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场的发展趋势

chenologin2分享 时间:

我国股市未来的发展前景如何?

美国从2002年到2008年经济案例告诉我们:美国经济的潜在增速在2002年之后再次出现中长期的下降趋势。

在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冲击之后,美国经济技术与设备投资均有所放缓。

为了调控经济下滑,以美联储为代表的美国决策机构挑选了房地产市场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配套政策包括降息,放松监管运用各种金融财政政策等。

最终结果培育出一个很难控制的金融泡沫。

由于美国前期各种经济,财政政策的过分使用,使得最后用简单但杀伤性大的货币宽松政策,希望通过一定有效的通货膨胀来带动经济的复苏及改变通缩让经济缓慢运行的局面。

主要的切入点就是刺激美国股市。

优点在于:股市上涨,实体企业市值增加,股东可以套现股份获得资金来源;股东无需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贷款而获得流动资金;企业解决资金问题,为再投入发展生产提供良好基础。

美国道琼斯从2009年的7500点一路慢牛到2015年3月的18116点,经济已出现从下降---复苏—到增长的演变。

美国接下去的财政政策当然是结束前期大量的货币投放对经济的刺激政策,通过未来美元加息回笼过多的货币以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但是,美元的升值已经对中等发展及发达国家造成经济冲击,美元似乎又回到90年代美元对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的汇价,唯独少数几个国家,包括中国。

二、对中国股市未来走向的研判 我们再来分析下中国目前的股市与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在经历了7年多的熊市后终于在2014年底出现曙光。

7年前的股改造成原非流通股股东与部分流通股股东疯狂套现而没有再次把套现的资金投入实体经济而是为赚快钱效应而投入房地产及相关行业,实体经济的低速与缓慢增长造成实体经济在股市的表现差强人意,中国政府也清楚认识到目前及中国经济存在的危机与机会。

其实,人民币对美元有效贬值能够带动出口增加外汇收入及实体企业的发展,但是,政府尽量让人民币缓慢贬值的努力是希望不因为货币贬值,资金外流而引发房地产次贷危机,毕竟房地产已从香饽饽变成了过剩的烫手山芋。

从周小川行长的公开讲话似乎已证实中国政府对通过股市虚拟经济的繁荣能够带动实体经济的认识转变,毕竟2008年4万亿的强刺激已经给经济带来伤害,如果再次通过发行货币来刺激经济必将造成更大的通货膨胀,经济失速,但由于实体经济企业的技术投入,规模扩展等关键领域没有实现很大的创新与发展,如果投入更多货币却不能给实体企业带来根本性的转变那只能让多余的资金又再一次被投入已经过剩的房地产领域,那累加的危机后果更难以想象。

跟随中国政府的规划与目前市场的实际,我们发现中国政府在模仿美国次贷危机后的经济发展模式与财政政策。

主要通过刺激股票市场的发展,虚拟经济的繁荣来解决实际货币投放量问题。

当企业市值增长后,股东抛售股份的套利可以解决资金流问题,普通投资者通过股市的投机行为获利从而可以有钱进入消费,房地产投资等领域, 具体政策扶植可以看到:降准降息股市制度的改革实现沪港通,深港通,放松QFII资金额度与投资限制,让外资一起参与股市的投机或投资,吸引资金内流,防止资金外流对经济的冲击;放松新三板交易制度,促进新型创业企业的合理,有效成功成长,扶植新的中小企业,同时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解轻政府负担;放松股票私募基金的管制,增加公私募的并轨发展以增加股市投资活力;放松对证券公司与期货公司的资管业务及一对多的投资理财限制;允许证券公司可以开展有限的代客理财业务等多项实际有效的措施。

目的就是希望通过缓慢的牛市,模仿美国经济从下降,复苏走向可控合理增长。

美国道琼斯从2009年的7500点一路慢牛到2015年3月的18116点经历了六年时间,中国股市从2005-2007年2年的牛市到2007-2014年底7年的熊似乎告诉投资者中国股市的牛熊转换已经开始。

先让我们看下美国标普500指数与道琼斯指数80年PE历史和欧洲市场35年PE历史,发现PE中轴在18倍左右;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中国股市的PE全部A股上证指数,深圳成指过去13年PE/PB历史:过去13年的市盈率均值约为25倍,市净率约为2.5倍。

2001年是市盈率牛市,平均市盈率高达60倍以上与相仿。

而2007年则是市净率牛市。

市盈率45倍不如2001年,但市净...

目前我国A股股市的发展趋势,详细点

中信建投:股市中长期发展趋势 股市中长期发展趋势预测:中国股市的中长期发展趋势决定于中国经济的中长期趋势,我们对中国经济的中长期趋势比较乐观,因此,我们对中国股市的中长期看法并不悲观。

如果我们将A股市场看作一个公司,根据我们对经济增长及企业利润增长的预期,我们预测在DCF模型中A股公司2006年、2007年、2008年的现金流增长率为10%、9%和8%,2009年~2020年的现金流增长率为5%,2020年以后为2%(考虑通货膨胀因素)。

由于在可预见的相当长时期内,市场资金将比较充裕,因此,无风险利率取值3%,风险补偿利率取值6%;按照以上预测,当前A股市场的合理市盈率水平为23.77倍。

综合模型预测结果,我们认为当前A股市盈率在18~23倍比较合理,在这一区间内,A股市场没有系统性风险。

本周(060526-060601)上证指数大涨87.62,验证了5月17日中信建投研究所分析师信心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本周上证指数开盘1688.78,最高1695.58,最低1540.93,收盘1591.49,下跌5.76%,成交1754.65亿元。

本周三,沪深股市出现暴跌,沪综指跌破千六,跌幅达5.33%,此次下跌可以看作市场在估值过高压力下的一次集中宣泄,在下跌之前,沪深300指数的市盈率为23倍,相比国际可比指数估值已经不具优势。

但是我们依然不改长期看好的判断,我们认为,支持市场长期向好的关键在于更多的优质资产通过收购或者新股发行进入股市,在资金的流通性不出现根本性改变的情况下,股市仍将保持强势格局。

在品种选择上,我们前期建议投资者加大对钢铁、电力、汽车、纺织、农副食品类股票的投资力度,减持房地产股,我们仍维持这一观点。

G上港公告上港集团整体上市方案,整体上市渐成全流通时代热点。

6月6日,G上港(600018)及其大股东上港集团同时发出公告,上港集团将以换股吸收合并方式合并G上港,以上港集团为合并完成后的存续公司,并申请上市,达到整体上市的目的。

此方案公布后,G上港涨停。

我们认为,此次上港集团整体上市是全流通时代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全流通环境下,控股股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关心二级市场股价,通过定向增发、注入优质资产实现整体上市,将使得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进一步提高,可以提升个股在市场中的定位水平,另外,通过换股运作或定向增发运作实现集团公司的整体上市,也有助于强化大股东的控制地位。

此次上港集团整体上市与我们之前对未来市场走向的判断一致,我们认为,通过收购优质资产提升估值基础将成为全流通时代的潮流,此乃市场未来向上发展的核心基础。

根据上证报,国土资源部6月6日召开全国土地执法会议,要求各省要在今年6月查处3起以上严重土地违法案,年底前达到8起以上。

据介绍,2004年9月以来,一些城市的违法用地少的在60%左右,多的在90%以上,可见房地产行业痼疾很深,国家对房地产调控不会是短期的过程,我们再次提醒投资者应该慎重思考宏观调控对房地产业的负面影响,规避房地产股票的系统性风险。

中国股市的中长期发展趋势一定决定于中国经济的中长期趋势,我们对中国经济的中长期趋势比较乐观,因此,我们对中国股市的中长期看法并不悲观。

一、以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为标志,重工业和现代制造业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中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增长阶段 巴西人均GDP1978年超过1000美元,此后20年的GDP增长率为8.16%,韩国和中国台湾人均GDP分别在1977年和1976年超过1000美元,它们在其后20年的GDP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3.97%和13.45%,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后的快速增长成为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按照调整后的GDP数据,2001年我国人均超过1000美元,从2002到2005年我国GDP增长率分别为9.1%、10%、10.1%和9.9%,重化工业飞速发展,以现代制造业为基础的出口贸易飞速发展。

我们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GDP将保持年均9%的速度增长。

相应地,我们预计上市公司的利润在2006-2008年将保持10%~8%的速度增长,2009~2020年将保持年均5%的速度增长,重化工业和现代制造业仍将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二、未来股市所面临的环境比较宽松 首先,政策环境比较宽松。

今年以来的股市正处于历史以来最好的政策环境之中,管理层对资本市场问题和资本市场发展的高度关注,并以前所未有的坚决态度解决证券市场的改革和发展问题,创造了证券市场发展的良好局面。

从在所采取的具体措施方面看,股权分置改革、证券公司综合治理、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上市公司清欠解保、推动金融创新等都是既具体的又是极具高度的、对证券市场的中长期发展构成实质性利好的政策,是股市中长期稳定发展的制度保证。

其次,从资金面看,当前市场资金依然极度充裕。

尽管央行最近有意收紧流动性,央票的发行参考收益率在走高,但是二级市场利率却在走低,银行间市场回购利率节节下滑。

从中长期看,人民币升值预期下的外资流入和庞大的贸易盈余是影响流动性的重要因素,这两个因素目前都还看不到改变的迹象。

此外,在未来的相当长时期内,社会资金向股市分流将是一种趋势。

再次,从全...

介绍一下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历史

中国股票市场的产生、发展至今,仅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几乎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股票市场200多年的发展历程,这是辉煌的改革成果。

当前无论是市场的组织结构,还是交易清算系统的效率,甚至包括市场的规模,同不少西方国家的股票市场相比,可以说没有太大的差距。

然而,当代中国的股票市场是一个“新兴+转轨”的市场,从“姓社、姓资”的长期争论,到邓小平的“坚决试,不行可以关”的英明决策;从股份制改革的争论,到开放股市为国企改革服务,并直到目前基本完成的股权分置改革,中国股市走过了近20年的风雨成长历程,经历了多变的政策选择。

中国股票市场的发育、发展,是中国经济从计划体制逐渐向市场体制转型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资本市场改革和发展的经验,也是中国经济改革成功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国股票市场产生、发育的特殊历史背景 中国的股票市场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场。

通俗的讲,西方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场,是遵循股票市场发展的自然规律,在市场经济的土壤里,自然生成的“天然产品”。

而中国的股票市场,则是在中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在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同时探讨公有制经济多种实现形式的土壤里,在既要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股票市场发展的自然规律,又要考虑中国国情、遵循中国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催生的“人工产品”。

这就决定了中国股票市场是有中国特色的股票市场。

研究中国股票市场的发育、发展的历史,不能不首先搞清楚中国股票市场产生、发育的特殊历史背景。

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为适应社会化生产和规模经营的需要,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逐步从独资、合伙发展到股份公司,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

建立在股份制度自然演化基础之上的西方国家股票市场的产生、发展、成熟过程,也必然表现为一个瓜熟蒂落的自然成长历程。

在中国,股票市场是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产物。

由于新中国建立初期学习前苏联的经验,存在对公有制形式的片面理解,单纯强调发展国有经济。

社会化规模经营的大工业企业是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化分配制度,采取政府投资、国家所有的方式建立起来的。

与此相适应,中国改革前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几乎是单一的国家所有、国有独资的形式。

经过解放初期对独资、合伙甚至是股份制的旧官僚企业、民族资本家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解放后30多年的国家投资、国家重建,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已经形成了覆盖各个领域的庞大的国有企业体系。

并在这种以国家独资为资本组织形式的制度基础上,形成了与之对应的社会分配机制、储蓄和投资运行机制。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也日趋突出地显现出来,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国有企业因传统的计划运行机制的弊端和自身的体制改革、运行机制改革一直没有取得根本性的突破,面临着经营困难、亏损面增大、负债率过高、资产结构不合理的困境;另一方面,在金融领域,因长期实行单一的银行信用体制和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预算软约束”,使得国家银行独自承受的金融风险日渐增大,其他国家不时爆发的区域性金融危机也一再为中国敲响警钟。

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中国先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尝试:在国有企业领域先后推行放权让利、租赁制、承包制、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等多项改革措施;在国有银行领域,先后推行中央银行与专业银行分离、对国有银行进行企业化改革等多种尝试。

但是这些改革效果都不理想。

在这种情况下,处于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经济特区先行尝试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成功。

随后,在地方政府以及中央政府的大力推广下,股份制改革被推到了中国整个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前台,股票市场成为令国人关注的焦点。

可以说,中国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但真正出现改革热潮,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股票市场诞生后,才进一步引发起来的。

在股票市场发展的初期,在巨大投资利益的诱惑下,广大投资者蜂拥入市,热情参与。

改制后的企业和地方政府亦体验到股份制改革带来的巨大利益,地方政府和企业发现进行股份制改造是一条迅速获取大笔资金并借此使企业迅速摆脱困境的捷径,于是也倾注出巨大的热情。

虽然,由股票市场热推动起来的中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带有很大的、甚至不正常的利益驱动因素,但其在实践中显示出来的巨大魅力,却促使人们对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中引入股份制的可行性有了更为统一的认识。

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了“股份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这充分表明时至1997年,对于大力推行股份制、发展股票市场,已经得到了包括中央领导高层在内的上下各界人士的一致认识和高度重视;同时也标志着中国股票市场发展的政策基调,已经从“坚决试”转变为“大力发展”。

二、中国股票市场的阶段性发展规律 纵观各国股票市场发展的历史,都呈现出一种阶段性发展的规律,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新兴股票市场表现得更为明显。

股票市场具有阶段性发展...

股票市场前景如何?

我国金融业现行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制度,与国际金融改革趋势相悖。

我国的分业经营制度,把银行、保险和证券业的业务范围分别限制在一个更狭窄的范围内,金融业的风险实际是更加集中和扩大。

与西方主要国家的全能银行相比,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从而影响了其抵御风险的能力。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单一,信贷资产在总资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证券资产与其他资产所占比例很小,信贷资产、投资与证券资产、其他资产的比例大约是77: 3:20,而且在信贷资产中80%左右投向了国有企业。

这种资产结构存在很大风险,特别是在当前国有企业普遍处于困境的情况下,导致了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中的风险剧增、经营效益下降,使国有商业银行处于高风险运行之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资本市场迅速发展,商业银行许多优质客户进入资本市场,对商业银行的负债规模、资产规模与结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据统计,2002年3月末,我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已达1171家,至2001年期末A股流通市值约为12454亿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3左右。

以直接融资为特征的资本市场的发展,凭借其较高的资产收益和便利的融资条件,与商业银行争夺金融资源,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极大地加剧了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加大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这也必然会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

商业银行要适应市场的变化,应对资本市场发展对商业银行造成的冲击,就必须调整经营战略,实行混业经营。

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事实上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我国的银行、证券商、保险公司分别处于无差异经营和无差异竞争的状态,包括机构发展和市场定位在内,还没有形成一种有层次、有分工、有竞争、有合作的良性发展格局,对金融业资源的总量利用造成了极大浪费。

近几年来,尽管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不断深化改革,严格管理,采取多种措施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但经营效益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其原因固然不少,而业务范围狭小则是一个重要原因。

实行混业经营,发展全能银行是提高经营效益的有效途径,因为随着业务范围的扩大,多样化的业务具有内在平衡特征,可利用内部补偿机制来稳定银行的利润收人,分散金融风险。

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商业银行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是我国商业银行适应国际金融市场竞争,应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条件下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发展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其基本条件业已成熟。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和分离银行制度对于保证商业银行的规范运作和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这种分业只是阶段性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从总体上看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的基本条件是:首先,商业银行具有良好的行为规范,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商业银行的基本经营目标,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兼顾安全性和流动性,商业银行要将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的原则作为经营管理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其次,具有健全的市场机制,不仅有完善的市场主体和市场体系,市场信号能够灵敏及时地反映市场供求情况,而且拥有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再次,具有完善的法律环境,拥有健全的法制体系,从法律上来规范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第四,具有强有力的宏观金融调控能力和有效的金融监管。

从目前我国情况来看,近年来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而且在继续深化,在建立现代金融体制、现代金融制度和良好的金融秩序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例如,商业银行加强了内控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了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贷款审贷分离和贷款抵押担保制度,以及信贷资产质量管理责任制等,经营行为进一步规范,银行业已进入法制化和规范化轨道;证券市场也逐步进入规范发展阶段;我国对宏观经济和金融调控能力和金融监管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从实施混业经营的基本条件看,尽管我国仍存在着一定差距,但在许多方面已经接近基本条件的要求。

因此,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有着较大的可能性。

我国现行的《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不得投资于非自用不动产,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

”同时,《商业银行法》第三条中规定了允许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和部分保险业务。

为此,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在现行法律框架内拓展以下业务: (1)开展基金业务,如基金托管业务、基金资产投资管理业务,适当时候可以设立金融产业基金,并让基金上市发行;(2)开展与资本市场有关的中间业务,如办理股票质押贷款、为券商资金往来提供清算、代理股票发行市场中申购款的收缴与结算等;(3)开展项目融资业务,如进行项目的评估和资金安排;(4)开展企业并购业务,如帮助企业诊断和评级,帮助制定兼并战略,帮助设计企业产权结构等;(5)开展代客户理财业务,如为个人理财和为公...

怎样把握股市运行的大趋势?

趋势线的最大功能就是能较准确地预示股市未来的发展,投资者要 认识趋势线这一功能,充分加以利用,这样就可以在把握股市运行大方 向上,做到积极主动。

那么,如何来利用趋势线把握股市大方向呢?这里要注意两点: (1)在多头市场中,指数回档至长期上升趋势线附近,即可买进。

在多头市场中,长期上升趋势线对指数有重要支撑作用,一般不会被轻 易击穿。

多头市场与基本面趋好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当经济形势向好时,即使指数回落至长期上升趋势线附近也可以大胆买进。

(2)在空头市场中,指数上升到长期下降趋势线附近,即可卖出。

在空头市场中,长期下降趋势线对指数上升有强大的压制作用,一般不 会被轻易突破。

空头市场与基本面向淡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在宏观经 济形势尚未根本好转前,当指数上冲接近长期下降趋势线,就可以反手 做空,卖出股票。

简要分析股票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对我国经济生活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股市是反映国民经济状况的一个窗口,股市的兴衰反过来也影响着国民经济发展的好坏与快慢。

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国民经济的发展决定着股市的发展,而不是相反。

因此,国民经济发展的状况、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一些因素都将对股市及股市中存在着的各种股票发生显著作用。

对这些作用,股票投资者和分析者必须做到了然于胸,不然,他们就没法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因此,分析宏观经济面对股市的影响,其意义十分重大。

在影响股价变动的市场因素中,宏观经济周期的变动,或称景气的变动,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对企业营运及股价的影响极大,是股市的大行情。

因此经济周期与股价的关联性是投资者不能忽视的。

经济周期包括衰退、危机、复苏和繁荣四个阶段,一般说来,在经济衰退时期,股票价格会逐渐下跌;到危机时期,股价跌至最低点;而经济复苏开始时,股价又会逐步上升;到繁荣时,股价则上涨至最高点。

这种变动的具体原因是,当经济开始衰退之后,企业的产品滞销,利润相应减少,促使企业减少产量,从而导致股息、红利也随之不断减少,持股的股东因股票收益不佳而纷纷抛售,使股票价格下跌。

当经济衰退已经达到经济危机时,整个经济生活处于瘫痪状况,大量的企业倒闭,股票持有者由于对形势持悲观态度而纷纷卖出手中的股票,从而使整个股市价格大跌,市场处于萧条和混乱之中。

经济周期经过最低谷之后又出现缓慢复苏的势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商品开始有一定的销售量,企业又能开始给股东分发一些股息红利,股东慢慢觉得持股有利可图,于是纷纷购买,使股价缓缓回升;当经济由复苏达到繁荣阶段时,企业的商品生产能力与产量大增,商品销售状况良好,企业开始大量盈利,股息、红利相应增多,股票价格上涨至最高点。

应当看到,经济周期影响股价变动,但两者的变动周期又不是完全同步的。

通常的情况是,不管在经济周期的哪一阶段,股价变动总是比实际的经济周期变动要领先一步。

即在衰退以前,股价已开始下跌,而在复苏之前,股价已经回升;经济周期未步入高峰阶段时,股价已经见顶;经济仍处于衰退期间,股市已开始从谷底回升。

这是因为股市股价的涨落包含着投资者对经济走势变动的预期和投资者的心理反应等因素。

根据经济循环周期来进行股票投资的策略选择是:衰退期的投资策略以保本为主,投资者在此阶段多采取持有现金(储蓄存款)和短期存款证券等形式,避免衰退期的投资损失,以待经济复苏时再适时进入股市;而在经济繁荣期,大部分产业及公司经营状况改善和盈利增加时,即使是不懂股市分析而盲目跟进的散户,往往也能从股票投资中赚钱。

当然还在有例外现象不时发生,例如,一般情况是企业收益有希望增加或由于企业扩大规模而希望增资的景气的时期,资金会大量流入股市。

但却出现有萧条时期资金不是从股市流走,而是流进股市,尤其在此期间,政府为了促进景气而扩大财政支付,公司则因为设备过剩,不会进行新的投资,因而拥有大量的闲置货币资本,一旦这些资本流入股市,则股市的买卖和价格上升就与企业收益无关,而是带有一定的投机性。

此外,投资股票除了要洞悉整个大市场趋势外,还要了解不同种类的股票在不同市况中的表现,有的股票在上涨趋势初期有优异的表现,如能源、(机械、电子)设备等类的股票;有的却能在下跌趋势的末期发挥较强的抗跌能力,如公用事业股、消费弹性较小的日用消费品部门的股票。

总之,投资者还应该考虑各类股票本身的特性,以便在不同的市况下作出具体选择。

国民经济形势的好坏决定了投资的主观愿望。

在国民经济形势比较景气的年份,国民收入中用于积累的份额多,投资所需的资金与物资都有保证,投资的效益也较高,使投资者对投资的前途持乐观态度,因而投资的愿望就容易产生;反之,经济形势不好的年份,国民收入中大部分数额要用于保障人民生活水平不至于下降和维持社会简单再生产,投资缺少物质和资金条件,投资前途黯淡,投资愿望就不易产生。

国民经济形势制约着投资实现的客观条件 投资要在经济大环境中进行,受这个大环境的调节支配。

不同的经济气候对投资有不同的影响,从而使得投资者必须按经济运行的要求对自己的投资战略与行为进行调整与安排。

就最简单的来说,国民经济会表现为繁荣景象和衰退形势,在这不同的情况下,将促使影响国民经济重要变化的各种关键因素的变量,例如利率与物价会发生提高或降低的变动。

投资者在这种不同的环境中的投资活动,势必要受到重大影响,而不得不作出一些相应的调整和安排,以谋求发展或生存。

因此投资者必须对宏观的国民经济形势作出适当的分析。

投资者进行投资所考虑的首要问题就是投资对象与投资时机的选择。

投资者总希望把资金或资源投入到效益好、风险低、前途光明的部门或行业中去,同时也总希望能把握最佳投资时机,以期获取最大利润。

与之相适应,投资者对国民经济形势的分析,主要应从两个层次上进行: 第一个层次是对整个宏观经济形势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它大致处于经济发展的哪一阶段、未来发展的大...

发展前景和市场如何?

从美国等发达地区国家连锁业在销售中所占市场份额高达60%,而中国的发展只达到3%左右来看连锁业在中国的前景必是十分广阔的。

而作为一名直销商往往会担心以倍增的速度很快会把人发展完,前面的人早赚了钱,后面的人没有钱了;当了垫背的其实这种担心完全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几何倍增只不过是理论的一种说法,在现实当中,相对于一个百人以上的大体系,有时确实可以达到倍增的速度,但对于在百人以上的大体系来说,一般能达到百分之三四十的递增速度就不错了,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员走向了体系的管理,而不再邀约发展了,毕竟体系的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很好的管理,一个体系将无法健康的发展,所以对于整个体系来说,往往其低层在发展、高层在管理,所以无法全额倍增,但以这种递增速度能把人发展到最后一个吗?显然也是不会的,因为这世界上每天都有很多人在出生,随便找一家蛋糕店,就会发现每天都有人在过十八岁的生日,而且天天都有工人下岗,年年都有军人复员、学生毕业,人类社会就是这样循环往复是没有尽头的。

那么连锁业最终的前景将会怎么样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来看一下,在商业经济领域中其它一些事物的发展规律。

1978年,刚刚_的中国政府实行改革开放,“个体户”这个新生事物来到大家身边。

中国刚有个体户时,尽管政策上对其是提倡的,但是普通老百姓却并不怎么接受,许多人认为这是一种投机倒把的行业,如果你在82年、83年的时候,问别人干个体户好不好?恐怕问十个人有九个半都会说不好。

当时有身份或工作,端着铁饭碗的人没有几个看的起个体户。

普遍认为个体户是由劳改犯、下三滥,无业游民才从事的事情。

很多父母教育子女都爱说:你要不好好读书,将来就只能当个体户。

仿佛个体户是世界上最没有前途的行业,当时很多干个体户的年轻人甚至对象都找不上,谁家都不愿意把女儿嫁给个体户。

照这种现象来看,个体户前景应该好不到哪里。

但正是因为人人都认为个体户不好,所以干个体户的人非常少。

整个八十年代做什么生意都赚钱。

那么一些劳改犯、无业游民以及少数具胆识的先行者,他们都有意无意的把握了这一次发财良机,成为中国商海第一批弄潮儿。

到九十年代时他们已经纷纷成了大款、成了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

人们看到干个体户的发了财,如梦初醒,纷纷下海从商。

个体户越来越多,市场很快达到饱和,到了个体户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后,没有人认为干个体户不好了。

但个体户这个事情(物)也渡过了它的机会阶段,成为了一个只能让人挣口饭,再也难从中轻易发财的行业了。

同样演变的还有86年来到中国的股票,刚出现在中国的时候,人们都认为这是一种资本主义的产物,同样也没有人说好,同样地没有人愿意干,以至于最初发行的原始股票是靠政府部门的强行摊派才卖出去。

谁也不知道机会已经悄悄降临了,随着经济的增长,最初股票纷纷领到了高额的股息。

人们看到炒股能赚钱,纷纷一拥而上,把股市炒的火热。

那些最初把握机遇的人发财了。

股市这般寻常的暴涨带来了随后使人目瞪口呆的暴跌。

在这样的潮涨潮落之后,93年《股票法》出台实行了上封顶与下保底,再想靠炒股票发大财已不实际,股票在这种人人都认可的情况下也走完了它从一个机会行业转向一个普通行业的历程。

个体户和股票的经历告诉了我们一个新生事物的发展规律刚刚开始萌芽之时人人都不理解,人人都认为不如之时往往潜藏着很大的机会,而它们慢慢的被大家所接受,干的人越来越多之后,它就转变成一种人人都可以去干但很难再赚到那么多钱的行业了。

这既然是发展的客观规律,那么连锁业也不例外。

看见现在很为大家所不理解的连锁业,不正像当年的个体户和股票吗?它的前景也必然是在被大众所接受后,变成一个再不会让人大惊小怪的行业了,这个过程同样需要八至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而在这段黄金时期内,各位能否把握住机遇,就看自己的悟性与胆识了。

有些刚刚加盟的朋友之所以对自己的发展没有信心是因为对当前广阔的市场缺乏深入的了解与认识。

简单来说,当前发展销售体系有以下五个市场可供开发:首先、政策的深化改革带来了席卷全国的下岗浪潮,众多下岗职工必将面对再就业的问题,众多的企业单位正在进行人员下岗分流,想从中再就业的问题,显然不太容易,而发展销售体系是投资少见效大,又没太大风险的途径,会被广大下岗工人选择,为下岗人员提供发展的大市场:另外由于很多的下岗人员为求自下而上生存干起了个体户,使原本已经饱和的市场更加饱和竞争的加剧使许多原有的个体户感到没有钱赚而打起了改行念头,但改哪一行才有前途呢?很多个体户的目标并不明确,这时只要你清楚对其介绍连锁业的前景相信他们大多数一定会欣然接受,所以想转行的个体户是发展的又一潜在市场。

第二、98年我国的兵役制改革为两年制加上大规模的裁军促使更多的复员军人走向地方,很多人去当兵本来就是为了复员后有个指标可包分配,而现在此项政策已被改革但这些复员或退伍的军人一样需要有自己的事业以使其在社会上立足,但工作又...

金融市场发展趋势的看法

货币市场是短期资金市场,是指融资期限在一年以下的金融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该市场所容纳的金融工具,主要是政府、银行及工商企业发行的短期信用工具,具有期限短、流动性强和风险小的特点,在货币供应量层次划分上被置于现金货币和存款货币之后,称之为“准货币”,所以将该市场称为“货币市场”。

货币市场的购成 一个有效率的货币市场应该是一个具有广度、深度和弹性的市场,其市场容量大,信息流动迅速,交易成本低,交易活跃且持续,能吸引众多的投资者和投机者参与。

货币市场由同业拆借市场、票据贴现市场、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市场和短期证券市场四个子市场构成。

货币市场的功能 货币市场就其结构而言,包括同业拆借市场、票据贴现市场、短期政府债券市场、证券回购市场等。

货币市场产生和发展的初始动力是为了保持资金的流动性,它借助于各种短期资金融通工具将资金需求者和资金供应者联系起来,既满足了资金需求者的短期资金需要,又为资金有余者的暂时闲置资金提供了获取盈利的机会。

但这只是货币市场的表面功用,将货币市场置于金融市场以至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可以发现,货币市场的功能远不止此。

货币市场既从微观上为银行、企业提供灵活的管理手段,使他们在对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相统一的管理上更方便灵活,又为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以调控宏观经济提供手段,为保证金融市场的发展发挥巨大作用。

短期资金融通功能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种经济行为主体客观上有资金盈余方和资金不足方之分,从期间上可分为一年期以上的长期性资金余缺和一年期以内的短期性资金余缺两大类,相对于资本市场(Capital Market)为中长期资金的供需提供服务,货币市场(Money Market)则为季节性、临时性资金的融通提供了可行之径。

相对于长期投资性资金需求来说,短期性、临时性资金需求是微观经济行为主体最基本的、也是最经常的资金需求,因为短期的临时性、季节性资金不足是由于日常经济行为的频繁性所造成的,是必然的、经常的,这种资金缺口如果不能得到弥补,就连社会的简单再生产也不能维系,或者只能使商品经济处于初级水平,短期资金融通功能是货币市场的一个基本功能。

资本市场,亦称“长期金融市场”、“长期资金市场”。

期限在一年以上各种资金借贷和证券交易的场所。

资本市场上的交易对象是一年以上的长期证券。

因为在长期金融活动中,涉及资金期限长、风险大,具有长期较稳定收入,类似于资本投入,故称之为资本市场。

商务印书馆《英汉证券投资词典》解释:资本市场 capital market。

金融市场三个组成部分之一。

进行长期资本(即股票和债券)交易的市场。

长期资本指还款期限超过一年、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公司债务和股东权益——股票。

与调剂政府、公司或金融机构资金余缺的资金市场形成鲜明的对照。

资本市场按融通资金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银行中长期信贷市场和证券市场。

若以金融工具的基本性质分类,资本市场可区分为股权市场及债券市场,前者是指股票市场,后者则指债券市场。

股票市场上主要流通的凭证即为公司股票,持有股票的股东,除非是公司结束营业,其股权资产只有每年的股息收入,对公司资产不能有立即请求权。

债权市场内流通的各债务工具,包括各种债券、商业本票、存单及贷款等,其基本特点为有一定期限、有较确定的收益率、具有全额请求权。

资本市场是金融市场的一部分,它包括所有关系到提供和需求长期资本的机构和交易。

长期资本包括公司的部分所有权如股票、长期公债、长期公司债券、一年以上的大额可转让存单、不动产抵押贷款和金融衍生工具等,也包括集体投资基金等长期的贷款形式,但不包括商品期货。

资本市场是一种市场形式,而不是指一个物理地点,它是指所有在这个市场上交易的人、机构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就其细节而言对资本市场的见解有不同的定义。

有些金融学家只将有证明的物件之间的交易看作资本市场的内容,而将无证明的贷款交易另分为贷款市场。

其他金融学家则将两者均看作是资本市场。

公认的是长期性的资本是这个市场与其它金融市场如衍生市场、货币市场之间的区别。

资本市场作为公开便捷的公众投资场所,具有将社会储蓄转为长期投资的功能。

资本市场融资功能的恢复,不仅较好地满足了不同市场主体的投、融资需求,同时还有效地引导民间资金流向政策鼓励的项目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促进了投资、消费、出口,对于正在复苏中的中国经济起到了加速器和助推器的作用。

另一方面,实体经济的好转反过来又为股市上涨提供了动力,新股源源不断发行上市也为市场提供了新的活力,为资本市场改革创新、健康发展提供了外在条件,两者形成良性互动。

85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