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财经 > 资讯 > 焦点新闻 > 国企改革三年科创实力稳步提升

国企改革三年科创实力稳步提升

自迅分享 时间:

国企改革三年科创实力稳步提升

央企是我国经济的中流砥柱,与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紧密相连,是国民经济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也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主体。那么今天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一下国企改革三年实力稳步提升,我们一起看看吧!

国企改革三年科创实力稳步提升

央企科创实力稳步提升

沪深市场央企的“稳定器”作用继续凸显。今年上半年,央企以仅占深市上市公司6.78%的数量,创造了1.38万亿元营业收入和877.21亿元净利润,分别占深市整体的14.92%和14.33%。2021年,沪市央企实现营收25.67万亿元,净利润2.48万亿元,相较2019年而言,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7.5%和8.2%。

截至今年9月30日,沪市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共有262家,占比一成左右,其中主板238家,科创板24家。沪市央企市值逾15万亿元,在沪市中占比超三成,较2020年初增幅超过7%;深市央企183家,约占深市上市公司总数的6.78%,总市值3.57万亿元,占比11.27%。

沪市央企近五成聚集在制造业,近三成分布在电力供应业、交通运输业、采矿业以及建筑业,涵盖产业链的上中下游。例如,居于产业链上游的中国石油2021年经营业绩创近七年最好水平,2022年上半年继续实现近35%的营收增长;中下游行业中,中国移动打造数字化转型收入“第二曲线”,收入增长走出拐点突破。此外,科创板上市央企在推动国家科技创新、助力科技自立自强发挥表率作用。时代电气作为牵引变流系统供应商,实现了列车核心系统的国产替代。华润微的新一代高性能中低压功率MOSFET产品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铁建重工成功研制了世界最大直径全断面竖井掘进机以及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等一系列高性能装备。

深市央企在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三大领域特色鲜明,分别拥有企业家数29家、47家、18家,分别占深市央企总数的15.85%、25.68%和9.84%。今年上半年,深市先进制造业央企实现营收1800.07亿元,同比增长12.81%,实现净利润123.78亿元,其中正极材料龙头当升科技2022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增幅达到204.92%,净利润增幅达到104.06%。同期,深市25家数字经济类央企实现盈利增长,12家公司净利润增幅超过30%,其中军用电子元器件龙头振华科技、国防军工龙头中航光电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46.98%、35.45%。此外,超过八成绿色低碳行业央企营业收入或净利润实现增长,超过四成公司营收与净利润齐升,如深耕新能源领域多年的长安汽车,2022年上半年净利润增速高达238.74%。

当升科技证券事务部门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近年来,公司在国资委党委、矿冶集团党委和董事会的正确领导下,深入推进思想观念转变、公司治理模式转变及经营机制转变。公司的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经营业绩连续3年实现高速增长。

“我们先后开展两轮员工股权增持计划。实施超额利润分享机制,使管理层和核心骨干员工保持激情与斗志,克服困难与压力,在为公司持续创造超额利润的同时分享公司改革发展成果。”当升科技上述人士表示。

近年来,央企的科创实力和研发投入得到稳步提升。截至9月30日,科创板央企24家,2021年合计实现营收1162.03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123.73亿元。截至2022年6月底,科创板央企总资产、净资产分别合计3056.12亿元和1657.08亿元,在全部科创板企业中分别占13.17%和12.15%。此外,2021年沪市262家央企研发支出合计3601亿元,相较2019年增长52.6%,年均增幅达23.5%。科创板上市央企已汇聚超过1.5万人的研发人才团队,累计获得发明专利超过7000项。

广发证券策略研究团队认为,央企高股息、高分红的特性,使其具备相对稳健的投资回报率,安全垫可更好抵御市场冲击。2010年以来,央企整体股息率长期高于A股整体。截至9月16日,A股央企整体股息率为3.3%,显著高于A股总体的1.9%,高股息特性使得央企具备更显著的安全垫。

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不断深入

近年来,央企深入实施专业化整合,聚焦主责主业,推动企业间同一业务或同质业务的整合。在服务国家战略、优化国有经济布局、促进实现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证券时报记者统计发现,2019年至今年上半年,深市央企上市公司共实施31家次重大资产重组,交易金额合计4345.47亿元,分别占深市整体的12.75%、41.23%,一批体量大、影响深远的重组项目相继落地。例如,天山股份整合中国建材旗下水泥资产,交易金额为深市历史第二大,公司资产和产能规模跃升行业首位;中信集团将特钢资产注入大冶特钢,实现集团特钢板块整体上市,成为A股市场规模最大的专业化特钢上市公司;全球装机量最大的风电运营商龙源电力吸收合并ST平能,实现国家能投集团新能源板块整体上市及龙源电力回归A股。

2018年以来,深市央企通过收购民企,实现双向混改案例共12单,涵盖机械设备、建筑装饰、电子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实现央企与民企战略互补、共赢协同融合发展,提升了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和发展质量。深市央企还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完善公司治理,以混促改,2021年有13家公司新引入了持股5%以上的战略投资者,例如,西部建设通过非公开发行引入战略投资者海螺水泥,双方合作实现了混凝土行业龙头和水泥行业龙头的强强联合;东华科技借助非公开发行引入国有特大型能源化工企业陕煤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为公司的未来发展增添了活力。

混改试点企业在资本市场也受到持续关注。2021年2月,国企混改试点首家单位中国黄金在上交所主板挂牌交易以来,上市公司已逐渐成为国企混改的主要载体,改革红利不断释放,为国有企业依托资本市场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了支持。

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2年三季度末,沪市央企共披露重组方案50家次,涉及交易金额约2870亿元。完成非公开发行28家次,募集资金约1009亿元。例如,中国宝武集团下属宝信软件、宝钢包装分别开展重组,置入集团优质资产,交易金额超过20亿元,进一步做优、做强、做大主业,提升综合竞争力;中国能建换股吸收合并葛洲坝,实现A+H两地上市,有效发挥全产业链优势,完善治理架构和决策机制;冠豪高新吸收合并粤华包B,解决B股历史遗留问题的同时,加速打造具有市场领导地位的国际化纸业集团;中远海发作价36亿元发行股份收购控股股东下属资产,进一步做大做强集装箱制造业务,整合优质产能与客户资源,并彻底解决同业竞争问题。

记者还获悉,中国建材集团2020年以来积极推动旗下中材国际、宁夏建材、祁连山等上市公司进行重组,完善公司产业链,消除同业竞争,实现行业深度整合,目前方案正在平稳推进过程中。

与此同时,沪市央企积极利用分拆上市理顺业务架构、突出主业优势,目前已先后有9家央企披露分拆方案。证券时报记者梳理发现,中国交建、中国中铁、中国能建、中国铁建等建筑央企,均选择将下属设备制造、工程设计等业务相对独立的子公司进行分拆,打造专业化上市平台,实现业务聚焦,拓宽融资渠道。中国铁建于2019年12月披露沪市首单分拆上市方案,子公司铁建重工已于2021年6月在科创板上市,募集资金约42亿元,有效巩固其在掘进机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公司可持续发展。

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中国中铁有关负责人表示,分拆上市前,公司管理层认真研究了“为什么分拆、分拆什么、分拆到哪里?”这三个问题。资本市场给予中国中铁的估值都是按照低估值的建筑业给予,并不能完全体现中国中铁全部业务的内在价值。最后,通过调研筛选,公司发现高铁电气具有明显的科创属性,符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创属性等要求,最终选择将高铁电气分拆至科创板上市。

实现“放活”“管好”相统一

近3年来,A股沪深市场央企的制度建设持续优化。公司治理水平不断向好,切实把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制度改革有效落地,长效的激励约束进一步发挥效力。

记者统计,2021年,沪市共有28家央企披露股权激励草案,涉及激励股份10.31亿股,以定向发行股票作为主要股票来源,激励对象涉及董监高和核心技术骨干人员等,激励价格最低达到5折;2022年1~8月间,沪市央企新增宝钢股份、中国联通、中国化学等6家披露股权激励草案。

央企国企的市场化经营机制进一步健全。2021年,中国能建成功实施自组建以来规模最大总部岗位公开竞聘机制,南方电网让“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成为常态,激励干部队伍的担当作为。

接受采访时,中国巨石方面介绍,为进一步建立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本监管体系,激发企业活力,2021年,公司实际控制人中国建材集团在国资委的指导下创新出台了相关实施细则。国有股东在经理层成员管理、投资等方面实施差异化授权,将企业经营中最关键的选聘用人权、投资决策权回归到企业的董事会,减少了决策程序,提高了决策效率,体现了“放活”与“管好”的统一。

在深市,2019年至今年上半年,53家央企实施了63单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实施家数占深市央企的28.96%,激励总数达13.52亿股(份)。以2021年实施的股权激励方案为例,深市央企股权激励计划有效期平均为5.88年,高于深市平均水平4.62年。央企也充分利用股权激励工具的灵活性,激发员工创新创业活力,2021年以来,有中建环能、机器人等3家创业板央企创新性地采用第二类限制性股票实施股权激励。

“在改革之初,我们也面临一些突出难点,比如说,新药研发周期长,需要做好高投入高风险与短期业绩压力的平衡。创新领域面临人才短板,核心人员稳定性亟待加强等等。”大型国有控股医药上市公司华润三九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公司首次推动实施《2021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引导管理层与核心骨干员工关注企业长期价值,激励对象向科研骨干人员倾斜,有效激发了公司的科技创新动能,提升了科技创新能力。

207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