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基金时容易出现的误区

小龙分享 时间:

基金误区:抗跌的基金作为拟投资对象。

在熊市中常常可以看到媒体上专家推荐的某些主动型股票基金,在相同时间段内其净值缩水幅度均小于沪综指和其他同类基金,于是就产生购买冲动。笔者在此提醒基民,在未搞清楚其“抗跌”原因及目前市场究竟处于哪个阶段前,万万不可轻举妄动。这是因为市场中的股票不论涨跌,都是按照不同门类有先有后的。通常当领涨股已率先进入周期性调整时,那些滞涨股还在补涨。一旦当公众都认识到市场趋势已逆转,这些股票必然会补跌,且在一轮完整调整行情中净值损失比起那些不抗跌的基金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对于在熊市初、中期表现“抗跌”的基金,应看其以往在牛市中的表现,如果业绩并不突出,甚至更多时候在同类型基金中只是列居后三分之一,则说明其基金经理在选股方面表现得很平庸,不值得购买。

基金误区:将套牢的基金作为买入对象。

导致在投基过程中遭遇套牢尤其是深度套牢。究其原因通常有这样两种情况:一是在牛市末期甚至是熊市初期买入指数基金;二是买入由“东郭先生”打理的劣质基金。如果基民在震荡市中对遭遇套牢尤其是深度套牢的指数基金进行补仓,以期通过摊低成本早日解套恐怕很难如愿。如在沪综指全年下跌14.31%背景下,2010年,标准股票型基金全年平均业绩为2.89%;偏股型基金平均业绩为5.74%;灵活配置型基金平均业绩为6.41%。但指数基金却在业绩排名倒数十名中占据8只,重仓钢铁、金融的某50指数基金更是全年净值下跌26.1%,成为最悲剧基金。如果基民对劣质基金进行补仓,则结果很可能事与愿违。如2010年做得最差基金与最好基金全年净值收益率相差63.87%。

基金误区:将短期业绩表现突出的基金作为拟投资对象。

更多基民是根据媒体报道,尤其是专家推荐来决定购买对象。然而,由于媒体报道大多是从基金短期业绩表现着眼,问题是一些市场投资热点能持续一段时间,有的却仅仅是昙花一现。因而,同样不能确保成为值得中长期持有的对象。如某产业主题股票投资基金,在年上半年业绩排名曾经明显强于沪综指和沪深300(3071.907,-35.77, -1.15%)指数基金,并由2010年底的后50名跃居前三名,一度成为许多专家推荐的大热门。但一个多月后,其业绩排名就又跌至第149名。

那么,当面对震荡市时,怎样选基金才是正确的呢?要明白,震荡市究竟会延续多长时间?震荡结束后究竟是转为单边上扬的牛市,还是单边下跌的熊市,作为普通基民很难提前预知,由此决定当面对震荡市,选择那些能成功穿越牛熊市,在长跑中一路璀璨耀眼的明星基金才是明智之举。

基金误区:这只基金净值低,上涨空间大"

很多人在购买股票的时候都会有“恐高症”,即那些价格已经翻番了,100多元的股票不敢买,而价格低盘子小的股票更容易受到青睐。

这种症状很容易在买基金的时候也会出现,但是基金不是股票,基金的净值只代表过去的成绩,并不会影响你未来赚钱的能力,老基金因为时间长累计的净值高是理所应当的,建在牛市高点的新基金现在净值低于1元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你买了1000股5毛钱的基金和你买100股5元钱的基金对未来的盈利或亏损可能性都是一样的。

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基金为例,中融一带一路(168201)、鹏华一带一路(160638)以及长盛中证申一带一路(50)年11越18日的基金净值分别为1.0630、0.9890、0.9300,但是当天的涨跌幅分别为-1.30%,-1.4%以及-1.38%,可见涨跌幅度与基金净值无关,由于每支基金选股以及持股比例不同,涨跌幅有所差异,但是从长期来看,这点差异可以忽略不计。由此可见选基金的指标应该是每个人对风险的承受程度来选,并非依赖基金的净值。

222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