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股票市场健康运行

chenologin2分享 时间:

我国股票市场的现存问题及解决对策

在选择上市公司的时候,有的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业联合起来去包装、化装上市,去欺骗投资者。

以解困、扶贫为上市目的。

这种思路对于股市的健康发展是先天不足的问题。

发展股票市场固然应当考虑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 应当以实体经济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坚持市场化制度建设的努力,但如此解困的结果重新回归政策市,最终还是不利于更多的实体经济的。

正确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严格遵照法律规定,保证公开公正,保护公平交易,促进资金融通,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促进股票市场健康发展,而不是保护少数人的特殊利益,因为最终只有投资者信得过,对市场又信心,认为披露的信息是真的,投资者才会去买股票。

第二是信息公开不够,不利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当前,加强资本市场“三公”原则的制度化建设及其贯彻实施,对于增强信心、提振股市至关重要。

《证券法》规定的“三公”原则不能仅仅停留在条文上。

信息在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传递的阻隔和不对称是我国股票市场存在的比较严重的问题。

市场存在的“三不公”(公开、公平、公正)问题严重程度超出了局外人的想象。

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内幕交易、操纵股市、黑庄操作、买卖欺诈等违法违规行为屡禁不止,甚至庄家冒用他人身份证和帐号坐庄炒股都禁不了。

针对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的信息披露不真实、信息披露不完整、信息披露不及时、信息披露不严肃、信息披露不主动等问题,应该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立法,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完善民事损害赔偿制度, 二是改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保护中小股东权益,三是确立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三位一体的监管框架,四是强化中介机构的自律机制,五是建立一支坚强有力的股市监督队伍。

第三是证监会现在的定位,不利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在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的同时,还要正确定位监管机构的职责。

证监会现在的定位是股票市场上政企不分,主要表现在证监会本身。

证监会本来的功能是监督上市公司和证券交易所,对外部投资者提供保护。

证监会的唯一、最重要的职能应该是保护外部投资者,保护外部投资者不受内部投资者、不受企业经理的欺骗。

但是我们国家的证监会的职能是审核公司上市,帮助国有企业解困。

发行制度等存在的最大的问题还是实名审核制,审核制实质仍然是审批制,要明确监管单位不是审批单位,是维护市场稳定的机构。

准确定位以后,还需要严格执法,完善监管,公正监管,以加强对投资者权益的保护。

第四是投资的质量,不利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投资的质量高低,是看投资人是不是真正承担风险。

如果投资者用自己的钱投资,自己承担风险,也享有权利的话,风险与权利一致,就是高质量的投资。

相反,如果完全用别人的钱投资,亏了是人家的,赢了是自己的,那就是低质量的投资。

在我们国家的股市上大量充斥着低质量的投资者。

低质量的投资者只负盈不负亏,必然对股市形成一种高估的压力。

为此,必须改革发行制度。

第五是上市公司的结构不健全,不利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要建立健全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

中国股市不能成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上市公司的结构与中国经济的结构不匹配;2004年中国股市受宏观调控影响巨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中国股市中周期性行业上市公司比重过大,上市公司行业构成的缺陷进一步加大了中国股市的风险。

国有企业上市之后实际上控制权仍在国家手里,形式上有一个董事会,但实际上董事会、总经理都是由政府任命。

董事会很难起很大作用,因为是国家持大股。

2009年5月《企业国有资产法》施行以后,国资委履行出资人的职责以后,尚不完善的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可望情况有所变化。

第五是对中小股东保护乏力。

如何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中小股东的权益保护得越好,股票市场越健全,人们就越愿意把口袋里的钱拿出来,股票股市就越活跃。

目前,对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保护较差。

在保护弱小的外部投资者方面,一是对企业关联交易作出限制。

当控股股东的利益与小股东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为了保护小股东的利益,要对控股股东的关联交易作出限制,办法是关联交易原则上由企业的中小股东或它的委派的代表批准。

二是为了保护小股东的利益,立法、司法救济方面,建议适时修改民事诉讼法,引入集团诉讼制度。

三是限制上市公司高管、中介例如保荐人在企业不景气时的高额薪酬。

四是投资基金的收益应当与其经营业绩直接挂钩,而不是现在的旱涝保收。

第六是不讲信誉,缺乏信心,信用缺失,不利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信用是股市的支柱。

由于我国建设市场经济的历史短,对信用的认识肤浅,因此在信用体制的建设上步履缓慢。

建立股市信用的关键在于信息流通畅快,信息披露的内容全面、真实、准确。

但是在现实中...

介绍一下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历史

展开全部 中国股票市场的产生、发展至今,仅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几乎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股票市场200多年的发展历程,这是辉煌的改革成果。

当前无论是市场的组织结构,还是交易清算系统的效率,甚至包括市场的规模,同不少西方国家的股票市场相比,可以说没有太大的差距。

然而,当代中国的股票市场是一个“新兴+转轨”的市场,从“姓社、姓资”的长期争论,到邓小平的“坚决试,不行可以关”的英明决策;从股份制改革的争论,到开放股市为国企改革服务,并直到目前基本完成的股权分置改革,中国股市走过了近20年的风雨成长历程,经历了多变的政策选择。

中国股票市场的发育、发展,是中国经济从计划体制逐渐向市场体制转型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资本市场改革和发展的经验,也是中国经济改革成功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国股票市场产生、发育的特殊历史背景 中国的股票市场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场。

通俗的讲,西方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场,是遵循股票市场发展的自然规律,在市场经济的土壤里,自然生成的“天然产品”。

而中国的股票市场,则是在中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在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同时探讨公有制经济多种实现形式的土壤里,在既要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股票市场发展的自然规律,又要考虑中国国情、遵循中国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催生的“人工产品”。

这就决定了中国股票市场是有中国特色的股票市场。

研究中国股票市场的发育、发展的历史,不能不首先搞清楚中国股票市场产生、发育的特殊历史背景。

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为适应社会化生产和规模经营的需要,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逐步从独资、合伙发展到股份公司,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

建立在股份制度自然演化基础之上的西方国家股票市场的产生、发展、成熟过程,也必然表现为一个瓜熟蒂落的自然成长历程。

在中国,股票市场是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产物。

由于新中国建立初期学习前苏联的经验,存在对公有制形式的片面理解,单纯强调发展国有经济。

社会化规模经营的大工业企业是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化分配制度,采取政府投资、国家所有的方式建立起来的。

与此相适应,中国改革前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几乎是单一的国家所有、国有独资的形式。

经过解放初期对独资、合伙甚至是股份制的旧官僚企业、民族资本家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解放后30多年的国家投资、国家重建,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已经形成了覆盖各个领域的庞大的国有企业体系。

并在这种以国家独资为资本组织形式的制度基础上,形成了与之对应的社会分配机制、储蓄和投资运行机制。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也日趋突出地显现出来,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国有企业因传统的计划运行机制的弊端和自身的体制改革、运行机制改革一直没有取得根本性的突破,面临着经营困难、亏损面增大、负债率过高、资产结构不合理的困境;另一方面,在金融领域,因长期实行单一的银行信用体制和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预算软约束”,使得国家银行独自承受的金融风险日渐增大,其他国家不时爆发的区域性金融危机也一再为中国敲响警钟。

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中国先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尝试:在国有企业领域先后推行放权让利、租赁制、承包制、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等多项改革措施;在国有银行领域,先后推行中央银行与专业银行分离、对国有银行进行企业化改革等多种尝试。

但是这些改革效果都不理想。

在这种情况下,处于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经济特区先行尝试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成功。

随后,在地方政府以及中央政府的大力推广下,股份制改革被推到了中国整个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前台,股票市场成为令国人关注的焦点。

可以说,中国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但真正出现改革热潮,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股票市场诞生后,才进一步引发起来的。

在股票市场发展的初期,在巨大投资利益的诱惑下,广大投资者蜂拥入市,热情参与。

改制后的企业和地方政府亦体验到股份制改革带来的巨大利益,地方政府和企业发现进行股份制改造是一条迅速获取大笔资金并借此使企业迅速摆脱困境的捷径,于是也倾注出巨大的热情。

虽然,由股票市场热推动起来的中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带有很大的、甚至不正常的利益驱动因素,但其在实践中显示出来的巨大魅力,却促使人们对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中引入股份制的可行性有了更为统一的认识。

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了“股份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这充分表明时至1997年,对于大力推行股份制、发展股票市场,已经得到了包括中央领导高层在内的上下各界人士的一致认识和高度重视;同时也标志着中国股票市场发展的政策基调,已经从“坚决试”转变为“大力发展”。

二、中国股票市场的阶段性发展规律 纵观各国股票市场发展的历史,都呈现出一种阶段性发展的规律,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新兴股票市场表现得更为明显。

股票市场具有阶...

股票刚进入中国的时候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展开全部 中国股市即中国股票市场,1989年开始作为试点,本着试得好就上、试不好就停的理念建立。

所以在1995年之前的股市运作中,最大的利空通常是中国股市试点要停、股市要关门这类消息。

后受“3.27国债期货事件”影响,中国期货市场于1995年进行全面的整顿清理,中国股市成为扶持的对象,这样股市才由此迎来了真正的利好,转而进入了大发展的时期。

股票市场发展大事记录:1984年7月,北京天桥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股份制也由此开始进入了正式试点阶段。

1986年9月26日,中国第一个证券交易柜台——静安证券业务部的开张,标志着新中国从此有了股票交易。

新中国第一股——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在南京西路1806号静安证券业务部正式挂牌买卖,当天上市的100股股票不到一个半小时即被抢购一空。

1986年11月14日,邓小平会见纽约证交所董事长约翰·范尔霖,并向其赠送了中国第一股——飞乐音响股股票。

1990年3月,政府允许上海、深圳两地试点公开发行股票,两地分别颁布了有关股票发行和交易的管理办法。

1990年12月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试营业。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

1990年12月25-30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强调要“逐步扩大债券和股票的发行,严格加强管理。

发展金融市场,鼓励资金融通,在有条件的大城市建立和完善证券交易所,并形成规范的交易制度。

”这将证券市场的发展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中,从而肯定了证券市场应有的地位。

1992年1月18-2月21日,邓小平同志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发表重要谈话。

邓小平在讲话中指出:“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

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

关,也可以快关,也可以慢关,也可以留一点尾巴。

怕什么,坚持这种态度就不要紧,就不会犯大错误。

”1992年1月19-23日,邓小平同志视察深圳,在了解了深圳股市的情况之后,邓小平同志指出:“有人说股票是资本主义的,我们在上海、深圳先试验了一下,结果证明是成功的,看来资本主义有些东西,社会主义制度也可以拿过来用,即使错了也不要紧嘛!错了关闭就是,以后再开,哪有百分之百正确的事情。

”1992年2月11日,国家主席杨尚昆视察上海证券交易所。

1992年5月,《股份公司规范意见》及13个配套文件出台,明确规定在我国证券市场,国家股、法人股、公众股、外资股四种股权形式并存。

1992年9月24日,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视察深圳时表示:“股票上市的信心和决心坚定不移,深圳和上海要办成全国的股票交易中心,为全国服务。

”1992年10月12-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江泽民总书记在会上作了题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工作报告。

该报告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提出要积极培育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的金融市场。

1992年12月17日,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证券市场宏观管理的通知》,它是在证券市场短期内出现深幅调整和剧烈震荡的背景下发出的,是中国第一个有关证券市场管理与发展的比较系统的指导性文件。

《通知》内容涉及理顺和完善证券市场管理体制;严格规范证券发行上市程序;1993年的证券发行问题;进一步开放证券市场;抓紧证券市场法制建设;研究制定证券市场发展战略和规划,加强证券市场基础建设;加强证券市场管理,保障证券市场健康发展七个方面。

《通知》的发布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的管理进入规范化轨道。

1992年底,“红庙子”(成都一条街道的名称)自发地出现了一个买卖内部职工股等未上市股票的市场,被称为“红庙子市场”。

当时,来自深圳等地的大户们在此大笔收购四川省内公司发行的尚未到证券交易所正式上市的股票,使这些股票的价格纷纷上涨。

有人形容,“你在红庙子市场这头买了股票,刚走了200米,你的股票就翻番了”。

1993年3月初,每天有数万人次在这里交易,几乎所有四川境内(除重庆外)的公司。

所发行的股票、内部股权证,都陆续进入自发交易市场,甚至债券、股票认购收据都在市场上“炒”,交易品种最多时达70~80种。

1993年5月,政府开始干预,采取了一些禁止该种形式交易的措施,成都“红庙子市场”被取缔。

1994年6月17日,国务院颁布《九十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明确指出,今后股票、债券发行要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产业。

1995年3月,证券市场在发展4年多以后正式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1995年9月25-28日,中共中央十四届五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

中国股票发展史?

中国股票市场发展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1、1990年-1991年是股市的初创阶段。

1990年12月和1991年7月沪、深证券交易所的相继挂牌营业,股票集中交易市场正式宣布成立,中国股市由此第一次具备了资源配置的功能。

这一阶段是中国股份制改革起步初期,各项基本制度在探索中逐步建立,资本市场大多处于自我演进发展状态,资本市场体系初步搭建,整个市场规模较小,并以分隔的区域性试点为主,股票市场的发行和交易缺乏全国统一的法律法规,缺乏统一规范和集中监管。

同时,对资本市场的发展在思想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分歧。

2、1992年-1997年是股市的试验阶段。

此时股市能否长期存在仍然受到所有制问题的困扰,姓资还是姓社,成为影响股市存活最重要的话题。

1992年1、2月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视察时指出:“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

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

关,也可以快关,也可以慢关,也可以留一点尾巴。

怕什么,坚持这种态度就不要紧,就不会犯大错误。

”[1]此后,中国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股份制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更多的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并开始在资本市场发行上市。

1993年,股票发行试点正式由上海、深圳推广至全国,打开了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由此中国股市也于1996年5月迎来了大牛市行情。

由于尚未形成完善的供求机制和市场监控机制,高速发展的股市立即出现了许多问题,股市价格暴涨暴跌,投资者尚未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投机之风盛行,黑市行为大量滋生等。

打压整顿股市也因此成为接下来的宏观调控的内容之一。

从证券监管的角度来看,1992-1997年是由中央与地方、中央各部门共同参与管理向集中统一管理的过渡阶段。

股市的监管机制开始形成,监管体系初具雏形,并规定了涨跌幅及交易量限制。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第一次从宪法的层次上承认“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一个特殊形式”,至此,股票市场的地位正式确立。

3、1998年-2001年是股市的规范阶段。

从1998年开始,中国开始正式启用法律法规手段规范管理股票市场。

1998年4月起建立了全国集中统一的证券监管体制,国务院确定中国证监会作为国务院直属单位,成为全国证券期货市场的主管部门,同时其职能得到了加强。

1999年股市又一次出现牛市行情高潮,一直持续到2001年。

然而,太过火爆的股市已经严重脱离了基本面的支持,市盈率奇高,大量违规行为也不断被暴露出来,银广夏、蓝田等上市公司事件的发生就是当时股市混乱的缩影。

同时股市的作用被定义为“国企解困”的一个重要途径,大量国企进入股市寻找资金,其上市公司质量参差不齐。

以1999年7月《证券法》的颁布实施为标志,中国股票市场步入了以“规范与发展”为主题的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中国股票市场的制度建设也逐步走向成熟。

经过几年的法制建设,中国证券法规体系逐步完善。

到2001年底,中国证券期货市场初步形成了以《公司法》、《证券法》为核心,以行政法规为补充,以部门规章为主体的系统的证券期货市场法律法规体系。

4、2002年-2004年是股市的转轨阶段。

随着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建设步入法制化、规范化发展阶段,随着国内宏观经济矛盾的转移,对股票市场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化——它不仅是筹资的工具,而且股指的上涨还能带来财富效应,刺激消费增长,有助于改善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等。

股票市场的地位被提升到改革与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考虑。

中国股票市场被赋予了新的功能,中央高层领导提出股票市场不仅要为国有经济改革服务,而且要为国家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服务。

但是,由于此阶段股票市场的制度安排、制度建设不尽合理,再加上盲目借用外国(主要是美国)的经验,对中国股票市场的特殊性认识不够,使得中国股票市场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高层次、综合性功能的发挥仍不理想,社会各界对中国股票市场功能发挥的现状有颇多不满。

新一届的中国证监会开始着手完善监管体制。

然而在股权分置问题没有彻底解决的前提下,国家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改革并没有收到预期的结果。

这一阶段股票价值被严重低估,价格甚至一度低于面值,股市不仅没有达到资源优化配置功能要求,甚至连最基础的筹资功能也无法实现。

2003年底至2004年上半年,南方、闽发、“德隆系”等证券公司长期积累的问题和风险集中爆发,是中国股票市场运行中不健康因素的集中反应。

2004年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国九条”),表明了政府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决心,以促使资本市场的运行更加符合市场化规律。

5、2005年至今是股市的重塑阶段。

2005年5月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是中国股市重塑的一个过程。

作为历史遗留的制度性缺陷,股权分置在诸多方面制约了中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发展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截至2007年底,沪、深两市98%的应股改公司完成或者已进入...

影响股价的因素有哪些?

一、影响股价涨跌的因素 要评判谁对谁错,要确定该否托市,就必须弄清影响股价的因素。

影响股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制度因素。

一个股市,如果有健全的退市机制,经营不善的公司就会随着其质量的下降最后被强行出清于市场甚至被强行破产。

在这种制度下,股价的上涨必然要受限于公司质量。

道理很简单:没有人愿意花高价钱购买即将退市或即将破产公司的股票,除非他的脑子有问题。

如果没有退市制度或退市制度不健全,垃圾公司就不会有出清于市场和破产的危险或者危险很小,股票也不会或难以成为废纸。

于是,股市就变成了赌场,股票则异化为炒作的筹码。

这是投机赌博市得以产生和存在的制度根源,也是政策市赖以长期发挥作用的制度基础。

在这种制度下,股票价格可以人为地拉高,垃圾公司不会或难以被出清市场,因而占用了极为稀缺的资源,导致了市场的低效率运行。

我国股市为什么成了投机场所?股价的泡沫为什么得以长期维持?其原因就在于此。

最近这些年,我国股市为什么步入了没有尽头的熊途?政府屡施以援手熊市格局仍难以扭转?其中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退市制度的建立。

由于退市制度的建立,垃圾公司有可能被淘汰出局,其股票有可能成废纸一堆,于是,投资者便开始抛出质差公司的股票。

加之公司丑闻不时见诸报端,人们即使对绩优公司也心存疑虑,这就导致了股价重心不断地下移。

因此,要扭转熊市就必须改善和提升公司质量,除此之外没有捷径可走。

刘纪鹏、张卫星等信心十足地认为如果按照他们的股改方案进行股改指数就一定能拉起来。

笔者认为,如果公司质量这一根本问题不解决,要想股市走牛简直是痴人说梦。

刘纪鹏在反驳吴敬链的“千点不应托市”论时指出:政府在必要时应积极托市。

何谓“必要时”?他的意思是:千点就是“必要时”。

他的理由是:上证综指低于1000点,则股市将失去融资功能,市场参与者亏损,外资不愿进入,股市将失去生机。

在笔者看来,刘纪鹏:(1)弄不清什么情况下应该托市,什么情况下不应托市。

如果不是因为公司质量问题而是由于外部因素导致股价急剧下跌,政府积极托市就非常之必要;如果股价的下跌是因为股价与公司质量不相称而向股票价值回归,政府托市不仅没有必要,而且托也托不了。

如前所述,在退市制度条件下,股票的价格要受公司质量的压制。

我国股市当前的熊市就是上市公司质量压制的结果,股价的下跌是理性的回归,政府根本没有必要托市。

这些年,政府出台的托市政策不可谓不少,效果如何大家心知肚明。

(2)危言耸听,别有用心。

上证指数低于1000点,股市就要失去融资功能?就要失去生机?笔者不敢苟同。

如果指数跌到1000点以下,股市的投资回报率等于或大于其它投资渠道的回报率,巨量外围资金就会在逐利本性的驱使下涌进股市,股市又怎会失去融资功能和生机?其实,刘纪鹏说的失去融资功能是指失去高价融资功能。

他鼓动政府托市的目的只不过是为了维持大股东们继续在股市里圈钱罢了。

大多数人认为刘纪鹏是为股民的利益着想,这是一种表面现象,他的骨子里则是维护高价圈钱者的利益。

(二)、股票价值。

公司发行股票是为发展融通所需资金,投资者购买股票则是为了获取理想收益。

可见,股市的本来功能对于公司而言就是融资工具,对于投资者而言则是投资工具。

投资者在投资某只股票时究竟愿意出什么价,就要看该只股票能给予投资者多少回报。

回报多,出价高;回报少,出价低。

由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股票溢价率的高低决定于公司的盈利能力,或者说决定于股票的价值。

一句话,股票价格的高低和涨跌决定于股票现实价值量和预期价值量的多少。

股价指数是根据股价计算得出的数值,因此,其数值的大小也是决定于上市公司盈利的多少、其数值的变动也是伴随上市公盈利的变动而变动。

我们要判断一个股市的指数高低及变动趋势,就要考察上市公司整体盈利能力。

投资者用来衡量公司盈利能力和股票价值的指标主要有净资产报酬率、市盈率、每股收益、每股分红。

后四项指标都要以股票数量作为计算的基础,因此,随着股改的进行、股票数量的增减,其数值也是变动的,而净资产报酬率则不受股改的影响。

所以,在股改时期,投资者应该用净资产报酬率衡量公司盈利能力和股票价值。

刘纪鹏、张卫星等认为“股改成败要以股价涨跌为标准”,其言下之意就是可以通过增加非流通股缩股比例以提高市盈率、每股收益、每股分红等指标的数值,或通过提高流通股扩股比例以提升股票的短期投机价值。

笔者认为,即使按照这种方案股改,股价也拉不起来,而且缩扩比例越大,股价下跌的幅度就越深。

因为在对价利益兑现的压力下,股价必然自然除权。

(三)、供求力量。

供求规律是支配物品价格涨跌的最基本的经济规律,股票作为一种经济物品,其价格的升降也同样要遵循这一规律。

很长一段时期,我们的股市为什么能够牛气冲天?泡沫行情为什么会产生和得以维持?就是因为人们对股票的需求大于股票的供给。

据证监会资料统计,1998年1月—2000年12月,投资者开户数增加2413.94万户,流通...

国务院要求金融监管机构促进股市稳定健康发展 国务院日前向各部委

当时,邓小平同志会见了出席会议的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范尔霖。

范尔霖带来了两件特殊的礼物:纽约证交所证章和证券样本。

让范尔霖大感意外的是,邓小平同志回赠了一件更为特殊的礼物:刚刚上市的中国首张股票———上海飞乐音响公司股票。

一时间,外电纷纷报道:“中国与股市握手!” 2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人对股票、股市早已不再陌生。

投资股市成为很多人理财的重要渠道,每天有数以亿计的人注视着股市的起起伏伏,每天有几百上千亿元的资金在股市流动。

所谓股市,也就是进行股票发行和交易的市场。

要了解股市,还要从股份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说起。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无论是生产者自身的资本积累,还是有限的借贷资本,都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巨额资金需求。

于是出现了通过发行股票来筹措资金、建立股份有限公司的办法,这也就是股份制。

一个人购买了某个公司的股票,就成为这个公司的股东,就以出资额为限对公司负有有限责任,承担风险,分享收益。

股票具有流通性,如果股票持有人急用现金或想转化成其他证券,可将股票出售,这就出现了股票交易行为。

股票交易的需要自然催生了股票交易市场的产生。

通过这些年的发展,我们越来越认识到,股票市场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是筹集资金的“吸铁石”。

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把分散在社会上的闲置资金集中起来,形成巨额的、可供长期使用的资本,用于支持社会化大生产和大规模经营。

股票市场的筹资规模和速度是企业依靠自身积累和银行贷款所无法比拟的。

二是企业转换机制的“推动器”。

发展股票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有利于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产权制度。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形成重大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有效的监督机制,也有利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

三是优化资本配置的“调节器”。

通过市场可以发现公司投资价值,投资者通常选择成长性好、盈利潜力大的股票进行投资,抛弃业绩滑坡、收益差的股票,这就使资金逐渐流向效益好、发展潜力大的企业,从而实现资本的合理配置。

四是维护金融安全的“缓冲阀”。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还不十分健全,直接融资滞后于间接融资的发展,过分依赖银行的现象还很严重。

一旦银行出现问题,往往导致很大的系统性风险。

大力发展股票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有利于降低间接融资在全社会融资中的比重,使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行更富有弹性和活力,有效防范和分散金融风险。

五是观察经济状况的“晴雨表”。

通过分析上市公司的股票交易情况,可以了解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可以透视出整个经济的运行状况。

可见,发展股票市场,对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对于促进企业深化改革、提高竞争力,对于深化金融改革、维护金融安全,对于个人合理理财、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都具有重要意义。

实现宏观经济运行目标的工具有哪些?这些年来中国更依赖于什么政策...

展开全部以此来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在具体的实施手段上,将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而是会坚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

此外,由于住房,想方设法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调整政府。

扩大消费一方面要想方设法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使居民“有钱消费”,另一方面应当努力改善消费环境、贴息、税收,各地方政府计划投资额合计也超过了18万亿元、信贷政策指引等手段引导资金流向。

第三,积极减税,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国家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个别产品开征或提高出口关税,大力支持出口增长,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既在短期内拉动经济增长,又能够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实现长期增长、资源节约、民生工程和环境保护等领域、企业与劳动者之间收入分配关系,收入分配适当向劳动者倾斜: 从紧缩向适度宽松转变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最重要的两大政策工具,在宏观经济面临不利的外部环境和较大滑坡风险情况下。

坚决控制高耗能、服务业发展以及产业技术进步。

再次,继续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

为防止经济出现倒退,央行将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

首先,交通设施项目,把政府投资引导作用与发挥民间投资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大型流通企业到农村建立便民流通设施,加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而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最为有力的货币政策工具,前者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后者可以为银行提供更多的信贷资金。

货币政策将通过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差别化利率、窗口指导。

其次,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改善经济结构,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等,同时严格对“两高一资”等政策限制行业和企业的信贷投放,投资重点主要在以下几个领域,因为投资需求最终还是需要依靠居民消费来支撑和拉动的。

而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则应当成为内需扩张的重点、教育和医疗。

最后,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态环境建设等其他政府鼓励领域。

运用补助,尤其是在全球经济发展放缓的大背景下、环境保护、自主创新,以此来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使经济结构向政策预期方向转变,造成了中国居民消费预期差,被迫储蓄、基础设施及服务业等的支持力度,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

其次、投资政策: 总量扩张与结构优化并重 目前中央政府推出了总额达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吧)加工等行业退税力度。

最后,实施差别化货币政策,促进经济转型: 由“稳健”转为“积极” 2009年财政政策将由“稳健”转为“积极”,重点要以扩大消费需求为核心,以加快改革为重点。

导致目前中国居民低消费倾向的主要根源是住房,1,消费难以启动。

因此,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

再次,加大社会保障和重大民生工程投资力度。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长期重生产、轻生活,直接为城乡居民消费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经济增长更应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高污染的产业,增加节能减排投入力度,明年的财政政策将重点解决居民的低消费问题,通过建设保障性住房、加快医疗卫生教育事业发展等投资,减少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在教育、医疗和住房方面的支出。

支持完善担保体系建设,帮助中小企业融资,完善农村电网,加快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三农、中小企业: 增收、减负双管齐下 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内需庞大的发展中大国而言。

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支持高技术产业化,加强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又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既有效扩大投资,又积极拉动消费。

其中,支持启动农村消费。

加大农村沼气。

在中央已出台投资计划中交通设施建设是最主要领域;适时推出对居民的减税政策,比如彻底停征储蓄存款利息税。

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财政补贴力度,从财政角度保障居民的购买力。

二、货币政策.15,0.17,又有利于推动结构调整;既有利于拉动当前经济增长,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

四、消费政策.42%。

根本原因就是长期以来财政支出中对经济建设投资占的比重较高,对关系民生的社会公共支出较少。

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鼓励企业增加科研投入。

建立健全煤炭等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投向自主创新、产业升级、教育、医疗方面改革的不到位、价格等扶持政策和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

投资政策趋向将坚持既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综合运用各种财政手段,配合金融政策和其他手段,来改善经济结构和拉动经济增长,通过政策引导或者直接干预,以较市场金融更为优惠的条件将资金投向战略领域,央行将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引导民间资本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

减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通过减轻企业负担扩大投资,进一步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

加快发展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

谈谈当前形式下证券市场对我国经济有那些促进做用

5月间,到2000年7月19日,社会资本源源不断地向优势企业和朝阳产业集中,才可获准配股筹资的激励机制,更使市场呈现出了新面貌。

虽然有从境外成熟市场引进吸收的一部分规范制度,但沪深两市14家大部分是由集体、联营,1997年300亿元。

直到2000年取消额度限制,仅上半年就发行新股66只,我国上市公司的规范化建设迈进了一个新的时期。

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变化1 从“老八股”的成长看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证券市场在上海悄然萌芽。

1990年12月19日,“上交所”开始交易,12月29日并正式开业,挂牌交易的仅有8支股票,人称“老八股”,而深市只有6家上市公司挂牌。

沪市8家公司的股本规模小得可怜,也不具有行业和产业的代表性,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关联度十分微弱,有的干脆就是“街道企业”.1%。

而证券交易印花税完成267.73亿元,实现了产业的升级,获得了持续发展能力。

中国证券市场10年的发展变化。

从1990年沪深交易所成立时的14家,发展到今天的1000多家。

其中海关代征进口税收和证券交易印花税收入增长突出,增收额320亿元、各类中介机构、社会舆论。

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几乎遍布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

自1993年以来。

尤其是净资产收益率必须连续3年达到10%(现改为年均6%)以上,是这个阶段开始的标志。

如果说1992年5月以前我国证券市场属于试验阶段的“小打小闹”的话,那么其后的飞速发展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筹资823亿元,给法人配售新股定规立矩。

2000年7月6日,运作规范,决策风险降低。

期间,在“法制,或是名不见经传的“试点”公司。

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我国证券市场是在一片“姓资姓社”的争论中磕磕碰碰地成长的。

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股市的健康发展不仅对国有企业筹资改制、从小到大,在自身规范发展道路上执着地向前走。

1992年5月21日上海股市股价波动限制的取消,约占总增收额的32、规范”八字方针的指引下,充分发挥了资本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功能。

追逐高科技股、交易所和证监会等层面组成的监督机制。

全国税收收入累计完成5972 56亿元,这比1999年全年的成交额还多一成,日成交量最高达900多亿元,实现了2000年2000点的历史性跨越;来自广大投资者。

首先,股市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出现重要转折。

从整个经济运行看,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加快科技创新、实施西部开发战略等都需要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

证券市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承担着如此重大的任务。

我国证券市场正展现一个全新的发展图景。

从具体指标上看,国民经济证券化率从1993年的10 2%上升到目前的51%,国内市场总市值相当于GDP一半左右。

随着股市规模的扩大,股市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还在不断上升。

其次,证券市场主体正发生质的变化。

在发展证券投资基金,允许保险资金、“三类企业”入市等政策的推动下,机构投资者越来越多。

1997年末,两地市场机构投资者开户数仅占开户总数的0 3%,到2000年上半年,这一比例已提高到4 5%。

同时,上市公司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上市公司的规模越来越大。

在政府大力鼓励企业从事高科技的背景下,大量的上市公司涉足高科技产业,有些甚至完全改变主营业务。

第三,以市场化、国际化、规范化为基础的政策创新全面展开。

更为重要的是,在证券市场发生一系列积极变化的情况下,证券市场的投资理念出现重要转变。

以新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成为市场上新的主导力量。

在它们的带动下,投资者从纯粹的投机转为以成长性为核心的中长期投资,这一转变为推进市场化进程创造了有利条件;专业的市场研究,使得证券投资专业化倾向越来越明显;面对加入WTO的压力,国内投资者开始转变思路,从局部到放眼全局,研究新对策。

这些变化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全面转型期已经到来。

在这个转型期内,在政策态度上表现为坚决支持股市发展;在管理思路上,将更多依靠市场管理市场;在发展环境上,表现为坚持发展不断开放;在投资者结构上,表现为机构投资者比例越来越大,从而为证券市场的发展培育了一个良好的投资群体;在证券市场的地位上,表现为证券市场在国民经济中各项指标全面提升,并成为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的一些问题我国证券市场作为一个新兴市场,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我国股票市场尚未成熟,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一,股票市场处于一种被分割的状态。

目前我国上市的股份按投资主体的不同分为国有股、法人股、社会公众股、内部职工股、外资股(B股)等五种股权,只有占总股本30%左右的社会公众股和B股可以上市流通,70%左右的国有股和法人股没有上市交易,股市变成了单纯筹资的工具;我国的股票又分为A股、B股以及在海外发行上市的H股、N股等,不同类型的股票在不同的、互相封闭的市场上流通。

一个公司可以同时有A股、B股或H股,但一个公司不能同时将全部募集股份在一个市场上上市。

另外,一个公司不能同时在沪深两个交易所上市,造成市场之间具有有...

开放市场体系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

一、“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

完善市场体系,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

其中一项重要的措施就是负面清单制度,这是一项重大而意义深远的改革。

负面清单只管企业“不能做什么”,为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提供了更大空间;它还大幅度收缩了政府审批范围,有助于实质性推动政府审批制度改革,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减少自由裁量权和相应的寻租空间。

从国际上看,负面清单管理方式最早出现在对外投资领域,这次将其推广到我国国内市场,平等地适用于国有与非国有、内资与外资企业,表明了我们以开放促改革、建设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的勇气和决心。

二、“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通过市场竞争形成价格,进而调节供求关系、优化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也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集中体现。

所以,应当尽可能地减少政府干预,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决定价格的作用。

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要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

《决定》还指出,要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的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

这些领域往往是自然垄断环节与竞争性环节并存,而后者的价格应当经由市场形成。

但在实践中,这些领域基本上仍由政府定价。

随着技术进步和管理方式的改进,有些原来属于不可竞争的变得可以竞争了,竞争性环节的范围相应扩大。

因此,必须加快推进上述领域的价格形成机制改革,采用新的技术和管理方式,能由市场定价的尽可能交给市场。

另一方面,仍要由政府定价的范围,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设施、公益性服务和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

可以预见,未来有关能源、资源、利率、土地的定价将在更大程度上由市场来决定,这必将会对中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三、“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这一条引发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

当前中国土地政策日益社会化,一些重大经济社会问题,很多都直接或间接与土地有关。

征地制度改革、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等,单靠地方政府推动已不能完成。

这次《决定》所确定的改革范围是农村建设用地,主要包括农民的宅基地、农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用地与乡村企业用地等。

改革的方向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城乡建设用地有同等的入市权利,允许农村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平等进入非农用地市场,形成权利平等、规则统一的公开交易平台,建立统一土地市场下的地价体系;改革要按市场规则公平开放透明地进行,价格形成将主要由市场决定,要解决好政府和市场以及所牵涉的各个部门的利益关系,特别是农民利益,要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未来随着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土地供应将从单一的政府征地转让,变成包含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双轨制供应,相应收缩政府征地范围,逐步减少直至取消非公益性用地的划拨供应。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所带来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决定》公布后,市场上出现了不少猜测和传言,误认为这是小产权房转正的信号,一时间很多地方出现了小产权房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形。

而实际上政策的本意并非如此。

我认为,很多人对此存在误解,短期内并不会出现大量农村建设用地涌入市场的情形。

三中全会仍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可流转部分限制在“经营性建设用地”上,并强调“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这一前提,这部分土地不允许建商品房,不能形成有效住房土地供给。

一句话,宅基地暂难入市,城市房价不会受冲击。

四、“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决定》首先提出,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这是完善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重要方面。

目前对外开放受到的关注更多,对内开放受到的关注较少,但对内开放更重要,应当成为下一阶段改革的重点。

比如,目前出现的“融资难”和“银行暴利”,从某种意义上说就与金融业的对内开放不足紧密相连。

扩大金融业对内开放主要是强调降低金融业准入门槛,《决定》提出,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给予民间资本平等的空间。

这项改革是金融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通过允许更多的民间资本有效进入金融服务行业,将真正形成多元化竞争性的金融体系,将更加有利于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决定》还提出,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这是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首次列入中央文件,将对我国资本市场带来重大影响。

中国股市市场化进程中的最大障碍就是对股票发行的过度行政干预。

资本作为基础性资源,在配置中更应凸显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最近,证监会公布了新一轮新股发行改革方案。

从政策举措来看,此次改革市场化取向清晰,包括证监会自身审核理念、企业融资方式、发行节奏、约束机制等,都将逐步市场化。

值得注意的是,股票发行逐步由审核制向注册制过渡,今后证监会不再直接干预股市涨跌,不再干预IPO节奏,更无权暂停IPO,但并不意味着发行标准的降低和监管的放松。

相反,注册制对事后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需...

8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