程的影响,例如,人们普遍相信股票市场预期了萧条,实际上应该说它促成了预期中的萧条成为现实。这样,我就用另外两个主张取代了“市场永远正确”的迷信:1.市场总是表现出某种偏向;2.市场能够影响它预期的事件;这两个主张结合起来解释了为什么市场似乎经常能够正确地预期未来事件。以参与者的偏向作为出发点,我们可以试着建立起参与者的观点和他所参与的情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模型,难点在于,参与者的观点是所参与的情境的一部分。研究如此复杂的情境,我们必须采取简化的方法,参与者的偏向就是这样一个简化的概念,现在我想更进一步,引入主流偏向(Prevailingbias)的概念。市场中存在着为数众多的参与者,他们的观点必定是各不相同的,其中许多偏向彼此抵消了,剩下的就是我所谓的“主流偏向”。这个假设并非对所有的历史过程都合适,但的确适用于股票市场和其他市场,诸多观点的总合之所以可能,是因为它们相交于一个共同点,即股票的价格。在其他历史过程中,参与者的观点过于分散,无法总合,主流偏向只能是一个象征性的概念,可能不得不引入其他模型,但在股票市场中,参与者的偏向在股票买进和卖出交易中找到了表达形式。其他条件相同时,正的偏向导致价格上涨,负的偏向导致下跌,因此,主流偏向是一种可观察的现象。其他因素各各不同,我们需要对“其他因素”了解得些以建立我们的模型。在此我将引进第二个简化概念。假定存在着一个无论投资者是否意识到都将影响股票价格变化的“基本趋势”,其对于股票价格的影响及程度,视市场参与者的观点而定,绝非一成不变。以这两个概念作为基础,就可以把股票价格的运动趋势拟想成“基本趋势”和“主流偏向”的合成。这两个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呢?请读者回忆一下前边提到的两种函数关系:参与函数和认识函数。基本趋势通过认识函数影响参与者的认知,认知所引起的变化又通过参与函数影响情境。在股票市场中,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就是股票价格,股票价格的变化又反过来对参与者的偏向和基本趋势同时施加影响。存在着一种反身性的关系,其中股票价格取决于两个因素——基本趋势和主流偏向——这两者又反过来受股票价格的影响。股票价格和这两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存在常数关系:在一个函数中的自变量到了另一个函数中就成为因变量。常数关系不存在,均衡的趋势也就无从谈起。市场事件的序列只能解释为历史性的变化过程,其中没有一个变量——股票价格、基本趋势、主流偏向——可以保持不变。在一个典型的市场事件序列中,三变量先是在一个方向上,接着又在另一个方向上彼此加强,繁荣与萧条的交替,就是一个最简单而又最熟悉的模式。首先,定义几个概念。如果股票价格的变化加强了基本趋势,我们称这个趋势为自我加强的,当它们作用于相反的方向时,则称之为自我矫正的。同样的术语也适用于主流偏向,可能自我加强,也可能自我矫正。理解这些术语的意义是很重要的,当趋势得到加强时,它就会加速,当偏向得到加强时,预期和未来股票价格的实际变化之间的差异就会扩大;反之,当它自我矫正时,差异就缩小。至于股票价格的变化,我们将它们简单地描述为上升的和下降的,当主流偏向推动价格上涨时,我们称其为积极的;当它作用于相反的方向时,则称为消极的。上升的价格变化为积极的偏向所加强,而下降的价格变化为消极的偏向所加强,在一个繁荣/萧条的序列中,我们可以指望找到至少一个上升的价格变化为积极偏向所加强的阶段和一个下跌的价格变化为消极偏向所加强的阶段。同时一定还存在着某一点,在这一点上基本趋势和主流偏向联合起来,扭转了股票价格的变化方向。现在已经可以建立一个初步的繁荣和萧条的交替模型了。首先假设存在着尚未意识到的基本趋势——尽管不能排除未反映在股票价格中的主流偏向存在的可能性,这意味着,主流偏向在开始时是消极的。起初是市场参与者意识到了基本趋势,认识上的变化将(通过投资决策)影响股票的市场价格,股票价格的变化可能影响也可能影响不了基本趋势,在后一种情况中,问题到此为止,无须进一步讨论在前一种情况里,我们进入了自我加强过程的起点。加强的趋势可能在两个方向上左右主流偏向,它将导致进一步加速的预期或矫正的预期。如果是后者,经过股票价格变化的矫正,这个基本趋势可能继续也可能终止;如果是前者,则意味着一个积极的偏向发展起来,它将引起股票价格的进一步上涨和基本趋势的加速发展。只要偏向是自我加强的,预期甚至比股票价格还要升得快。基本趋势愈益受到股票价格的影响,与此同时,股票价格的上涨则愈益依赖主流偏向的支撑,从而造成基本趋势与主流偏向两者同时滑入极其脆弱的状态,最后,价格的变化无法维持主流偏向的预期,于是进入了矫正过程。失望的预期对股票价格有一种消极的影响,不稳定的股票价格的变化削弱了基本趋势。如果基本趋势过度依赖股票价格的变化,那么矫正就可能成为彻底的逆转,在这种情况下,股票价格下跌,基本趋势反转,预期则跌落得还要快一些,这样,自我加强的过程就朝相反的方向启动了,最终,衰落也会达到极限并使自己重新反转过来。典型的情况是,一个自我加强的过程在早期会进行适度的自我矫正,如果在矫正之后趋势仍然得以持续,这一偏向将有机会得到加强和巩固,且不易动摇。当这一过程继续下去时,矫正行为就会逐渐减少,而在趋势顶点逆转的危险则增大了。我在上面勾划了一个典型的繁荣/萧条的序列过程,它可以用两条大致同向的曲线加以描述。一条代表股票价格,另一条代表每股收益,将收益曲线拟想成基本趋势的一个标度,这是很自然的,两条曲线之间的差距则是主流偏向的标示。具体的关系当然复杂得多。收益曲线不仅融合了基本趋势,也融合了股票价格对该趋势的影响。主流偏向仅仅部分地由两条曲线之间的差距得到表示,其他部分反映在曲线本身当中。由于其表征的现象只能部分地观察到,这些概念在操作上困难极大,这也是为什么选择了可观察的和可定量的变量的原因——虽然,后面将会谈到,每股收益的可定量性是颇具迷惑力的。为了眼下的目的,我们假设投资商感兴趣的“基本因素”就可以恰当地以每股收益来衡量。这两条曲线的一个典型走向可能如下图(图2-l)所示。起初,对基本趋势的认定将是在一定程度上滞后的,但该趋势已经足够强大,并且在每股收益中表现出来(A—B)。基本趋势被市场认可后,开始得到上升预期的加强(B—C),此时,市场仍然非常谨慎,趋势继续发展,时而减弱时而加强,这样的考验可能反复多次,在图中只标出了一次(C—D)。结果,信心开始膨胀,收益的短暂挫折不至于动摇市场参与者的信心(D—E)。预期过度膨胀,远离现实,市场无法继续维持这一趋势(E—F)。偏向被充分地认识到了,预期开始下降(F—G)。股票价格失去了最后的支持,暴跌开始了(G)。基本趋势反转过来,加强了下跌的力量。最后,过度的悲观得到矫正,市场得以稳定下来(H—I)。应该强调,这只是一条可能的路径、产生于一个基本趋势和一种主流偏向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现实中,基本趋势可能不止一个,偏向内部也会有各种微妙的差别,事件的序列过程也可能会有迥然不同的路径。关于模型的理论结构还可以说上几句。我们感兴趣的是参与者的偏向和事件实际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然而参与者的偏向并没有直接出现在模型中,两条曲线都是实际事件过程的表现。主流偏向部分地融入了这两条曲线之中,部分由它们之间的差异体现出来了。这个结构的主要价值是它采用了可定量化的变量。股票价格充当了同参与者的偏向有关的情境的方便代表。在其他历史过程中,同样存在着通过认识函数和参与函数与参与者的认知发生内在联系的情境,但辨别和定量化的研究则困难得多。度量上的方便,使股市成为研究反身性现象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实验室。遗憾的是,模型只提供了如何确定股票价格的部分解释,基本趋势只是一个起占位作用的符号,以表示“基本因素”中的变化,在这个概念中并未定义基本因素包括那些内容,甚至回避了基本因素应当如何度量的问题。收益、股息、资产价值、自由现金流量,所有这些标尺都是相关的,其他的标尺也不例外,然而,对每一种标尺所赋予的相对权重却取决于投资者的判断,也即受制于其偏向。当然,每股收益是一个可用的概念,但它会引起的问题,长期以来,股市分析家们对此一直争论不休,所幸这一困难并不妨碍我们继续发展反身性的理论。即使对基本因素一无所知,我们还是可以作出一些有价值的概括。第一个概括是股票价格一定会对基本因素(不管它们是什么)产生影响,由此产生了繁荣/萧条的模式。有时,这种联系是直接的,我在后面会给出几个例子,但多数情况下则是间接的,往往要通过诸如税收、管制或对储蓄和投资的态度的变化等政治程序才能被人们体会到。即令基本趋势保持不变,在股票价格和主流偏向之间仍然很可能存在着一种反身性的联系。但是,只有在涉及基本趋势时,这种联系才是令人感兴趣的。假设基本因素没有变化,主流偏向也可能得到迅速的矫正,这正是我们在股票市场的日常变化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将这种偏向仅仅看成是噪音而加以忽略应该是恰当的,充分竞争理论以及基本因素派的证券分析就是这么做的。相形之下,当基本因素受到影响时,就不能不考虑这种偏向存在严重的失真,因为它引起了一个自我加强/自我消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股票价格、基本因素、参与者的观点全都变得面目皆非。第二个概括是参与者对基本因素的认知必然含有某种缺陷,起初也许并不明显,但以后会表现出来。这时,它将启动主流偏向的逆转阶段。如果偏向变化扭转了基本趋势,自我加强的趋势就开始朝着相反的方向运动。缺陷在哪里?它如何、又何时表现出来?这是理解繁荣/萧条模型的关键。前面的模型建立在这两个概括之上,当然,模型是极其粗糙的。它的价值在于,借助这个模型,我们得以辨别典型的繁荣/萧条序列过程的决定性特征。其中包括:投资者尚未意识到的趋势、自我加强的过程的启动、成功的检验、日益增强的信心、由此而引起的现实和预期之间的差异的不断扩大、投资者认知中的缺陷、市场形成高潮、反向的自我加强过程,只有辨别出这些特征,我们才能对股票价格的变化有所理解。但是,我们不能指望从一个初始的模型中得到的东西。在任何情况下反身性模型都不能取代基本分析,它的作用仅限于提供基本分析中所欠缺的成分。原则上这两种方法可以调和,基本分析试图确立潜在价值如何反映在股票价格中,而反身性理论则表明了股票价格如何影响潜在价值,一幅是静态的图景,另一幅则是动态的。尽管只能就股票价格的运动提供部分的解释,这一理论对于投资商来说仍然可能是非常有用的,因为它阐明了一种其他投资商未能领会到的市场关系。投资者只有有限的资金可供调度,也只有有限的情报进行操作。他们无须成为万事通,只要自己的悟性比别人稍好一些,就可以占尽上风。有关证券分析的专业化的知识尽管各有所长,但都未能切中投资商关心的要害问题,反身性理论长于理解并辨别具有历史重要性的价格变化,因此能够直达问题的核心。在我本人的投资生涯中,前述模型已经证明了它能够带来相当丰厚的投资回报。表面看来,这个模型是如此简单、如此吻合于人们惯用的股票市场模型,想来每个投资商应该都不会对它感到陌生。然而实际情况却远非如此。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这一现状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参与者观念上的错误所造成的。这种观念源自古典经济学,再向前则可以回溯到自然科学的理论结构,他们顽固地坚持,股票价格是某种基本的现实因素的被动反映,而不是历史过程中的一个积极成分。我们已经看到,这是绝对错误的,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并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当然,投资商们确实了解我所指出的市场过程,也确实对它们作出了反应,惟一的区别是,他们的动作慢了一步。选用合适的模型,留意寻找决定价格曲线形状的关键特征,这,就是我的优势。我第一次系统地应用这一模型是在60年代后期,正值集团企业热时期,它帮助我在繁荣和萧条两个阶段中都赚了钱。集团企业热的关键起因是投资者中盛传的各种误解。投资商们只知道每股收益的评估增长了,却未能看穿实现增长的方式。很多公司掌握了通过收购取得收益增长的方法。一旦市场开始对他们的表现作出正面反应,事情就简单多了,因为它们可以在收购其他公司时提供自己业经高估了的股票作为支付工具。这一套把戏的原理是这样的:首先,假设所有公司取得了同样的内部收益增长,但收购公司的股票以两倍于被收购公司市盈率的价格出售,如果收购公司得以实现规模加倍,其每股收益将跃升50%,企业成长率亦相应提高。在实践中,早期的集团企业都是那些实现了较高的内部增长率,并因此在股票市场上赢得高倍市盈率的企业。几个主要的开拓者都是具有很强的国防背景的高技术公司,其管理人员意识到它们过去那种历史性的增长率不可能无限期地维持下去,如Tex-tron,Teledyne,Ling-Temco-Vought(即后来的LTV)等等,它们开始收购的市场(市盈率)表现平庸的公司,但是,随着每股收益增长加速,其市盈率上升而非下降。它们的成功吸引了模仿者,后来连最不起眼的公司也能够借助收购狂热而以高倍市盈率的价格在市场上交易。例如,Ogden公司,其收益的主要部分来自废金属交易,然而,其股票在巅峰时竟卖出20倍于收益的价格。最后,一家公司甚至只要做出保证采取收购行动并夺取成功,就足以赢得高倍的市盈率。经理们发明了专门的会计处理技术,增强了收购的冲击力,他们还把一些新的处理方法引入了被收购的公司:合理化操作(streamlingoperation)、资产变卖,以及普遍的在净收益上所做的手脚。可是,比起收购行为对每股收益的影响来说,这些手法可谓小巫见大巫了。投资商的反应就像是印第安人见到了烈酒。起初,每一个公司的记录都是基于其本身的价值的。可是集团企业逐渐被承认为一个特殊板块,于是出现了一批新型的投资商,即所谓的速利基金经理,或“快枪手”,他们与集团企业的经理人员建立起特殊的亲密关系,双方开通了热线联系,集团企业将所谓的“库存股票”直接存放于投资商那里,最后,集团企业几乎可以随心所欲控制股票价格和收益。事件的发展遵循着我在模型中所刻画的路径,市盈率猛升,现实的市场终于无力承受预期的重负,尽管游戏还在进行,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支撑着市场繁荣信心的仍是一个错误的理念,收购的规模越来越大,非此则不足以保持增长的势头,直到最后其规模达到了极限点。整个过程的高潮是索尔·斯坦因伯格(SoulSteinberg)收购化学银行的行动,结果遭到该银行的反击而告失败。股票价格开始下跌,下降的趋势进入自我强化的程序。收购对每股收益的有利影响消失了,新的收购成了不明智的举动,在迅猛的外部增长期间被扫到地毯底下的内部问题暴露出来了。收益报告揭示了令人不快的意外,投资商如梦初醒,公司经理们人人自危,令人兴奋的成功已经过去了,日常管理的琐屑事务无人愿意打理,这种困境又为经济衰退所加剧,许多趾高气扬的集团企业陷于瓦解,投资商作了最坏的打算,也确实发生了几宗这样的案例,对于其余的公司,实际表现经证明要优于市场的预期,最后,股票市场的形势逐渐稳定,生存下来的公司多数进行了管理层的大换班,然后艰难地从废墟底下挣扎出来。反身跳出市场观察趋势,才能把握真正的机会,这就是著名的“反身术原理”。

说几个著名对冲基金的金融案例

著名的对冲基金

对冲基金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乔治·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及朱里安·罗伯逊的老虎基金,它们都曾创造过高达40%至50%的复合年度收益率。采取高风险的投资,为对冲基金可能带来高收益的同时也为对冲基金带来不可预估的损失。最大规模的对冲基金都不可能在变幻莫测的金融市场中永远处于不败之地。

量子基金

乔治·索罗斯1969年量子基金的前身双鹰基金由乔治·索罗斯创立,注册资本为400万美元。1973年该基金改名为索罗斯基金,资本额跃升到1200万美元。索罗斯基金旗下有五个风格各异的对冲基金,而量子基金是最大的一个,也是全球最大的规模对冲基金之一。1979年 索罗斯再次把旗下的公司改名,正式命名为量子公司。之所谓取量子这个词语是源于海森堡的量子力学测不准原理,此定律与索罗斯的金融市场观相吻合。测不准定律认为:在量子力学中,要准确描述原子粒子的运动是不可能的。而索罗斯认为:市场总是处在不确定和不停的波动状态,但通过明显的贴现,与不可预料因素下赌,赚钱是可能的。公司顺利的运转,得到超票面价格,是以股票的供给和要求为基础的。

量子基金的总部设立在纽约,但其出资人皆为非美国国籍的境外投资者,其目的是为了避开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监管。量子基金投资于商品、外汇、股票和债券,并大量运用金融衍生产品和杠杆融资,从事全方位的国际性金融操作。凭借索罗斯出色的分析能力和胆识,量子基金在世界金融市场中逐渐成长壮大。由于索罗斯多次准确地预见到某个行业和公司的非同寻常的成长潜力,从而在这些股票的上升过程中获得超额收益。即使是在市场下滑的熊市中,索罗斯也以其精湛的卖空技巧而大赚其钱。至1997年末,量子基金已增值为资产总值近60亿美元。在1969年注入量子基金的1美元在1996年底已增值至3万美元,即增长了3万倍。

老虎基金

1980年著名经纪人朱利安·罗伯逊集资800万美元创立了自己的公司——老虎基金管理公司。1993年,老虎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对冲基金——老虎基金攻击英镑、里拉成功,并在此次行动中获得巨大的收益,老虎基金从此名声鹊起,被众多投资者所追捧,老虎基金的资本此后迅速膨胀,最终成为美国最为显赫的对冲基金。

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老虎基金管理公司的业绩节节攀升,在股、汇市投资中同时取得不菲的业绩,公司的最高赢利(扣除管理费)达到32%,在1998年的夏天,其总资产达到230亿美元的高峰,一度成为美国最大的对冲基金。

1998年的下半年,老虎基金在一系列的投资中失误,从此走下坡路。1998年期间,俄罗斯金融危机后,日元对美元的汇价一度跌至147:1,出于预期该比价将跌至150日元以下,朱利安??罗伯逊命令旗下的老虎基金、美洲豹基金大量卖空日元,但日元却在日本经济没有任何好转的情况下,在两个月内急升到115日元,罗伯逊损失惨重。在有统计的单日(1998年10月7日)最大损失中,老虎基金便亏损了20亿美元,1998年的9月份及10月份,老虎基金在日元的投机上累计亏损近50亿美元。

1999年,罗伯逊重仓美国航空集团和废料管理公司的股票,可是两个商业巨头的股价却持续下跌,因此老虎基金再次被重创。

从1998年12月开始,近20亿美元的短期资金从美洲豹基金撤出,到1999年10月,总共有50亿美元的资金从老虎基金管理公司撤走, 投资者的撤资使基金经理无法专注于长期投资,从而影响长期投资者的信心。因此,1999年10月6日,罗伯逊要求从2000年3月31日开始,旗下的"老虎"、"美洲狮"、"美洲豹"三只基金的赎回期改为半年一次,但到2000年3月31 日,罗伯逊在老虎基金从230亿美元的巅峰跌落到65亿美元的不得已的情况宣布将结束旗下六只对冲基金的全部业务。老虎基金倒闭后对65亿美元的资产进行清盘,其中80%归还投资者,朱利安??罗伯逊个人留下15亿美元继续投资。

对冲基金投资案例

已经被人们了解的众多对冲基金投资案例中,对冲基金对金融市场价格的扰动引起对实质经济和货币体系的破坏时,这些价格才会向对冲基金期望的方向持续地跌落。同时,被攻击的国家被破坏得越严重,对实施攻击的对冲基金越有利。其结果,是对冲基金与民族国家之间的一次财富再分配。从分配的公正性角度看,对冲基金的这种行为被认为接近于垄断,那么它所获得的收入则近乎垄断利润。经济学界所公认,市场作为一个配置资源的机制是有效的,但是,一旦有对冲基金操纵价格,不仅输赢的机会不均等,而且会导致对包括货币体系在内的市场本身的破坏,更谈不上提高市场的效率了。从经济学的价值观来看,既然没有效率,也就缺乏道德基础。因为这种行为导致的财富再分配,赢者的收入不仅以输者同等的损失,而且以输者更大的损失,以至其货币体系及经济机制的崩溃和失效为代价;从全球角度看,都是一种净的福利损失。

1、1992年狙击英镑:

1979年始,还没有统一货币的欧洲经济共同体统一了各国的货币兑换率,组成欧洲货币汇率连保体系。该体系规定各国货币在不偏离欧共体“中央汇率”的25%范围内允许上下浮动,如果某一成员国货币汇率超出此范围,其他各国中央银行将采取行动出面干预。然而,欧共体成员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财政政策根本无法统一,各国货币受到本国利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影响各不相同,因此某些时候,连保体系强迫各国中央银行做出违背他们意愿的行动,如在外汇交易强烈波动时,那些中央银行不得不买进疲软的货币,卖出坚挺的货币,以保持外汇市场稳定。

1989年,东西德统一后,德国经济强劲增长,德国马克坚挺,而1992年的英国处于经济不景气时期,英镑相对疲软。为了支持英镑,英国银行利率持续高企,但这样必然伤害了英国的利益,于是英国希望德国降低马克的利率以缓解英镑的压力,可是由于德国经济过热,德国希望以高利率政策来为经济降温。由于德国拒绝配合,英国在货币市场中持续下挫,尽管英、德两国联手抛售马克购进英镑,但仍无济于事。1992年9月,德国中央银行行长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中提到,欧洲货币体制的不稳定只有通过货币贬值才能解决。索罗斯预感到,德国人准备撤退了,马克不再支持英镑,于是他旗下的量子基金以5%的保证金方式大笔借贷英镑,购买马克。他的策略是:当英镑汇率未跌之前用英镑买马克,当英镑汇率暴跌后卖出一部分马克即可还掉当初借贷的英镑,剩下的就是净赚。在此次行动中,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卖空了相当于70亿美元的英镑,买进了相当于60亿美元的马克,在一个多月时间内净赚15亿美元,而欧洲各国中央银行共计损伤了60亿美元,事件以英镑在1个月内汇率下挫20%而告终。

2、亚洲金融风暴

1997年7月,量子基金大量卖空泰铢,迫使泰国放弃维持已久的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而实行自由浮动,从而引发了一场泰国金融市场前所未有的危机。之后危机很快波及到所有东南亚实行货币自由兑换的国家和地区,港元便成为亚洲最贵的货币。其后量子基金和老虎基金试图狙击港元,但香港金融管理局拥有大量外汇储备,加上当局大幅调高息率,使对冲基金的计划没有成功,但高息却使香港恒生指数急跌四成,他们意识到同时卖空港元和港股期货,前者使息率急升,拖跨港股,就“必定”可以获利。然而,香港政府却在1998年8月入市干预,令对冲基金同时在外汇市场和港股期货市场损手。

请推荐几本巴菲特,索罗斯,罗杰斯等著的关于股市投资的书,谢谢

《巴菲特与索罗斯的投资习惯》 马克 泰尔 著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 沃伦 巴菲特&劳伦斯 著

《热门商品投资》 吉姆 罗杰斯 著

乔治·索罗斯写过一本叫《量化投资》的书吗?

一下内容纯手打

证券分析方法主要分三种:

一是基本面分析,代表作《证券分析》《价值投资》,代表任务“巴菲特”;

二是技术面分析,代表做《趋势技术分析》《道琼斯理论》等,注重短期投资,索罗斯属于短期投机类型,但是没有任何资料显示他的投资流派属于纯粹的技术面分析,可能的情况是上述两种都有。今年的而贝尔经济学得主法玛提出的”有效市场假说“某一种程度上,否定了技术面分析。

三是量化分析,美国近几十年兴起的一种方法,典型的代表人物是西蒙斯。

中国国内的量化投资的研究还比较少,量化投资的基金以及机构也不够普遍,切主要集中于香港地区。原因之一是,国内金融金融市场没有完全开放,金融产品匮乏。美国市场的金融产品多达几万种,而国内只有两百多种。

关于量化投资的书,国内国外都有很多,主要集中与国外,国内学者大多是对国外技术的学习。当然,如果你是初学者,建议你还是从国内的相关书籍开始学起。

如果有一本书,叫《量化投资》,我敢保证你看了一定学不到什么东西,丁鹏的《量化投资》就是这样,只是对现在主要方法以及模型的简单介绍。用于同行业交流也许会有些价值。书籍内容从:量化选股、量化择时、到套利什么什么的,基本上都是简单的介绍,可以当作课外读物,了解一下什么叫量化投资。如果你真的想学到什么东西,直接百度文库:量化选股、多因子选股等词,你会看到无数国内证券机构对市场的量化研究。而且资料详细。可是,你学不到最根本的原理。

原因如下:

进行量化分析,必须至少具备两种能力:

一、扎实且足够的数学、统计学基础,用于理论上的金融建模;

二、能够使用相关计量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或者模型求解等。

这两个要求一般人很难到达,所以证券从业的教材认为难度大是量化投资的一个很大局限性。

如果楼主对量化投资有兴趣,我可以推荐一些教材给你:

如果仅仅是想了解一下: 丁鹏《量化投资》,书很贵,个人认为没什么实用价值。可以有个简单的系统的认识;

如果是想学习并且能在实际中运用,建议如下:

数学方面:

《微积分》 到高级《高级微积分》

《线性代数》《非线性代数》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概率、随机变量、随机过程》

《离散数学》《运筹学》《统计学》

金融理论上

《计量经济学基础》《计量经济分析》

《数量金融学》《金融时间序列分析》

。。。。还有很多很多

以及其他金融知识基础

建模方面

这类的书,我看的不多哦,你自己百度一下,或者找个图书馆看看

计算机软件

C 和 C++ 至少学一个,SQL 建议学一点

建模软件主要有:MATHEMATICA MATLAB SAS SAC R Eviews GAMS 等等等等,终于哪些海外基金用的是哪一种,或者是不是自己做的专用软件,我就不知道了。

不过,上述的软件,肯定是可以满足个人的研究需求的。这个,你选几种学一学还是可以的。

一个人,想要精通上述全部,应该是很难的,所以,注定了,量化分析的方法,单个的普通人很难完成。

量化投资起源与上世纪美国政府大幅度削减了对物理航天业经费自持,导致很多搞火箭的科学家、数学家下岗。于是他们流入金融行业(收入高),利用自己对数学、计算机的优势,使用原先用于火箭的建模预测证券市场,发现有着显著成效。当然,这些模型的前提是,现代金融理论的奠基,以及数量金融的发展。

因此,我个人对量化投资的理解是:金融界的火箭科学家,传统的分析方法,只用看某一或某几个指标,根据历史经验或者主观的客观的XXOO判断证券的未来走势,但是量化分析,首先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然后借助计算机运用某些XX的算法,分析求解,难度相对于传统的方法难很多。

如果你想比较浅显的掌握,用于投资决策的参考

那量化分析,也没有想想中的那么高深,它本质上是一种金融的建模,本质上,常用的方法还是统计专业的那几个 ,什么 回归分析,线性规划 ,相关性,时间序列等等等。。。我看了丁鹏的书,大致上认为他是用了这些方法。所以你只用把应用数学学好就好了。

还有一些像遗传算法、神经网络这些他的书里面也提到了,属于现代算法,这些方法比较小,难度大,但是我猜只有学术界会用这些方法,因为现代算法在实际运用中还不够成熟,预测经常不准确。

表述有些乱,不过大致也只能写成这样了。

最后:和量化分析相关的专业主要有三个:

金融专业:金融工程;

数学专业:统计、应用数学;

计算机专业

这些专业的就业方向是可以面向量化分析的

12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