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投资的若干常识和卷土重来

邓高分享 时间:


价值投资的若干“常识”

在A股市场从事投资和研究的时间也不短了,但常常困惑于一些常识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价值投资的若干常识和卷土重来相关信息,希望你喜欢。)比如,投资有什么价值?股票市场能创造什么价值?基金经理能否真正独立于他人?买股票的真正理由是啥?

引用一个著名同行的话,大意是投资管理有三重境界,一是给客户带来绝对回报;二是战胜指数,三是能战胜同业。投资管理本质上是给客户赚钱,但战胜同业是前提,这证明了你的基本价值,而战胜指数,则是为了说明主动管理的必要性。

但试想,在指数单边上扬的情况下,其实战胜指数是很难的(过往的统计大致说明了这点),这也说明做一个合格的资金管理人并不容易。反之,在指数单边下跌的环境下,仅仅战胜指数又有什么意义呢?这样说来,能给客户带来绝对回报是资金管理人能力体现,也是价值所指了。

股票的价值与企业的价值相关,但又不是直接的等号。按照教科书,企业的价值是企业所有自由现金流的折现值之和。但股票的价值呢?说得直白点,股票的价值就是能赚钱。问题是赚股票差价的钱,还是企业给投资者的钱,分清这个很重要。

寻找有价值的股票是研究的主要工作。研究员发现一个理想的个股,一定在遵循市场的某种估值标准。但这个估值标准是什么?P/E估值?业绩增长?好像是,好像又不是。

在这样的疑惑中,凭着常识,总结了一些模糊的筛选股票价值的条件:

1、该企业能被潜在恶意收购。一个不能被潜在收购的企业与股票投资者总是隔着一层纱;大多数时候,他与你无关,即使他很美的时候,也只是你的一段幻觉。至于收购企业,变卖其资产以变现,更是当年“延宝”之战的久远故事了。为何上市公司很难被恶意收购?国有企业的上市公司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审批,这很难。而民营企业的上市公司好像容易,但别忘了,民营企业的价值核心在民营企业家身上,你收购了企业,或许只是一个壳而已。

2、该企业要能分红。既然恶意收购很难成行,客观上与小股东相关的,就只有祈求他能善意地分红。一个十年不分红的企业,即使给投资人讲成长,说十年后分红,折现回来,其价值早已大打折扣,甚至所剩无几。问题是,很多上市公司非但少分红,要钱的狠劲却屡创神话。

3、该企业要有增长的预期。或许大部分的时候,我们停留在这个梦境。上市公司不能恶意收购,又不能被分红,但游戏总得继续。毕竟企业的增长还能给投资者一个期待,万一企业长大之后,或许能良心发现,分红给你。因此,观察企业的增长是在条件约束下,还相对靠谱的一个价值标准。如果企业缺少增长的预期,即使是所谓的估值便宜(例如PE很低),那也最多是一种估值安全的假象。

4、该企业接近重置成本。简单地说,股票的P/B值是股价向下看时的一个重要参考。但他也只能是辅助的。如果企业接近重置成本,但又不能被收购,分红又指望不上,更谈不上未来,这样的场景,对小股东谈不上价值。当然,接近或者跨过企业的重置成本的本身可能预示着企业接近业务变化的拐点。这反过来,可以重回增长的梦境。

股票市场的价值是与股票的价值结合在一起的。既然股票的价值有纠结,股票市场的价值更是纠结。

都说我们的市场还处在“新兴加转轨”阶段,到现在还没脱离这样的阶段,而且股票市场的融资功能与投资功能的失衡状态并未得到缓解。当然其正面效应还是不容忽视的,投资者即使用脚投票的方式,也还是将有限的资金资源大概率地分配到了高盈利能力的企业上。只是股票市场的投资功能并未有效得到解决,一直以来总让市场投资者有“外表光鲜、内心凄凉”之感。股票市场融资和投资功能的失衡还直接导致了上下游生态链的不和谐。这条生态链中,越靠近卖方,越处于有利位置,而如果还要保持供求平衡,则需要新的从储户转化过来的自然人投资者。

其实上述所说的,大部分是常识性问题和常识性认识。但经历和教训,告诉我们——常识很重要。


价值投资的若干常识和卷土重来


1994年底,在圈内的朋友建议下,林园来到上海考察当地的房地产投资市场,但“身在曹营,心在汉”,林园并没有忘记他一直牵挂着的股市,他在上海的考察中,惊奇地发现,资金有回流股市的迹象,尽管不是特别明显,但凭借他对资本市场那种敏锐的洞察力,林园意识到机会再次向他招手。证券市场的机会不等人,他再次卖掉房产变现了1000万元,虽然不是林园的全部资金,但对于布局已经够用了。此时的上证指数跌到300多点后,开始盘升,林园肯定这就是大底,并试探性地建了一些仓,寻找昔日的感觉,虽然大盘几经反复,但牛市的趋势在一点点产生,1996年初,牛市终于拉开了序幕。

还是那只熟悉的深发展。刚开始林园少量介入了一些,但深发展不断下跌,让很多跟着他炒股的人都快坚持不住了。然而,林园认为大盘已出现好转,不应该出现这种情况,况且深发展是一只金融股,有强大的政府背景以及区域经济的支撑,没有理由这样跌下去,除非有大资金在故意压低吸筹。林园这样判断的另一个理由是:深发展每股盈利就有1元,光分红就非常可观,有20%,他觉得这是个机会,下定了决心:“买,没什么可怕的。”于是林园陆续买入深发展。当深发展爬升至12元左右时,那种趋势已经不容置疑,林园放心地大量介入。随后逐步在40元左右套现,因为,林园发现了另一个机会。这次深发展为林园赚了3000多万元,这是林园在深发展那里赚到的第二笔钱。

1997年初,林园将目光锁定在四川长虹这只当时的家电龙头股上。那几年彩电业的毛利率都很高,长虹的每股利润也有2元。他以25元的价格买入,这个价格在他看来并不算高,因为他预料到,长虹即将“爆发”,而最佳的投资方式就是换乘高速上升的电梯,这样的财富增长肯定能获得百分之数百的“绝对回报”。从深发展移仓长虹,尽管他没有吃尽深发展的利润,但这一跳,也为林园带来了不小的收入。后来,卖出长虹的价格在平均每股60元以上,当时他几个账户上的四川长虹总计有100多万股,最多的一天曾给他赚出了一个奔驰车队的价钱,这次又为林园进账了4000多万元。

那一轮牛市,很多投资者几乎是闭着眼睛买股票,用当时的流行语叫作“博傻”,意指只有最傻的人,才赚不到钱。从林园当时的交割单看,他虽然频繁操作,但从未失手。这看似有很大的运气成分,其实是林园那股钻研事物的精神,以及对待事物独特认识的优势,让他能够看清股票走势的秘密。几年下来,他获得了9倍的盈利。


更多深度财经、国际局势资讯解读,可去关注微信公众号【邓高望远】(关注公众号,在后台回复相应关键词,可领取机构付费投资报告、私募个股调研报告和行业报告),或者保存下方图片在微信打开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价值投资的若干常识和卷土重来

194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