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一个举例说明消费者剩余

chenologin2分享 时间:

生差额的原因在于:除最后一单位外,该商品用货币表示的边际效用(以美元表示)都大于其价格。在一定条件下(利用需求曲线图),消费者剩余的货币价值可以用需求曲线以下、价格线以上的面积来衡量。消费者剩余的定义阐述 “消费者剩余”的概念,是纽约大学教授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来的。简单地说,就是买者卖者都希望从市场活动中获得收益:一个叫“消费者剩余”;一个叫“生产者剩余”。两者相加,叫“市场总剩余”。

编辑本段消费者剩余的计算图示

   消费者剩余

编辑本段消费者剩余计算公式:

定义

   需求变化对消费者剩余的影响

消费者剩余=买者的评价一买者的实际支付   生产者剩余=卖者得到的收入一卖者的实际成本   总剩余=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买者的评价—卖者的实际成本   任何人付出货币,无外乎希望达到两个目的:一是满足需要,花钱买个称心如意;二是买个合算,不光使用遂心,而且可以发挥更大效能。比如手机,就花3500元买个三星,不仅通话方便,而且可以录音、拍照、摄像、发彩信,给用户带来许多好处。而对生产者来说,每卖出一个手机就赚了一笔,资金快速回笼,便于再投入下一轮的开发。所以,就形成了这样的心理:“买就赚”,“赚就卖”。有消费者剩余的机会就 供给变化对消费者剩余的影响

抓住。市场的总剩余就是买卖双方在交易过程中所得到的收益。   从这里也可以看到,消费者与生产者是一对孪生兄弟。这对“孪生兄弟”具有心灵感应:一个感冒,另一个就会打喷嚏;一个开心,另一个梦中都会发笑。

例子

  为了使大家更清楚地了解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参照《经济学演义》一书作者张世贤的比喻,来作一个更生动的说明——消费者剩余是买者为购买一种商品愿意支付货币量减去买者的实际支付量的节余部分。   就举买电脑的例子吧。虽然都知道威力公司的笔记本质量和性能不错,但是,愿意支付的价格是有差异的,甲愿意出9000元的价格买天想电脑;乙觉得商家不会骗他,愿意出8700元;丙愿意出8300元;丁只愿意出8000元成交。假如现在威力公司就只有l台笔记本电脑可卖,由4位买者竞价,最后的胜出者肯定是甲,当他以8750元买到这台电脑的时候,他的额外收益是多少呢’比起其他笔记本厂家愿意出的9000元来,他还得到了250元的“消费者剩余”。   假 消费者剩余计算方法

如现在有4台联想电脑出售,为了使事情简单化.就统一以8000元的相同价格卖出,结果会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发现,除了丁没有得到消费者剩余之外,其他几个人都不同程度地得了消费者剩余。其中最多的当然是甲方,他获得了1000元的消费者剩余,乙方获得了700元的消费者剩余,就连丙也获得了300元的消费者剩余。这样算来,4台联想笔记本电脑的消费者剩余之和是2000元。实际上丁方虽然没有获得消费者剩余,也并没有觉得自己吃亏,因为他没有以高于自己愿意的价格去支付购买。   生产者剩余也是同样的道理。   生产者出售一种商品得到的收入,减去成本就是生产者剩余,说白了就是企业赚的利润。   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各家计算各家的成本,谁的成本低,谁就能够获得较多的生产者剩余。假如现在有3家电脑供应商,IBM的成本是7800元,联想的成本是7500元,天想的成本是 消费者剩余计算方法

7000元,如果都按照8000元的价格出卖,那么他们出售1台电脑将分别获得200元、500元和1000元的生产者剩余。同时,如果这些企业采取新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使成本进一步下降,那他们可以获得更多的生产者剩余。不过,话又说回来,这消费者剩余也好,生产者剩余也罢,其实都是消费经济学的概念,它所表示的实际上是买卖双方在交易过程中所得到的收益。   消费者剩余是买者在购买过程中从市场上得到的收益;生产者剩余是卖方在出售过程中得到的收益。   前者可以定义为:   消费者剩余=买者的评价一买者的实际支付   后者可以定义为:   生 市场的消费者剩余

产者剩余=卖者得到的收入一卖者的实际成本   当我们把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剩余加在一起时,可以得出:总剩余=买者的评价一买者的实际支付+卖者得到的收入一卖者的实际成本   由于买者实际支付的等于卖者实际得到的,二者互相抵消,就可以简写为:总剩余=买者的评价-卖者的实际成本

编辑本段产生消费者剩余的原因

  一是边际效用递减律,二是消费者根据对具体产品或服务边际效用的评价而愿意支付的价格,经常高于他们 实际支付的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市场价格。

编辑本段消费者剩余和传统的效用函数

   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是由马歇尔首先提出的。马歇尔在他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是这样来表示消费者剩余的:如图1,以OQ代表商品数量,OP代表商品价格,DD代表需求曲线,则消费者购买OQ`的商品时所获得的消费者剩余为三角形DP`E的面积。传统的消费者行为理论认为,消费者剩余根源于递减的边际效用,由于消费品先前各单位都要比最后的一单位具有更高的价值,消费者从先前的每一单位中享受到了效用剩余。因此,消费者剩余衡量的是消费者从某一物品的购买中所得到的超过他们所为之支付的那部分额外效用。   可见,传统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即:消费者可以直接从购买到的商品或服务中获得效用。效用函数可表述为:   U=u(x)   其中x表示商品或服务,u表示效用函数。由于边际效用递减,而消费者支付的价格等于最后一单位商品的效用,所以消费者得到了“剩余”。

编辑本段消费时间的价值及其衡量

概论阐述

  传 消费者剩余图示

统消费者行为理论的缺陷是将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花费的时间排除在效用函数之外,认为消费者获得的效用完全来自商品本身。很多经济学家已经认识到了传统理论的这一缺陷,大量的研究文献认为,对商品的需求来自某种更为基本的目标,利用商品的特性可以实现这些目标。也就是说,对商品的需求并不完全在于商品本身,还在于商品与时间结合过程中提供的特殊服务。贝克尔认为,“将消费既解释为用货币换取市场商品与劳务,同时又解释为从这些商品与劳务中获取效用显然缺乏直观上的感召力。对消费的这种解释没有说明效用是来自于所购买商品的获取、占有、还是使用,而通过强调市场商品消费涉及到它在一种更为基本的产品生产中的使用可以使人们洞悉商品有用性的本质。”① 在探讨消费概念时,纳骚 .西尼尔注意到,“对任何东西的使用都可以普遍地用‘消费’一词来表达”,所以,他指出,“如果以‘使用’一词代替‘消费’,那将是政治经济学语言的一项改进。”② “使用”实际上就是消费过程中商品与时间结合进行“生产”得到效用的行为。由此,消费实际上具有某种“生产”性质,消费者从市场上购买商品,把它作为“要素”,并投入时间、体力、脑力等“生产”出一种更为基本的产品,这种基本产品使消费者获得了效用。如果假设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进行的“生产”活动都是同质的,则这种“生产”的成本可完全由时间描述,效用函数可写为:   U=u(z)=u(x,t)    消费者剩余的计算

表示基本产品, t为消费商品x所花费的时间即消费时间。可见,在讨论消费者行为时,将消费者的“生产”行为纳入效用函数能更真实地反映效用的本质。也就是说,消费者效用并非完全来自所购买的商品,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进行的“生产”活动也创造了部分效用。即,效用由两部分组成:商品价值和“生产”成本即时间价值。这在现实消费活动中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如果消费者不花时间去享用,再丰盛的晚餐也不会有任何效用;同样,消费者也不能从购买一张电影票中获得任何满足,是电影情节、音响、环境等因素加上消费者的时间、情感等共同作用形成了消费者的效用。   人们很早就开始重视时间的价值,但是这种重视往往局限于生产领域。“时间就是效率”的基本含义是在时间上有效率地组织各种要素,实 贸易壁垒影响消费者剩余

现生产利润的最大化。在经济学文献中我们看到的往往也是诸于“生产时间”、“流通时间”等描述生产过程的时间概念,对于非生产领域的时间或消费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却很少涉及。同时,绝大数经济学家已经认识了教育过程及所有人力资本投资过程所放弃的收入即机会成本的重要性,但对消费时间的价值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实际上,纵观历史,人类用于工作的时间并没有超过从事其他活动的时间,即使一天工作14小时,一周工作6天,也还有一半时间用于睡眠、就餐及其他活动。而且,经济发展已引起工作时间大幅度的持续下降。今天,绝大多数国家每周的工作时间都低于50小时,即不到一周全部时间的三分之一。可见,就经济福利而言,非工作时间的分配与效率现在变得比工作时间的分配与效率更为重要。此外,我们所熟知的一种现实是,消费者不仅在劳动市场上出售时间,他们还以某种消费用品和劳务的形式购买时间,如果消费时间没有价值,对这种购买就很难作出完善的解释。不承认消费时间的价值已不能对现实作出很好的描述。   因为消费时间一般为市场活动之外的时间,因此消费时间的价值不能像工作时间那样直接用工资来衡量。但是,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来考察其价值。

从成本的角度看消费时间的价值

  以机会成本作为一种价值评判标准,则消费时间的价值或其影子价格,就是其相应的工资。因为消费者若将用于消费的时间用于生产活动,则能获得工资收入。实际上,如前文所述,我们也可以将消费看成一种“生产”,这种“生产”的成本由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大部分组成,其中直接成本是指消费中对商品购买的实际支出,如一次旅行活动各种食、宿、行、游等项目开支以及购物开支,而间接成本则是消费过程所花时间的机会损失,即消费时间的价值。

从收益的角度来看消费时间的价值

  实际上,消费时间对消费者能产生质的收益。作为自由时间的消费时间,是能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随着消费时间的积累,消费者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提高科学文化水平,随着消费者素质的提高,对消费者的消费和生产都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从消费来看,能提高消费者的消费能力,能使商品的使用价值得到更充分的更合理的利用,在相同条件下使消费者获得更多的效用。从生产上看,个人的充分发展能提高个体的劳动生产率,使个体生产力得以提高,这种个体本身生产力的提高又必然反作用于劳动生产率,进而大大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工作时间减少,自由时间增加,由此更进一步地促进消费者的全面发展。可见,消费时间提高了消费者的消费力和生产力,和生产时间一样,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编辑本段对消费者剩余的认识

  消费不仅仅局限于商品(包括劳务),还包括时间。商品和时间是消费过程中两种对称的要素,它们是消费者效用的共同来源。也就是说,我们若从“生产”的角度看消费,消费者是用商品和时间两种要素进行“生产”得到效用。那么图1中三角形DP`E并非消费者获得的额外的效用或剩余,而是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投入的时间的价值。更确切地说,梯形DEQ`O表示消费者消费Q`数量的商品过程中所获得的总效用,其中P`EQ`O为商品的价值,DP`E 为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生产”成本即消费时间的价值。   我们可以类比生产过程来说明这一观点。假设用劳动和土地两种要素生产一种产品,则在图1中,横轴表示劳动,纵轴表示工资,DD为劳动需求线,则梯形DEQ`O为厂商收益即全部要素收入,其中矩形P`EQ`O为劳动收入即工资,三角形DEP`为土地的收入即地租。若认为土地不创造价值,则DEP`为土地所有者获得的剩余收入;若认为土地是一种生产要素,则DEP`为土地的要素收入。同样的道理,若认为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没有价值,则 DP`E 为消费者在消费商品中所获得的效用剩余;若承认消费时间的价值,则 DP`E 为消费者自身在消费过程中产生的效用,而并非消费者所获得的剩余。   可见,传统理论之所以得出消费者剩余的结论,是因为没有考虑到消费时间在消费过程中的作用,或者说不承认消费时间的价值。若承认消费时间的作用和价值,则消费者并没有得到剩余,所谓剩余,不过是消费时间的价值罢了。

编辑本段咀嚼消费者剩余

  继某种品牌的彩电一再大幅降价引起震动之后,6月上、下旬和七月中旬,九大彩电企业先后在广州、南京和香港举行峰会。行业沙龙也好,价格联盟也罢,看来是卖方应对市场局势的背水一战。不过,如果停留在对“行业自律价”的协商串谋,未必就是走出窘境的正道良策。在 6月底的《新视点》中,学者对此已作了多方透析。结合同期短文所载有关“消费者剩余”的阐述,相互参照,反复咀嚼,又有一些新感受。   价格卡特尔,毕竟是市场经济的历史陈迹。反不正当竞争,反行政性垄断,终将成为改革开放的发展主流。涉及买卖行为的是广袤的供求格局。对付内部协定达成的垄断,首先还是会从它们的内部私下突破。比如,彩电零售标价仍然都是 4500元,而以某种优惠和折扣,最终有的却以 3888元成交。在批发环节也可仿此办理。这样总有不止一个的顾客庆幸拣了便宜,用百年前 A.马歇尔老夫子的语言,就是捞到一份“消费者剩余”。只不过,一旦捞不到这份“消费者剩余”的顾客愤愤于“价格歧视”,“需求弹性”将会拉大。最终摧垮这种价格卡特尔又将成为买方的共识。看得到的“消费者剩余”转化成潜在顾客的预期收入,却助长了群体的徘徊观望、持币待购。为了争取顾客,厂商在“产品差异化”上下工夫,多功能、数字化,以期从新款式上为买方带来“消费者剩余”。不过,款式更新过快,顾客眼花缭乱,持币待购更多。   不是以低价向乡下扩展新用户,而是以高价向市里推销新产品,又碰到拥有几台彩电户“边际效益递减”的困扰。“即将涨价”信息的发布只能激活于一时,机关算尽太聪明,吃亏的不久又转到卖方这一边。   让我们把视野转到服装百货。临街地摊,时令夏装 1套标价 50元。男士驻足,弯腰翻看;女友不顾,嗤之以鼻,于是二人挽手竟去。来到精品时装公司,女友驻足端详模特,时令夏装 1套的标价却是 500元,于是男士慷慨解囊,以 480元买回。一个是标价 50元愿出 50元后来未买,一个是标价 500元愿出 500元后来只花 480元成交,似乎是后者多出一份“消费者剩余”。转身得知,两处的货色并无差异,仅仅是后者采取了“价格加圈战略”而已。退货不成,佯作镇定,只好以“一分钱一分货”自我解嘲,借用 L.J.萨维奇的“最小遗憾标准”,加大对到手夏装的心理评价,这就是以主观欲望满足程度计算“剩余”正负的极大弹性范围。   或者认为:“用高定价来弥补销售量少的亏损是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这对正常运作的市场机制是真理,而对遭到扭曲的市场环境,还有待于观察与证明。卖方结盟,买方观望,既可造成“消费者剩余”的预期;卖方割肉,买方拒吃,又会丢掉“消费者剩余”的享用;卖方愿打,买方愿挨,则将出现“消费者剩余”的虚构。尤其在请客、送礼、行贿的时候,购买者和消费者异位,“消费者剩余”往往错估到离奇的地步。可怕的是,对正常运作市场原理的搬运,助长了对扭曲变态市场可靠程度的轻信。供求双方的磨合固然是经济行为,却需要多方的帮忙不添乱,包括行政干预、法律制裁和道德基础的协同。

编辑本段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

  运用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和经济剩余这些概念,我们可以分析政府干预市场(如规定价格上限和价格下限)的影响。消费者剩余衡量的是消费者在特定市场上购买产品或服务从中获得的收益。生产者剩余衡量的是企业在特定市场上出售产品或服务从中获得的收益。市场上的经济剩余指消费者剩余加上生产者剩余之和。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当政府规定价格上限或价格下限时,市场上的经济剩余就会减少—换言之,价格上限和价格下限减少了消费者和企业在市场上买卖从中获得的总收益。要理解为什么是这样,我们需要了解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是如何决定的。

编辑本段什么是消费者剩余

理论阐述

  回顾以往的分析,把宽带市场发展的问题归结于“用户的需求不旺”比较普遍 ,但是针对这个词运营商难以制定细致的对策。   根据IDC中国最新的调研,全球的宽带市场的总体趋势是:2005年全球宽带接入用户数达到2.06亿。从2002年到2005年保持至少50%以上的迅速增长。中国宽带市场呈现增长,但增长率正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而这趋势将会继续延续,至2010年将低于10%。这些数据无疑值得业界深思。   IDC还就客户支出现状对中国的主要城市进行了调研,研究显示:中国用户在宽带接入上的支出没有明显的增长,而客户支付意愿是影响宽带接入增长的瓶颈因素。   IDC中国电信研究部高级分析师杨峰还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我们把移动运营商和固网运营商做一个对比,根据运营商上市公司年报,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的增值业务收入相加是625亿元,中国电信与中国网通的宽带服务收入(含宽带接入及相关应用收入)相加仅为356亿元,后者存在巨大挖掘潜力。我们以用户目前应用最广的音频视频服务为例,调研中超过75%的用户不愿意为自己使用的宽带多媒体服务付费,还有曾经付费的用户放弃了付费服务。因此,用户的付费意愿低下是掣肘宽带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何会出现支付意愿的“空洞”?因为现有宽带服务内容不能有力激发用户支付意愿。目前,运营商已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单纯依靠接入费不能拉动市场增长,宽带应用是最主要方向。而如何打造高质量宽带应用还有待探索。IDC提出的更为细化的制约宽带市场发展的原因—用户支付意愿的低下和将客户通信需求分成四个阶段的需求模型颇具意义。当然,下一步业界会更加期待综合改善中国宽带用户支付意愿的策略建议。   所谓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这些商品的实际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马歇尔从边际效用价值论演绎出所谓“消费者剩余”的概念。范里安提出了关于消费者剩余的几种计算方法。消费者剩余是衡量消费者福利的重要指标,被广泛地作为一种分析工具来应用。产业的社会福利等于消费者剩余加上生产者剩余之和,或者等于总消费效用与生产成本之差。1977年a.k.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将内在规模经济引进一般均衡模型,推出了市场考虑最适度边际利润而社会考虑消费者剩余的结论。一般认为,消费者剩余最大的条件是边际效用等于边际支出。

消费者的地位

  1.消费是一切生产的唯一目的。在市场经济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共同构成完整的社会生产过程。生产的目的是消费,消费是人类社会延续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法国重农学派布阿吉贝尔认为:“所谓富裕,不是别的,只是一种大量的消费,也就是说一种极大的财富。”斯密说:消费是一切生产的唯一目的,而生产者的利益,只在能促进消费者的利益时,才应当加以注意。这一原则是完全自明的,简直用不着证明。但在重商主义下,消费者的利益几乎都是为着生产者的利益而被牺牲了;这种主义似乎不把消费看作一切工商业的终极目的,而把生产看作工商业的终极目的。萨伊也认为:“所有产品迟早总是拿来消费。其实,生产它们完全是为消费。”   马歇尔指出:“一切需要的最终调节者是消费暂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给导向型经济转化为需求导向,而需求导向,首先是消费需求。   2.增加消费者剩余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社会经济行为主体分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两类。消费者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是由现代社会分工体系引发并决定的。消费者权益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和必然产物。豪斯曼(jerry. a. hausman)认为,社会利益主要由消费者利益决定。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说,保护消费者权益集中体现在增加消费者剩余方面。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要,增进他们的经济福利,是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欧盟《罗马条约》假定消费者是条约所要实现的经济目标的最终受益者。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消费者主权的经济。这是因为:市场经济是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的经济;市场经济是消费需求导向型经济;市场经济是等价交换、平等竞争的经济。在市场经济中,消费者具有更大的发言权和影响力。

保险精算师考试

考试时间

4月11日 9:00-12:00 01数学基础Ⅰ

14:00-16:00 03复利数学

4月12日 9:00-12:00 09综合经济基础

14:00-17:00 02数学基础Ⅱ

4月13日 9:00-12:00 06生命表基础

14:00-16:00 05风险理论

4月14日 9:00-12:00 07寿险精算实务

14:00-17:00 08非寿险精算数学与实务

4月15日 8:30-12:30 04寿险精算数学

14:00-17:00 012保险法及相关法规

4月16日 8:30-12:30 011保险公司财务管理

考试类容

2009年度春季中国精算师资格考试-考试指南

第I部分中国精算师资格考试

准精算师部分 科目01~09

01数学基础Ⅰ

考试时间:3小时

考试形式:客观判断题

考试内容和要求:

考生应掌握微积分、线性代数和运筹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A. 微积分(分数比例约为60%)

1. 函数、极限、连续

2. 一元函数微积分

3. 多元函数微积分

4. 级数

5. 常微分方程

B. 线性代数(分数比例约为30%)

1. 行列式

2. 矩阵

3. 线性方程组

4. 向量空间

5. 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6. 二次型

C. 运筹学(分数比例约为10%)

1. 线性规划

2. 整数规划

3. 动态规划

参考书目:

1. 《高等数学讲义》(第二篇数学分析)樊映川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本书可网上购买)或其他包含内容A的高等数学教材

2. 《线性代数》胡显佑四川人民出版社(本书可网上购买)或其他包含内容B的线性代数教材

3. 《运筹学》(修订版) 1990年《运筹学》教材编写组清华大学出版社(本书可网上购买)或其他包含内容C的运筹学教材

02数学基础Ⅱ

考试时间:3小时

考试形式:客观判断题

考试内容和要求:

A. 概率论(分数比例约为50%)

1. 概率的计算、条件概率、全概公式和贝叶斯公式

2. 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特征函数;

3. 联合分布律、边际分布函数及边际概率密度的计算

4. 大数定律及其应用

5. 条件期望和条件方差

6. 混合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期望和方差等

B. 数理统计(分数比例约为35%)

1. 统计量及其分布

2. 参数估计

3. 假设检验

4. 方差分析

5. 列联分析

C. 应用统计(分数比例约为15%)

1. 回归分析

2. 时间序列分析(移动平滑,指数平滑法及ARIMA模型)

参考书目:

1、《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茆诗松,周纪芗编著,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6年7月第1版。

2、《统计预测——方法与应用》,易丹辉编著,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4月第一版。

除以上参考书外,也可参看其他同等水平的参考书。

03复利数学

考试时间:2小时

考试形式:客观判断题

考试内容和要求:

1. 利息的基本概念(分数比例:8%-15%)

2. 年金(分数比例:20%-25%)

3. 收益率(分数比例:15%-25%)

4. 债务偿还(分数比例:15%-25%)

5. 债券与其他证券(分数比例:20-25%)

6. 利息理论的应用与金融分析(分数比例:6%-15%)

7. 利率风险的估量:久期、凸性及其在债券价值分析中的应用(分数比例:3%-5%)

参考书目:

《利息理论》(中国精算师资格考试用书)主编刘占国,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第1~5章、第6章第6.1节

04寿险精算数学

考试时间:4小时

考试形式:客观判断题

考试内容和要求:

考生应掌握生命表、纯保费(趸缴、均衡)、责任准备金(均衡、修正)、总保费、多元生命函数、多元风险模型等主要内容。能够熟练运用精算现值的概念以及平衡原理计算纯保费、年金和责任准备金。理解纯保费与总保费的影响因素的差别。对于多元生命函数和多元风险模型,能够熟练运用精算现值的概念以及平衡原理计算纯保费和年金。初步了解养老金计划的精算方法。

A. 生存分布和生命表(分数比例约为10%)

1. 各种生存分布及其特征,例如:密度函数、死亡力、剩余寿命变量和的矩

2. 生命表的结构及其度量指标,如,,

3. 关于分数年龄的假设

B. 趸缴纯保费(分数比例约为10%)

1. 精算现值

2. 离散型与连续型的各种寿险模型及其纯保费的计算

3. 现值变量的方差

4. 在死亡均匀假设下离散型与连续型纯保费的关系

C. 生存年金(分数比例约为10%)

1. 离散型与连续型的各种生存年金模型及其纯保费的计算

2. 现值随机变量的方差

3. 特殊的两种生存年金

a. 完全期末年金

b. 比例期初年金

4. 寿险与生存年金纯保费的递推关系

5. 寿险纯保费与生存年金纯保费的关系

D. 均衡纯保费(分数比例约为15%)

1. 平衡原理

2. 各种寿险模型(完全离散、完全连续、半连续、每年缴次)的年缴纯保费

3. 亏损变量的方差

4. 特殊的两种寿险模型

a. 保费可部分返还的寿险(对应的纯保费称为比例保费)

b. 累积增额受益的寿险

E. 均衡纯保费的责任准备金(分数比例约为20%)

1. 平衡原理与责任准备金的出现

2. 各种寿险模型(完全离散、完全连续、半连续、每年缴次)的责任准备金

3. 亏损变量的方差

4. 责任准备金通常的四种计算方法

5. 比例责任准备金

6. 责任准备金的一种分解(或计算)方式:亏损按各保单年度分摊

F. 总保费与修正准备金(分数比例约为10%)

1. 包括费用的保险模型

2. 广义的平衡原理与总保费的计算

3. 总保费准备金

4. 各种修正准备金

G. 多元生命函数(分数比例约为10%)

1. 连生状况和最后生存状况

2. 连续型和离散型未来存在时间变量的分布

3. 非独立的寿命模型

4. 趸缴纯保费与年金的精算现值

5. 考虑死亡顺序的趸缴纯保费

6. 特殊假设下趸缴纯保费的计算

H. 多元风险模型(分数比例约为10%)

1. 存在时间与终止原因的联合分布与边际分布

2. 趸缴纯保费

3. 伴随单风险表和多元风险表的构造

I. 养老金计划(分数比例约为5%)

1. 养老金计划的基本概念与函数

2. 捐纳金的精算现值

3. 年老退休给付的精算现值

参考书目:

1.《寿险精算数学》(中国精算师资格考试用书)修订版主编卢仿先张琳原书主编卢仿先曾庆五,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主要参考书)。

2.李勇权,《寿险精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10月。

05风险理论

考试时间: 2小时

考试形式: 客观判断题

考试内容和要求:

考生应深入理解与掌握基本的保险风险模型:短期个体风险模型、短期聚合风险模型、长期聚合风险模型,以及这些模型的相关性质;掌握效用函数与期望效用原理,以及期望效用原理在保险定价中的应用;掌握随机模拟的基本方法。同时还要求考生对损失分布拟合的一般统计方法有所了解。

A. 保险风险模型:(分数比例约为70%)

1. 短期个体风险模型(分数比例约为20%):单个保单的理赔分布,独立和分布的计算,矩母函数,中心极限定理的应用。

2. 短期聚合风险模型(分数比例约为30%):理赔次数和理赔额的分布,理赔总量模型,复合泊松分布及其性质,聚合理赔量的近似模型。

3. 长期聚合风险模型(分数比例约为20%):连续时间与离散时间的盈余过程与破产概率,总理赔过程,破产概率,最大损失过程,调节系数,再保险和分红保险中的风险模型及其性质。

B. 效用理论及其在保险中的应用:(分数比例约为20%)

效用与期望效用原理,效用函数与风险态度,效用原理与保险定价,最优保险,效用原理的应用。

C. 随机模拟的基本方法:(分数比例约为10%)

均匀分布随机数与伪随机数,随机数的产生方法,离散随机变量与连续随机变量的模拟,随机模拟的应用。

参考书目:

《风险理论》(中国精算师资格考试用书)修订版主编吴岚王燕,原书主编谢志刚,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第四章至第八章

06生命表基础

考试时间:3小时

考试形式:客观判断题

预备知识:微积分、概率统计、线性代数、保险学原理、人身保险、数值分析等

考试内容和要求:

A. 生存模型及其估计(分数比例约为40%)

这部分要求考生掌握生存模型的性质、特征以及由样本数据估计生存模型的各种统计方法,如传统的精算方法、矩估计方法、极大似然估计方法等,并掌握大样本数据下年龄的处理及暴露数的计算。其主要内容包括:

1. 生存模型的概念及生存模型数学

2. 生命表

3. 完整样本数据情况下表格生存模型的估计

4. 非完整样本数据情况下表格生存模型的估计

5. 参数生存模型的估计

6. 大样本数据下年龄的处理及暴露数的计算

B. 人口统计(分数比例约为25%)

这部分要求考生掌握死亡或生育的各种测度指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掌握三个人口统计模型:静止人口模型、稳定人口模型和拟稳定人口模型的特征及相关计算;掌握利用插值模型、几何模型和Logistic模型对人口数据估计的方法,掌握人口规划的方法及相关计算,掌握人口统计数据在生命表编制、社会保障中的应用。其主要内容包括:

1. 死亡和生育测度

2. 人口模型

3. 人口规划及人口普查应用

C. 修匀法(分数比例约为35%)

这部分要求考生掌握表格数据修匀、参数修匀的各种方法。对于表格数据修匀,要求考生掌握移动加权平均修匀法、Whittaker修匀、Bayes修匀的概念及相关计算,掌握二维Whittaker修匀的方法及相关计算;对于参数修匀,要求考生掌握对于三种含参数的人口模型(Gompertz、 Makeham、 Weibull)估计的方法;掌握分段参数修匀、光滑连接修匀的方法及相关计算。其主要内容包括:

1. 表格数据修匀

2. 参数修匀

参考书目:

《生命表基础》(中国精算师资格考试用书)修订版主编李晓林孙佳美原主编周江雄刘建华黎颖芳,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

07寿险精算实务

考试时间:3小时

考试形式:客观判断题和主观问答题

考试内容和要求:

A.寿险基础(分数比例:15%~25%)

1.人寿保险的主要类型

考生应掌握寿险的主要类型,即普通型人寿保险和新型人寿保险。普通型人寿保险有:定期寿险;终身寿险;两全保险;年金保险。新型人寿保险需要掌握的有:分红保险;投资连结保险;万能保险。

2.保单现金价值与红利

保单现金价值;保单选择权;资产份额;保单红利

3.特殊年金与保险

特殊形式的年金;家庭收入保险;退休收入保单;变额保险产品;可变计划产品;个人寿险中的残疾给付。

B.定价(分数比例:15%~30%)

1.寿险定价概述

定价的基本概念;寿险定价的主要方法;定价的各种假设

2.资产份额定价法

资产份额定价的过程;资产份额法的基本公式;各种因素对现金流的影响;保费的调整保费

3.资产份额法的进一步分析

资产份额法的改良;利润变动;资产份额法的其他应用。

C.评估及偿付能力监管(分数比例:25 %~35%)

1.准备金

不同视角下的准备金;法定责任准备金的评估方法;评估基础的选择;准备金方法在实务中的应用。

2.负债评估

利率敏感型寿险的评估;年金评估;变额保险的评估及评估的进一步应用

3.寿险公司内涵价值

内含价值的定义;内含价值计算方法;内含价值的具体应用以及评价;具体的计算方法

4.偿付能力监管

偿付能力监管概述;欧盟及北美偿付能力监管实践及其进展;偿付能力监管中的资产评估;偿付能力管理的措施;我国偿付能力监管的实践和发展方向

D.养老金(分数比例:10%~20%)

1.养老金概述

养老金计划的基本概念;精算成本因素;给付分配的精算成本法;成本分配的精算成本法。

2.养老金数理及实例

递增成本的个体成本法;均衡成本的个体成本法;聚合成本法。

E.中国寿险业精算规定及示例(分数比例:5 %~15%)

有关保费计算的精算规定及示例;有关保单年度末保单价值准备金和保单现金价值的精算规定及示例;关于法定责任准备金的精算规定及示例

参考书目:

《寿险精算实务》(中国精算师资格考试用书) 主编李秀芳,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包括附录和附表,其内容以保监会最新公布为准)

08非寿险精算数学与实务

考试时间:3小时

考试形式:客观判断题、计算题、简答题及综合解答题。

考试内容和要求:

要求考生掌握非寿险精算和再保险的一般原理,主要内容包括:费率厘定方法、经验费率、责任准备金评估方法、再保险合约定价、再保险业务准备金评估。具体包括如下几部分:

A. 费率厘定(分数比例:15%~25%)

1. 费率厘定中的费用、利润等因素;

2. 纯保费法和损失率法(又称赔付率法);

3. 均衡已赚保费的计算;

4. 终极损失的预测;

5. 费率结构,费率的整体水平变动量,基础费率,级别相对数,当前费率,指示费率。

B. 经验费率(分数比例:15%~25%)

1. 完全信度与部分信度,信度因子;

2. 贝叶斯保费;

3. 信度保费;

4. Buhlmann模型与Buhlmann-Straub信度模型,参数的统计估计方法;

5. NCD系统:系统构成,稳定分布,转移概率。

C. 准备金(分数比例:25%~35%)

1. 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评估;

2. 未决赔款准备金评估,包括:

链梯法、案均法、准备金进展法、BF方法;

3. 理赔费用准备金评估;

4. 未决赔款准备金评估结果的合理性检验。

D. 再保险(分数比例: 25%~35%)

1. 合约再保险的类型;

2. 再保险合同的主要条款;

3. 再保险合约的定价:比例再保险、险位超赔再保险、事故超赔再保险、巨灾再保险;

4. 再保险业务的责任准备金评估。

参考书目:

1.吴小平主编:《非寿险业务准备金评估实务指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杨静平编著:《非寿险精算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3.高洪忠编著:《再保险精算实务》,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2。

各个考试部分指定的参考书目及章节:

(一)费率厘定:考试内容以《非寿险精算学》(杨静平)第六章和第十章为主;

(二)经验费率:考试内容为《非寿险精算学》(杨静平)第七章、第八章和第九章;

(三)准备金:《非寿险业务准备金评估实务指南》前七章;

(四)再保险:《再保险精算实务》(高洪忠)前七章和第九章。

推荐阅读材料:

孟生旺,刘乐平编著,《非寿险精算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8。

高洪忠编著,《非寿险精算原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10

09综合经济基础

考试时间:3小时

考试形式:客观判断题、计算题、简答题、论述题

考试内容和要求:

本课程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一、 经济学(分数比例:40%)。

经济学部分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1)微观经济学(分数比例:25%)

学习内容:

1)供给和需求理论,市场均衡价格理论

2)消费者行为理论

3)生产者(厂商)行为理论

4)市场结构理论: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

5)要素价格和收入分配理论;

6)一般均衡理论

7)市场失灵与政府的作用理论。考试要求:考生在掌握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能够通过建立模型的方法了解经济事件的结构并对基本的经济活动进行分析;增加对市场和经济决策行为的理解。

(2)宏观经济学(分数比例:15%)

学习内容:

1)国民收入的核算、循环和决定;

2)凯恩斯的均衡模型;

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4)开放的宏观经济模型;

5)宏观经济的行为基础;

6)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7)通货膨胀和失业。

考试要求:

考生应掌握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熟悉重要的经济模型、假设和政策,了解它们与经济周期和商业周期的相互关系。

二、金融学(分数比例:40%)金融学部分包括金融理论和金融实务中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应用。学习内容:

1)货币理论:

货币的基本定义

货币的职能

货币制度

2)利率与风险收益

利息与利率

利率的作用

风险与收益

3)国际收支与汇率理论

国际收支平衡表

国际收支基本理论

汇率基本理论

4)金融市场的主要内容

金融市场概述

货币市场

资本市场

现代金融市场理论

国际金融市场

5)金融机构的主要内容

金融机构简述

商业银行中央银行投资银行

保险公司

投资基金

其他金融机构

6)金融工具

金融资产定价的基本原理

政府债券

企业证券

衍生产品

7)货币供求理论

货币需求理论和分析

货币供给理论和分析

货币供求的均衡分析

8)金融调节政策和手段

货币政策调控理论

金融监管

考试要求:

考生应掌握金融理论和金融实务中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掌握货币、风险与收益和金融资产定价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熟悉主要的金融工具的定义与特点,以及金融市场和机构的组织形态和基本性能,了解基本的金融调节政策。三、财务会计基础(分数比例:20%)财务会计基础包括公司(特别是金融机构)财务会计的基本内容:

学习内容

1)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

财务会计的概念

会计原则

会计循环

2)财务报告制度

资产负债表

利润表

现金流量表

3)资产

现金 存货 投资 固定资产其他资产

4)负债

负债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税的分析

租赁

5)所有者权益

性质

构成

公司治理结构与所有者权益

6)特殊业务的财务处理

外币业务衍生工具

7)合并会计报表

8)财务报告中的信息披露

9)财务报告分析

考试要求

考生应掌握公司(特别是金融机构)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财务报告制度的主要内容,熟悉资产和负债以及所有者权益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的会计处理方法,了解财务会计对特殊业务的财务处理,以及合并会计报表、财务报告中的信息披露和财务报告分析的内容。

参考书目

1.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蔡继明主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

3. 《货币银行学》易纲吴有昌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年9月第一版

4. 《国际金融》 马君潞 陈平 范小云 科学出版社 2005年9月(可通过网上书店购买,科学出版社也可以直接订购)。5. 《财务会计》陈信元主编姚婕陆正飞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7月第一版

保险精算师什么时候考试?都需要考哪些内容,谢谢

  准精算师部分 科目01~09

  01数学基础Ⅰ

  考试时间:3小时

  考试形式:客观判断题(单项选择题)

  考试内容和要求:

  考生应掌握微积分、线性代数和运筹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A. 微积分(分数比例约为60%)

  1. 函数、极限、连续

  2. 一元函数微积分

  3. 多元函数微积分

  4. 级数

  5. 常微分方程

  B. 线性代数(分数比例约为30%)

  1. 行列式

  2. 矩阵

  3. 线性方程组

  4. 向量空间

  5. 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6. 二次型

  C. 运筹学(分数比例约为10%)

  1. 线性规划

  2. 整数规划

  3. 动态规划 1

  参考书目:

  1. 《高等数学讲义》(第二篇 数学分析) 樊映川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线性代数》 胡显佑 四川人民出版社

  3. 《运筹学》(第三版)第1~5章 2005年 《运筹学》教材编写组 清华大学出版社

  考生也可自行选择参考其他同等水平的参考书。

  02数学基础Ⅱ

  考试时间:3小时

  考试形式:客观判断题(单项选择题)

  考试内容和要求:

  A. 概率论(分数比例约为50%)

  1. 概率的计算、条件概率、全概公式和贝叶斯公式

  2. 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特征函数;

  3. 联合分布律、边际分布函数及边际概率密度的计算

  4. 大数定律及其应用

  5. 条件期望和条件方差

  6. 混合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期望和方差等

  B. 数理统计(分数比例约为35%)

  1. 统计量及其分布

  2. 参数估计

  3. 假设检验

  4. 方差分析

  5. 列联分析

  C. 应用统计(分数比例约为15%)

  1. 回归分析

  2. 时间序列分析(移动平滑,指数平滑法及ARIMA模型)

  参考书目:

  1.《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茆诗松,周纪芗编著,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6年7月第1版。

  2.《统计预测——方法与应用》(第4,6,8章),易丹辉编著,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4月第一版。

  考生也可参看其他同等水平的参考书。

  03复利数学

  考试时间:2小时

  考试形式:客观判断题(单项选择题)

  考试内容和要求:

  考生应掌握利息的基本概念(利息的度量、利息问题的求解)、年金(年金的一般和标准类型)、收益率(收益率的含义和计算)、债务偿还(分期偿还计划和偿债基金)、债券与其他证券、利息理论的应用。理解考试内容涉及到的概念和计算公式以及公式的应用。

  A. 利息的基本概念(分数比例约为15%)

  1. 利息的度量,包括: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单利与复利、名义贴现率与实际贴现率、利息强度。

  2. 利息问题的求解,包括:价值方程、投资期的确定、未知时间问题、未知利率问题。

  B. 年金(分数比例约为20%)

  1. 年金的标准型,包括:期初付年金与期末付年金、任意时刻年金、永续年金以及年金的非标准期、未知时间、未知利率等问题的求解。

  2. 年金的一般型,包括:利率变动的年金、付款频率与计息频率不同的年金、连续年金、基本变化年金、一般变化年金和连续变化年金。

  C. 收益率(分数比例约为20%)

  1. 收益率,包括:现金流分析、收益率的含义、再投资收益率的计算。

  2. 收益率的应用,包括:基金收益率、时间加权收益率、投资组合法与投资年法、资本预算与收益率曲线。

  D. 债务偿还(分数比例约为20%)

  1. 分期偿还计划,包括:贷款余额的计算、偿还频率与计息频率相同和不相同时的分期偿还表、变动偿还系列、连续偿还的分期偿还表。

  2. 偿债基金,包括:偿债基金表、偿还频率与计息频率不同时的偿债基金法、变动偿还系列。

  E. 债券与其他证券(分数比例约为15%)

  1. 债券,包括:债券价格、债券的折价与溢价、票息支付周期内债券的定价、债券收益率的确定。

  2. 其他类型的证券,包括:可赎回债券、系列债券、其他证券。

  F. 利息理论的应用(分数比例约为10%)

  利息理论的应用,包括:诚实信贷、不动产抵押贷款、APR的近似方法、折旧方法、投资成本。

  参考书目:

  《利息理论》(中国精算师资格考试用书) 主编 刘占国,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 第1~5章、第6章第6.1节

  04寿险精算数学

  考试时间:4小时

  考试形式:客观判断题(单项选择题)

  考试内容和要求:

  考生应掌握生命表、纯保费(趸缴、均衡)、责任准备金(均衡、修正)、总保费、多元生命函数、多元风险模型等主要内容。能够熟练运用精算现值的概念以及平衡原理计算纯保费、年金和责任准备金。理解纯保费与总保费的影响因素的差别。对于多元生命函数和多元风险模型,能够熟练运用精算现值的概念以及平衡原理计算纯保费和年金。初步了解养老金计划的精算方法。

  A. 生存分布和生命表(分数比例约为10%)

  1. 各种生存分布及其特征,例如:密度函数、死亡力、剩余寿命变量和的矩 ()Tx()Kx

  2. 生命表的结构及其度量指标,如xL、xT、 ()ax

  3. 关于分数年龄的假设

  B. 趸缴纯保费(分数比例约为10%)

  1. 精算现值

  2. 离散型与连续型的各种寿险模型及其纯保费的计算

  3. 现值变量的方差

  4. 在死亡均匀假设下离散型与连续型纯保费的关系

  C. 生存年金(分数比例约为10%)

  1. 离散型与连续型的各种生存年金模型及其纯保费的计算

  2. 现值随机变量的方差

  3. 特殊的两种生存年金

  a. 完全期末年金

  b. 比例期初年金

  4. 寿险与生存年金纯保费的递推关系

  5. 寿险纯保费与生存年金纯保费的关系

  D. 均衡纯保费(分数比例约为15%)

  1. 平衡原理

  2. 各种寿险模型(完全离散、完全连续、半连续、每年缴次)的年缴纯保费 m

  3. 亏损变量的方差

  4. 特殊的两种寿险模型

  a. 保费可部分返还的寿险(对应的纯保费称为比例保费)

  b. 累积增额受益的寿险

  E. 均衡纯保费的责任准备金(分数比例约为20%)

  1. 平衡原理与责任准备金的出现

  2. 各种寿险模型(完全离散、完全连续、半连续、每年缴次)的责任准备金 m

  3. 亏损变量的方差

  4. 责任准备金通常的四种计算方法

  5. 比例责任准备金

  6. 责任准备金的一种分解(或计算)方式:亏损按各保单年度分摊

  F. 总保费与修正准备金(分数比例约为10%)

  1. 包括费用的保险模型

  2. 广义的平衡原理与总保费的计算

  3. 总保费准备金

  4. 各种修正准备金

  G. 多元生命函数(分数比例约为10%)

  1. 连生状况和最后生存状况

  2. 连续型和离散型未来存在时间变量的分布

  3. 非独立的寿命模型

  4. 趸缴纯保费与年金的精算现值

  5. 考虑死亡顺序的趸缴纯保费

  6. 特殊假设下趸缴纯保费的计算

  H. 多元风险模型(分数比例约为10%)

  1. 存在时间与终止原因的联合分布与边际分布

  2. 趸缴纯保费

  3. 伴随单风险表和多元风险表的构造

  I. 养老金计划(分数比例约为5%)

  1. 养老金计划的基本概念与函数

  2. 捐纳金的精算现值

  3. 年老退休给付的精算现值

  参考书目:

  《寿险精算数学》(中国精算师资格考试用书) 修订版主编 卢仿先 张琳 原书主编 卢仿先 曾庆五,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05风险理论

  考试时间: 2小时

  考试形式: 客观判断题(单项选择题)

  考试内容和要求:

  考生应深入理解与掌握基本的保险风险模型:基本的损失分布、短期个体风险模型、 短期聚合风险模型、长期聚合风险模型,以及这些模型的相关性质;掌握效用函数与期望效用原理,以及期望效用原理在保险定价中的应用;掌握随机模拟的基本方法。

  A. 损失分布基础(分数比例约为10%)

  1.损失分布的一般拟和方法

  2.损失分布的贝叶斯方法

  B.保险风险模型(分数比例约为70%)

  1.短期个体风险模型(分数比例约为20%): 单个保单的理赔分布,独立和分布的计算,矩母函数,中心极限定理的应用。

  2.短期聚合风险模型(分数比例约为30%): 理赔次数和理赔额的分布,理赔总量模型,复合泊松分布及其性质,聚合理赔量的近似模型。

  3.长期聚合风险模型(分数比例约为20%): 连续时间与离散时间的盈余过程与破产概率,总理赔过程,破产概率,最大损失过程,调节系数,再保险和分红保险中的风险模型及其性质。

  C.效用理论及其在保险中的应用(分数比例约为15%)

  1.效用与期望效用原理、效用函数与风险态度

  2.效用原理与保险定价、最优保险及效用原理的应用。

  D.随机模拟的基本方法(分数比例约为5%)

  均匀分布随机数与伪随机数,随机数的产生方法,离散随机变量与连续随机变量的模拟,随机模拟的应用。

  参考书目:

  《风险理论》(中国精算师资格考试用书)修订版主编 吴岚 王燕, 原书主编 谢志刚,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

  06生命表基础

  考试时间:3小时

  考试形式:客观判断题(单项选择题)

  预备知识:微积分、概率统计、线性代数、保险学原理、人身保险、数值分析等

  考试内容和要求:

  A. 生存模型及其估计(分数比例约为40%)

  这部分要求考生掌握生存模型的性质、特征以及由样本数据估计生存模型的各种统计方法,如传统的精算方法、矩估计方法、极大似然估计方法等,并掌握大样本数据下年龄的处理及暴露数的计算。其主要内容包括:

  1. 生存模型的概念及生存模型数学

  2. 生命表

  3. 完整样本数据情况下表格生存模型的估计

  4. 非完整样本数据情况下表格生存模型的估计

  5. 参数生存模型的估计

  6. 大样本数据下年龄的处理及暴露数的计算

  B. 人口统计(分数比例约为30%)

  这部分要求考生掌握死亡或生育的各种测度指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掌握三个人口统计模型:静止人口模型、稳定人口模型和拟稳定人口模型的特征及相关计算;掌握利用插值模型、几何模型和Logistic模型对人口数据估计的方法,掌握人口规划的方法及相关计算,掌握人口统计数据在生命表编制、社会保障中的应用。其主要内容包括:

  1. 死亡和生育测度

  2. 人口模型

  3. 人口规划及人口普查应用

  C. 修匀法(分数比例约为30%)

  这部分要求考生掌握表格数据修匀、参数修匀的各种方法。对于表格数据修匀,要求考生掌握移动加权平均修匀法、Whittaker修匀、Bayes修匀的概念及相关计算,掌握二维Whittaker修匀的方法及相关计算;对于参数修匀,要求考生掌握对于三种含参数的人口模型(Gompertz、 Makeham、 Weibull)估计的方法;掌握分段参数修匀、光滑连接修匀的方法及相关计算。其主要内容包括:

  1. 表格数据修匀

  2. 参数修匀

  参考书目:

  《生命表基础》(中国精算师资格考试用书)李晓琳,孙佳美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

  07寿险精算实务

  考试时间:3小时

  考试形式:客观判断题和主观问答题

  考试内容和要求:

  A.寿险基础(分数比例约为20%)

  1.人寿保险的主要类型

  考生应掌握寿险的主要类型,即普通型人寿保险和新型人寿保险。普通型人寿保险有:定期寿险;终身寿险;两全保险;年金保险。新型人寿保险需要掌握的有:分红保险和投资连结保险。

  2.保单现金价值与红利

  保单现金价值;保单选择权;资产份额;保单红利

  3.特殊年金与保险

  特殊形式的年金金;家庭收入保险;退休收入保单;变额保险产品;可变计划产品;个人寿险中的残疾给付。

  B.定价(分数比例约为25%)

  1.寿险定价概述

  定价的基本概念;寿险定价的主要方法;定价的各种假设

  2.资产份额定价法

  资产份额定价的过程;资产份额法的基本公式;各种因素对现金流的影响;保费的调整保费

  3.资产份额法的进一步分析

  资产份额法的改良;利润变动;资产份额法的其他应用。

  C.评估及偿付能力监管(分数比例约为30%)

  1.准备金

  不同视角下的准备金;法定责任准备金的评估方法;评估基础的选择;准备金方法在实务中的应用。

  2.负债评估

  利率敏感型寿险的评估;年金评估;变额保险的评估及评估的进一步应用

  3.寿险公司内涵价值

  内含价值的定义;内含价值计算方法;内含价值的具体应用以及评价;具体的计算方法

  4.偿付能力监管

  偿付能力监管概述;欧盟及北美偿付能力监管实践及其进展;偿付能力监管中的资产评估;偿付能力管理的措施;我国偿付能力监管的实践和发展方向

  D.养老金(分数比例约为15%)

  1.养老金概述

  养老金计划的基本概念;精算成本因素;给付分配的精算成本法;成本分配的精算成本法。

  2.养老金数理及实例

  递增成本的个体成本法;均衡成本的个体成本法;聚合成本法。

  E. 中国寿险业精算规定及示例(分数比例约为10%)

  有关保费计算的精算规定及示例;有关保单年度末保单价值准备金和保单现金价值的精算规定及示例;关于法定责任准备金的精算规定及示例

  参考书目:

  《寿险精算实务》(中国精算师资格考试用书) 主编 李秀芳,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包括附录和附表)

  08非寿险精算数学与实务

  考试时间:3小时

  考试形式:客观题(单项选择题52%,多项选择题18%)及综合解答题(30%)。

  考试内容和要求:

  要求掌握非寿险精算的主要内容,包括费率厘定方法、经验费率、责任准备金评估方法和再保险模型。内容分为如下几部分:

  A. 费率厘定(分数比例约为25%)

  1. 费率厘定中的费用、利润等因素

  2. 纯保费法(又称损失成本法)和损失率法(又称赔付率法)

  3. 均衡已赚保费(又称当前费率水平下的已赚保费)的计算

  4. 最终损失(又称终极损失)的预测

  5. 费率结构,费率的整体水平变动量(又称总体费率变化量),相对数,基础费率,当前费率,指示费率

  B. 经验费率(分数比例约为25%)

  1. 完全信度与部分信度,信度因子

  2. 贝叶斯保费

  3. 信度保费

  4. Buhlmann模型与Buhlmann-Straub信度模型,参数的统计估计方法

  5. NCD系统:系统构成,稳定分布,转移概率

  C. 准备金(分数比例约为35%)

  1. 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评估

  2. 保费不足准备金及充分性检验

  3. 未决赔款准备金评估,包括

  链梯法、案均法、准备金进展法、BF方法

  4. 理赔费用准备金评估

  D. 再保险(分数比例约为15%)

  1. 再保险的种类及实务

  2. 自留额分析

  3. 再保险定价

  指定参考书目:

  1.吴小平主编: 《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评估实务指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杨静平编著:《非寿险精算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3.肖争艳,高洪忠编著:《非寿险精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各个考试部分指定的参考书目及章节:

  (一)费率厘定:考试内容以《非寿险精算》(肖争艳,高洪忠)第四章为主,考生在学习过程中可参考《非寿险精算学》(杨静平)第六章和第十章;

  (二)经验费率:考试内容为《非寿险精算学》(杨静平)第七章、第八章和第九章;

  (三)准备金:《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评估实务指南》全书;

  (四)再保险:《非寿险精算》(肖争艳,高洪忠)第七章。

  推荐阅读书目:

  王静龙,汤鸣,韩天雄主编:《非寿险精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09综合经济基础

  考试时间:3小时

  考试形式:客观判断题、计算题、简答题、论述题

  考试内容和要求:

  本课程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A.经济学(分数比例约为40%)。

  经济学部分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 1. 微观经济学(分数比例约为25%)

  学习内容:

  1)供给和需求理论,市场均衡价格理论

  2)消费者行为理论

  3)生产者(厂商)行为理论

  4)市场结构理论: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

  5)要素价格和收入分配理论;

  6)一般均衡理论

  7)市场失灵与政府的作用理论。 考试要求:考生在掌握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能够通过建立模型的方法了解经济事件的结构并对基本的经济活动进行分析;增加对市场和经济决策行为的理解。

  2. 宏观经济学(分数比例约为15%)

  学习内容:

  1)国民收入的核算、循环和决定;

  2)凯恩斯的均衡模型;

  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4)开放的宏观经济模型;

  5)宏观经济的行为基础;

  6)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7)通货膨胀和失业。

  > 考试要求:

  考生应掌握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熟悉重要的经济模型、假设和政策,了解它们与经济周期和商业周期的相互关系。

  B.金融学(分数比例约为40%) 金融学部分包括金融理论和金融实务中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应用。 学习内容:

  1.货币理论:

  货币的基本定义

  货币的职能

  货币制度

  2.利率与风险收益

  利息与利率

  利率的作用

  风险与收益

  3.国际收支与汇率理论

  国际收支平衡表

  国际收支基本理论

  汇率基本理论

  4.金融市场的主要内容

  金融市场概述

  货币市场

  资本市场

  现代金融市场理论

  国际金融市场

  5.金融机构的主要内容

  金融机构简述

  商业银行 中央银行 投资银行

  保险公司

  投资基金

  其他金融机构

  6.金融工具

  金融资产定价的基本原理

  政府债券

  企业证券

  衍生产品

  7.货币供求理论

  货币需求理论和分析

  货币供给理论和分析

  货币供求的均衡分析

  8.金融调节政策和手段

  货币政策调控理论

  金融监管

  考试要求:

  考生应掌握金融理论和金融实务中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掌握货币、风险与收益和金融资产定价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熟悉主要的金融工具的定义与特点,以及金融市场和机构的组织形态和基本性能,了解基本的金融调节政策。 C. 财务会计基础(分数比例约为20%) 财务会计基础包括公司(特别是金融机构)财务会计的基本内容:

  学习内容 1. 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

  财务会计的概念

  会计原则

  会计循环

  2.财务报告制度

  资产负债表

  利润表

  现金流量表

  3.资产

  现金 存货 投资 固定资产 其他资产

  4.负债

  负债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税的分析

  租赁

  5.所有者权益

  性质

  构成

  公司治理结构与所有者权益

  6.特殊业务的财务处理

  外币业务 衍生工具

  7.合并会计报表

  8.财务报告中的信息披露

  9.财务报告分析

  考试要求

  考生应掌握公司(特别是金融机构)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财务报告制度的主要内容,熟悉资产和负债以及所有者权益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的会计处理方法,了解财务会计对特殊业务的财务处理,以及合并会计报表、财务报告中的信息披露和财务报告分析的内容。

  参考书目

  1.《西方经济学》,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考生在学习过程中可参考《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蔡继明主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货币银行学》 易纲 吴有昌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年9月第一版。

  3.《国际金融》 马君潞 陈平

  08非寿险精算数学与实务

  考试时间:3小时

  考试形式:客观题(单项选择题52%,多项选择题18%)及综合解答题(30%)。

  考试内容和要求:

  要求掌握非寿险精算的主要内容,包括费率厘定方法、经验费率、责任准备金评估方法和再保险模型。内容分为如下几部分:

  A. 费率厘定(分数比例约为25%)

  1. 费率厘定中的费用、利润等因素

  2. 纯保费法(又称损失成本法)和损失率法(又称赔付率法)

  3. 均衡已赚保费(又称当前费率水平下的已赚保费)的计算

  4. 最终损失(又称终极损失)的预测

  5. 费率结构,费率的整体水平变动量(又称总体费率变化量),相对数,基础费率,当前费率,指示费率

  B. 经验费率(分数比例约为25%)

  1. 完全信度与部分信度,信度因子

  2. 贝叶斯保费

  3. 信度保费

  4. Buhlmann模型与Buhlmann-Straub信度模型,参数的统计估计方法

  5. NCD系统:系统构成,稳定分布,转移概率

  C. 准备金(分数比例约为35%)

  1. 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评估

  2. 保费不足准备金及充分性检验

  3. 未决赔款准备金评估,包括

  链梯法、案均法、准备金进展法、BF方法

  4. 理赔费用准备金评估

  D. 再保险(分数比例约为15%)

  1. 再保险的种类及实务

  2. 自留额分析

  3. 再保险定价

  指定参考书目:

  1.吴小平主编: 《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评估实务指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杨静平编著:《非寿险精算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3.肖争艳,高洪忠编著:《非寿险精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各个考试部分指定的参考书目及章节:

  (一)费率厘定:考试内容以《非寿险精算》(肖争艳,高洪忠)第四章为主,考生在学习过程中可参考《非寿险精算学》(杨静平)第六章和第十章;

  (二)经验费率:考试内容为《非寿险精算学》(杨静平)第七章、第八章和第九章;

  (三)准备金:《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评估实务指南》全书;

  (四)再保险:《非寿险精算》(肖争艳,高洪忠)第七章。

  推荐阅读书目:

  王静龙,汤鸣,韩天雄主编:《非寿险精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朋友这是要考试的内容和辅导书。加油我也是刚刚开始准备要考。

129831