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药降价对股票的影响吗

chenologin2分享 时间:

1. 药价下调是否对医药股产生较大利空,说出观点和理由

1,下调的范围不大,国家发改委1日起下调53个品种300多个规格的消化类药品的最高零售价,平均下调17%左右。只占几万种常用药物的1%左右,

2,这次只是下调消化类药物,对真正有实力的药厂,根本没有丝毫影响,真正有实力的药厂,都是研发和生产尖端、高附加值的药物,国家无法限价,

3,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A:药店对策:这是很多人亲身经历过的,例如你到药店想买一瓶眼药水,服务员一定会给你介绍十几元、二十几元的,绝对不会给你介绍0.5-1.5元一只的氯霉素眼药水,他们宁可不卖,也不会介绍氯霉素眼药水,即使厂家生产,药店也不会进的

B:医药厂家对策:

(1)换名,最好是外国名,让老百姓以为是进口药,或高档药,“价格高则药效一定好,一分钱一分货”,是老百姓的常识和经验吗!

(2)改包装,包装盒越大越好,越精美越好,药量越少越好,什么?盒子太空了。有办法,用充气包装,或原来一瓶药100片,现在改成铝箔包装(一盒20粒),

据报道:

针对高药价,国家发改委1日起下调53个品种300多个规格的消化类药品的最高零售价,平均下调17%左右。其中,最高药价的平均降幅达22%,预计每年可以减轻群众负担30多亿元。

为“限价令”叫好的同时,担心也随之而来。济南漱玉平民大药房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李强8日对经济导报记者表示,以前就曾经出现过限价之后,药企减少供货量甚至停止供货的情况,药品因此被迫下架。

另外,还有药企通过对限价药调整规格、剂型等方式规避限价带来的不利影响。不过,李强表示,目前发改委已经出台措施防止药企变相涨价。

导报记者走访济南多家药店发现,发改委限价名单上的药品目前仍然有售,价格也均未超过最高限价。

2. 进口药“降价死”苗头为何值得警惕

近日,北京市民刘先生遇到了烦心事:他的母亲此前患上了乳腺癌,手术后母亲身体有所改善,但防止癌症复发的药物赫赛汀却购买不到。据了解,目前赫赛汀因供不应求正处在缺货状态,生产企业表示已经努力增产,但不能确定何时结束短缺状态。国家卫健委目前正在协调食药监局加快审批药企的新产地,尽快提高企业的产能,预计将很快投产。

对国产药屡次出现的“降价死”现象,民众已经十分熟悉——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国产药一旦大幅降价,利润空间很小,药企不愿意生产,一些廉价药因此消失,部分难以找到替代品的“救命药”也经常一药难求。如今,受进口药集中议价以及零关税等因素影响,高价进口药出现了一波降价潮,在此背景下,赫赛汀出现断供现象,究竟是偶发个案,还是进口药“降价死”的一种苗头性事件,尚有待观察。

两年前,抗癌药赫赛汀的国内市场价格约为每单位24500元,一个疗程下来,起码在四五十万元。但在2017年,经过价格集中谈判后,赫赛汀进入医保药品目录后的支付标准降至每单位7600元,降幅约为70%。赫赛汀是第一批通过以量换价压低价格并进入医保目录的36种高价进口药之一,因此它的异动具有指标意义,对于它可能出现的“降价死”现象,当然不能掉以轻心。

影响药品可及性的因素除了药价,还有生产能力和供给意愿,这一点,在国产药“降价死”中可找到许多例证。赫赛汀降价并进入医保之后,患者因为用得起而用量激增,企业的生产能力显得相对不足,在此背景下,药企的供给意愿就可能发生改变,他们难免会立足现有生产能力进行产品调度,既要考虑在哪个国家的利润更高,当然也希望各国市场能够平衡发展,在销量上不出现大起大落。这样一来,价格出现大幅下降而需求迅速增长的国内市场,就容易被确定为非优先供应对象,进而出现事实上的“降价死”。

为了避免高价进口药也出现“降价死”,在与跨国药企展开以量换价的谈判时,就要充分考虑并防范这种可能。纳入医保目录这种重大利好给了跨国药企,应该换来药品优先供应的权利,药品的供应先后次序,不应完全掌握在药企手中,国内相关部门也应该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因此在价格谈判时,不仅要以量换价,更要以量换取药品供应的稳定性。

更进一步的措施,则是在价格谈判中,应该要求跨国药企对国内市场的需求量波动有所预见和准备,并对药品生产与供应链条进行优化。比如鼓励药企在国内投产,促进药企提高国内生产线的产能等。通过这些举措,避免高价进口药重走国产药“降价死”的老路,既要让国内患者得到价格方面的巨大实惠,更要避免出现价虽低但一药难求的尴尬局面。

164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