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能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chenologin2分享 时间:

人民币能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本报伊春8月13日电 见习记者许婷报道 8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殷勇出席首届中国金融四十人伊春论坛并发表了题为《优化开发性金融模式 更好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殷勇表示,人民币能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在开发性金融推进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币种选择的问题。殷勇指出,我们经常遇到这种情况,美国、日本、欧盟实行零利率或负利率政策,日本10年期国债利率仅为0.05%,美元10年期利率也在2.2%左右,在国际上融资绝对成本相对较低,而人民币10年期国债利率则达到3.5%左右的水平,因此,给人形成的印象是我们的资金没有竞争力。

不过,在殷勇看来,这种认识可能不准确。他进一步解释说,如果金融市场足够发达,两种币种可以通过货币掉期操作进行转化。此外,我们也能提供多个币种的融资选择。中国外汇储备包含全球所有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如果融资需求中有其他币种需要,是能够满足需求的。

而且,殷勇认为,“由于我们的人民币池子相对而言更大,所以在提供人民币资金方面更具有相对竞争优势,人民币应该能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据亚洲开发银行测算,2016年至2020年5年期间,除中国以外,亚太地区国家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的需求大约每年为5030亿美元,但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资金供给量总额仅为每年1960亿美元。“由此可见,供给量和需求量之间的差额将达到每年3070亿美元,约占所涉及地区GDP的5%。”殷勇表示,按照这一比例进行推算可知,“一带一路”全部覆盖区域中的基础设施投资缺口将会超过每年6000亿美元,这一巨大缺口的背后含义不言而喻。

殷勇表示,从对亚太地区主要国际金融机构资本金规模的统计来看,以开发性为主的主要国际金融机构资本金总规模只有5134亿美元。换言之,即便将上述所有开发性金融机构资本金全部用于投资“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也无法弥补这一项目一年所需的资金量。“所以,资金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而对于满足‘一带一路’建设的资金需求,毫无疑问,开发性金融应发挥主要作用。”殷勇强调。

殷勇认为,在传统的开发性金融中,通常对选定项目直接开展贷款融资,但开发性金融资金有限,可用资源往往被少数项目全部占用,很难发挥杠杆效应以满足更多项目的资金需求。而且,与商业性金融不同,开发性金融采用保本微利的基本模式,这一模式隐含一定程度的暗中补贴,主要体现为利息补贴。由于补贴没有显性化,在进行谈判和作出决策时往往意识不到这种补贴的程度。

此外,殷勇进一步表示,开发性金融的资金成本相对较低,导致不同国家或不同项目之间存在攀比情况。由于开发性金融往往对少数项目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项目集中度比较高,其在项目建成后存在比较大的道德风险。因此,开发性金融的传统模式很难满足“一带一路”建设的巨大资金需求。

“我们要尽可能发挥开发性金融的杠杆作用,提升开发性金融的效力。”殷勇认为,具体来看,首先,开发性金融有限的资金应当尽可能用于股本投资,从而撬动更多的债务融资。其次,开发性金融资金应当尽可能用作劣后级资本,承担更多风险,从而撬动更多的股权投资跟进。再次,尽可能采取公私合营模式,更多撬动私人部门投资。第四,开发性金融资金应当尽可能投资基础设施、国家安全相关的外部效应强的项目,给市场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更多公共品,从而撬动其他更多项目投资,使得其他项目在商业上更具有吸引力和可持续性。

殷勇表示,发挥资金杠杆效用以后,可以运用分散化手段完善“一带一路”开发性融资风险管理,避免有限的开发性金融资金集中在少数大型项目上。否则一旦出现风险,损失会比较大。

根据多年统计,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整体经济增长率大大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水平。“也就是说,只要开发性金融投资足够分散,在较长时间内,总体上资金是安全的,同时会有不错的盈利前景。如果遵循保本微利模式,对盈利作出适当让步,还能撬动更多的资金。”殷勇表示,按照这样的模式,开发性金融不是单刀直入、单打独斗,而是和其他资金一起进行项目融资,这样可以避免道德风险以及攀比,尽可能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