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资本主义实行股票反应了什么

chenologin2分享 时间:

当代资本主义实行股票反应了什么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实行“雇员拥有股票计划”的原因。

按照马克思的理论中国应当实行计划经济,但是日子过不下去,生产力达不到;这时中国出来个邓小平,他提倡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建设资本市场,但是不能这么说,为此,就有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总体就是这样.插句闲话,小平说的“对外开放,对内改革”是很有深意的,现在国家提倡转型,其实现在来看效果不好,基本行不通,还应该坚持小平的方针.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变化的原因.表现.特点.和影响是什么?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即战后初期。

这一期间,除了美国较战前更为强大以外,但就总体而言,一般的资本主义国家都经历了战争的严重破坏,它们分别用了三到五年时间恢复经济,到五十年代初,即已达到或超过了战前的生产水平。

第二时期,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

这一时期是战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主要时期,在长达二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以不同的发展速度实现了生产力大幅度的增长,在1951—1970年期间,各国工业生产发展的年平均增长率如下:美国2.5%,英国2.3%,法国5.1%,西德6.5%,日本13.9%。

③应当说,这些国家能在这样长的时间里, 把工业发展的年平均增长率持续地稳定在这样高的发展速度上,这是一件很不容易做到的事。

其中,尤以联邦德国和日本经济的起飞更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有些学者把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比喻为资本主义数百年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这并不为过。

我们就以资本主义经济发源地的欧洲来说,在1800到1950年的一百五十年间,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国民收入每年增长约为1%,而在1950年后的二十年间,西欧每年增长为3%,在1950—1973年,西方发达国家平均每年经济增长率则高达4.6%。

④这清楚地说明了二战后,特别是在五十到七十年代期间,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向前发展着。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欧洲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加强经济横向联系的新趋势,五、六十年代以来,欧洲经济共同体作为一个巨大的国际经济实体的存在,正是这种新趋势日益加强的标志。

第三时期,即从七十年代初以来到现在的十多年。

由于以美元为支柱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的瓦解,石油大幅度地涨价和通货膨胀的严重恶化,在1973—1975年和1979—1982年两次严重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较前一时期相比,普遍明显地呈现出生产衰退。

只是到了近两年来,由于西方石油价格下跌等多方面的原因,当前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又出现了回升之势。

上述情况表明,战后四十年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变化,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历程。

关于当代资本主义所有制和分配问题的论述

所有制的重大变化是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中的一个基础性方面,它不仅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产生深刻影响,也对我们的思想形成明显冲击。

它是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历史进程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 当代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变化1. 资本主义个人所有权的制度形式日益多样化。

资本主义个人所有权与资本主义所有制不是同一概念,前者是后者的核心内容,后者是前者所采取的特定表现与实现形式。

历史上资本主义个人所有权基本采取个人所有制的形式,二战后这种状况已基本改变。

根据新的社会经济条件,其中主要是生产力进一步社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资本主义个人所有权越来越依赖个人所有制以外的制度形式来实现。

股份制得到空前的发展,被普遍应用于大中型企业的创建与发展,其企业组织形式主要是股份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在股份制形式下,分散的个人资本可以突破自身规模的限制,在股份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资本聚合过程中实现自己的所有权。

法人所有制更是有助于逾越个人所有权与生产社会化矛盾的具有独特优越性的制度形式,它在股份制甚至国有制的基础上确定了表现和实现个人所有权的新形式。

此外,国有制、合作制等非个人所有制形式的发展,使当代西方国家的所有制形式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个人所有权的制度形式在多样化过程中增强了灵活性、适应性和组合的协调性,这些特性表明了资本主义所有制在当代自我变革的涵义。

2. 资本主义个人所有制在所有制结构中的地位下降。

资本主义个人所有制在当代西方国家仍然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基本形式之一,在中小企业的层面上仍居统治地位,并表现出一定的发展活力。

但是,它与股份制、国有制等形式的发展相比,处于一个明显的相对衰落过程之中,无论在所有制的存量结构还是流量结构中,其重要性都不敌股份制、法人所有制等等。

适应个人所有制的个人业主制企业和合伙制企业,其地位和影响远远不如股份制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企业。

个人所有制一般只能适应规模较小的投资与生产经营的需要,对于那些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大规模投资项目已无法适应。

个人资本要能进入大项目、大企业,就必须放弃个人所有制形式,采取股份制等别的形式。

在当代西方市场经济的企业结构中,中小企业一般都在分工与协作过程中,程度不同地受大企业的支配和影响,这也表明个人所有制对股份制等形式的从属性。

一般说来,不同所有制类型与形式的组合关系中,存在着消长与替代的结构性变动规则,各种非个人所有制的发展及其重要性的增强,即是个人所有制的相对不发展和重要性的下降。

总之,在当代资本主义所有制结构中,个人所有制已不再占主导地位,各种隶属社会资本范畴的所有制即股份制、国有制、法人制和合作制等,却成为结构主体,其中,股份制与法人所有制又比国有制和合作制的地位更为重要。

因此,当代西方国家的所有制存量结构,是一种以股份制和法人所有制为主,配之以个人所有制、国有制和合作制等其他所有制多种形式并存的结构。

1990 年,美国个人所有制企业有1634. 4 万家,占为数2005 万家全部企业数量的81. 5 % ,但在该年121860 亿美元的公司总收入中,它们仅占10. 4 % ,而占企业总数只有18. 5 %的股份制企业,却占有总收入的89. 6 %。

90 年代初,德国共有4796 家银行,其中私营银行243 家,合作银行4943 家,公营(国有) 银行610 家。

私营银行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股份制银行。

3. 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社会属性增强。

在股份制、法人制、国有制和合作制等所有制形式下,资本由分散而至集中,由小规模而至大规模,在此过程中,资本的私人属性程度不等地被弱化,社会属性则得到相应强化。

资本的占有、支配与使用日益表现为社会化过程,与个人利益和个人意志相去日远,这一点在法人所有制形式中表现得尤为充分。

这种情况是生产社会化强制的结果。

在所有制关系中,资本收益的分配权是资本所有权的最终体现。

在当代西方国家,企业利润已不仅仅由投资者分享,政府、企业或机构法人甚至企业职工都参加了分配过程,占有一定的份额。

目前一般情况是,政府要以企业所得税形式取走30 —50 % ,实行“职工分享利润计划”的企业要拿出利润的5 —10 %来分给职工,其余的才由企业投资者进行分配。

在机构法人投资的场合,甚至连这最后由个人投资者进行的分配也不存在。

利润分配的社会化过程,比较典型地反映了当代西方国家所有制结构的社会属性已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而且,从过程与趋势的角度作动态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所有制结构中,股份制尤其是法人所有制有进一步增长之势,个人所有制趋向于进一步的相对衰落,而国有制,尤其是合作制则相对稳定。

也就是说,未来资本主义的所有制结构,将在目前状况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和稳固,资本关系和所有制的社会特征将愈益明显。

例如,早在70 年代中期,在美国的投资结构中,来自企业法人所有制的就占60 % ,银行与信托资金的占25 % ,个人投资的只有5 %;目前,日本的机构投资者控制了大公司70 %的股权。

4. 资本主义所有制所包含的社会经济关系愈来愈...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正是由于这一基本矛盾的运动,人类社会从低级形态发展到高级形态。

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化生产。

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个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冲突。

一方面,个人的生产资料变成了由许多人共同使用的社会化的生产资料;另一方面,生产资料和产品却由资本家私人占有。

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断扩大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社会化程度;而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之资本属性的必然性,却像幽灵一样横在这些资料和工人之间,阻碍着生产的物的杠杆和人的杠杆的结合,不允许生产资料正常地发挥作用,不允许工人合乎人性地劳动和生活。

大河奔流、坝垒横截,不是大河被阻就是坝垒崩塌,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矛盾,就是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根源。

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暂时缓解了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对生产力发展的制约,但是这个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如果从更广阔的历史视野来看,它非但依然存在,而且呈现出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其具体表现是: 资本更加集中。

美国拥有10亿美元以上资本的大工业公司,由1955年的22家发展到1992年的316家;拥有100亿美元以上资本的特大公司,由1970年的2家发展到1992年的49家,分别增长了13.4倍和23.5倍。

10亿美元以上的大公司拥有的资本在整个工业资产中所占比例,从1960年的23%增加到1990年的71.2%。

30%的公司占据了制造业全部增加值的80%。

由于资产增加,利润大幅度增长。

美国拥有10亿美元以上资本的大公司所获净利润在所有公司利润中所占比例,从1960年的38%上升到1990年的73.2%。

100家公司的利润,超过了37万家公司净利润的总和。

英国、德国和日本拥有10亿美元以上的大工业公司,由1965年的1家,发展为1991年的191家;拥有100亿美元的特大工业公司,由1970年的1家发展为1991年的56家,分别增长了190倍和55倍。

日本占0.9%的公司控制了86%的资本,德国109家大公司控制了64.7%的资本,英国42家公司中的3家最大公司控制了42.2%的资本。

少数大银行几乎控制着全社会的货币资本。

在全世界最大的500家银行中,美国银行从1970年的185家减少为1980年的96家,存款却从2960亿美元上升为1.33万亿美元。

10家最大商业银行的存款,在整个银行存款中所占比例,从1950年的15.5%上升为1982年的39%。

日本5家商业银行集中了全国存款的2/3,英国4家商业银行则集中了全国存款的90%以上。

少数垄断寡头牢牢控制着经济命脉。

美国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大公司控制着美国汽车产量的90%,丰田、日产和本田控制着日本汽车产量的3/4,德国戴姆勒—奔驰、大众和阿佩尔公司控制着德国汽车产量的3/4。

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电话电报公司等垄断集团大量兼并企业,资本扩张了几百倍。

原有的一些大财阀也不甘寂寞。

如洛克菲勒集团从石油行业伸展到军火、电子、化学、原子能、机器制造业及运输业;摩根集团从钢铁工业扩张到石油、电子、汽车、原子能等行业;由制造军火起家的三菱集团向银行、保险、重工、化工、石油行业发展。

一些家族式大资本家与大银行、大财团相互持股,转化为资本更加雄厚的垄断财团,不仅垄断生产,而且垄断原料、设计、销售网等各个环节。

在分工和协作更加细密,生产、流通和交换连成一体,而且科研、文化教育、第三产业也广泛社会化的今天,生产资料的这种高度私人占有,无疑对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构成了严重阻碍。

所有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问题在于如何看待资本主义国有经济的发展。

不错,战后几乎所有的西方发达国家都建立了国有经济,其产值曾经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20%。

但是,只要我们稍加留心,就可以发现,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有经济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电力、交通运输、港口、邮电等部门。

这些部门投资大、回收期长、利润率低,单个资本家不愿投资,但又是所有资本家增殖资本所必需的基础设施。

于是,资产阶级国家跑出来,充当起协调者的角色。

它在这些部门投资,其实是代表了资本家的总体利益。

另一类是煤炭、钢铁等传统工业部门。

这些部门由于技术落后,出现巨额亏损。

部分资本家承担不起这份亏损,而这份亏损引发的社会问题又要严重危及所有资本家的利益,那就只好由所有资本家共同承担。

于是,国家代表所有资本家把它收归国有。

为所有的垄断资本服务,就是资产阶级“国有”的实质。

此外,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出于军事和政治需要,在军火、宇航、造币及高技术研究等部门,也发展了一些国有企业,这更是为了所有资本家的整体利益特别是长远利益。

总之,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国有经济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得不进行的一种调整。

这样的国有经济,绝不会因为有了“国有”的字样而归全体人民所有,不过是由个别资本家占有变成一群资本家占有而已。

它不仅没有改变私有制,反而巩固了私有制;不仅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的统治,反而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

正如恩格斯所说:“现代国家,...

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从不同角度,作出不同回答。

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1)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并产生生产过剩的危机, 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 间这一不可克服的矛盾,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 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日趋激 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3)只有通过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才会变成现实。

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答:(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现实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的社会理想。

4.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基本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第一章1哲学的基本问题(1)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 (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2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技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

意识的作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物质、运动及相互关系,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

物质的唯一特性的客观实在性。

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相互关系: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是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他的物质主题,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3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类能动性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时间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时间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联系与发展,如何理解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1联系特征联系: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互相制约和相互联系的关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发展的知识点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旧事物: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5为什么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① 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

② 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腐朽过时的东西,吸收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中不能容纳的新的内容。

③ 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6. 如何理解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儿向前发展的,世界不是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实践上的持续性和在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7.何谓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关系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

用历史的和现实的事实说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 经济危机,又称“经济恐慌”。

通常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

生产相对过剩是这种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

就生活资料来说,是相对于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的。

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现象。

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各个社会里,由于各种原因,也曾出现过社会经济的极大恐慌和混乱,但那是一种生产严重不足的危机,而不是生产过剩的危机。

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早在简单商品生产中就已经存在了。

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以后,危机的可能性才变成了现实性。

从1825年英国发生第一次经济危机以来,差不多每隔10年左右,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就发生一次经济危机,故称作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后来,还发生过几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其中,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席卷了一切资本主义国家。

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

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有两种表现形式直接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为“个别工厂中的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的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13页)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化的大生产使各企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空前地加强了,整个社会生产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体。

这种社会化的大生产要求按照社会的需要而由社会统一管理生产。

但是,由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占有形式的存在,生产过程由资本家私人管理,这就把整个社会生产的联系割裂开来,各个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由一个企业的资本家决定。

整个社会生产处于无计划、无政府状态。

个别企业生产是有计划有组织的。

上述情况使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比例关系失调,特别是生产和需要的比例关系失调,这种比例失调以尖锐的形式爆发出来,就表现为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还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巨大增长和千百万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资本家为了追逐高额利润,不断改进技术和扩大生产规模,产品越来越多。

但由于资本家的残酷剥削,工人的购买力相对缩小。

这一矛盾是产生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

马克思指出:“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48页)。

经济危机造成社会生产力的巨大破坏,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同社会化的生产力之间存在着对抗性的矛盾。

危机的加深和日益频繁,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愈来愈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

列宁科学地分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和历史地位,他指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历史阶段。

这种特殊性分三个方面:(1)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2)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3)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

”(《列宁选集》第2卷第883页)垄断是帝国主义最深厚的经济基础,它必然引起停滞和腐朽的趋势。

在规定了垄断价格的情况下,技术进步的动因,就会在相当程度上消失,而且有可能人为地阻碍技术进步。

随着垄断统治的加强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寄生性或腐朽性的加深,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各种矛盾日益加剧。

从竞争变为垄断,使生产社会化有了巨大的发展,而社会化了的生产资料仍旧是少数人的私有财产。

私有经济关系和私有制关系已经变成与内容不相适应的外壳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锐化。

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世界的三大矛盾空前激化。

首先,在帝国主义国家内部,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更加尖锐了。

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和不断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榨取超额利润,由于工人阶级的斗争,资产阶级采取了一些改良主义措施,无产阶级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

但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加强了,剥削率大大提高,资产阶级占有无产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比资本主义上升阶段高得多。

其次,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之间的矛盾尖锐化。

由于帝国主义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迫使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起来反抗帝国主义统治。

半个多世纪以来,虽然一些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先后取得独立,但这些不发达国家长期遭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经济文化落后,并未因政治上的独立而消除。

帝国主义国家仍以各种形式,保留其在原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特权,并利用经济技术优势,通过贸易和资本输出,控制这些国家的经济命脉,加重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剥削和政治渗透,使矛盾进一步尖锐化。

最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趋于尖锐化。

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垄断资本主义在全世界为争夺商品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的斗争,是无法调和的,帝国主义战争不可避免。

本世纪已经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

员工持股计划是不是说明当代资本主义变成社会主义

中国股票市场发展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1、1990年-1991年是股市的初创阶段。

1990年12月和1991年7月沪、深证券交易所的相继挂牌营业,股票集中交易市场正式宣布成立,中国股市由此第一次具备了资源配置的功能。

这一阶段是中国股份制改革起步初期,各项基本制度在探索中逐步建立,资本市场大多处于自我演进发展状态,资本市场体系初步搭建,整个市场规模较小,并以分隔的区域性试点为主,股票市场的发行和交易缺乏全国统一的法律法规,缺乏统一规范和集中监管。

同时,对资本市场的发展在思想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分歧。

2、1992年-1997年是股市的试验阶段。

此时股市能否长期存在仍然受到所有制问题的困扰,姓资还是姓社,成为影响股市存活最重要的话题。

1992年1、2月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视察时指出:“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

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

关,也可以快关,也可以慢关,也可以留一点尾巴。

怕什么,坚持这种态度就不要紧,就不会犯大错误。

”[1]此后,中国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股份制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更多的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并开始在资本市场发行上市。

1993年,股票发行试点正式由上海、深圳推广至全国,打开了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由此中国股市也于1996年5月迎来了大牛市行情。

由于尚未形成完善的供求机制和市场监控机制,高速发展的股市立即出现了许多问题,股市价格暴涨暴跌,投资者尚未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投机之风盛行,黑市行为大量滋生等。

打压整顿股市也因此成为接下来的宏观调控的内容之一。

从证券监管的角度来看,1992-1997年是由中央与地方、中央各部门共同参与管理向集中统一管理的过渡阶段。

股市的监管机制开始形成,监管体系初具雏形,并规定了涨跌幅及交易量限制。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第一次从宪法的层次上承认“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一个特殊形式”,至此,股票市场的地位正式确立。

3、1998年-2001年是股市的规范阶段。

从1998年开始,中国开始正式启用法律法规手段规范管理股票市场。

1998年4月起建立了全国集中统一的证券监管体制,国务院确定中国证监会作为国务院直属单位,成为全国证券期货市场的主管部门,同时其职能得到了加强。

1999年股市又一次出现牛市行情高潮,一直持续到2001年。

然而,太过火爆的股市已经严重脱离了基本面的支持,市盈率奇高,大量违规行为也不断被暴露出来,银广夏、蓝田等上市公司事件的发生就是当时股市混乱的缩影。

同时股市的作用被定义为“国企解困”的一个重要途径,大量国企进入股市寻找资金,其上市公司质量参差不齐。

以1999年7月《证券法》的颁布实施为标志,中国股票市场步入了以“规范与发展”为主题的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中国股票市场的制度建设也逐步走向成熟。

经过几年的法制建设,中国证券法规体系逐步完善。

到2001年底,中国证券期货市场初步形成了以《公司法》、《证券法》为核心,以行政法规为补充,以部门规章为主体的系统的证券期货市场法律法规体系。

4、2002年-2004年是股市的转轨阶段。

随着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建设步入法制化、规范化发展阶段,随着国内宏观经济矛盾的转移,对股票市场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化——它不仅是筹资的工具,而且股指的上涨还能带来财富效应,刺激消费增长,有助于改善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等。

股票市场的地位被提升到改革与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考虑。

中国股票市场被赋予了新的功能,中央高层领导提出股票市场不仅要为国有经济改革服务,而且要为国家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服务。

但是,由于此阶段股票市场的制度安排、制度建设不尽合理,再加上盲目借用外国(主要是美国)的经验,对中国股票市场的特殊性认识不够,使得中国股票市场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高层次、综合性功能的发挥仍不理想,社会各界对中国股票市场功能发挥的现状有颇多不满。

新一届的中国证监会开始着手完善监管体制。

然而在股权分置问题没有彻底解决的前提下,国家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改革并没有收到预期的结果。

这一阶段股票价值被严重低估,价格甚至一度低于面值,股市不仅没有达到资源优化配置功能要求,甚至连最基础的筹资功能也无法实现。

2003年底至2004年上半年,南方、闽发、“德隆系”等证券公司长期积累的问题和风险集中爆发,是中国股票市场运行中不健康因素的集中反应。

2004年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国九条”),表明了政府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决心,以促使资本市场的运行更加符合市场化规律。

5、2005年至今是股市的重塑阶段。

2005年5月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是中国股市重塑的一个过程。

作为历史遗留的制度性缺陷,股权分置在诸多方面制约了中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发展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截至2007年底,沪、深两市98%的应股改公司完成或者已进入...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是什么 自考

其实没有说哪章不重要,看你老师希望考的重要是什么.一般不会考很深的东西,了解基本原理的基本知识肯定是必须的.主要你要了解马克思基本原理有哪些原理,就是最简洁的了解,不用说一定要看每个原理的解释,除非看不懂.一般绪论和最后一章是不会考,或考的很少.我给你复习资料吧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从不同角度,作出不同回答。

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1)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并产生生产过剩的危机, 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 间这一不可克服的矛盾,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 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日趋激 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3)只有通过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才会变成现实。

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答:(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现实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的社会理想。

4.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基本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第一章1哲学的基本问题(1)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 (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2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技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

意识的作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物质、运动及相互关系,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

物质的唯一特性的客观实在性。

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相互关系: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是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他的物质主题,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3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类能动性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时间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时间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联系与发展,如何理解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1联系特征联系: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互相制约和相互联系的关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发展的知识点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旧事物: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5为什么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① 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

② 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腐朽过时的东西,吸收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中不能容纳的新的内容。

③ 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6. 如何理解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儿向前...

67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